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文言文閲讀與荊南樂秀才書題目及參考答案

文言文閲讀與荊南樂秀才書題目及參考答案

[宋]歐陽修

文言文閲讀與荊南樂秀才書題目及參考答案

修頓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又辱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贄。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僕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絕,而再辱書;再而未答,益宜絕,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蓋足下力學好問,急於自為謀而然也。然蒙索僕所為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

僕少從進士舉於有司,學為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第。與士君子相識者多,故往往能道僕名字,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或過稱其文字。故使足下聞僕虛名,而欲見其所為者,由此也。

僕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悦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過採,屢以先多士。及得第已來,自以前所為不足以稱有司之舉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為,庶幾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學成而身辱,為彼則獲譽,為此則受禍,此明效也。

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為功,亦不易也。僕天姿不好而強為之,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先輩①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於世,則莫若順時。天聖中,天子下詔書,敕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今時之士大夫所為,彬彬有兩漢之風矣。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齊肩於兩漢之士也。若僕者,其前所為既不足學,其後所為慎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為人所信也。今可謂困矣,安足為足下所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先輩:對樂秀才的尊稱。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及門而贄 贄:拿着禮物求見。

B。而又辱之 辱:辜負。

C。或過稱其文字 過稱:過分稱讚。

D。不暇就師窮經 就:跟 從。

解析:B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B項,“辱”為謙辭。用於客套話,意思是由於自己使對方受屈辱,可譯為“承蒙”、“屈尊”、“勞駕”等。答好這類題目,首先要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基本知識,如古今詞義的變化、區分單音詞與雙音詞、通假現象等;其次要根據具體語境來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

B。

C。

D。

解析:A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以”都是連詞,譯為“因為”。B項,“而”連詞,第一個表順承,第二個錶轉折。C項,第一個“其”代詞,指自己;第二個“其”語氣副詞,表婉商。D項,第一個“所”表被動,第二個“所”與後面的動詞連用構成所字結構。本題在設計上採用了一句選文、一句課文的形式,答題時每組中利用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另一句子來推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只要知道一個的用法、意義就差不多了,另一個按照這個意義代入看通不通,就可以判斷兩個是否一樣了。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作者對當時的應舉文字,頗有微詞,但樂生意欲參加科舉考試,所以只能建議他“順時”而為。

B。作者認為要作文,就應該學習古人,去除淺薄雕飾的文字與習氣,才能達到兩漢那樣文質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寫時文而遭譭譽,認為自己不值得樂生學習、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請求。

D。本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表達委婉;通過現身説法,運用對比,巧妙地表明瞭作者對時文的不同看法。

解析:C 本題主要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中,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達對時局的不滿,並非“認為自己不值得樂生學習、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請求”。解答此類題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選項相關的句子,仔細地進行對照,找出其中的差異。有的'題目中個別選項是對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個詞翻譯得不對。同時要注意細節(時間、地點、事件、官職、遷調、人物等)。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悦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斷句的要旨是據意斷句,必須反覆誦讀,理解句子意思,方能做好。斷句應結合上下文,緊緊抓住“曰”“雲”“言”等字,常用虛詞是標誌,常見如下:①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歎詞,如嗟夫、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做斷句題時,整體感知非常重要,從大局着眼,從小處入手,注意動詞的分佈,根據動詞確定主賓的位置,再聯繫虛詞與固定句式進行劃分。

答案: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悦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譯文:

(2)故比時人 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竊名譽者,順時故也。

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和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注意“窮賤”“切切”等的翻譯及“安能”的反問句式;(2)注意“故”“工”“然”的翻譯及判斷句式。翻譯句子題是文言文閲讀中較難的題。要注意:①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②關鍵詞與文言特殊句式要翻譯準確。③適當運用增、刪、補、調等方法保證語句整體的通順完整。

參考答案:(1)像我歐陽修這樣的人,不過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裏值得讓您懇切到如此地步呢?

(2)因此,與同時代人所寫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獲得俸祿官位並謀取名譽,是順應時俗的緣故。

參考譯文:

歐陽修叩首稟告秀才足下。前些時候,我乘船從江上往來,多次讓你屈尊過訪。又勞你送自己所作的詩文一編,並先以書信通報,作為登門訪我的見面禮。田秀才從西邊來,承蒙你寄信問候;後來,我家僕人從江陵府回夷陵縣,又帶來你的信。我是個獲罪的人,大家都厭棄我,而你卻如此以禮相待,我怎麼擔當得起!你來了信,我沒有來得及回覆,本應因此斷絕往來,可是又勞你再次給我寫信;再次來信又沒有答覆,就可以絕交了,可你還是來信。這是何等殷勤呵!像我歐陽修這樣的人,不過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裏值得讓您懇切到如此地步呢?我想這是由於你勤學好問,急於為自己謀求進取吧。然而承蒙你索取我所作的詩文,這恐怕是你誤聽了有關我的言過其實的傳聞了。

我年少的時候,決心從進士的途徑被舉薦於官府,因而學作詩賦,準備參加按規程舉行的科舉考試,共考了三次才中進士。因為與各方面的士人君子相識的很多,所以往往能説出我的名字;又因為大家相從遊學,私人交情很好,有的人便過分誇讚我的文章。因此使你聽到我的虛名,便想看看我寫的詩文,恐怕就是這個原因吧。

我年幼時,父親死了,家裏貧困,貪圖利祿以供養親人,沒有時間跟隨老師窮究經書,學習聖人留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只是泛泛地瀏覽些書史,姑且追隨時俗作些所謂“時文”,那都是在經傳中穿鑿剽竊,東拼西湊,造出些輕浮淺薄的文字,只擔心不受時人的歡迎,並不能像古人那樣,有卓越而自成一家的言論。然而官府誤加採納,多次列名在眾人的前面。直到考中進士以來,自認為以前所寫的文章實在當不起官府的薦舉和長輩的賞識,這才開始大力改變過去的文風,希望在文章學問上有所建樹。然而文章一出便招來罪過,學問有成就了,自身卻蒙受羞辱。寫以前那樣的時文會得到榮譽,寫現在這種有獨立見解的文章卻遭受禍害,這真是效果鮮明呀。

時文雖説輕浮纖巧,但要寫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我天性不喜歡時文而勉強去寫這種東西,因此,與同時代人所寫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獲得俸祿官位並謀取名譽,是順應時俗的緣故。你現在正值少年之時,志氣遠大,正想在社會上博取榮譽,那麼還不如順應時俗為好。天聖年間,天子下了詔書,告誡學者要去掉浮華的文風,從那以後風氣大變。現在士大夫中所寫的文章,已文質彬彬,有兩漢文章的風采了。你去向他們學習,不僅足以順應時俗,博取榮譽,如果達到最佳境界,還能與兩漢名家比肩呢。像我這樣,以前所寫的東西既不值得學習,以後所寫的東西卻又千萬不能學,所以我遲疑着不敢拿出自己所寫的文章,就是這個原因。

《易經》的《困》卦説:“有言不信。”這是説,人在困境中,説的話也沒有人相信。我現在可以説是處在困境中了,怎麼能夠讓您相信呢!承蒙你多次來信,態度又是那樣懇切,不敢不予答覆敬請明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d974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