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此時眾生》閲讀答案

《此時眾生》閲讀答案

“美”這個字,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機會很多。覺得一個人很美,一片風景很美,讀一首詩,看一幅畫,聽一段樂曲,心裏感動,也都可能説“很美”。

《此時眾生》閲讀答案

《説文解字》從字源上批註“美”,把“美”上下拆開,解釋成“羊大為美”。

近代研究美學的學者,有人認為“羊大為美”,指的是人類最初吃羊肉的快樂。“美”這個字,因此應該起源於味覺。

這一派學者的理論,到目前為止,並未獲得美學界一致的同意。一般人也以為,目前我們用到“美”這個字,還是有比較多的“精神”“心靈”的內涵的。覺得一個人很美,覺得一片風景很美,欣賞繪畫,聆聽音樂,心情上愉悦豐富的感覺,似乎與“吃羊肉”的快樂有所不同。

“美”這個字,由“羊大”二字合成,是否與吃羊肉有關,在美學領域還有爭議。

我們凝視一個人,覺得這個人很美,她的一顰一笑,都變成牽掛,有時對方並不知道,只是自己私下欣賞,心裏也滿足喜悦.面對一片夕陽,看到西邊天上剎那間色彩燦爛的變化,我們看到的彷彿不只是風景,也同時看到了所有生命完成自己時的莊嚴。春天走到山上,看到滿山花朵的綻放,忍不住歡欣鼓舞,想放懷盡情大叫幾聲。偶然在寧靜的夏夜海濱,一抬頭看到滿天繁星,心中忽然好像被許多喜悦驚訝充滿,竟然可以熱淚盈眶。

許多生命中的美,並不是物質,沒有實際利益,但是,情動於中,留在記憶深處,久久不能忘卻。

“美”好像是心裏埋藏很久的記憶,擱置在角落,連自己也忘了,卻忽然被觸動,深藏底層的生命,一時被呼喚了起來。

吃羊肉,當然有快樂,不只吃飽肚子,也在口腔間留有許多滋味。但是,“吃羊肉”的滋味,畢竟與許許多多內心深處極其複雜的心靈變化有所不同。近代美學因此更精細地分別,把口腔上官能的快樂稱為“快感”,心靈上豐富的滿足才構成“美感”。

孟子説:“充實之謂美。”的確,“美”使生命充實了起來。

一個人,如果在飢餓的時候,吃一頓羊肉,無疑是非常大的快樂。空空的胃,被食物充滿,一定也是“充實”的滿足。但是太過飢餓的時候,狼吞虎嚥,甚至飢不擇食,就只有感官上的充實,可能連口腔上的滋味都品嚐不出。

“品嚐”,因此並不等於“吃飯”。

物質缺乏,太過飢餓的社會,人如同動物,只滿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吃到飽”其實無可厚非。但是,人類在脱離飢餓階段之後,一直停留在“吃到飽”的滿足,口腔中所有複雜的味覺潛能都無法開發。吃得粗糙野蠻,品嚐不出酸甜苦辣鹹的豐富變化,也就品嚐不出五味雜陳的人生況味。

西方人講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常常用到“taste”這個詞,中國從東漢以後,特別重視“品”;欣賞詩的書叫“詩品”,欣賞畫的書叫“畫品”,評論人物言行舉止性情,叫做“人品”。“品”,也就是“品味”。“品味”兩個字都與“口”有關,但已不是用來“吃到飽”的“口”了。

“品”如果不是一個口,而是三個口,一定是口腔的味覺有了不同層次的需求。生活有品味,生命有品味,還是要有比“吃到飽”多一點的精神心靈上的滿足吧。

一個人沒有“品味”,即便財大氣粗,仍然是精神上的窮人。一個社會沒有“品味”,物質越富有,精神越是困窘空虛。

(摘自蔣勛《此時眾生》)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説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美”是一個會意字,上下拆開成了“羊大為美”,因此,美起源於味覺。

B.我們時下用到的“美”還包含很多“心靈”的內涵,好像與“吃羊肉”的快樂不盡相同。

C.許多生活中的美雖然沒有實際利益,但被其感動就會留下深刻印象。

D.狠吞虎咽甚至飢不擇食能得到感官上的充實,卻會失去心靈上的“充實”。

E.中國文化一直特別重視“品”,雖然“品味”兩個字都與“口”有關,但與“吃到飽”的'“口”沒有關聯。

13.下列對“品味”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文化中的“品”就是“品味”。

B.“品嚐”並不等於“吃飽”,“品嚐”就是“品味”。

C.“品”字三個口,意即生活有品味,生命有品味,精神心靈有滿足。

D.“品味”是就人的精神來説的,它不是財大氣粗,不是物質富有。

14. 簡析文中畫線句在全篇中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2.(5分)BD(A.這只是部分美學學者的理論,到目前為止,並未獲得美學界一致的同意。C.由原文第七段可知,此處説的是許多“生命中的美”,而非“生活中的美”。E.原文是説,中國從東漢以後特別重視“品”,選項中“一直”的説法不妥。)

13.(3分)B(選項説法太絕對了,人在飢餓時如同動物,這時的“品嚐”只滿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是“品味”。)

14.(4分)承上啟下:承接上文“可能連口腔上的滋味都品嚐不出”的事實,引出下文有關“品嚐”與“吃得飽”之間的關係的闡釋。

15.(4分)文章認為,生活有品味,生命有品味,還要在精神心靈上多一點追求。清遠人逐漸走向富有,但他們在精神上仍很貧窮;英國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人很富有,但他們仍不滿足心靈的需求。真正有品味的人不是財大氣粗,而是心靈潔淨。(要以文中觀點來闡釋材料中的現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7xlr3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