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試題 >

小學高年級語文閲讀訓練題

小學高年級語文閲讀訓練題

西紅柿,餐桌上的第一佳餚,色豔形美,營養豐富,既可以生食,又可以熟吃。就這麼一種水果,卻有三百多年被作為一種觀賞植物,看的人多,沒人敢吃。然後又為它是屬於蔬菜,還是屬於水果而打官司。讀讀下面的文章,看看是怎麼回事。

小學高年級語文閲讀訓練題

……西紅柿怎樣從南美洲來到歐洲,傳説不一。在1554年左右,有一位名叫俄羅拉答利的英國公爵到南美洲旅行,見到這種色豔形美的佳果,將之帶回大不列顛,作為禮物獻給伊麗莎白女王,種植在英國的御花園中。因此,西紅柿曾作為一種觀賞植物,被稱為“愛情蘋果”。

雖稱“愛情蘋果”,並沒有人敢吃它,因為它同有毒的顛茄有很近的親緣關係,本身又有一股臭味,人們常警告那些嘴讒者不可誤食,所以在一段時間內無人敢問津。最早敢於吃西紅柿的,據説是一位名叫羅伯特·吉本·約翰遜的人,他站在法庭前的台階上當眾吃了一個,從而使西紅柿成了食品的一員。此事發生在大約一百多年前。

1895年,美國商人從印度羣島運來一批西紅柿。按美國當時的法律,輸入水果是免交進口税的,而進口蔬菜則必須繳納10%的關税。紐約港的關税官認定西紅柿是蔬菜。理由是:它要進入廚房,經過烹製,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餚。商人則認為應屬於水果,據理力爭:西紅柿有豐富的果汁,這是一般蔬菜所不具備的;它又可以生食,同一般蔬菜也不一樣,形狀色澤也都應當屬於水果範疇。雙方為此爭執不下,最後只好把它作為被告,送進美國高等法院,接受審判。

經過審理,法院一致判決:“正像黃瓜、大豆和豌豆一樣,西紅柿是一種蔓生的果實。在人們通常的談論中總是把它和種植在菜園中的馬鈴薯、胡蘿蔔等一樣作為飯菜用;無論是生吃還是熟食,它總是同人們飯後才食用的水果不一樣。”從此,西紅柿才法定為蔬菜,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第一佳餚。

1、看看下面每組字有什麼規律,然後再寫5個。

靈、雪、急 津、秉、事

2、組詞(至少組3個)。

植( )( )( )( )( )

判( )( )( )( )( )

熟( )( )( )( )( )

範( )( )( )( )( )

3、給帶點的詞選擇解釋。

無人問津: 1) 打聽渡口,比喻探聽; 2) 唾液,口液; 3) 滋潤。

據理力爭: 1) 憑藉,依仗; 2)佔; 3) 可以用做證明的事物。

爭執不下: 1) 拿着,掌握; 2) 行,實行; 3) 憑單; 4) 捕捉,逮捕。

4、造句。

因此……

從此……

無論……總……

因為……所以……

5、給短文加個題目。

6、商人説它是水果的理由是

1)

2)

3)

7、法院判它是蔬菜的理由是

1)

2)

3)

4)

8、猜猜下面的'謎語的謎底,提示:猜蔬菜植物類。(附加題)

(1)小樹兒,不算高,上面掛滿小鐮刀。

(2)紅公雞,綠尾巴,身子長在地底下。拔出它來嘗一嘗,味兒甜甜有營養。

(3)好像柿子沒有蓋,好像蘋果逗人愛,味道酸甜營養多,能當水果能做菜。

1、看看下面每組字有什麼規律,然後再寫5個。

靈、雪、急歸、當、尋、帚、慧 津、秉、事君、肅、隸、捷、妻

2、組詞 (至少組3個)

植(植物)(種植)(植樹)(移植)(植皮)

判(批判)(判斷)(評判)(判決)(判刑)

熟(熟悉)(熟練)(成熟)(深思熟慮)(熟能生巧)

範(範圍)(模範)(師範)(示範)(範例)

3、給帶點的詞選擇解釋

無人問津: 1 打聽渡口,比喻探聽; 2 唾液,口液; 3 滋潤。

據理力爭: 1 憑藉,依仗; 2 佔; 3 可以用做證明的事物。

爭執不下: 1 拿着,掌握; 2 行,實行; 3 憑單; 4 捕捉,逮捕。

4、造句

因此……

這本書非常有趣,因此我一口氣把它看完了。

從此……

小明以前很粗心,有一次竟把10道計算題算錯了9道,被爸爸狠狠批了一頓,從此他再也不敢大意了。

無論……總……

無論困難多大,我們總能克服。

因為……所以……

因為他熱情地為大家服務,所以受到同學們的好評。

5、給短文加個題目。

西紅柿、或西紅柿案件、美國曆史上的西紅柿案件

6、商人説它是水果的理由是 1) 西紅柿有豐富的果汁 2) 可以生食,同一般蔬菜也不一樣 3) 形狀色澤

7、法院判它是蔬菜的理由是 1) 正像黃瓜、大豆和豌豆一樣,西紅柿是一種蔓生的果實。 2) 它種植在菜園中 3) 和馬鈴薯、胡蘿蔔等一樣作為飯菜用 4) 論是生吃還是熟食,它總是同人們飯後才食用的水果不一樣。

8、猜猜下面的謎語的謎底,提示:猜蔬菜植物類。(附加題)

(1)小樹兒,不算高,上面掛滿小鐮刀。大豆

(2)紅公雞,綠尾巴,身子長在地底下。拔出它來嘗一嘗,味兒甜甜有營養。胡蘿蔔

(3)好像柿子沒有蓋,好像蘋果逗人愛,味道酸甜營養多,能當水果能做菜。西紅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shiti/24pyl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