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試題 >

《燈下漫筆》閲讀練習題的答案

《燈下漫筆》閲讀練習題的答案

記得有一位詩人説過這樣的話:詩人要做詩,就如植物要開花,因為它非開不可的緣故, (甲)如果你摘去吃了,即使中了毒,也是你自己的錯。

《燈下漫筆》閲讀練習題的答案

這比喻很美,也彷彿很有道理的。但再一想,卻也有錯誤。錯的是詩人究竟不是一株草還是社會裏的一個人,況且詩集是賣錢的,何嘗可以摘。一賣錢,這就是商品,買主也有了説好説歹的權利。

即使真是花罷,倘不是開在深山幽谷,人跡不到之處,如果有毒,那是園丁之流就要想法的.。花的事實,也並不如詩人空想。

現在可是換了一個説法了,連並非作者,也憎惡了批評家。他們裏有的説道:你這麼會説,那麼,你倒來做一篇試試看!(乙)

這真要使批評家抱頭鼠竄。因為批評家兼能創作的人,向來是很少的。

我想:作家和批評家的關係,頗有些像廚師和食客。廚師做出一味食品來,食客就要説話,或是好,或是歹。廚師如果覺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經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挾夙嫌,是否想賴帳。或者他是否廣東人,想吃蛇肉;是否四川人,還要辣椒。於是提出解説或抗議來一自然,一聲不響也可以。但是,倘若他對着客人大叫道:“那麼,你去做一碗來給我吃吃看!”那未免有些可笑了。

誠然,四五年前,用筆的人以為一做批評家,便可高踞文壇,所以速成和亂評的也不少。但要矯正這種風氣,是須用批評的,只在批評家這名目上,塗上爛泥,並不是好辦法。不過我們的讀書界,是和平的多,一見筆戰,便是什麼“文壇的悲哀”呀,“文人相輕”呀,甚至於不問是非,統謂之“互罵”,指為“漆黑一團糟”。果然,現在是聽不見説誰是批評家了。但文壇呢,依然如故,不過它不再露出來。

題目:

1.第一自然段中的詩人所用的比喻,看似有理,實質是錯誤的。錯誤的要害是什麼?

2.第六自然段中寫廚師和食客的關係,要説明的是什麼?

3.末段“文壇的悲哀”“文人相輕”所指的內容是什麼?

4.根據文意,簡要概括本文作叩墓鄣恪*?/SPAN>

5.下列説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 )

A.“詩人要做詩,就如植物要開花”,其意思是説寫詩是自然產生的,對詩的好壞不必負責。

B.文中甲、乙兩人的説法實質是一樣的,只是乙的説法更為無理。

C.對有害的作品需要批評,如同園丁拔去有毒的花草。

D.文藝界的“謾罵”會冤屈許多好人,但糊糊塗塗的撲滅“謾罵”也會包庇一切壞人。

E.詩與花的本質區別是:詩是商品,可以出賣;花不是商品,可任意採摘。

參考答案:

1.藉此拒絕文藝批評,逃避文藝作品的社會責任。

2.文藝批評家有評品的權利,不必自己會創作。

3.文藝界因觀點不同而產生的爭論。

4.文藝必須有批評,批評如果不對,就可以有反批評。如果扼殺文藝批評,健康有益的文藝就不可能得到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shiti/79l89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