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冬至作文 >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通用10篇)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通用10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冬至節吃餃子作文(通用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通用10篇)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 篇1

每年冬至節氣來臨的時候,媽媽就會説起這麼一句諺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呵呵。今年冬至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令人興奮的活動,就是所有師生一起動手包餃子。因為我們要親手包餃子過冬至,也讓今年的冬至顯得很特別,所有的同學內心都有一種按捺不住的激動!

“同學們都去洗手去!”隨着老師的一聲吆喝,我們都歡呼起來。“快!你拿香皂!”“好好好!”同學們彼此嚷嚷着。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有秩序的以最快最乾淨的方法,洗乾淨了小手。

洗完手之後,老師指揮我們分成了兩個小組:男生女生各一組。女生由段老師帶領,男生由張老師帶領。

現在,我們女生已經開始包了,有擀餃子皮的,有揉麪的,有包餃子的,真是快樂極了。可是包着包着,好像沒有人再按照自己的分工幹了,自己擀餃子皮,自己包餃子,把包餃子的過程全都個人體驗了,嘿嘿。同學們的臉上、身上、手上很快都沾上了白白的麪粉,包出的餃子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樣的都有,我當然也包了呀,四個,不多吧,望着滿桌包好的餃子感到真的好有趣,嘻嘻。

“一個兩個三個……”有同學開始查數了,“五十二個!耶!女生包了五十二個”。同學又去查男生包的`餃子的數量“二十多個!”可能因為餡兒不夠的原因沒有我們女生包的多吧。啊哈!完工了!我們望着桌上一排排各式各樣的餃子,心裏別提多開心了。

這次冬至包餃子的活動真好,不但讓我擁有了一個和大家一起歡快包餃子的經歷,還品嚐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也讓我們所有同學從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團結的偉大力量!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 篇2

早晨,我剛起牀,看見姥姥買回了許多的菜:香菇、白菜、葱、羊肉……我好奇地問:“姥姥,買這麼多的菜乾什麼呢?”“後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先包餃子啦。”姥姥説。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以前,雖然常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一把!

吃過早飯,全家人就開始忙了起來,姥姥調好餃子餡就開始和麪、擀皮。等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媽媽開始包起餃子,只見他們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後夾了一些餡放在上面,把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學着媽媽的樣包了起來,結果剛上“戰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和媽媽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媽媽包的餃子飽滿、結實、整齊,像一隻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餃子卻像一個個“傷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傷”、有的……實在是有天壤之別。我只好向媽媽虛心求教,媽媽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為餡放得過多或過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媽媽指出的原因,終於親手包成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餃子。

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爸爸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們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講述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人們説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了。

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 篇3

隨着校園中的三角梅凋落,冬至降臨。這幾天總是陰沉沉的,幾乎很少見到陽光,四周顯得很冷落蕭條,萬木凋敝。受副高壓帶的控制,長江南岸夏季炎熱多雨,冬季乾燥寒冷,一年四季分明。

在潮實上了這麼多年來,這是第一次在家裏過冬至,以前的冬至就是在食堂裏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

帶着快樂的心情走進家門,我感覺到了濃濃的冬至氣味。

雖説南方人偏受湯圓,可我偏鍾情於餃子。

小時候,入了冬,家裏總愛包一次餃子。沒有待定的時間和意義,不過是某一個降温的早晨的一時興起,卻在日漸寒冷的天裏憑增一股暖意。

平時用來炸食物地面粉意外與冷水相遇,簡單揉搓之後就成了白白胖胖的麪糰,靜待一旁。白菜洗淨,在砧板上躺好,金屬與木頭有節秦地碰撞出一首序曲。剁好的餃子餡,撒些許鹽,靜置片刻,瀝乾水分,調味全憑手感。奶奶對此頗有經驗,自是不必擔心肉餡鹹淡。

接着,便是包餃子了,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一部分。一家五個人圍桌而坐,爺爺擀麪皮,餘下四人來包。麪糰搓成長條,再掰成一元硬幣大小的小團,用擀麪棒一壓,略擀一下將小困推開,左手轉動麪皮,右手擀麪,只需三四秒功天,一張厚薄適中的麪皮就壓成了型,放在撒好乾粉的桌面上。爺爺把麪皮攤在左手掌心,用筷子挑肉餡,置於正中,一擾,一折,一捏,一枚標緻的餃子就完成了。雖然包起容易,但要包得好卻很不容易。既要快,又要不露餡,下鍋不破,還得好看。約摸一小時的時間,餃子們就排成方陣,時刻待命。

餃子,説吃也是真的好吃。奶白色的外皮半偷着亮,吹彈可破。瘦肉肥肉五比二,與清甜帶脆的白菜天生一對。若是包得好,還有濃郁的湯汁,一口下去,肉香四溢。我習慣蘸醋,有時還蘸上蒜泥與辣椒,和着熱氣騰騰的餃子,那叫一個痛快!

但真正讓我愛上餃子的,還是包在其中的那一份温情。也只有吃餃子這一天,對於午飯的準備,一家五口都能參與,忙碌着,説着,笑着。年復一年,同爺爺奶奶一起吃飯的機會越來越少,即使有,也只是匆匆忙忙,話也沒能多説幾句。能夠包餃子的閒暇週末,也逐浙沉澱在童年的記憶之中。感謝冬至讓那生封的記憶再現,那最純真的快樂就這樣一遍遍打磨,變得閃閃發亮。冬至快樂!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 篇4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當時的“捏凍耳朵”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餃子啦!

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你説我能不照辦嗎?為了不凍耳朵,我也要下廚房包餃子嘍!

至於剁肉、拌餡兒等麻煩的工序就只好麻煩老媽來幫忙了。只見媽媽快刀斬亂麻,不一會就把一大塊羊肉剁成了富有粘性的肉餡兒了,我用手摸了摸,嘿!光溜溜的,捏起一點兒,還真有一種藕斷絲連的感覺呢!接着還要進行第二道工序——拌餡兒。

媽媽把剛剛剁好的肉餡兒倒進一個盆子裏,依次放入了鹽、醬油、白糖(白糖提鮮的),十三香等調料,拿根筷子朝一個方向絞,不大一會兒,剛剛還是粉白色的肉餡兒已經是完全大變樣了,而是呈茶褐色的樣子,黏糊糊的,也沒有剛才那麼好看了,不過你若低頭仔細地聞一聞,一陣誘人的香味便撲鼻而來。

馬上要進行第三道工序了,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包餃子。我和媽媽分了工,我來擀麪皮,媽媽則負責包餃子。大廚出場了,我捋捋袖子,穿上圍裙,還真有一副大廚的味道呢!

我拿過一個小麪糰,在案板上使勁兒壓了壓,壓出了一個不規則圖形,再拿擀麪杖在麪皮上滾動,有好幾次都粘到了擀麪杖上,媽媽告訴我説:“這是因為你放的麪粉太少了,所以導致黏在一起。”只見媽媽很快的在麪皮上撒了一點麪粉,帶我再次去擀的時候,果然不是很粘了,就這樣,我擀的第一個麪皮就這樣橫空出世了,雖然它並不完美,缺胳膊少腿的,但這畢竟是第一次嘛,有情可原。

擀了幾個麪皮後,媽媽嫌我速度太慢,於是我又改行啦!搖身一變,變成了包餃子的主。我拿過一個麪皮,小心翼翼地從盆子裏挑了一點肉餡兒放進麪皮的中央,接着是合口,不幸的是,我放餡過多,所以餃子先生的大肚皮上便多了幾個小補丁,嚴重破相。

費時費力半個鐘頭,總算是包好了餃子,就差下鍋啦!水燒開後,我小心翼翼的把水餃倒進鍋,只見餃子一個個如快活的小天鵝似的在鍋裏快活的游泳,不大一會兒,鍋裏泛起了白沫,餃子出鍋嘍!迫不及待的我不等火熄滅就迫不及待地撈了一大碗,再沾點準備好的調料,咬下一口,滿口生津,真是色香味俱全啊!不然怎麼説還是自己做的好吃呢?這畢竟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啊!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 篇5

中國24節氣大家應該都十分熟悉,這算是中國上下5000年凝聚出的文化瑰寶之一,而今天是24節氣中的冬至。

冬至最重要的一個習俗便是要吃餃子了,這到還是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張仲景在冬至歸鄉時,發現很多貧民們露宿街頭,耳朵都給凍壞了。他見狀便心生可憐,用羊肉辣椒等做成餡,再用白麪皮包起來包成耳朵的樣子,稱為焦耳,也就是現在的餃子。然後人們一吃着焦耳,耳朵就都好了,於是在冬至時節,吃餃子的這個習俗便一代代地傳了下來。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雖然這從科學方面來看,實在有些不切實際,但這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是把所有中國人串在一起的重要因素。不穿秋褲,是對這個冬天的不尊重,而冬至不吃餃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一個失去傳統文化的`民族就像失去了靈魂。

所以今天中午媽媽給我做了餃子吃。可惜的是因為時間不夠,我們是從超市裏直接買來的水餃。雖然品嚐起來味道十分的不錯,讓人很有食慾,但又總感覺少了點什麼,吃起來感覺怪怪的,大概就是因為這餃子並非我們自己動手做的,我只吃了五六個也就不再想吃了。

現在想來,似乎明白了什麼。冬至的餃子,元宵的湯圓,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這一切並非是人們想去品嚐美味,而是以這些食物為載體,裝載了那些大家聚在一起團圓的幸福與快樂。

總之,這些食物是讓人們在製作的過程中享受唯美的親情。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 篇6

今天是冬至,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

每年這一天大家都要吃餃子。一大早,媽媽就斬肉切菜準備餃子餡,接着又和好面,然後大家就開始包餃子了。

首先媽媽把麪皮擀成小圓片,然後放上餡料,最後把麪皮對摺,捏緊,一個漂亮的餃子就完工了。看着媽媽包得這麼好,我也不由的想試一試。經過媽媽的同意,我趕緊拿了一張麪皮,放一勺餡就往一起捏,誰知餡太大了,捏不住,我只好把餡去掉一半,這樣才勉強把餡包牢,把邊捏緊。看着我手裏的餃子這麼歪歪扭扭,好象在責怪我把它包得太醜。我下定決心,下一個一定會包好一點,就這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終於包了十個餃子。想着馬上就可以吃到自己包的餃子,我口水都流下了“三千尺”。

不一會,熱乎乎的餃子就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夾了一個,一口咬下去,哇!太好吃了。肉香香的,菜脆脆的,湯汁還很飽滿呢,真是人間美味啊!我狼吞虎嚥地吃了一大碗,吃着自己包的這麼好吃的餃子真是一種享受啊!

今年冬至,你吃餃子了嗎?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 篇7

一年一度的中華傳統節日冬至快到了,我們又能吃到香噴噴的餃子了。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多年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傳統,比如:賽龍舟、吃粽子、吃月餅、吃餃子等一些文化。

我最愛吃餃子了。看着媽媽在廚房裏很忙的樣子,我就跟了過去,只見媽媽把剁好的肉餡,還有韭菜放進盤子裏,又放了各種香油,餃子正在煮。

媽媽給我説了一個故事,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名醫,他醫術很高,什麼病他都能醫,妙手回春,人們稱他醫聖張仲景。有一年冬天,寒風刺骨,大雪紛飛,張仲景從外行醫回來,一路上看到很多人穿的破爛單薄,耳朵都凍爛了,於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熬好後,用麪皮包成一隻只耳朵一樣的東西,分給大家吃。

故事講完了,餃子也煮好了,我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 篇8

冬至馬上來臨,今天便是接冬至,應該吃餃子,不然會凍耳朵,這雖然只是諺語,但吃餃子是我們不會改變的習俗。所以媽媽和姥姥就開始包餃子,我也來幫忙。

包餃子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餃子餡,一部分是餃子皮。餃子餡兒已經有姥爺攪拌好了,我們只需要做好餃子皮就好。媽媽用一個大盆裝了許多面粉,再加上水就可以開始和麪了。我在一旁看着媽媽和麪,原本又濕又粘的面,被媽媽一拳一拳砸硬,砸光滑了。我也來試了試,挺費力的,手砸下去後會被黏住,不好拔出來。

好不容易和好了面,姥姥説:“和麪講究三光,手光、面光、盆光,你這樣還不行。”媽媽就幫我和麪,麪糰變光滑了,這才算和好了面。媽媽把麪糰分成了八個球狀麪糰,再把它們分別搓成環狀,用刀割開,切成小塊。我拿到了一小塊,用擀麪杖擀成麪皮。可我不會擀麪皮,麪餅粘在擀麪杖上面,皮成了長條,這些都是我做出的。

媽媽在一旁指點我,擀麪皮要一手推一手拉,麪皮就會轉起來,就能擀成圓形了。雖然經過了一番周折,但麪皮還是擀好了。接下來的包餃子就簡單一些了,有姥姥和媽媽來做,她們包的餃子,又快又好看。餃子放鍋中,用開水煮,煮好了,一道美味的食物就出來了。

吃着自己參與包的餃子,心中十分開心,果然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吃自己的勞動果實,心裏感到驕傲與快樂。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 篇9

還在兒時就知道冬至這天必吃餃子,當時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義,只記得媽媽的那句話: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那個年月餃子是很好吃的食品。

一般情況下是吃不上的,所以很期盼冬至的到來可以有餃子吃了,這是我家的傳統習慣一直沿續到現在。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程,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不斷的被國民所認同和傳承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民間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辭官回家鄉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的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分給來求藥的每個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人們學着“妖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醫聖張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現今人們講究進補養生保健,在嚴冬季節裏進補是多數人的選擇。從中醫養生方面講,冬令進補也是在冬至前後;三九天開始。民間早就有“冬補三九”的説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説的“數九寒天”,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説法。

《九九歌》就是從冬至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 篇10

冬至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餃子,可大家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嗎?從前,有一個人叫張仲景,他是一個很有名的大夫,同時他也是個官。一年冬天天很冷,漫天飛舞着鵝毛大雪,連莊稼都被凍死了。張仲景告老還鄉,走到家鄉南陽時,他遇到了許多向南走的鄉親。他好奇的問大家為什麼要離開家鄉,鄉親們説:“今年冬天太冷了,很多人被凍病了,我們想去暖和的地方。”張仲景説:“我能治好你們的病。”於是,他就把羊肉和蔬菜等驅寒的食物剁碎,又用麪皮包起來,在放在滾燙的開水裏煮熟,分給大家吃。鄉親們吃完,果真病好了,於是他就給這種食物取名嬌耳。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嬌耳就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餃子。所以媽媽的媽媽説:冬至一定要吃餃子,否則會凍掉耳朵的!

今年的冬至,我是和姥姥、舅舅、舅媽,還有媽媽一起過的。我們包了香噴噴的大肉蘿蔔餃子,熱氣騰騰的餃子一出鍋,端到餐桌上,我就迫不及待的吃了14個。現在回想起當時美味的餃子,還餘香縈口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dongzhizuowen/w0000q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