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中國表情的閲讀答案

中國表情的閲讀答案

2000多年前,當神情孤傷的屈原徘徊汨羅江邊時沒意識到,他文橫千古的《離騷》以及鬱憤悲壯的自沉,構成了中國文化史至為厚重的一頁。在隨後的歲月裏,成為他腳下的土地和後來子孫回望歷史的重要憑依。

中國表情的閲讀答案

因此,當傳説為紀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節將以國家法規的形式,與13億中國人的生活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時,有誰會否認它“表明了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對自己文化傳統的態度”?

這可能是迄今我們對於弘揚傳統最為一致的共識了。

不同於讀經活動,不同於國學私塾,甚至於丹的講論語、易中天的品三國,與其他復興行動總引起議論鼎沸迥異,將除夕、端午、清明、中秋四大傳統節日“法定化”的消息幾乎贏得了學者和百姓的齊聲贊同。

這種難能可貴的同心,來自我們對共有節日傳統強烈的情感認同,也來自對節日文化日漸沉寂現實困境的憂心。

沒有比節日更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了。千百年來,除夕的祝福演繹了舉國同慶、萬民同樂的社會和諧,清明的祭掃承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生命體驗,端午的龍舟 ,中秋的圓月 ……節日民俗使中國人生活在一個有情有義的社會。它既是我們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澱和再現,也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作為文化中國最突出的“表情”,成為我們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重要標誌。

然而,傳統節日的衰微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多種文化激盪中,儘管傳統節日在民間從未中斷,但它越來越像一個形單影隻的孤立事件。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法定假日沒有充分配套的文化生活,而有豐富內涵的傳統節日,卻沒有法定假日提供充足的活動時間,形成了一種節日“二元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促進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鮮明地表明瞭對待文化傳統的“國家態度”,體現了一種可貴的文化自覺。

但傳統節日的法定化僅僅提供了一種“天時”,節日文化的興盛與否,關鍵在其形式和內涵是否適應時代和民眾的需求。已經“南橘北枳”的聖誕節在中國並無法定假期,但卻日益紅火、聲勢浩大,原因就是契合了人們在快節奏現代生活中的`放鬆願望。相反,早已法定化的春節,卻因內容單調之弊,已使許多人呼籲要“捍衞”、“拯救”。

因此,一旦傳統節日法定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文化上的闡釋和創新。當傳統節日賴以生長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之後,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就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傳承和延續,而是傳統文化向現代化的轉化和重塑,是從內涵到外延的不斷創造和更新。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將四個傳統節日法定化,只是一個小小的事件。但一個國家的發展無法忽視這些印證歷史的細節。倘若再把這個細節,放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艱難征程上看,放在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曲折路途上看,我們會更加百感交集——

經過百年激盪,三十年變革,在日益融入世界大潮之後,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視自己的來路、清楚自己的未來。

若干年後,當我們的孩子習慣了清明踏青、中秋望月時,誰説不會正是這些節日的薰染,讓他們領會了文化中國寓意深厚的“表情”?

(1)説説標題中“中國表情”的具體含義。

(2)為什麼將除夕、端午、清明、中秋四大傳統節日“法定化”贏得齊聲贊同?用課文原句回答。

(3)畫橫線的句子是一個反問句,請你將它改為一個陳述句。

(4)按照春節、清明的句式,將另外兩個補充完整。

除夕的祝福演繹了舉國同慶、萬民同樂的社會和諧,

清明的祭掃承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生命體驗,

端午的龍舟 ,

中秋的圓月 。

(5)文中説:“但傳統節日的法定化僅僅提供了一種‘天時’,節日文化的興盛與否,關鍵在其形式和內涵是否適應時代和民眾的需求。”以春節為例,你覺得如何在形式和內涵方面有所創新?

《節日,漸漸明朗的“中國表情”》參考答案

(1)節日既是我們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澱和再現,也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成為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重要標誌。

(2)這種難能可貴的同心,來自我們對共有節日傳統強烈的情感認同,也來自對節日文化日漸沉寂現實困境的憂心。

(3)沒有人會否認它“表明了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對自己文化傳統的態度”。

(4)抒發了平民百姓的豪情壯志;見證了千家萬户的濃郁親情

(5)示例:充分挖掘春節的內涵,開展特色鮮明、內容健康的主題活動,讓春節與現代對接,激發羣眾廣泛參與的熱情,如春節民俗展演、逛廟會、公園遊樂、春節音樂會等,讓春節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熱鬧祥和。學生能提出具體措施,談出自己的見解即可。

標籤: 表情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mn3o0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