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月夜》閲讀答案

《月夜》閲讀答案

在各領域中,我們都要用到閲讀答案,通過對照閲讀答案可以有效檢驗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月夜》閲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夜》閲讀答案

《月夜》閲讀答案1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丁卯七月望夜,即七月十五夜,月光皎潔,巴陵(今岳陽市)人吳敏樹遊洞庭湖,寫下《君山月夜泛舟記》。

無論官場還是文壇,吳敏樹(1805—1873)都不是什麼顯赫的人物。這位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舉人,官至瀏陽訓導,儒學輔助教職,從七品,基層小官員而已,後覺不能實現抱負,自免,歸鄉。與曾國藩交往頗多,互有唱和,但又拒絕加入其幕府;文從歸有光、方苞,但又拒絕歸入桐城派。總之,是這麼個不合時宜的人,在1867年一個明月夜,在家鄉的湖面上坐船繞君山,寫下這篇被後人較少提及的遊記。

在大寫歷史,包括所謂宏大敍事主導的歷史書寫框架中,同治年間,一方面太平軍、捻軍、苗民、回民等起義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被外來堅船利炮打蒙了的國人,開始“自強”、“求富”,辦新式工業,訓練軍隊,力求中興。但關於彼時社會生活,也就是微觀史的描述向不入正史。有與曾國藩交往的經歷,吳敏樹對天下大勢應該心知肚明,但面對這紛擾的世界,他卻轉身細密地記下“秋月泛湖”、“釣之道”等經歷,而恰恰這類文章,讓後人窺見一個消失年代民間微觀的社會文化、生活歷史。

縱是巴陵人,對吳敏樹來説,秋夜泛舟洞庭湖上,繞君山一圈,這種“遊之上者”——遊覽中最具美意的事情,也是“平生以為勝期”,直到花甲過後才“得一為之”。那次同行者中有兩位僧人,一位初識客人,及自己的外甥、孫子各一人。

行船路線,從龍口到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吳敏樹看到的景象既具體入微,又氣勢恢宏:天上的月亮、眼前的樹梢、置身的小船,更有那滿眼中湖面的金碧色,靜謐安祥,這一切,都與今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景觀相去甚遠。1998年夏,長江沿岸洪水暴發,同樣的月夜,我在洞庭湖大堤上,災民家帳篷邊的涼牀邊坐着時,居然也有相似的感受。電停了,沒了耀眼的燈光,白天嘈雜混亂的景象也消停了,桀驁不馴的洞庭湖湖水似乎也温順起來,變得富有詩意,月亮之下,湖面同樣金碧色,朦朧,而又壯美。我想找個小船下去劃劃的念頭剛一出現,自己便為這想法嚇了一跳:時候不對!

吳敏樹一行人路過一處危崖,有一顆大樹。同來的一位叫開的僧人指着那棵樹説:“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餘。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從岳陽城朝這裏望,看到的就是這棵古樟樹。在此傳説頗多的呂洞賓有詩“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我沒有查閲巴陵志,是否有這古樟的記載不得而知,但一般的歷史書寫中,有關某年某月某棵樹及其負載文化習俗的記述,定是稀見。而這篇遊記中,吳敏樹卻像一個忠實的人類學田野調查者一樣做了記錄。近年來,拜新歷史主義後現代史家觀念之賜,歷史即為敍事,歷史與文學互文,回頭看看古代散文,特別是遊記,彼時社會生活史、文化史,甚至觀念史赫然存於其間。在那些只注重大寫歷史,也就是宏大敍事書寫的史學漸隱後,這些文章的新價值便浮現出來。

出香爐峽,過觀音泉口。“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一干人興致過後,吳老先生進入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幻想着人神對話。相傳舜的妃子湘君曾遊於此,君山,又名湘山。身為讀書人,老先生對君山的傳説自然爛熟於心,這山果真“山本中空,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湘夫人可知曉答案?

湖上到底有沒有神仙,吳敏樹曾在另一篇文章《新修呂仙亭記》中有過分析,人們一直傳説湖上有仙人往來,那可能就是隱人高士,出沒江湖間,人們把他們當成仙了吧。“若山川奇異幽遠之鄉,使出世者俯仰其間,必將有恍惚從之者。”而“抑湖上諸山,磊磊浮波面,若近而遠,令人有海上蓬萊之思乎?”依照今人的聰明勁兒,這些似乎都可以看透,當作怪力亂神語,不去計較,但這不就辜負了“夜來月下,山水寂然”給人預留的那份獨特想象空間嗎?

唐洛陽人張説被貶岳陽為官,始建岳陽樓,留有詩句“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吳敏樹則責備説:“蓋仙者可以不學,而意亦不能無之。”仙你可以不學,神仙之意,你可不能沒有啊!

遊至後湖,再往東,水面映出了燈光來,可見煙火氣十足的岳陽城了。這時,近處出現另一番景象,水面上雲起船側,夜幕中成條狀,稍後便不見了。沒有這月夜泛舟,特別是秋夜洞庭湖上的經歷,恐怕是很難有這細膩觀察的。

同樣的情形今天不知還能不能重現。

15、解釋帶點詞語的含意(4分)

(1)大寫歷史

大寫:

(2)煙火氣十足的岳陽城

煙火:

16、第七段段尾作者慨歎“時候不對”,你認為本段作者提到的這個“時候”,與文中另外提到的“時候”有哪些“不對”?(4分)

17、本文哪些引文來自《君山月夜泛舟記》一文?試舉兩例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18、文章結尾寫到“同樣的情形今天不知還能不能重現”,作者這樣收束全篇,屬卒章顯志,通讀全文,請結合你所認為的今天難於重現的情形,談談文章的旨意。(7分)

參考答案:

15.(1)主流的、主導的、大格局的、大範圍的、大主題的

(2)借指住户、人家生火而燃起的煙霧,此處指人間生活場景

16.(1)時代大背景、個人際遇與來到洞庭大堤上的任務不同;

(2)真正的風平浪靜與洪水暫時平靜的水文、季候條件不同。

17.(1)“遊之上者”“平生以為勝期”的引用,暗示人物平生際遇,點明巴陵月夜景緻迷人,引領下文對“1867明月夜”的再現;

(2)“月升樹端,舟入金碧”的引用,總體概述巴陵月夜勝景,是再現吳敏樹夜遊巴陵明月夜的起筆,也是再現今天難於重現的“繞君山一週”湖面月夜靜謐安詳情境的起筆;

(3)“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的引用,進一步營造過去洞庭月夜神奇詭異的氣氛,為寫古人寄情山水的閒情逸致張本,暗含作者對故人故景的無限欣羨之情。

(只要求答出兩點,考生有對其它引文的分析,舉例準確,分析合理,給高分。)

18.(從兩方面評閲)(1)今天難於重現的情形,看考生能否較準確地概述:

①基層小官自覺不能實現人生抱負,能毅然自免歸鄉的情形;

②飽學之士能放下天下大勢,悠閒自得地夜遊勝景的情形;

③月下的湖光山色靜謐安詳、神奇詭異,讓遊者能完全融入其中的情形;

④天光雲影壯闊奇特的自然景象能盡顯眼底的情形。

(2)能結合考生概述出的以上情形,做出較準確生動的感悟評定:可就“消失年代民間微觀的社會文化、生活歷史”做感悟分析;可就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對自然山水景觀的影響,現代人與古人遊歷山水志趣的異同做感悟,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月夜》閲讀答案2

【閲讀訓練】:

一、

1、有人説“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兩句讀來最為心酸,為什麼?

2、人們稱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運用“曲筆”手法中的“他面描寫手法(對寫法)”,體現古詩創作的獨特藝術魅力,同樣,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請結合詩句欣賞。

3、“獨看”一詞是本詩的詩眼,請簡要賞析。

4、杜甫的詩為什麼被稱為“詩史”?請結合本詩簡要闡釋。

二、

1.“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的意思是什麼?

2.“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麼也“獨看”呢?

3.“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三、

1.根據你所掌握的知識推斷,此詩大約寫於什麼時候?詩人在哪裏?家人又在哪裏?

2.試分析詩歌刻畫的形象和詩人通過這一形象所表達的感情。

3.試分析頸聯的寫作技巧。(注意找出其中的兩個關鍵詞)

【參考答案】:

一、

1、①妻子望月“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獨”字,越發顯得妻子的孤獨無助,更顯出詩人困居長安的孤獨無助;②詩人“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並不懂得想念,襯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憐”小兒女,也“憐”妻子“憐”自身,“憐”字飽含深情,感人肺腑。

2.、①“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開想象,藉着妻子的擔憂焦慮,襯托出當時自己身陷險境生死難卜的處境;②明明是自己對月思妻,反倒説成妻子對月憶夫,明明自己掛念妻小,夜深不寐,卻寫妻子望月久立,霧濕雲鬟,月寒玉臂。③如此,更顯出他們夫妻深厚的愛,也顯示出詩人對妻子獨居孤村的憐惜。

3、“獨看”一詞寫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在長安“獨看”明月對妻兒的深切思念。

4、杜甫生活在一個戰禍橫飛的年代,一生經歷無窮的災難,而他與人民患難與共,以現實主義的精神和創作方法,用詩歌反映了那段苦難的歷史。在這首詩中,“獨看”的悲苦浸透了天下離亂的悲苦,“雙照”的期盼中寄寓了人民對戰亂平息的渴望。(聯繫詩歌的頷聯、頸聯來闡釋也可)

二、

1.霧氣沾濕了她濃密的頭髮,月光給她瑩潔的雙臂灑上清寒。

2.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

3.夫妻團圓,“安史之亂”儘快結束,人民不再流離失所。(意對即可)

三、

1.安史之亂;詩人在長安;家人在鄜州。

2.刻畫了一個久久佇立望月懷人的妻子形象。憂心忡忡、夜不能寐的詩人,月下深切思念丈夫的妻子和天真幼稚、未諳世事的孩子;表達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一“濕”一“寒”含蓄地寫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牽掛之切。詩人不直説自己想家,卻想象妻子擔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換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摯與深沉。

《月夜》閲讀答案3

秋月泛湖,遊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遊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餘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

初發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費甥、坡孫也。南崖下漁火數十星,相接續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餘。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視之,殊不甚高大,餘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遊,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餘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鬥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數句。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時,風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碕,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

相與論地道通吳中。或説有神人金堂數百間,當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又北入後湖,旋而東。水面對出燈火光,嶽州城也。雲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作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觜見後湖雲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餘積,即此處也。”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後無居人,有棚於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志稱山周七裏有奇,以餘舟行緩,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餚,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片。復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餘四人尋山以歸。明日記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未有若周君山遊者之上也。 周:環繞

B.餘顧語坡孫。 顧:回頭

C.志稱山周七裏有奇。 奇:奇景

D.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餘積。積:所堆積之塊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未有若周君山遊者之上也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B.因舉誦蘇賦十數句 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C.以餘舟行緩,似不啻也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D.既泊,乃命酒餚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3.下列用“/ ”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

B.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

C.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

D.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這篇文章寫的是月夜泛舟君山遊覽的情景。文中用簡潔的筆觸和語言,描寫了月夜洞庭湖的湖光遠景,敍述了有關的神話傳説和奇異現象。再現洞庭湖月夜的幽靜安謐。

B.作者認為秋夜出遊,沒有比在洞庭湖上繞君山更有意義的。但是直到丁卯年,才獲得一次環遊君山的機會。因此,此次泛舟洞庭湖寫下了多首描寫君山的詩歌。

C.農曆十六的晚上,風平浪靜,作者開船啟程,從龍口出發前往香爐峯,直到半夜時分,才在老廟門離船上岸,盡興而歸。

D.作者一行共六人遊覽了君山,但是,同歸的只有四人。另外的兩位僧人半夜返回了廟中。並且因為遊興大作,還破例喝了點酒。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餘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

⑵平視之,已作橫長狀,稍上,乃不見。

⑶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

參考答案:

1.C (奇:零數)

2.D(A、若:比得上;如果 。B、因:於是;憑藉。C、以:根據;因為。D、乃:於是,就)

3.C

4.A、(B、“此次寫下許多詩歌”有誤;C、“農曆十六”錯;D、“另外兩位僧人”有錯)

5.⑴不知道古代的人有沒有過這個經歷?我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環遊君山當作美好的願望,我曾經在詩歌中寫下了這個願望。

⑵平視這些雲氣,變成了橫長的形狀,雲氣逐漸上騰,消散不見了。

⑶ 月兒高掛在空中,風起浪興,對着明月和風浪痛飲,大家喝酒都超過了自己的酒量。

【譯文】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遊覽;而在這樣的遊覽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環繞君山泛舟夜遊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經有沒有過這個經歷?我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環遊君山當作美好的願望,我曾經在詩歌中寫下了這個願望。現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農曆十五日夜,我才獲得一次這樣的機會環遊君山。

開船啟程,從龍口出發前往香爐峯。月兒從樹頂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圖畫裏行進。同遊的人是“開上人”“達上人”兩個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費的外甥和我的孫子吳坡。南邊高崖下有十幾處閃爍的漁船燈火向着西方前後相接,一個接一個地從我們身旁經過,(仔細地看)原來是漁民搖着小船在捕撈蝦子。開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樹對我們説:“這棵古老的樟樹無疑有十幾個人兩臂合抱那麼粗,樹根被一塊大石頭圍住,那石頭一丈多見方。從岳陽城遠遠望着君山見到的一個樹影突現的事物就是這棵樟樹。”但是現在在月光中從船中仰望它,覺得它並不是特別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這個情形。客人黎君説“蘇軾泛舟遊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與我們今天泛舟遊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時間啊。”我回過頭對子孫吳坡説:“你看這月不也是在鬥星和牛星之間嗎?”於是我們一起朗誦了蘇軾《赤壁賦》裏的十幾個句子。

後來再從香爐峽中出來,稍微偏北行進。剛開船時,風從東南方向吹來,到這時風從背後斜吹。水面越加平靜不起波浪,看到了水灣堤岸,想到這裏可以暫時停泊。但是,船並未停泊,還是那麼航行,經過觀音泉口,來到響山(又叫鳴山)之前一起談起這個地道可以通往吳中(江蘇太湖)的事,有人説:“有神仙居住的黃金殿堂,應當在這個下面啊。”夜色降臨,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靜寂無聲,那情形彷彿可以訪問傳説中湘靈和洞庭君。後來又從北進入後湖,不久又轉向東面行進,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嶽州城的燈火之光。雲霧從船邊出現、升騰,水上瀰漫着迷濛的雲氣。平視這些雲氣,變成了橫長的形狀,雲氣逐漸上騰,消散不見了。我的孫子吳坡説:“有一天晚上,從沙嘴這個地方可以看見後湖的雲氣從水面升起,白色的霧團有的像車輪,有的像巨大的水甕,大約有十多塊,就是這個地方。”然而這樣,那麼這裏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應當貯雲的山洞嗎?山後沒有人居住,在山間低窪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島上的人來這裏躲避水患的。有幾隻客船停泊在這裏,沒有喧鬧的人聲。

再轉而向南行駛,出了沙嘴,穿過柳樹林,便可看見老廟門。《(嶽州地方)志》記載“君山周長七裏有餘”,根據我們乘坐的船緩緩地行進(來測度),似乎不止(七里長)。船隻停好後,就讓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雞攪和着苦瓜,這時候,月兒高掛在空中,風起浪興,對着明月和風浪痛飲,大家喝酒都超過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葷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點點,吃了幾片梨子,返回到廟裏,拿來了準備的茗茶。半夜時分,離船上岸,辭別了超上人及黎君,我們四人順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記下了月夜遊君山的經歷。

《月夜》閲讀答案4

君山月夜泛舟記

[清] 吳敏樹

秋月泛湖,遊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遊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餘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

初發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費甥、坡孫也。南崖下漁火十數星,相接續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餘。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視之,殊不甚高大。餘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遊,七月既望,今差一夕爾。餘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鬥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數句。

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時,風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碕,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相與論地道通吳中,或説有神人金堂數百間,當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

又北入後湖,旋而東,水面對出燈火光,嶽州城也。雲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作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嘴見後湖雲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餘積,即此處也。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後無居人,有棚於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志》稱山周七裏有奇,以餘舟行緩,似不翅①也。

既泊,乃命酒餚,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片。復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餘四人循山以歸。明日記。

(選自《古代散文鑑賞》)

注:①翅:同啻,只。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未有若周君山遊者之上也 周:環繞

B.開上人指危崖一樹曰 危:高

C.又北入後湖,旋而東 旋:旋轉

D.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 裁:通才,只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

A.相接續而西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B.然月下舟中仰視之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汝觀月不在鬥牛間乎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D.以餘舟行緩,似不翅也 餘四人循山以歸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丁卯七月十五夜,作者與二僧一客及子孫輩結伴泛舟漫遊家鄉名聞遐邇的勝景洞庭湖、君山,鄉情親切,遊興很濃。

B.夜深了,風大了,浪高了,對着高上中天的明月和翻滾飛濺的波浪,痛痛快快地飲酒,幾位都有些忘乎所以。

C.文章以小舟的行進為線索,寫景、狀物、記事,構成了令讀者盡情鼓動遐想翅膀的藝術空間。

D.作者説東道西,談古論今,不僅有力地烘托了遊者脱俗的雅興、情趣,而且鮮明地顯現了作者對當朝統治者的不滿。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南崖下漁火十數星,相接續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4分)

譯文:

(2)因舉誦蘇賦十數句。(3分)

譯文:

(3)既泊,乃命酒餚,以子雞苦瓜拌之。(3分)

譯文:

《月夜》閲讀答案5

少年的月夜

①對六歲的樂樂來説,九歲的阿保就像他的閏土哥。閏土的故事還是賴在媽媽懷裏聽來的,樂樂每天都會覥着臉哼唧:媽媽抱抱,媽媽拍拍,媽媽摸摸,媽媽講故事 賤兮兮的童聲讓爸爸直呼肉麻,樂樂已經知道撒嬌是會被別人笑話的,但他樂意,誰管得着。

②阿保穿着件白背心,趿拉着一雙滿是黑泥的拖鞋,頭髮很長很亂,都直立着。最初,他用審視的、提防的眼神看着樂樂。這年月,即使農村的孩子,也都在學校學會了普通話,他弄懂了樂樂的語言後,開始跟樂樂一起玩積木。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斷腿的奧特曼、缺了頂棚的托馬斯,還有變了形的小火車軌道。樂樂瞪着晶亮的小眼睛喊道:我以為你是窮孩子呢!媽媽趕緊制止他並不安地看着阿保,但阿保沒有説話。對於這個寡言的孩子,媽媽心存戒備,生怕他出其不意地打樂樂,可樂樂不明白媽媽怎麼會有這種稀奇 古怪的想法。

③樂樂瞅個空子,央求阿保帶他去追後院的雞鴨,阿保靈敏得像個猴子,老母雞看見他都嚇得發着抖蹲下來。院中的老楊樹上,住着一隻松鼠,阿保爬到樹杈上去抓,樂樂緊張得心都要跳出來了。樹下有個豬圈,那頭耳朵遮着眼皮的花豬不時瞥他們一眼,牆角一個露天的糞池被雨淋得快滿了。松鼠逃到樹梢去了,阿保從樹上下來,帶樂樂去二樓淘他的玩具箱。

④樓梯是用鐵焊的,看上去很陡,但是站到二樓陽台上就能夠到樹上的橘子。樂樂的媽媽這時候追過來:天哪! 樂樂你爬那麼高幹嗎!多危險啊!你看這豬圈,這糞池! 掉下去可就完了!阿保的奶奶喊他吃飯,一碗很黑的肉,是昨天沒吃完的,奶奶也不捨得吃,一頓趕着一頓給阿保留着,樂樂説:我媽媽説吃剩飯對身體不好,容易得癌症。 媽媽喊樂樂回家吃飯,用濕紙巾給他擦去滿手的灰塵,順便問阿保的成績好不好。阿保奶奶抱怨道:阿保腦子笨,我和他爺爺又不能輔導,他回回都考不好。

⑤夜晚孩子們消停下來,老年人不允許過早開燈,他們只好坐在門前的水泥台階上聊有趣的事。阿保告訴樂樂,上學要步行三里路,路兩邊都是稻田,一汪一汪的水裏面有很多青蛙。他隨身帶一個打火機,有時候會偷偷點燃路邊的野草,有時還會挖田裏的泥巴捏小人,溝裏的水不深,但是掉下去可很難上來,溝的盡頭是用來澆地的水井。這些讓樂樂聽得入了迷,抬頭望見月亮已經升得老高了,照着小院對面那片亮窪窪的菜畦。樂樂説:農村的月亮可真乾淨,跟剛洗完的臉一樣!阿保問:城裏沒有月亮嗎?樂樂説:城裏的月亮容易和路燈弄混。阿保就想:那得多大的路燈啊!要是每一盞路燈都跟月亮一樣大,那該多神奇呢!_對了,媽媽爸爸肯定每天都能看到那麼大的月亮。

⑥明天小長假就結束了,這是最後的月夜。樂樂像跟媽媽撒嬌一樣倚着阿保的肩膀,明天的分別讓他有些傷感。這時奶奶出來嚇唬他:你爸媽説明天把你放這裏,讓你每天和阿保哥哥一起上學。樂樂一臉惱怒:我才不要當留守兒童! 説完他回頭問阿保:哥哥你是留守兒童嗎?你媽媽呢?阿保又沉默了 一會兒,告訴樂樂,媽媽和爸爸都去上海 給他掙錢去了,爸媽很愛他,所以要掙很多錢將來好送他出國讀書,爸媽還答應他下次回來給他買個平板電腦。可是 媽媽説,平板電腦對眼睛不好!樂樂一本正經地説。

⑦蛐蛐兒的鳴唱越來越響,青蛙跟着伴奏。台階上的兩個孩子都不肯回屋,他們望着天空,各自想着心裏的月亮。(選自金羊網,有刪改)

1.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2分)

2.本文以少年的月夜為題,簡潔、新穎。結合全文,説説樂樂、阿保心中的月亮到底是什麼。(2分)

3. 結合語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2分)

閏土的故事還是賴在媽媽懷裏聽來的,樂樂每天都會覥着臉哼唧:媽媽抱抱,媽媽拍拍,媽媽摸摸,媽媽講故事 賤兮兮的童聲讓爸爸直呼肉麻,樂樂已經知道撒嬌是會被別人笑話的,但他樂意,誰管得着。

4.文中畫線句子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為什麼樂樂覺得農村的月亮乾淨,阿保覺得城市的路燈很神奇?(3分)

5.細讀全文,結合下面的鏈接材料,完成後面的問題。(3分)

【材料一】20世紀80年代初,隨着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由於諸多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民工在自己進城的同時卻無力照顧自己的孩子,讓這些留守孩子面臨着諸多方面的問題。

【材料二】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中面臨人身安全、身體健康、學習、品行、情緒、交往等等一系列問題。

假如你是文中的阿保,你希望社會、學校、家庭給予你怎樣的關愛,談談你的想法。

【答案】

1.小長假去鄉下玩耍的城裏孩子樂樂和農村留守兒童阿保經過幾天短暫相處後建立了深厚感情。(2分)

2.樂樂心中的月亮可能指農村新奇的趣事,及與阿保相處的快樂(1分)。阿保心中的月亮可能指爸爸媽媽儘快掙很多錢回來,將來送自己去國外讀書(希望爸爸媽媽儘快掙錢,早點回來),自己能去看看美麗的城市,以及爸爸媽媽能給自己買一個心愛的平板電腦(1分)。(共2分)

3.覥是厚着臉皮的意思,形象地寫出了六歲孩子的天真、幼稚、可愛和在母親面前撒嬌的情狀(1分);賤兮兮運用反語,寫出了樂樂天真無邪,在父母面前無拘無束的撒嬌其實讓父母內心充滿了喜悦,表現了父母對樂樂的疼愛之情(1分)。(共2分)

4.畫線句運用了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1分)。樂樂覺得農村的月亮乾淨,表明樂樂嚮往農村生活(1分);阿保覺得城市的路燈很神奇,表明阿保嚮往城市生活,表達了阿保對爸爸媽媽的思念之情(1分)。(共3分)

5.示例略。(開放性試題,可以從生活、學習、安全、身心、情感等方面談自己的想法。言之有理即可,3分)

《月夜》閲讀答案6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1.這段詩歌共描述了哪幾種景物?

答案: 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

2.“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體現了詩人對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思索,對人類在宇宙間生存狀態的思考:宇宙永恆,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暫;而整個人類又是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與明月共存於天地之間!感情哀而不傷,充盈着熱烈、達觀之氣。

3.“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四句詩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案: 四句詩中“白雲”“青楓浦”託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文中又常用為離別的景物、處 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4.這一詩段描寫了哪幾種人物形象?刻畫了他們怎樣的內心情感?

答案: 遊子、思婦。羈旅之愁,相思之苦。

另一套題

1、體會《春江花月夜》深沉、寥廓、寧靜、悵惘的藝術境界,並找出有關詞句,具體説明

(①景。詩人把遊子與思婦之間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形成了寥廓、寧靜的意境。 ②情。以良辰美景襯出遊子與思婦之間的離愁之苦,“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悵惘;又以細節描繪“玉户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表現一種愁苦。③感。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裏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種對於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深沉而有意味。)

2、《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你認為作者重點寫的是哪一個字?為什麼?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着月作陪襯。詩從月生開始, 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着,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 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

3、下面兩句詩中,在流傳的不同版本中出現了不同的用字,請結合你對詩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為它們選擇最為妥帖的字,並説説理由。

(1)“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覺得作“只”好還是作“望”好?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覺得作“待”好還是作“照”好?

(“只”字寫出了月圓而缺;月缺而圓,年年相望,只是如此,從來沒有兩樣的明月,人哪裏比得上明月之長在永恆的情景,而且與“無”字相對。個人的生命是短 暫即逝的,豐富多彩的人生卻是“代代無窮已”的,這樣也就與“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樣獲得了永恆。“望”字雖然也寫出了江月互望的動作神態,也包孕瞭望月 之人的悵惘之情;但從前後對應、簡潔來説,還是選“只”好。)

(“待”字表現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麼人似的,但又永遠不能如願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現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遠和悵惘的意境。)

翻譯: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着春江,隨着波浪閃耀千萬裏,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着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着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着離人的梳粧枱。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此二句寫月光之清澈無邊,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

昨天夜裏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着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裏,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着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賞析: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着月作陪襯。詩從月生開始, 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着,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 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 粧鏡台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 玉户、閒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一之中出現了變化,取得班斕多彩的效果。

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着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

全詩以月為中心,春、江、花、夜作為月的陪襯,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瀾的色澤,構成一幅如夢如幻般的空明純美的詩境。全詩由皎潔的月光,鋪寫到海潮、芳 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户、閒潭、落花、海霧、江樹、良辰美景又與人生的短暫與愁苦構成對應,抒發了詩人淡淡的感傷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詩歌史上的'地位,聞一多稱“這是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孤篇壓全唐”。

《月夜》閲讀答案7

宅邊秋水浸苔磯,日日持竿去不歸。

楊柳風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飛。

重嘶匹馬吟紅葉,卻聽疏鍾憶翠微。

今夜秦城滿樓月,故人相見一沾衣。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②秦城:長安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爭取額的兩項是(4分)

A.“宅邊秋水浸苔磯”描寫了住宅旁邊秋水浸濕苔磯的情景,既點明瞭時令特點,又渲染了一種悽清悲涼的氣氛。

B.“日日持竿去不歸”是虛寫,回憶當年在故鄉的生活狀態,“持竿”表現詩人生活的閒適,“去不歸”表現詩人對持竿垂釣的喜愛。

C.“重嘶匹馬吟紅葉”使用擬人手法,意思是馬的嘶鳴也許是在吟唱紅葉的美好吧,詩人以此表現對家鄉風物的讚美之情。

D.“卻聽疏鍾憶翠微”是對故鄉風物的的回憶,意思是詩人回憶起在故鄉聽到的鐘聲,還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聯回到現實,寫詩人與友人相見,禁不住流下淚來,淚水沾濕了衣裳,這表現了詩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的深情。

15.本詩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4.AD

15.從意象上看,頷聯兩句各選三種富有特色的景物組成畫,描畫故山風情,從側面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無盡思念(2分)從意境上看,用楊桃、大風、潮水、蒹葭、冷霜、飛雁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悽清悠遠的意境;(2分)語言上,這兩句運用白描的手法寫景,樸素自然,更突出了對故鄉景物的記憶之深。

《月夜》閲讀答案8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作者】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説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譯文: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 。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穀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説着豐收年。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裏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了。

1.這首詞的作者辛棄疾是( )人

A.南宋

B.北宋

C.南唐

正確答案:A

2.這首詞的詞牌名是( ),題目是( )。

A.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B.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

正確答案:A

3.這首詩中有兩個對偶句,請找出來。(多選題)

A.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B.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C.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D.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正確答案:A C

4.這首詞表達了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答:

答案解析:

反映了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月夜》閲讀答案9

【作者】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説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譯文: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穀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説着豐收年。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裏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了。

1、詞的上片寫了哪些夏夜特有的聲音?寫這些聲音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蟬鳴、鵲啼、蛙叫、人聲。一方面渲染了歡樂的氣氛(l 分);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聽到這一切,反過來又表現了夏夜的寂靜 。

2、詞的下片給人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試用簡潔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100 字內)。

參考答案:七八顆稀疏的星星剛還遠掛天邊,轉眼間兩三滴細雨灑落山前,預示着將要下大雨了。過去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走過橋轉過溪水的源頭,小茅店便忽然出現在眼前了。

3、詞中以( )寫烏雲密佈,這樣寫的好處是增加畫面的美感。

參考答案:七八個星天外

4、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調動的是那些感官?為什麼這樣寫?這句詞在文中有什麼重要作用?

參考答案:嗅覺 聽覺 點出季節,不是直接描寫而是從身邊的感受入手,讓人感覺審在其中,也使得詞作鮮活寫出靜中之鬧。反襯出夜色之靜,襯托出了作者的高興的心情。

5、該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表大了作者歡快的心情,雖被貶官,但作者仍能體會到鄉村之樂,也體現了作者的豁達的心胸。

6、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中可以體會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參考答案: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7、這首詞描寫的是( )季節,從( ),看得出,作者對這些景物的描寫,把黃沙道寫得( )。

參考答案:這首詞描寫的是(夏季 )季節,從( 鳴蟬。稻花香,蛙聲),看得出,作者對這些景物的描寫,把黃沙道寫得(充滿生機 )。

8、其中表明詞人暢談豐收的歡快之情,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的句子是?

參考答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9、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 ),“夜行黃沙道中”是( )。意思是( )

參考答案:“西江月”詞牌名 “夜行黃沙道中”是詞名,即題目 “夜”是時間 “黃沙道”是地點 意思是晚上在黃沙道上行走

《月夜》閲讀答案10

江樓月夜聞笛

劉 滄

南浦蒹葭疏雨後,寂寥橫笛怨江樓。

思飄明月浪花白,聲入碧雲楓葉秋。

河漢夜闌孤雁度,瀟湘水闊二妃①愁。

發寒衣濕曲初罷,露色河光生釣舟。

【注】①二妃:指傳説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後成為湘水之神。

(1) 詩的首聯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詩的頸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如何抒發的?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詩的首聯先點明瞭時間、地點、景物,渲染了悽清寥落的氣氛,奠定了全詩哀怨悽愁的感情基調;其次緊扣詩題抒寫自己江樓獨處,忽聞笛聲的寂寥;“怨”字,還是全詩的詩眼,點明全詩的主旨。

(2)頸聯抒發了詩人思鄉思親而不得歸的愁苦之情。通過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虛實結合等)來抒發情感的,詩人借“河漢”“孤雁”“瀟湘”之景象寫羈旅孤單、思念親人、離家遙遠、歸途漫漫之情。“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從妻子的角度寫妻子盼歸人之苦。

《月夜》閲讀答案11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及未休兵。

1.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被後人奉為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 詩。

2.從詩中 和 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詩寫於安史之亂時期。

3.作者為什麼要説月是故鄉明?

答案:

1.詩聖、律

2.戍鼓斷人行,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寫出兩句即可)

3.詩人思念故鄉,感情上覺得故鄉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詩人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閲讀練習二

(1)簡述這首詩反映出當時怎樣的社會環境。

(2)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答案要點:戰爭頻仍,時尚動盪,民不聊生。(斷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出長不達)

(2)答案要點:①懷念家鄉,思念親人,夾雜着生離死別的焦慮;②憂國憂民,不滿現狀,渴望社會安定。(本題不能作簡單化的回答,要顧及全詩)

閲讀練習三

1.首聯描繪了一副邊塞秋天的途徑: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戍鼓指戍樓上宵禁的鼓聲。斷人行寫所見,點明 ;戍鼓雁聲寫 ,寫出 。這兩句渲染了 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樣的,但詩人為何偏偏説月是故鄉明?

3.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説兄弟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説家已不存,生死難卜。這兩句詩概括

4.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抒寫了是人內心的憂慮之情。這使我們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兩句名句: ,

答案:

1.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説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説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説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説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説: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3.。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説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説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4.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藴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鍊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裏,一隻孤雁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賞析: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從詩人在安史之亂中飽受顛沛流離之苦,想到百姓之苦,體現出了作者的懷家愁和憂國難之情。

意境賞析

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説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説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説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説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説: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讀者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着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説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説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藴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鍊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結構分析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倍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悽楚哀感,沉鬱頓挫。

《月夜》閲讀答案12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註釋】:①更深:深夜。②北斗:指北斗七星。闌干:橫斜的樣子。南鬥:二十八宿之一,有六顆星。③偏知:忽然感到。④新:初。

【閲讀訓練】:

(1)“更深”“闌干”是什麼意思?請選擇其中一個回答。

(2)“蟲聲新透綠窗紗”描寫了怎樣的情景?表達了詩人什麼心情?

(3)這首詩的語言一直被後人所稱道,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點。

(4)有人認為這首詞勝在後兩句,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麼?

二:

(1)從視角看,詩的前二句是寫 ,寥廓天宇,月色空明;後二句是寫俯視, , 。

(2)詩歌構思新穎別緻,不落窠臼,用語清麗細膩,妙然生趣,請舉例説明。

【參考答案】:

(1)“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闌干”是橫斜的樣子。)

(2) 詩句描寫了蟄蟲湧動,春天來臨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喜悦(驚奇、喜愛)的心情。

(3)語言清麗、細膩、新穎、雋永,獨具一格。

(4)詩的前兩句在描繪月夜的靜謐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顯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點。詩的高妙之處,就在於作者另闢蹊徑,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個獨特的、很少為人寫過的境界。在靜謐的月夜的蟲聲標誌着生命的萌動,萬物的復甦。後兩句使得全詩構思新穎別緻,不落俗套。(意對即可)

二:

(1)仰望 大地靜謐(夜寒料峭) 蟲聲新透;

(2)初春的蟲子也許還很稀少,,但是詩人已經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蟲聲是生命的萌動,萬物的復甦,也令人油然生髮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

《月夜》閲讀答案13

清夜月初滿,蘚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亂聲秋。

舊國情何極,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處,危坐獨凝愁。

[注]①舊國:故鄉。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通過寫“清夜”“月”“蘚庭”,交代了時間、地點和自然環境。

B.頸聯在前兩聯寫景的基礎上,通過“情何極”“思欲流”進行點題抒懷。

C.尾聯通過對故人“今底處”的發問和作者獨處“凝愁”來間接抒情。

D.本詩用簡練樸實的語言,平淡自然地抒發了作者月下懷念故人的情感。

15.“梧桐疏影老,蟋蟀亂聲秋”兩句十分精妙,請簡要賞析。(6分)

答:

14、C “間接抒情”錯,應為直接抒情。

15、①視聽結合。月光下眼見“梧桐疏影”,耳邊不時傳來秋天蟋蟀亂鳴的聲音,使詩句畫面立體可感。 ②以動襯靜。以蟋蟀聲亂襯托周圍環境的幽靜,同時表現了作者的心緒不寧。③借景抒情。作者將自己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融入這悽清之景中,表達因思念而憂傷的情感。(每點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月夜》閲讀答案14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1)“月是故鄉明”是千古名句請從景與情關係的角度簡要賞析。

(2)理解詩歌尾聯的意思及表達的情感。

【分析】《月夜憶舍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羣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全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語言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解答】(1)本題考查詩歌關鍵句賞析。詩歌句子賞析需要我們在瞭解詩歌的結構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礎上作答,常見的答題格式:本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或寫作方法,寫出來什麼內容,表達了什麼感情。可從手法、情感、語言等方面任選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詩歌常見的思想感情: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懷才不遇,思鄉懷人等。這句詩以景襯情,既實寫白露節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故鄉月明,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

(2)第一問:考查尾聯的意思,尾聯中“長”是“一直、總是”的意思,這兩句是説平時寄出的書信尚且無法到達,更何況是在戰爭還沒有停止的時候!

第二問: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情感能力。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並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註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詩歌的抒情方式,根據抒情方式分析情感。本題題目是“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以通讀對詩歌內容的具體分析得出。本題不能作簡單化的回答,要顧及全詩,詩中寫了兄弟因戰亂而離散,杳無音信。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憶弟之情。顛沛流離中的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其中“月是故鄉明”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表達對親人的牽掛和憂慮之情;“無家問死生”表達互不相顧的焦慮和絕望之情;“況乃未休兵”表達對國家前途的深切憂慮之情;“戍鼓斷人行”表達民生凋敝,對人民生活現狀的同情和憂慮之情。

答案:

(1)這兩句採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觀感受,寫景生情,景隨情變,是詩人深切思念家鄉和親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鄉明月的詞序稍作變化,化平凡為神奇,成為千古名句。

(2)①懷念家鄉,思念親人,夾雜着生離死別的焦慮;②憂國憂民,不滿現狀,渴望社會安定。

《月夜》閲讀答案15

夏夜,靜悄悄的。

月牙兒彎彎,爬上了樹梢。樹林裏的風,呼呼地颳着樹葉發出( )的響聲。偶爾也會有一兩隻小鳥從夢中驚醒,( )叫幾聲,便又進入了夢想。小河裏的水靜靜地流着,河裏的睡蓮合攏了她那美麗的花瓣,睡着了。

工作了一天的人們休息了,一盞盞燈熄滅了。樓房下,一條蜿蜒的小路靜靜地躺在月光下,道路旁的樹叢中似有動靜,哦,那是隻小白貓,他在老鼠洞旁靜靜地等着老鼠出來。

路旁的小水塘裏,蹲着一羣青蛙,不時傳來陣陣( )聲。記得春天 我們曾在這裏捉過蝌蚪呢 噓 聽 這是什麼聲音 是小蛐蛐和小蟈蟈在鳴叫 它們正和青蛙進行歌唱比賽呢

不久,夜沉寂下來。花兒睡着了,草兒睡着了,小動物和鳥兒也睡着了……

好詞:合攏 蜿蜒 動靜

佳句:樓房下,一條蜿蜒的小路靜靜地躺在月光下,道路旁的樹叢中似有動靜,哦,那是隻小白貓,他在老鼠洞旁靜靜地等着老鼠出來。

1.“花兒睡着了,草兒睡着了,小動物和鳥兒也睡着了……”這個排比句還運用了( )修辭手法。

A.擬人

B.比喻

正確答案:A

2.給短文第4自然段加標點,正確的一項是( )。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正確答案:D

3.全文突出描寫了一個“靜”字,文中有三個描寫“靜”的句子,請選擇( )。

A.夏夜,靜悄悄的。

B.月牙兒彎彎,爬上了樹梢。

C.小河裏的水靜靜地流着,河裏的睡蓮合攏了她那美麗的花瓣,睡着了。

D.樓房下,一條蜿蜒的小路靜靜地躺在月光下,道路旁的樹叢中似有動靜,哦,那是隻小白貓,他在老鼠洞旁靜靜地等着老鼠出來。

E.不久,夜沉寂下來。花兒睡着了,草兒睡着了,小動物和鳥兒也睡着了……

正確答案:A B E

4.請選擇象聲詞填在括號裏。

(1)樹林裏的風,呼呼地颳着樹葉發出( )的響聲。

A.呱呱 B.沙沙 C.嘰喳

(2)偶爾也會有一兩隻小鳥從夢中驚醒,( )叫幾聲,便又進入了夢想。

A.呱呱 B.沙沙 C.嘰喳

(3)路旁的小水塘裏,蹲着一羣青蛙,不時傳來陣陣( )聲。

A.呱呱 B.沙沙 C.嘰喳

正確答案:B C A

標籤: 閲讀 月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krqe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