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家之脈》閲讀答案

《家之脈》閲讀答案

①1950年春節過後的一天晚上,在那盞祖傳的清油燈下,父親把一隻毛筆和一沓黃色仿紙交到我手裏:“你明日早起去上學。”我拔掉竹筒筆帽兒,是一撮黑裏透黃的動物毛做成的筆頭。父親又説:“你跟你哥合用一隻硯台。”

《家之脈》閲讀答案

②我的3個孩子的上學日,是我們家的慶典日。在我看來,孩子走進學校的第一步,認識的第一個字,用鉛筆寫成的漢字第一畫,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開啟。他們從這一該開始告剮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 我們家木樓上有一隻破舊的大木箱,亂扔着一堆書。我看着那些發黃的紙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問父親:“是你讀過的書嗎?”父親説是他讀過的,隨之加重語氣解釋説:“那是你爺爺甩毛筆抄寫的。”我大為驚訝,原以為是石印的,毛筆字怎麼寫到和我的課本上的字一樣規矩呢?父親説:“你爺爺是先生,當先生先得寫好宇,字是人的門臉。”在我出生之前已謝世的爺爺會寫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產生了。

④父親的毛筆字顯然比不得爺爺,然而父親會寫字。大年三十的後晌,村人夾着一卷紅紙走進院來,父親磨墨、裁紙,為鄉親寫好新春對聯,攤在明廳裏的地上晾乾。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村人圍觀父親舞筆弄墨的情景,隱隱感到了一種難以言説的自豪。

⑤多年以後,我從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準備和寫作《白鹿原》的6年時間裏,每到春節前一天後晌,為村人繼續寫迎春對聯。每當造房上大梁或婚喪大事時,村人就來找我寫對聯。這當兒我就想起父親寫春聯的情景,也想到爺爺手抄給父親的那一厚冊課本。

⑥我的兒女都讀進大學,學歷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親和爺爺高了(他們都沒有任何文憑,我只是高中畢業)。然而兒女唯一不及父輩和爺輩的便是寫字,他們一律提不起毛筆來。村人們再不會夾着紅紙走進我家屋院了。

⑦13歲那年,禮拜五晚上一場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課心裏都在發慌,50餘里路程步行,怎麼回家去背饃呢?最後一節課上完,我走出教室門時就愣住了,父親披一身一頭的雪迎看我走過來,肩頭扛着一口袋饃饃,笑吟吟地説:“我給你把乾糧送來了,這個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動,雪太厚了……”

⑧ 二女兒因為誤讀俄語,補習只好趕到高陵縣一所開設俄語班的中學去。每到週日下午,我用自行車帶着女兒走七八里土路趕到汽車站,一同乘公共汽車到西安東郊的紡織城,再換乘通高陵縣的公共汽車,看看女兒坐好位子隨車而去,我再原路退回蔣村——正在寫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沒有勞累的感覺,反而感覺到了時代的進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親冒雪步行50裏為我送乾糧方便得多了。

⑨父親是一位地道的農民,比村子裏的農民多了會寫字打算盤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勞作的空閒裏,躺在祖屋的炕上讀古典小説和秦腔戲本。他注重孩於唸書學文化,他賣糧賣樹賣柴,供給我和哥哥讀中學,至今依然在家鄉傳為佳話。

⑩ 我供給3個孩子上學的過程雖然頗不輕鬆,然而比父親當年的艱難卻相去甚遠。從做私塾先生的'爺爺到我孫兒這五代人中,父親是最艱難的。他已經沒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爺爺的地位和經濟,作為一個農民也失去了對土地的創造權利,卻心強氣盛地要拼死供給兩個兒子讀書。他的耐勞、他的勤儉、他的耿直和左鄰右舍的村人並無多大差別,他的文化意識才是我們家裏最可稱道的東西,絕非書香門第之類。

11這才是我們家幾代人傳承不斷的脈。

16.文章主要記敍了爺爺、父親與“我”三代人培養下一輩讀書受教育的事情。仔細閲讀文章,概括相關文段的內容,補全下面的表格。(4分)

文章段落

主要內容

①②

父親在我上學日送“我”珍貴的筆和紙,“我”將孩子們的上學日視為家的慶典日。

③④⑤⑥

(1)

⑦⑧

(2)

⑨⑩

父親在艱難的日子裏依然拼死供給“我”和哥哥讀中學,“我”在頗不輕鬆的情況下供養孩子們上學。

17.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2分)

A.第②段“我”將孩子所寫的“漢字第一畫”視為“生命中光明的開啟”,説明在作者的心中,文化知識對孩子具有開啟智慧人生的巨大作用。

B.第③段“規矩”這個詞語的意思是,書上用毛筆抄寫的一行行粟子大的字,書寫規範,字跡工整、美觀。

C.第⑥段寫兒女提不起毛筆寫字,再不能為村人寫春聯,導致鄰里關係冷淡,作者對此深感遺憾和失望。

D.第⑨段寫父親空閒讀小説與戲本的行為,表現出父親對文化知識的熱愛,這也是當年爺爺重視孩子唸書學文化的結果。

18.第⑦段畫線句子是描寫父親雪天給“我”送乾糧的情形。聯繫下文,分析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作用。(4分)

答:

19.文章題目“家之脈”在文中具體指的是什麼?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或名人的事例,簡要闡述“家之脈”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150字左右)(5分)

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nzzqz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