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試題 >

通往偉大心靈的最好途徑現代文試題

通往偉大心靈的最好途徑現代文試題

①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定下的“世界閲讀日”。之所以選擇這個日子,也許是因為在這天出生或逝世的有塞萬提斯、莎士比亞這樣一批著名作家。在我看來,這個紀念是在提醒人們,閲讀可能是又一面臨“消亡”的事物,儘管閲讀物和閲讀形式空前多樣。隨着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形式的“萬花筒”般的景觀,人們的閲讀時間和內容呈現出整體下滑的趨勢,其後果是人的精神追求普遍粗俗化。今天的許多學説和理論,常常只是激勵人們愛慕當下,愛慕“物質和權力”,卻窒息了“對高貴東西的熱愛”,它們讓人“只生活在世界的表層、實用性和外觀之中”。如果説,一般民眾的閲讀大多是一些營銷、時裝、化粧、養生、體育新聞或漫畫之類,那麼被稱為知識分子的人的閲讀則往往又過於抽象、專門、瑣碎,很多人已不再尋求把世界當作一個可直觀理解的整體來看待了。這些東西當然是有用的,但問題是,沒有深度、沒有整體的內容“很容易被既無思想又無道德的勢力所利用”。

通往偉大心靈的最好途徑現代文試題

②19世紀法國學者托克維爾提出了諸多令人痛苦的問題:為什麼當文明擴展時,傑出的個體卻減少了?為什麼當知識變得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時,智力天才卻越來越稀少?為什麼當不存在較低等級時,較高等級也不復存在了(好像洪堡説過:“傑出的頭腦離開了思想”)?為什麼當統治的才智延及大眾時,應該領導社會的那些偉大的天才就消失了?他無比沉痛地説:我們生活的時代,個體,甚至最偉大的個體都變得微不足道了。未來的社會“更多是由聰明的動物,而不是由自由、文明的人”構成的“庸碌之輩的社會”。

③也許,“記憶人的.偉大可以通過閲讀偉大著作來實現”。我深信閲讀好書,特別是閲讀經典,是通往偉大心靈的最好的途徑。今天的人可能很難想象18、19 世紀的歐洲人是怎樣熱愛閲讀的。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人物盧梭出生地日內瓦的居民有三分之一從事鐘錶製造、珠寶加工和紡織業。那時(如1712年左右)人民勤勞而衣食頗豐,但不尚奢侈,崇尚自由、理性和良知。社會沒有太大的貧富懸殊。工人在閒暇時常常閲讀洛克、孟德斯鳩、牛頓等人的著作(對今天的人來説簡直是不可思議)。盧梭的父親就是一個鐘錶匠。盧梭回憶説:“每天吃過晚飯,我們就開始閲讀這些書籍,沒完沒了,往往通宵達旦”。這位思想家認為,童年時代的這段經歷是自己在以後的艱難歲月中沒有沉淪的重要原因。俄國的天才導演塔可夫斯基也多次談到閲讀經典對他的影響。他説:“在我孩提時代,母親第一次建議我閲讀《戰爭與和平》,而且於往後數年中,她常常援引書中的章節片段,向我指出托爾斯泰文章的精巧和細緻。《戰爭與和平》於是成為我的一種藝術學派、一種品位和藝術深度的標準;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辦法閲讀垃圾,它們給我一種強烈的嫌惡感”。我們總在討論什麼是人文教育,在我看來,人文教育就是仔細閲讀偉大心靈留下的偉大著作。

④鼓勵人們要讀書,特別是要讀經典的人常常會説:我們都是矮子,但是閲讀可以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大概不是事實。巨人的作品產生的背景已不復存在,現代人又過於世俗化,我們與大師的心靈距離已太遠了。但這絕不是拒絕偉大作品的理由。以為自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爬上巨人的肩膀,或者乾脆不承認有什麼高於或優於自己的巨人存在,這相反的兩極也許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拒絕神話,躲避崇高,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常識,但這個常識不是真理。

⑤今天許多人對書籍是人生重要伴侶的道理很陌生。我想,一個人要想使自己不至沉溺於微不足道的慾望,並發現真正嚴肅的東西,他需要使當下的生活與真正的嚴肅性保持一定的距離,而只從當下的影視中是找不到這種距離的。這就是為什麼要定下“世界閲讀日”的原因,它可以讓人們暫時停一下匆忙的腳步,暫時地讓人的靈魂擺脱一下物質的束縛,“瞥一眼”大師的心靈世界,哪怕是體會一下天堂的滋味也好。

⑥我現在非常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這種享受源於有充裕時間自由地閲讀。現在,日常勞作一點也不讓我厭煩,因為我知道有一本好書在等着我,有一個新的世界正等着向我敞開。我不想否認,我真實生活的這個世界還很不完善,還充滿了讓人厭惡的東西,但有那麼多偉大的作品,我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是非常值得的。

7.“萬花筒”在文中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 (2分)五光十色豐富多彩的生活形式及各種誘惑。

8.對“當今人的精神追求普遍粗俗化”的主張表現為:(2分)

8.(2分)(1)民眾大多閲讀的是實用膚淺一類的書籍(2)知識分子閲讀過於抽象、專門、瑣碎。這些閲讀內容引導人們愛慕物質與權力。

9.第③段中“我再也沒有辦法閲讀垃圾”的原因是:(3分)

9.(3分)(1)經典的閲讀給人以高尚的思想、心靈的良知;(2)文章的精巧與細緻(3)高雅的品位或有深度的藝術評判標準(答出2點滿分)

10.下列説法恰當的兩項是( )( )(6分)

A.每年4月23日被定為“世界閲讀日”,就是因為一些大文學家的出生或逝世紀念日。

B.第②段運用了排比與設問手法對人們精神生活現狀表示了擔憂。

C.作者從閲讀現狀出發,闡述了閲讀經典就是通往偉大心靈最好的途徑。

D.以盧梭閲讀經歷為例,説明常讀名人名作在以後人生中能抵制沉淪墮落。

E.第⑤段中“只從當下的影視中是找不到這種距離”的原因是影視粗俗,書本高雅。

F.全文議論角度獨到,論點鮮明,論據充分, 內容豐富,讀來受益匪淺。

10.(6分)D F

11.讓閲讀成為重要伴侶的條件是:(3分)

11.(3分)(1)擺脱物慾控制 (2)追求精神充裕 (3)對心靈偉大要有敬畏之心

12.本文語言富有思辨性,請舉兩例具體説明。(4分)

12.(4分)舉例(1分);説明(3分)如第1段中作者針對閲讀物和閲讀形式空前多樣的現狀,辯證地指出當今民眾的閲讀看似豐富多彩,其背後實則是人們精神追求的普遍粗俗化;又如第2段中作者藉助法國學者托克維爾的論述,以一連串問句,反思文明擴張時期傑出個體卻反而減少的原因,進而表述對未來社會平庸化的擔憂;再如第4段中作者對“閲讀可以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一論調提出質疑,指出由於社會環境缺失和現代人的世俗化,這一論斷已難以成立,同時批判了當下讀者以為只要閲讀經典就能有所成就,或者乾脆拒絕經典這兩種極端化的通病。(文中還有其它思辨之處,自圓其説即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shiti/pgr3d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