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林語堂蘇東坡傳節選閲讀附答案

林語堂蘇東坡傳節選閲讀附答案

在元豐三年(1080)正月初一,蘇東坡已和長子邁離開京都,啟程前往幽居之地黃州。在等待家眷之時,蘇東坡暫時住在定惠院,這個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離江邊還有一段路。他和僧人一同吃飯,午飯與晚飯後,總是在一棵山植樹下散步,關於這種情形,他寫了些極其可愛的詩。在雨天,東坡睡到很遲才起牀,快近黃昏時,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東山麓漫遊,在廟宇、私人庭園、樹陰掩蔽的溪流等處,探勝尋幽。

林語堂蘇東坡傳節選閲讀附答案

蘇東坡幸而死裏逃生,至少是個驚心動魄的經驗,他開始深思人生的意義。在六月他寫的別弟詩裏,他説他的生命猶如爬在旋轉中的磨盤上的線蟻,又如旋風中的羽毛。他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而考慮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寧。他轉向了宗教。在他寫的《安國寺記》裏他説:

“餘二月至黃……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謝。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淨,染污自落;表裏像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

與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內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個方向。誠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尋取到安靜,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確,而人生只是一種幻覺,人應當完全把社會棄置不顧,這樣人類就非滅絕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達到精神的空虛和無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擺脱個人的牽掛,而儒家是抱現實的思想,要對人類盡其職責義務,於是兩種思想之間便有衝突。所謂解脱一事,只不過是在獲得了精神上的和諧之後,使基層的人性附屬於高層的人性,聽其支配而已。一個人若能憑理性上的克己功夫獲得此種精神上的和諧,他就不須完全離開社會才能獲得解脱了。

在蘇東坡寫給朋友的兩封信裏,他吐露了肺腑之言。一封是給至交李常的。因為李常曾寫詩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詩太感傷,蘇東坡不以為然,寫信回答他。信上説:“何乃耶?僕本以鐵石心腸待公。吾濟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生死之際,若見僕困窮使相憐,則與不學道者,大不相遠矣……雖懷坎憬於時,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一切付與造物。非兄僕豈發此?……看訖便火之。不知者以為垢病也。”

家眷到達之後,蘇東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來,不過等他的錢用完之後,日子要如何過,他還沒想到。他的兩個小兒子適和過,一個十二歲,一個十歲。由於太守的禮遇,他們還能住在臨桌亭,此地後來因蘇東坡而得名。此處本是驛亭,官員走水路時,經此可以在此小住。蘇東坡給一個朋友寫道:“寓居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此地是夠美,但是其風景之美,主要還是來自詩人的想象。他對那棟夏天對着大太陽的簡陋小房子,情有獨鍾,別的旅客一旦真看見,就會廢然失望的。後來,又在那棟房子一邊加了一間書齋給他用,他便吹噓説: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處,窗簾拉起,於坐榻之上,可望見水上風帆上下,遠望則水空相接,一片蒼茫。

臨皋亭並不見得是可誇耀,風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則在觀賞風景之人。蘇東坡是詩人,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他在札記裏寫道:“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青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由臨皋蘇東坡可以望長江對岸武昌的山色之美。他有時芒鞋竹杖而出,僱一小舟,與漁樵為伍,消磨一日的時光。

在元豐三年(1081),蘇東坡真正務農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他過去原想棄官為農,沒料到在這種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農夫。在他那《東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説:“餘至黃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為郡中情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闢之勞,筋力殆盡。釋來而歎,乃作是詩,自憨其勤。庶幾來歲之入,忽忘其勞焉。”

東坡農場實際上佔地約十畝,在黃州城東約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頂上,共三間,俯見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間,是到黃州後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牆是由詩人自己油漆的,畫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漁翁。後來他就在此地宴請賓客。宋朝大山水畫家米芾,那時才二十二歲,就是到雪堂認識得蘇東坡,並與蘇東坡論畫。宋朝詩人陸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十月到的東坡,是蘇東坡去世後約七十年。他曾記述雪堂正中間掛着蘇東坡一張像,像上所畫東坡身着紫袍,頭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

蘇東坡現在衣食足堪自給,心滿意足。他今日之使我們感到親切自然之處,是那一片仁愛心。當年在他所住地區溺死初生嬰兒的野蠻風俗,最使他痛心。他給武昌太守寫過一封信,太有價值,並不是因為文詞好,而是內容好。英國十八世紀作家司維夫特曾向貴族推薦嬰兒肉為美味,並説此舉為大舉殺害嬰信的有力計策,即便是當諷刺話來説,我常常納悶兒他何以竟説得出口?司維夫特是當笑話説的,但是這種惡劣玩笑,是蘇東坡所不能領略的。蘇東坡從本地一個讀書人口中剛一聽到這殺嬰惡俗,他立刻提筆給本地太守寫了一封信,請朋友帶信親身去見太守。

蘇東坡自己成立了一個救兒會,請心腸慈悲為人正直的鄰居讀書人古某擔任會長。救兒會向富人捐錢,請每年捐助十緡,多捐隨意,用此錢買米,買布,買棉被。古某掌管此錢,安國寺一個和尚當會計,主管賬目。這些人到各鄉村調查貧苦的孕婦,她們若應允養育嬰兒,則贈予金錢、食物、衣裳。蘇東坡説,如果一年能救一百個嬰兒,該是心頭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緡錢。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義。

(節選自林語堂《蘇東坡傳》,有刪節)

相關鏈接

①公之於文,得之於天。少與轍皆師先君。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歎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

②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以我觀之,凡心盡處,勝解卓然。(蘇軾《論修養帖寄予子由》)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恰當 的一項 是 (3分)

A.由於舞台是按蘇軾被貶黃州,死裏逃生的劫難,使他開始思考自己的個性,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如何才能使心靈得到安寧,他最終皈依了佛教。

B.蘇軾給李常的信中表示,他絕不摒棄道理與忠義,但凡有尊主利民之事,他依然捨身為之,這封信表明,在蘇軾的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還是記名安邦的儒家思想。

C.臨高亭和學堂兩處居所,風景優美,蟄居在這裏的詩人親自參加勞動,衣食自給,怡然自得,他在《東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

D.本文選自長篇人物評傳,選文,敍述了蘇東坡到黃州後的生活狀態,他在這裏遊山玩水,躬耕隴畝,宴會賓客,大書法家米芾,大詩人陸游都曾經是他的座上客。

答.B(A項“皈依佛教” 錯,佛教思想對蘇東坡有很大的影響,但他並未從此皈依佛教。C項《東坡八首》小曲並沒有提到勞動的快樂,她寫的是勞動的艱辛。D陸游是在蘇軾去世的七十年後到的黃州。)

5.作為一篇評傳,本文的敍與議是怎樣有機的結合起來的?(4分)

答.夾敍夾議視頻傳最主要的特點。本選段的敍與議都是圍繞一箇中心問題展開:死裏逃生,歷經巨大創痛的蘇軾,如何從痛苦中得以解脱?(1分)作者敍述了蘇軾在黃州的生活狀態,突出他的“隨遇而安”的特點。(1分)議論則着重探究他在黃州何以能“隨遇而安”,分析了佛教儒家思想對他的深刻影響。(1分)敍與議,互為表裏,相輔相成。(1分)

6.請仔細閲讀選文,結合文本,説説儒、道、佛教思想蘇軾的影響及其表現。(5分)

答.①佛家思想使他認識到,人生無常,所以他能忘卻塵世紛爭,超然物外。(1分)

②儒家思想有時他常懷如家,濟世之志,所以他能立足主棄殺嬰惡習,併成立救兒會。(1分)

③道家思想又使他任性逍遙,隨緣放曠,所以他能在困境中怡情山水。(1分)

④在多種思想的矛盾衝突中,他認識到,真正的解脱,是憑藉理性上的克己功夫獲得精神上的和諧,所以他記功行善事,但盡凡心,又能不計名利,超脱物外。(2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nkjx7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