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等待戈多讀後感(精選11篇)

等待戈多讀後感(精選11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等待戈多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等待戈多讀後感(精選11篇)

等待戈多讀後感 篇1

“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

懷着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目光茫然,再次翻開這本書,一遍遍讀着這句話,直到嘴脣乾裂,腳已經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騰椅上,手中傳來杯子的餘温。午後的陽光懶懶散散,靜靜地等待着,眯起眼,思緒在不安的空氣中越行越遠。

黃昏,寂寞的天空有飛鳥掠過,了無痕跡。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着。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就這樣望着遠方彼此不語。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着。沒有思緒的等待着,直到天黑離去。口中卻還念念不忘,明天,他會來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會來麼?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麼?真是可笑,真是荒誕的無可救藥!現實世界的混亂、醜惡和可怕,使人的希望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來,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麼?‘戈多’不過是等待對象的一種象徵,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過於遙遠。可為何我們還是等待着,等待被解救,等待着希望。

忽然想去小時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黃昏,天空的顏色卻是異樣的美好。那裏種着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陽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温暖得讓人想要落淚。我們一直等一直等。天漸漸黑了,四周安靜得可怕。於是,我們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輕輕歌唱。企圖打破這黑夜來臨前的恐懼。其實我一直都很懷念那時的我們,兩個女孩,在空曠的田野上執著的等待,她們的頭頂是金燦燦的葵花。一直到最後,我們也沒等到爸爸。我不知道當初自己為何會在等待中唱起歌兒,因為我一直都害怕長時間的等待。只是姐姐説,向日葵總是朝着太陽在轉,大概我是在那時鼓起了勇氣。於是,習慣了等待。

這真的很像在樹下長時間等待着的老人們,他們的臉上是經歷時間所留下的滄桑。而我們,只是單純的等待着,等待着所愛者的歸來。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當自己終於踏上了回家的那輛公車,等待的心頓時安靜了下來。車窗外的景色不斷更改着,熟悉的畫面映入眼簾。剎那的感動,有淚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希望。只是,有些時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後只剩下麻木和絕望。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着兩個老流浪漢,他們把生命寄託在等待中,他們活着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遲遲不來,反倒等來了奴隸主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莫非現實的世界真的如此殘酷,覺得黑夜還不夠黑暗,於是又狠狠潑上一桶冰水,澆滅那散發着温暖與光明的火焰。

其實,我是很不瞭解的。為什麼寧願毫無結果的去等一個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動去尋找所謂的‘戈多’?有人説,人對自己生存的世界和對自己的命運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類的生存狀態。但是,一味盲目的被動等待,人是否會一直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雖然,報信的小男孩會給等的人帶來幸福,但消極的等待比不上積極的尋找。在尋找中等待,快樂的等待,等待的過程會變得幸福。

起身,打開窗户,外面的世界鳥語花香。音樂響起的時候,空氣竟也變得暖洋洋。只要記得,曾經,我們頭頂着葵花唱歌。

等待戈多讀後感 篇2

沒有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着一顆獵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下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反覆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

貝克特經過他的形式向人們呈現人們本人親自經歷着的生活形狀自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延長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咱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着,偶爾傳來毫有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着,沒有思路的等待,知道天亮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戈多是誰呢?有人説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説戈多代表着宿願,也有人説戈多是你夢想卻得不到的東西。不論戈多是什麼,戈多真的會來麼?兩個老流浪漢只需不斷等就可以了麼?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説:“嗯,我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説:“好,我們走吧。” 他們坐着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説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依然坐着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只要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闡明天再來的告訴。其實他們都知道興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文祕網,興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如同咱們反覆着日復一日的工作,枯燥着日復一日的生活,好像《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麼。

戈多興許就是咱們的現實,人們期盼着本人的現實,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稜角,只是等待着現實能夠來到咱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致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讀後感 篇3

讀完了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覺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場漫無目的的等待,我們到底在等待着什麼?感覺很茫然……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複,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期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麼要一向等待戈多,並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隻可是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實往往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戈多隻可是是一個象徵,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期望。

有人説,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必須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説明還存在着期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期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完美的期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我們以往幸福過,幸福真的很完美。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學們一張張天真的臉龐,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象,自然中滲透着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明白結果會怎樣,可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着不願放棄。我不明白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麼,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託在等待中,他們活着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僅有等待才是他們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必須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着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杯具意義,現實世界的醜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期望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麼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我的命運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僅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能夠等到幸福或者一向幸福下去嗎?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歡樂的,在歡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鬥,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讀後感 篇4

讀完了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忽然覺得人生如同就像一場漫無目的的等待,咱們到底在等待着什麼?感覺很茫然······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始終反覆,兩個衣衫破爛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只管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仍然執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宿願,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決心,由於他們深信明天還有宿願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麼要不斷等待戈多,而且只需不斷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難,覺得那隻不過是他們自我安慰的形式,事實往往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戈多隻不過是一個意味,興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隱若現、素昧平生而又不見其面的宿願。

有人説,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於能去等待,至少闡明還存在着宿願,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宿願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咱們帶來美妙的宿願,無論結果怎麼,至少咱們曾經幸福過,幸福真的很美妙。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着同窗們一張張天真的臉龐,一雙雙期盼的眼睛,興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甘美。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來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天然的生活景象,天然中浸透着等待的幸福。這不由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只管他們不知道結果會怎麼,但是他們仍然堅定的去等待着不願放棄。我不知道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麼,興許他們也不明白本人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託在等待中,他們活着的惟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興許只要等待才是他們的宿願所在吧!

人生也好像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咱們不能預感明天會怎麼,但咱們仍然都抱有幸福的宿願。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咱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一定是最美麗壯麗的時辰。咱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興許每個人都經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甘美的;有的等待是苦楚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只管他沒有出現,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着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興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愈加升華了文章的喜劇意義,事實世界的醜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宿願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由於生活自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考慮,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麼不去自動尋覓"戈多"呢?興許人們對本人的命運和本人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只要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不斷這樣自覺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不斷幸福下去嗎?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本人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咱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咱們是快樂的,在快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麼,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咱們學習,但他們的考慮形式和做事形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愛玩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加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咱們要退縮不前的向指標奮鬥,不能坐以待斃,麻痺不仁。

等待戈多讀後感 篇5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年前感動過自己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剛畢業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加,心情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己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着落時,很害怕自己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裏一直都是做好畢業後從社會底層做起的準備的,緣於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並不是什麼大權大貴之家,我的父母並沒有安排我進我家鄉任何一家單位的能力,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權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着自己,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經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現在説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為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招的第二屆,“畢業就等於失業”在我大學二年級時就成為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麼美好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牀上,討論着25歲的我們一定是意氣風發的,有一個温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時遙想25歲,該是個多麼成熟的年紀,卻發現自己依然害怕長大。在這個城市裏漂浮,不知道還要漂多久,也不知道哪裏是終點。眼睜睜的看着房價一天天攀升卻無能為力,這次回老家在家鄉那個小城的馬路上,看到川流而過的人羣,忽然羨慕起他們來,可以過稱心如意的生活。而我,在這個所謂的霓虹都市裏,在這個看一張電影票80元,在飯店吃頓最普通的飯120元,出租車10元起步價、晚上11點以後漲成13元……的都市裏小心翼翼的吝嗇生活,又好到哪裏去?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接受,願意接收的單位領導無一不貪婪。最後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温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着,無奈着,卻也在奮鬥着。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傳説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但是——希望在明天。

等待戈多讀後感 篇6

夏日的午後,泛着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難耐的燥熱。路旁的一棵大樹下,兩個流浪漢焦急地眺望着遠方,他們在等待戈多的到來,因為,他們得知,戈多會告訴他們該怎麼去面對未來,該怎樣去改變現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們等了很久很久,卻一直不見戈多的身影,他們並沒有氣餒,確信戈多一定會來。第二天,戈多沒來,第三天,還是沒有來。

戈多最後到底會不會來,誰都不知道,連《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兩位流浪漢就認定這個死理,永遠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辦法擺脱困境,那麼,他們將永遠是流浪漢。

這讓我們想起了現實中的許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時,往往不是自己主動去想辦法改變現狀,而總是懷着一種期待着他人的力量來救贖自己,只相信所謂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難會自行消除,生活終歸平靜美好。這樣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裏的那兩個無聊的流浪漢一樣嗎?

《論語》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這可是古今往來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賴性,不因這樣的名言而絕跡。

過分的依賴他人,可能會讓自己養成一種消極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賴,不但不能幫助自己,反會對自己有所傷害。有一個小男孩看見一隻飛蛾從它的繭中艱難的想要爬出來,於是找來一把剪刀幫這隻飛蛾剪開緊緊束縛的厚繭。飛蛾倒是很輕鬆的從繭中出來了,可它卻飛不起來了。因為,它沒有經過自己破繭而出的歷練,翅膀缺少足夠的力量。這是一個好心造成的悲劇,也是對那些長期有依賴思想者的警告。這也讓我們懂得了,為什麼袋鼠媽媽在孩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無情的將孩子趕出那温暖的育兒袋的原因了。

無論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與其像兩個流浪漢那樣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將等待的時間用來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未來。

人應該有美好的期待。但是,應該把對期待渴望化為行動,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標,而不能像流浪漢那樣,只知道毫無希望的企圖讓期待走向自己。

等待戈多讀後感 篇7

自從賽繆爾,貝克特寫下《等待戈多》後,我就降臨到這個人間了。

我?問我是誰?我是戈多,沒有一個人見過我,也沒有一個人知道我是什麼。

我坐在街頭,看着來來往往的人,他們都在討論,討論我是什麼。是金錢?是誘惑?是名利?人們擺出一幅準備彔彔無為的樣子。我閉上眼,為無知的人類流淚。

十年,五十年,或許一百年。人類的.未來到底是怎樣的?荒無人煙,大地是黑色的,不覺讓人感到恐怖。街頭,依舊沒變吧!只是已沒有一個人走過了,人們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現,然後給予他們東西。工作沒了,經濟站不住腳,身子瘦到如柴,也不願起身去奮鬥,去尋找真正的未來!

“不是的!你們都錯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聲的呵斥到。我驚愕的睜開眼,止住淚,飛向女孩,想告訴她些什麼。人們驚愕一會後低下頭走了。我立即停了下來,原來,人類是這般喜歡不勞而獲,我再次閉上眼,漫想這個可怕的未來。

睜開眼時也已經三天了,我驚奇的看到,人們在奮鬥了!在為自己的人生謀幸福了!

我繼續漫想未來,城市繁華,秩序井然有序,街頭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個人的心裏,是一種信念,一個目標,是一份堅強!

未來,人類的夢想飛揚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來,我不會再聽到“戈多”這兩個字了,因為我已經出現了。未來,在事業失色的時候,人類會自我振奮,樂觀的去面對一切。未來,在迎起大風大浪時,人類會鼓起勇氣,以捨我其誰的意氣,自創輝煌。未來,在到達山峯之極時,人類會大聲告訴任何人“事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來會是一種人倫之美,處處顯現的是積極向上的話題。

我漫想於茫茫大海,未來是份吉祥。曾經,我也只是個幻想,曾經,我也只是個虛構。如今,看驚濤拍岸,卷千層雪。歷史的漫想見證未來的憧憬。

我漫想,未來,是靠奮鬥與不認輸的精神而走過來的!是靠堅不可摧的信念挺過來的!未來,是和諧與竟爭共同牽手的協議書!

我睜開雙眼,笑意茲生。漸漸消失在空氣中,散下漫想於未來的信念,存儲於每個人的手中。……是啊,我,戈多來了……

等待戈多讀後感 篇8

《等待戈多》是愛爾蘭作家塞繆爾·貝克特於1952年創作的一部荒誕派戲劇,雖然只有兩幕,卻在當時的歐洲掀起了軒然大波,直到現在都還在影響着人們的思想,意義非凡,是荒誕派戲劇中的經典之作。

故事發生在兩個黃昏,第一天,兩個流浪漢愛斯特拉岡(戈戈)和弗拉季米爾(狄狄)在鄉間小道的一棵枯樹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後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進行了一系列無聊的談話和無意義的舉動,等到傍晚,一個小孩子跑來告訴他們戈多先生今天不來了,明天來。第二天,他們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樹長出了幾片葉子,波卓瞎了,幸運兒啞了,最後仍舊是以小孩子相同的傳話結尾。戈多究竟是誰,能做什麼,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他們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等着,靠夢囈般的對話和無聊的動作消磨時光。

貝克特這部戲劇的寫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世界,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戰後的世界混亂無序,荒謬醜惡,人們的生存環境極其惡劣。這在劇本中人物活動的背景中就表現了出來,荒原、沼澤、枯樹、黑夜等等,都體現出了淒涼、孤獨、恐怖的生存環境。兩個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地位卑微,行為荒唐,精神狀態恍惚迷離,整日渾渾噩噩,百無聊賴。荒誕派戲劇的精神內涵與存在主義哲學有着密切的關係,劇中也體現出了存在主義的基本原理:終極價值已經沒有了,人必須為自己尋找存在的理由。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卻每天都在等待着所謂的“戈多”,這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彷彿只要戈多來了,他們就會被解救,從此結束如今這痛苦的生活,他們熱切地盼望着,等待着。然而生活總是不盡如人意,荒誕的生活一次次打擊着他們的希望,他們能等來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絕望。戈戈和狄狄這兩個流浪漢永無休止卻毫無希望的等待反映了當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放眼望去,現今的社會上像戈戈和狄狄這般渾渾噩噩,百無聊賴度日的人可謂是數不勝數,縱使物質世界的發展再迅速,也彌補不了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和迷茫。劇中的戈戈和狄狄雖是兩個有些神經質的流浪漢,卻也是整個人類的縮影,生存在荒謬混亂的環境中,於孤立無援、生死不能、痛苦絕望的境地裏渴望着、等待着一份不曾謀面也不知何時出現的希望來將我們救贖。我們徘徊在虛無縹緲的人生道路上,茫然而不知所措,忍受着生與死的痛苦折磨,默默等待着遙不可知的命運中的希望。

貝克特沒有告訴我們戈多是誰,是什麼,但每個人對於戈多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心裏都有屬於自己的戈多。因為戈多並不特指某個人或某種事物,可以説他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他只是人們為了安慰自己編造出來的幻想,是人們在精神迷茫狀態下的一種寄託,就像是即將掉入懸崖時抓住的那一根救命稻草,哪怕再微弱,再渺小,那也是支持着人們堅持活下去的希望。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等待的事物也盡不相同,所以才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戈多。然而這樣的戈多實在是太渺茫了,那種無法抓住的感覺有時會令人感到絕望,於是人們認識到等待只能換來無望而又無可奈何的結局。人的一生不就是在等待中度過的嗎?或許是等待一件事物,或許是等待一個人,甚至也可能是等待死亡,這個等待的過程正是荒誕的人生所經歷的過程,於無盡的等待中漸漸走向毀滅的黑暗。

希望在神話中是潘多拉魔盒打開後最後出來的事物,這正意味着希望是絕對存在的,然而要等待希望的實現卻是未知而不可控制的,等待只能意味着幻滅。所以我們不能在原地傻傻地等待着希望的到來,而應該鼓起勇氣朝前方探索,或許希望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戈多遲遲不來,苦死了等他的人。”那麼,我們就不要等了,開始動身去尋找戈多!

等待戈多讀後感 篇9

一片小荒山,一棵樹,一塊石頭……兩個流浪漢在等待着希望。他們也許信仰上帝,因為他們還提到福音書,他們還很善良。四周鮮有人煙,一片蒼茫,但是,質樸歸真的哲理,往往就沉浸於這般的荒誕與淒涼。

相信每個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這寫的是什麼玩意兒?!這是戲劇嗎?兩個流浪漢無休止無期限地等待一個莫名其妙的戈多。而在他們説了大量夢囈般的語言,做了無數次古怪的動作後,那個神祕的戈多還是沒有來。然後兩個人居然還在繼續等待,等待……難怪當年《等待戈多》公演結束後,一頭霧水的觀眾會把作者貝克特堵在了劇院門前,追問“戈多”到底是誰。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尋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説明了。”但是,如果大家在一段時間後,再嘗試着再把它讀幾遍,或許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塞繆爾·貝克特,確實是個怪才!

1889年,瘋狂的哲學家尼采在意大利悲觀地宣佈:“上帝死了!”自此,“自我救贖”成為了西方民眾在困惑中最普遍的情感,而等待也成為了一種最普遍的生活方式。《等待戈多》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被創作的,所以,“等待與救贖的循環”自然也就成為了作品的思想主線。讓我們回顧劇中一段經典對話:“我們走吧。”“我們不能。”“為什麼不能?”“我們在等待戈多。”“他什麼時候來?”“不知道。”“那我們還是走吧。”“我們不能。”……一副完美的多米諾骨牌產生了,重複且意味深長的語言,傳遞出一種夾雜着壓抑的恐慌。春去春又來,花謝了也還會再開,但在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面前,卻只有無盡的等待,而且中途還絕對不能結束,甚至上吊都不行!這是什麼?無窮迴圈。不由得想到了曹禹的《雷雨》,周樸園關切地讓繁漪無休止地喝一種苦藥,她越説自己沒病,就越被要求喝更多的藥,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的毛骨悚然。殘酷的現實,沒有選擇的未來,這就是當時的社會。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目前生活的縮影?從小到大,十多年來,等待對我們來説,也是一種特殊而必要的生活狀態。在車站,等待着公交車緩緩地駛來;在課室,等待着一次次的上課與下課;在食堂,等待着位次一點點地靠近窗口;高中等待着大學,壓迫等待着解放,渺小等待着輝煌……從某種意義上説,我們都在“等待戈多”,同時,我們自己也扮演着那位被苦等的“戈多”。父母等待着我們回家的腳步,國家等待着我們的抱負,而某些勢力也在等待着我們倒地,然後大聲歡呼。於是,在等待和被等待中,我們漸漸長大。在社會的底層,我們等待,我們無奈,所以,我們也在加快腳步。

無論古今,人生其實就是“等待與救贖”。它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對理想的追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夢想,人們一生都在為此而奮鬥,有的人成功了,但更多的人卻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就如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等待戈多一樣,戈多就是他們的理想或夢想,今天不來,或許明天;明天不來,還有後天……從原點直等到終點,雖然戈多最終沒有出現,但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的信念並沒有改變。一天天的失望就好比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的一次次失敗與挫折,但只要不放棄,就意味着不遠處的希望。現實社會亦然,我們常常放棄一個等待,開始另一個等待,不久之後又去展開第三個等待,但不管是三個也好,四個也好,或更多的也好,到頭來都只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今天,當我們擁有了古人夢寐以求的各種條件後,為什麼還是在等待,還是沒能完成“救贖”?因為我們忘記了一個詞——“堅持”。現今,“程門立雪”早成神話,“懸樑刺股”也屢被譏諷,早晚會成為精神病的代名詞。我們缺了什麼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最近看了些熱播國產劇,對此更有感觸。《亮劍》中李雲龍的怒吼:“小日本,老子一定和你拼了!”《潛伏》裏餘則成為了心中的信念而一直隱忍;《解放》中國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的遺言:“委座、黨國知遇之恩,當以死相報!我軍與陣地共存亡!孟良崮將成為我軍的紀念碑!”都是極普通的語言,卻有着最高貴的精神。他們不僅會等待,而且肯堅持!所以,他們成為了英雄!

細想一下,我們的生活確實也應如此。在經歷了高一學年的沉沉浮浮後,我也曾感到心灰意冷,缺乏希望。但到了現在,經過近幾周的順暢,對一切卻更能看開了,內心保持平靜。現在我能做的,只有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會懷着平和的心態,迎接前方的炮火,等待並堅持着,直到實現最終的理想,走完“變革”之路。

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基米爾與愛斯特拉岡所等待的戈多始終沒有來。儘管如此,但當再一次看完《等待戈多》後,我忽然感到了一點興奮。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明天不就正像那個“戈多”,在被我無限期地等待嗎?無論它現在是否到來,我們都應該相信,自己所苦苦等待的“戈多”,正在路上。

等待戈多讀後感 篇10

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他們的目光不在戈多到來的方向,他們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過去,希望在半途遇上戈多獲得理想裏的救贖,孩子捎來的消息之於他們是繼續的支撐,因為沒有絕望的理由,只好漫無邊際地等下去。

戈多是誰,是無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運,抑或僅僅就是等待本身。在整個劇本里,沒有一個人能説出他究竟是誰,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把波卓誤認成了戈多,當問起戈多究竟是什麼人時他們給出的卻是這樣的回答,“可以説是一個相識的人”,“哪裏説得上,我們簡直不認識他”,“就是見了面也不認得”。可對於這麼一個模糊的人,人們還是寧願義無反顧地等待下去,人類正是在這種盲目的憧憬中耗盡了生命。與其説戈多是個人,不如説是一種虛無不可見的希望,或者一個又一個讓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於戈多這個人物,而在於“等待”。等待只是一種存在方式,一種生存的狀態,難怪劇中説“咱們老是想出辦法證明自己還存在”,等待就是那證明的途徑。“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季米爾的話裏透露着濃重的悲劇色彩,彷彿一個人從降生便進入等待的反覆裏,之所以在等待裏苦死,那正因為所謂的希望根本不會到來,這希望又是什麼,我認為那是一種對“被救贖”的強烈渴盼,劇中主人公始終堅持“戈多來了我們就得救了”。他們説到“把每個人都釘上他的小十字架”,那麼每個人都在等待着救贖,然而當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對這波卓興高采烈嚷着“救兵終於來啦!”的時候,波卓竟開口對他們大呼救命。誰都不得救,全劇充滿了宿命的影子。“難道我們沒給繫住?”“拴在誰身上?”“拴在你等的那個人身上”,他們認為自己該被捆綁在命運上,也許事實就是這樣,人和上帝,和命運間連着一根無形的線,人被它所牽引,始終逃離不開,對線另一頭的世界卻不得知更不得見。

個人認為弗拉基爾米和愛斯特拉岡正是世界上人類的代表,他們沒有個性,沒有性別,彼此相愛卻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醜的善的惡的,一切人類具有的品格他們都具有,都在他們身上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態展現出來。當然,從劇本里不難看出,弗拉季米爾較之愛斯特拉岡,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靜理性寬容以及自尊,也有少許的自以為是,而愛斯特拉岡則顯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惡毒和神經質,所以猜測作者是否讓他們承擔着詮釋男人女人特徵的作用。兩人曾有過一段對人性的討論,“天生的脾氣”,“掙扎沒有用”,“本性難移”“毫無辦法”,説出了對靈魂,對人性弱點的無可奈何。人註定無法克服自身的弱點,於是寄希望於被救贖。無法被救贖,便只能透過無望的期待發出對悲慘命運的反抗。

波卓的出現一直是讓我最生疑問的,他一出場就被誤認作戈多,連名字讀音都與他相似,於是讓我不禁猜測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安排的另一個戈多,在不一樣的時空裏,無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萬個自己靠近人類,他沾染了人類一切的病態,他狂躁,麻木,癲癲狂狂,喜怒無常,他對幸運兒頤指氣盛,而他又讓兩個流浪漢莫名地恐懼,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裏,他的神祕和高貴通通地消失,連流浪漢也可以對他任意蹂躪。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運兒,隨之失掉了所有可以依仗的東西,他和流浪漢再沒有區別,或者他顯得更落魄些。原來所謂的那個上帝,和凡人的距離並不遠。

至於幸運兒,實在像個陷入“羅網”的哲人,他是所有人中唯一有思想能力的人,也是唯一不懼怕思想的人,他思想的方式竟是靠帽子和喉嚨,然而這個唯一終究失去了帽子,隨之失去了嗓音,隨之失去了生命,最後一個會思想的人死去了。都説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而人類總是不屑於去思考的,幸運兒的思考無法被理解是註定了的。

兩幕戲時間地點結構都出奇相似,故事的結尾都又回到開始的地方,第二幕是對第一幕的反覆又是對第一幕全然的否定,人們喪失了記憶,失去了寶貴的依賴,戈多又一次失了約,一切像個騙局。生命在幻滅,生活在無休止地循環。等待是太過漫長的絕望,漫長得讓人無力感覺。理想的沮喪,命運的可笑,人格的分裂以及無所不在的死亡就這樣把人拖進了不可理喻的漩渦。時間的無限延伸,等待的永無盡頭。

全劇沒有情節,沒有矛盾衝突,甚至沒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劇中一切事物都荒誕化,時間脱了常規於是一夜之間枯樹就長出了葉子,人與外部的客觀世界處於一種無法感知的隔絕狀態,給人以一種不能抗拒的壓迫感。他們不認識這個世界,又説道“瞧這個垃圾堆!我這輩子從來沒離開過它!”,世界對他們而言僅僅是個蒼白的印象。另外人與人之間亦處於一種無法分開又相互隔膜的狀態,兩個流浪漢想分手又無法分開,波卓想離開又邁不動步子。荒誕之中,反映出得卻是如此深刻的狀態。

人在生活裏謎失了,在作品中人既不知自己從何而來,也不知自己向何處去。人無從預測自己的明天,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那個如上帝般凌駕於苦難之上的戈多永遠不會到來,可他又一直存在着,這樣的存在對他的到來不斷預示着,於是人們只好不可救藥卻又無能為力地繼續等下去。

等待戈多讀後感 篇11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於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①,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台詞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複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大凡經典,必有其典經之處。也只有經典才能被人反覆剖析並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典之為經典更在乎其中藴含着某種普遍而恆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貫穿於人類文明的整個進程。那麼,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現在哪裏呢?換句話説,它憑藉什麼而立於經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説出這個詞並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並不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的"等待"給與了批判並提出了挑戰。在這裏,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並非絕對超脱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發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説《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機械壓抑,仍然不願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vej8d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