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臘八節作文 >

吃臘八粥作文(2篇)

吃臘八粥作文(2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吃臘八粥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吃臘八粥作文(2篇)

吃臘八粥作文1

大凡北方人都愛喝粥,炒上三兩個菜,熬上一鍋粥,再吃些鏝頭、花捲、大餅之類的主食,這樣的一頓飯,對剛從外面出差的人來説,最是能找到家的感覺。

説到粥,便不能不提藥粥。春夏秋冬,季節變幻,人的身體也會隨着天氣變化而有所不適,你儘可隨着時光流轉去吃各種時令粥。

春季陽氣生髮,萬物萌生,你可以今天吃紅棗粥,明天吃首烏粥,後天吃山藥粥,再後天吃蘿蔔粳米粥,只要你不嫌麻煩;炎炎夏日,暑熱悶濕,用梨、冬瓜、絲瓜、西瓜皮、薏苡仁等做粥,自會讓你食慾大增,暑氣盡消;秋季燥邪侵襲,在煮粥時,適當加入梨、蘿蔔、粟子、芝麻等藥食,起到和胃健脾、潤肺生津、養陰清燥之功效;冬季麼,還有點遠呢,你先備下些枸杞、龍眼、胡桃便是了。

當然,吃粥還是不加帶味的中藥為妙,假如天天吃飯如吃藥,還不如等病了將罪集中起來受幾天,好在上面提到的入粥皆好吃,你儘可敞開胃吃。

鮮花也可入粥。南方多梅花,不妨將梅花花瓣與粳米同煮,保你神清氣爽;三月桃花爛漫,五月月季吐香,六月百合盛開,七月荷花亭亭,九月菊花清麗,當是入食的'好時節,或曬乾研末,或切開成條,加蜂蜜或白糖與米同煮,那味道,嬉,不説了。一年吃下來,四大美女看見你也要學阿拉伯女子,拿塊布遮面了。

有專門賣粥的,名曰粥屋。簡單幹淨,種類達十多種。放着音樂,一碗粥,一份小鹹菜,經濟又爽口。

以前天天盼着臘八。上大學時一到那天如果不早起,便吃不上飯。如果趕巧在家,母親會早早起來熬,那香味,讓貪睡的我會一咕嚕爬起來。現在為人母了,雖常有早上來不及做,去外面吃的舉動,但到那天,可是一定要早起做臘八粥的。

據説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呵,吃了這麼多年的臘八粥,管它保佑不保佑,反正臘八吃粥的習慣是改不掉的。

昨晚睡前本是想着泡上豆子的,睡到早上5點半,忽然醒來想起忘泡了,趕緊起來洗豆下鍋,又眯了會,然後洗漱,炒菜。

我這一鍋粥,放了小米、大米、薏米、綠豆、蓮子、紅棗、麥仁、花生仁、黑豆、姜豆等十來種,還沒打開鍋,那香味已經溢滿了我的小屋。

清晨,因了這粥香而愈發迷人了。

吃臘八粥作文2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説:“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

想起了臘八節喝粥的事,喝一碗臘八粥,粥香四溢,香濃軟糯。覺得日子也像粥一樣甜了。

記得小時候,母親特別喜歡給我們熬粥。母親説,粥養人。其實母親熬粥是為了節省糧食,要不了多少米,就能熬一大鍋粥,讓一家人吃飽。在那個糧食緊缺的年月裏,能喝上一兩碗粥,也是難得的享受呀!

粥就這樣温暖過那些貧瘠的歲月,後來生活好了,在我心中,粥仍然像一位鄉下的故人,那麼親切地縈繞在我的記憶裏,不離不棄。

每到臘八節,天邊剛泛起魚肚白,母親就要起牀做臘八粥。熬粥是個慢功夫的細活,母親先把不易煮爛的紅豆、小米、小豆下鍋,用大火煨煮,待它們煮開了,再加入糯米、栗子、核桃仁等,用小火不急不躁地煮着。聽着鍋內咕嘟咕嘟的聲音,香氣也就一圈一圈的四溢開來。

我們聞着香氣來了,圍着灶台一遍遍問母親,好了沒?母親問煩了,像轟小雞一樣把我們趕出廚房,憐愛地説:“還早着呢,好了,我會叫你們。”但過不了多久,我們又慢慢聚攏在灶台邊圍成一排……

終於等到出鍋了,臘八粥又稠又亮,那鮮紅的棗兒,白嫩的花生,翠綠的青豆,以及都已經開了瓣的核桃仁,每一樣都甜絲絲,香噴噴地透着熱氣。舀一勺含在嘴裏,清香瞬間溢滿舌尖,吞下去,只覺得有一種暖,滑過喉嚨,温暖了五臟六腑,那是一種透心的暖。

臘八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頌揚臘八節的名篇佳作。

詩人杜甫在《臘日》中寫道:“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詩人寫詩的那個臘日氣候是多麼温和,冰凍全消。詩人高興之餘準備辭朝還家,縱酒狂飲歡度良宵。

陸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也流露出美好景象:“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詩人從臘八節中嗅到了春的氣息,吃了臘八粥,那春,想是踩着梅花瓣兒姍姍而至。

又是一年臘八到,妻子在超市買了一箱八寶粥準備過節,這與母親做的臘八粥怎麼可以相比?我是多麼懷念母親為我做的臘八粥啊,因為,那粥裏融化的有親情和愛,很悠遠,很綿長……

標籤: 臘八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labazuowen/qzwx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