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工作總結

《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工作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讓我們來為自己寫一份總結吧。你想知道總結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工作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工作總結

《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工作總結1

這學期即將結束,本學期我擔任的是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工作。在這半年來的教學工作中,我能夠立足於本校的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將品社教材與實際生活相聯繫進行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學科知識,還能從課堂及課外的活動中認識社會,學會生活,提高生存的能力。接下來我把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歸納總結如下:

一、注重學生品德的養成,加強行為品質的培養。

品德與社會是以審美為核心,深刻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因此在課堂中我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認識到真善美,學會辯別社會中的事物,在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基礎上,對自己言行舉止進行自查,自矯,自訓,從而漸漸形成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督促自己的好習慣,時間久了良好的品質就逐漸形成。

二、創新使用教材,讓品社課真正與社會生活相聯繫。

教材只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個引子,它只是告訴教師本節課的知識範圍在哪,真正的教材是在社會中,在教師的腦子裏。在品社課堂上,我從不照書講書,因為學生們在課前對於書中的內容基本上已瞭解和掌握,所以課堂上的我都是領着孩子找尋生活中的學問,引導學生髮現身邊的事,瞭解身邊的人,懂得怎麼去看待和處理生活中的人與事。這無疑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鑰匙,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學生總是聚精會神,聽得入迷。由此一來,學生不僅學會了課本上的知識,還學會適應社會,學會生活的能力。

三、創新使用學習筆記,讓學把做作業當成心愛的小畫本。

學生作業一直成為教師們的難心點:學生不愛寫作業、作業收不上來、作業亂寫亂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也遇到過,本學期我在實驗的基礎上全面實施作業改革,學生作業形式仿照手抄報,學生可以自己確立作業的內容、形式、版式、邊框樣式等,總之我把作業權全部交給了學生,學生反而做得更認真,交作業時都是一幅幅精美小報,學生愛寫老師也愛閲。

總之,本學期的品社教學工作收穫了難得的經驗,相信在日後的工作中,我會沿着這紮實的創新的腳步,收穫更嶄新的成績。

《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工作總結2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緊張、繁重而又愉快的秋季學期臨近尾聲。回首已逝的`一學期時光,有欣喜自豪也有遺憾困惑。欣喜的是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老師的幫助下,經過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得到了校領導的好評與認可;而遺憾的是,還存在着不少不盡人意之處,留給自己的是追尋和反思。

一、成績與經驗。

本學期,能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針對學生特點備好課,適時恰當運用電教媒體上好每一節課;精心設計靈活多樣、注重雙基的教學環節和課堂作業,培養學生能力,鞏固所學知識;認真耐心細緻地輔導學困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其積極性,讓他們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巧,提高學習成績。同時,也盯住優生,做好培優轉差工作,努力讓優生更優,差生變優,從而促進班級學生整體素質平衡發展。

其佳績得到了家長的好評與校領導的認可。此外,還能積極參與各級組織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特別是學校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與校本教研,與老師們一道共同研究教學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改進課堂教學,關注人文素養,積累點滴教學經驗並撰寫教學隨筆、論文與案例等。

撰寫的《活化品德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等文章獲得市級一、二等獎;《我有一份責任》電教教案已獲國家級二等獎;《談小學生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有效性》已上交省級主管部門參評;《一句話點燃心中之希望》之教學隨筆現已完稿,正準備投予《湖北教育》雜誌社,期待着好的佳音。

二、遺憾與反思。

由於本人剛轉入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工作,自然是一個新手,對教材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學生的課堂作業量安排較少,題型也比較單調化;面批學生作業次數太少,講評作業不太紮實,並沒有強調學生立即進行改正。此外,還有一點就是課堂氣氛不活躍,表現在學生髮言不踴躍,不積極。學生不説老師就無法瞭解他們的學習情況。

三、改進與展望。

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學生的未來,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沿着教育改革的軌跡不斷探索,勇於創新,努力工作。首先是認真搞好課堂上的組織教學活動,賦予《品德與社會》課堂新生命;其次是深入學生生活,走進小朋友,建立師生零距離之關係;最後是加強課堂教學評價,加強學生作業評價,用激勵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為學生的一切而努力,為教育的發展而奮鬥。

標籤: 學科 教學 品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xe0nz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