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諾貝爾獎的普世意義大於心理慰藉閲讀練習及答案

諾貝爾獎的普世意義大於心理慰藉閲讀練習及答案

誰也不會想到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會誕生在中國,也無法預測中國人實現“諾獎”零突破的這一天。“諾獎”在形式上確實給了國人一個莫大的安慰。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它代表了評獎方對獲獎者莫言的個人鼓勵,也代表了對獲獎作品《蛙》中所呈現的思維邏輯的一種關照和認同。

諾貝爾獎的普世意義大於心理慰藉閲讀練習及答案

但是,國人的自豪感不能停留在對“諾獎”簡單的評説上,對於國民來説,“諾獎”的普世意義遠大於心理慰藉。我們可以用某個獎項去衡量個人成就,但卻無法丈量整個國家閲讀力和創作力。“諾獎”揭曉的前一天,網上就出現了很多的預測。我們關注“諾獎”,期待“諾獎”,是因為從國人內心來説,還沒有把“諾獎”當做一種常態化的東西。我們太需要“諾獎”給我們一個肯定,也沒有過多的勇氣去相信我們有能力接近“諾獎”。從網上的關注來看,“諾獎”已從一個單純的獎項變為舉國聚焦的話題。而這也許會帶來國人對獎項的盲目追逐。此次“諾獎”,它只是獲獎者莫言階段性的個人成就,而且他也覺得,諾貝爾是一個重要文學獎項不是最高獎項,只代表評委的看法。他現在仍舊手寫寫作。

可以看出,莫言是進取的,無論是手寫寫作還是觀照現實,無論是否獲得諾貝爾獎,他都會一如既往地堅持,繼續從事他的文學寫作。而我們是否被“諾獎”給束縛了?

我們是否更該嘗試着將這種在文學路上不斷進取的心態普世化?媒體是否該把焦點聚集在對國民走進文學、崇尚文學的一種引導上,而不是單純地關注“諾獎”?我們完全可以去研究所有獲獎者的獲獎作品,甚至去學習他們的創作熱情,去體會他們的寫作感悟,並且將這種熱情和感悟轉化為國人對人的生活、生命,甚至世界一些本質性問題的關注。這才是“諾獎”過後的國人態度。

我們都知道德國人普遍熱愛閲讀,並把對文學的崇尚上升為了一種國民的文化自覺意識,讀書、愛書和分享書,使德國成為了“科技之國”和“哲學之國”。儘管我國的閲讀率已開始回暖,但傳統的讀書方式卻遭到擯棄,而且依然沒有達到我們所期待的高度。我們説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也説要提高文化軟實力。那麼這些目標如何去實現?對國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予以關照才是根本。就像對於奧運會來説,我們應倡導的是運動全民化,而不是金牌唯一化。同樣,對於文化,對於在“十二五”規劃中專門用一個章節提到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來説,我們需要關注的是提高國民的文化意識,引導更多的國民走進文化,探討文化,創造文化,給國民提供更多文化基礎設施,讓“諾獎”或者説接下來的其他各種獎項,不再只一個“符號”,不再成為國人的迫切需要,而是化為一種更具普世價值的'文化追逐。(長江網 )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3分)

2.作者為什麼説我們被“諾獎”給束縛了?(3分)

3.本文所説的“諾貝爾獎的普世意義”包含哪些方面?(4分)

4.文章最後一段提到德國人熱愛閲讀和國人閲讀現狀有何作用?(4分)

5.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思路。(4分)

參考答案:

1.諾貝爾獎的普世意義大於心理慰藉。

2.國人關注諾獎缺乏平常心,對獎項本身有盲目追逐的傾向,反而作家莫言能冷靜看待自己的獲獎。

3.通過關注“諾獎”引導國民走進文學,崇尚文學;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文化軟實力,讓“諾獎”化為一種國民的文化追逐。

4.通過德國人熱愛閲讀和國人閲讀現狀的對比論證,突出強調我們在關注“諾獎”的同時,要不斷提高文化自覺意識和國民的文化軟實力。

5.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q37z7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