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試題 >

綜合性學習《馬的世界》複習題

綜合性學習《馬的世界》複習題

一、知識整理

綜合性學習《馬的世界》複習題

1.按“馬”字的漢字演變過程排序應該是:早期甲骨文、晚期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由此看出漢字的演變的主要特點是:由繁到簡。

2.能寫出5個以“馬”為偏旁的字。 駝馱 馳驢駛 3.寫出3個含“馬”字的成語: 一馬當先、走馬觀花、老馬識途。 4.歷史傳説中的名馬:的盧馬、汗血馬、昭陵六駿。

5.與馬有關的歷史故事:伯樂相馬、老馬識途、田忌賽馬、指鹿為馬。

6.與馬有關的俗語、諺語: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人在衣裳馬在鞍;風馬牛不相及;

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驢脣不對馬嘴;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諺語:馬兒伸腿——出題。馬戲團的猴子——隨人耍。馬戲團的小丑——走過場。 7.藝術作品中的馬

畫馬名家:唐代的韓幹、韋偃,近代的徐悲鴻; 雕刻名作:昭陵六駿 陶瓷名作:馬踏飛燕; 音樂名作: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賽馬》 8.文學作品中的馬:杜甫《房兵曹胡馬》、臧克家《老馬》 9.含有“馬”字詩句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我國古代的車馬。 戰國以前,車馬是相連的,因此,古人所謂御車就是御馬,乘車就是乘馬。古代駕二馬為駢,駕三馬為驂,駕四馬為駟。戰國時代才形成了騎馬之風。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戰國時代,按車乘的多少區分國之大小,天子是萬乘之國,諸侯是千乘之國。 11. 列舉出關於馬的`典故、作品或活動項目嗎?列出兩個即可。

答案:馬術比賽、那達慕賽馬、二胡《賽馬》、歌曲《駿馬奔馳保邊疆》、美國電影《賽馬》 12.請為這則俗語配上下句:

二、訓練題

1.標語、宣傳語、主題語 走進馬的世界,去探尋馬的祕密 2.活動形式

“馬的圖片”展示 講“中外名馬”的故事舉辦“馬的世界”板報或手抄報舉辦“馬的風采”演講或徵文開展“現在還不要馬”的辯論賽 3.活動步驟 班上準備開展馬的圖片展,請你擬寫活動步驟。

第一步:主持人宣佈活動開始。 第二步:各小組選派代表展示自己收集到馬的圖片。 第三步:評選最佳圖片,為選出的圖片配上解説詞。第四步:宣佈評選結果。 4.手抄報題目 請你為手抄報設計兩個欄目標題

欄目一:點擊馬的成語欄目二:吟誦馬的詩作

欄目三:頌讚馬的美文欄目四:探索馬的起源

5.在展示圖片活動中,有一個小組沒有按要求準備好素材,對此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我的建議:活動主持人應將活動要求形成文字,發到各小組長手中;在活動準備階段要及時瞭解各小組的準備情況;對有困難的小組及時幫助其解決困難。

三、材料題

材料一:馬的起源:

馬屬哺乳綱,草食性家畜,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材料二:的盧馬介紹

的盧馬是額上有白色斑點的馬,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劉備憑的盧馬脱險,被傳誦為義馬救主。後一般以“的盧馬”形容快馬。辛棄疾《破陣子》:“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材料三:赤兔馬介紹

關羽從曹操那兒得到赤兔馬之後,是為了更快地找到劉備。從此以後,赤兔馬和青龍偃月刀就成為了關羽的代表形象。當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後,赤兔馬又為馬忠所得。可這次它不再順從着跟隨新主人,絕食而亡,跟隨舊主關羽而去了。 材料四:伯樂相馬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1. 根據以上材料,請寫出你的探究結果。

【答案】馬在我國曆史悠久;馬的性格是忠義、剛烈;“千里馬”現在比喻優秀人才,“伯樂相馬”比喻善於發現和重用人才。 2.你認為馬未來的命運會是怎樣的?

答:一是人類對動物的態度的重新思考和根本轉變,馬由此得自由,放歸山野,恢復天性;二是科技的發展,人類越來越藉助科技力量而無需依靠馬力,馬被人類冷落遺忘; 三是馬成為人類娛樂、體育訓練項目。

四、活動收穫

請用一句簡潔的話表達我們活動中的感受。

示例:通過活動,我們加深了對馬的認識,有了更多對馬的瞭解,也加深了我們對馬的感情,馬是我們人類的忠實朋友。 我想對人們説:請愛護馬,因為它是我們有朋友!留一片草原給馬,就會留下一個忠實的人類夥伴! 努力學習,我們將會成為考場的“黑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shiti/43zg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