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清明節作文 >

四年級寫清明風俗的作文

四年級寫清明風俗的作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寫清明風俗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寫清明風俗的作文

四年級寫清明風俗的作文1

天空陰沉地下着小雨,似蒼天哭泣的淚水,肆無忌憚地散落在幽深的田地裏,淚光閃閃的樹葉在陰冷的微風中顫抖着;墳前,那一堆堆青草,一叢叢野花淚眼婆娑。有人會説人死後會上天堂或下地獄,我寧願相信只有天堂,而地獄一説純屬嚇唬人的吧。

忙活了一上午,吃完中飯,一家人向太爺太婆和爺爺的莊園走去,在路上,鄉里人都急急忙忙地奔向墓地,生怕老人等得太久,忙碌的人們或許只有今天才會想起自己的祖先,亦或者只有今天才會去墓地打打雜草,清理垃圾吧,而我卻是屬於後者,想想都有點心寒。從車上下來,看到莊園早已陳舊,雜草繁蕪,而太爺太婆還有爺爺不知不覺地又居住了一年,儘管知道你們不會怪罪於我們這些不孝的子孫,但不免心中還是會有點自責。二爺爺,姑爺爺,爸爸,哥哥,當然還有我,幾個大老爺們開始除草清理垃圾,終於在十幾分鍾後使莊園乾乾淨淨。然後就是擺好貢品和祭奠物,鞭炮響,父親用火機將紙錢點燃,嘴裏虔誠地念叨:“嗲嗲娭毑牙佬子,今天是20__年4月4號清明節,我們全家來看你們了,你們又有錢用了,在底下不要捨不得發錢,沒錢了就拖個夢給我……”後面又説了些望老人能夠保佑我們這些年輕人之類的話。太爺和爺爺都喜歡抽煙,我從袋裏拿出了一盒煙,每個墓前三根,自己也點上了一根(今天老爸是允許我抽那麼一根煙的,呵呵),算是陪陪他們吧,坐在墓前,望着遠方的河流,想起了原來的點滴。

太爺坐在我家門前抽煙談笑,中午的時候總是會買點肉叫我跟哥哥倆去他家吃飯,吃飯間總是會説他的十八兄弟;太婆則是整理家務的能手,井井有條,每次去都會找東西給我吃;爺爺吃齋唸佛,每次晚上到樓上,都是爺爺關燈開窗,一幕幕都呈現在眼前,是那麼熟悉又是那麼陌生。

煙盡人去心還在,火滅淚乾痕永留。每年祭祖之後我總是會獨自一人登高,迴歸於自然,享受那鳥語花香,盡情釋放生活中帶來的壓力,藉着汗水甩開心裏的壓抑,思緒瀟瀟灑灑的狂奔着,完全投入到我的個人世界,唯我在獨舞!很願意獨自一個人如此的肆無忌憚,脱下所有的偽裝,所有的不安,沒有了任何的牽掛,為自己感到欣慰!

清明節即對老人的回顧,也是對自己心靈的洗禮。

四年級寫清明風俗的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知不覺,清明節又到了。今年的清明節很特別,陽光明媚,空氣格外清鮮。大清早的,媽媽把我從睡夢中叫醒,説:“起來了,你記不記得,今天要去掃墓。”説着,把我拉了起來。起牀後,吃完早餐,我們便去奶奶家集合了。

來到了奶奶家,一進門,我們便看見爺爺、奶奶忙碌的身影。爺爺正在燒柴,奶奶正在準備燒鵝、燒豬等祭品。不久,伯伯一家來了,祭品準備好了。爺爺拿着一個棍子,挑着兩袋祭品,我們小孩拿着一袋袋大包小包的東西,我們一家便去掃墓了。

穿過小巷;經過一條馬路,走上村後的小山上,我們就到達了目的地。墓地附近人山人海。有的人正在燒祭品;有的人正在分祭品;還有的人正在交談。村後的.墓山,原來是一片荔枝林,現然還零零散散保留着荔枝樹。荔枝花,爭先恐後地開着。微風吹過,看!它們正在對着我們搖頭呢!太陽當空照,雖然有樹為我們遮陰,但火在旁邊燃燒着,人們早已經汗流浹背了。

事不宜遲,我們也開始了掃墓。媽媽和伯母點香、燒蠟燭。我們幾個孩子,正在為先人分祭品,祭品各式各樣,有錢、車、手機等生活物品。我不禁問爸爸:“爸爸,祭品為什麼還得分,直接倒下去就可以了唄?”爸爸微笑地回答:“祭品有男的,有女的,不分怎麼行呢?”我點了點頭。除了生活物品,我們還有食品。把食品擺在石台上,倒米酒,爺爺説:“今年讓先人喝個夠,用個夠。”於是爺爺用火,把祭品燒給了在另一個世界的先人們。燒完後,我們又點燃了鞭炮。“噼裏啪啦……”把我嚇的躲地遠遠的。鞭炮燒完了,我們去拜先人,我心裏默默地念道:“先人們,請保佑我,今年考試能拿到好成績。”

掃墓結束後,回家的路上,我左思右想:“每年的清明節,為什麼清明節要去掃墓呢?”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講了一個關於清明節的故事給我聽,並對我説:“孩子清明節掃墓,就是為了懷念先人,感恩先人。”我聽了,點了點頭。

今年的清明,我明白了掃墓就是去祭拜祖先,感恩祖先。感謝祖先,讓我們有那麼好的生活。

四年級寫清明風俗的作文3

回老家上祖墳,一進村門,就看見爺爺在拐彎處迎着。座落在那小山下的一個小房子,我爸爸就出生在這裏。背後的小山叫羞山,他小時侯一放學就上山找筍子和各種果子,要麼吃,要麼賣,賣來的錢就買書。走在山上崎嶇的紅土小路上,一陣陣清新的風拂面而來。

爸爸成年後遠離本土,到大城市奔跑,現在,對他曾經有養育之恩的父母,怎能不懷有一種感激之情?

可是我生在異地,自然對這陌生的故鄉沒有太多情感,雖在電話中知道他們很愛我,但説實在的,我對他們的情感畢竟不怎麼濃。

爸爸媽媽與爺爺在客廳談話,我便去廚房看奶奶。那裏的灶台十分奇怪,上面是一口大鍋,下面有一個大洞,似一個房子。洞裏的火正旺,只見奶奶用鏟子在鍋中炒。我走近一看,鍋中的肉絲炒出油,“噼裏吧啦”“噼裏吧啦”地響。奶奶將切成丁的竹筍從熱水中撈出,一同放進鍋中。她一邊用手熟練地將白白的麪條放進煮沸的泉水中,等熟又用筷子撈起,就着些許麪湯一同放入盤中,用炒好的肉絲、筍丁連滷做澆頭,上面再撒些青葱,原本淡色無味的面,一下子被富有生機。

奶奶笑着,眼角皺紋如刀痕一般明顯。她端來剛剛煮好的麪條,還有熱氣。

我問爸爸:“這面叫什麼?”他邊吃邊説:“這就是傳説中的羞山面!”我連忙品嚐,麪條十分順滑,口味與陽春麪差不多,樣子也差不多,可以説是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我又對爸爸説“這裏面沒有什麼讓人拍案叫絕之處啊!”爸爸看着我説:“外面的面鮮是因為放很多味精,這可是一點味精都沒放!”這樣細相,還真是味道不錯,於是我一口氣吃完連湯都沒剩下,盤子像被我洗過似的。

這碗麪很真實,就像爺爺奶奶對我的愛一般。想到這兒,又牽起我對正踩着的這塊地的情感。一個人無論如何,都不能忘本啊!這片土地,湖南,頓時變得那麼熟悉。

林清玄一口飲習西江水,我現在一碗食透思鄉愁啊!後來,媽媽也學會做羞山面,味道也差不多。朋友王博申吃完後,稱讚不絕於口,可我不知怎的,就覺得奶奶的那一碗令人回味無窮。

又到一個清明,我想起《詩經唐風》中的《蟋蟀》所云“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是的,“今我不回,日月其除”。

好想再喝一口奶奶的羞山麪湯,聞一下也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qingmingzuowen/3jyx3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