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小石潭記》説課稿

《小石潭記》説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記》説課稿

《小石潭記》説課稿1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通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啟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閲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 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 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 佈置預習任務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閲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藉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調

1、 聆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麼風格的音樂?

2、 找出文章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3、 為了更好的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

通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瞭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才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彙報、交流,又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4、 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並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複習課文翻譯。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課件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麼,並説出原因。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文章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文章更生動。

3、 質疑:為文章改名如何?改稱: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如何。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特色。

4、 隨筆寫作練習:找出自己最心神嚮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開想象的景物,進行描寫。在這個環節中鍛鍊學生靈活模仿文章語言特色的寫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説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一教學步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與柳宗元同遊

1、 請學生在教師展示的圖片中齊讀課文,感受課文所描寫的寂靜清幽的景色特點。

2、 學做攝影師,拍攝“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忠於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鏡頭?請找出你鏡頭變化的內容。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從而明確本文是一部遊蹤清晰的風光片。(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並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後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後把鏡頭拉高拉遠。 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遊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 教師總結: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小石潭記》是。

2、 宗元懷才不遇失意的悲涼鬱悶,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柳那麼還有那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失意的文人只有藉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鬱、或灑脱、或大氣……)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小石潭記》説課稿2

一、 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課時進行教學。課文作者通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的優美景觀。編入教材意在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技巧,領會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所教班級學生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i.知識目標: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掌握課文的記敍順序。

ii.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iii.美育目標:體會小石潭優美的景色,培養審美情趣。

iv.情感目標: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

3、教學重點、難點

v.重點:a、掌握課文的記敍順序。b、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vi.難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確定依據:根據單元要求及課文內容我確定以上幾點為教學的重點、難點。

二、説教法

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離現在時間較長,學生自學較難以理解,且興趣不濃。為堅持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上主要運用創設情景、啟發點撥的方法。整體思路是:情景導入→出示目標→啟發提問→教師點撥→討論探究→總結擴展→佈置作業。這樣設計,使學生思維進入課堂,明確任務,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識,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説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指導和點撥下,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默讀去自學課文;通過自 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識記感知課文的內容,以達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是教學的主人”的教學效果。

四、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

我設計的導語是:“如果你疲憊,如果你煩悶,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同學們己經樹立一定的環保意識,知道大自然是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保護自然、敬畏自然,這樣導入就把課堂和學習的內容拉近我們的生活,創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展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方向。

(三)整體感知

a)播放課文朗讀錄音。目的是使學生能讀準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b)自讀課文,落實詞義,讀通全文,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新詞詞義,能通譯課文。

c)默讀課文,把握內容,掌握寫法。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為研讀揮襯課文奠基礎。

(四)研讀,探究。

1、找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賞。這題是提高學生的審美,析美的能力設計的。

2、a、作者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描寫事物?這研討題是本節課的重點。目的是通過討論使學生掌握課文的描寫技巧,並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後一樂一憂,該如何理解?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目的是為讓學生準確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及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根據學生實際:“起點較低”,這幾道研討題,提出並落實到各組討論,教師還不斷在旁邊提示、點撥,然後讓各組代表發言、儘量使師生在課堂上互動起來。

(五)總結、擴展

總結和擴展設計為:

總結:本文生動描繪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麗,游魚活潑。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細緻。如魚在水中“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的情態;溪水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細緻觀察是難以描寫出來的。

總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擴展的設計是加強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學到致用,應用細緻觀察到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小石潭記》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記》是八年級上冊四單元“江山多嬌”中的一篇山水遊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行、遊覽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學情分析:學生們在初一已經接觸過一些寫山水風景的文言文,比如《三峽》,對於寫景的方法初步的瞭解,但是畢竟只讀過一半篇,像這樣寓情於景,內涵較為深刻的文言文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從閲讀的方法,和閲讀的深度來説都還達不到應有程度。

3、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作家有所瞭解。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針對這首詩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的寫法。把握小石潭的特點。學習文章抓住特點寫景,寓情於景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文章內容,概括小石潭特點。通過推敲,揣摩文字,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的方法及寓情於景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大好河山的熱愛,感悟作者貶官的失意,寂寞處境中的孤苦悲涼。

教學重點:學習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的寫法。學習文章抓住特點寫景,寓情於景的寫法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貶官的失意,寂寞處境中的孤苦悲涼。

二、教學思想:

本節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圍繞目標,引導閲讀,探究研討,深入淺出”教師首先要激發全體學生對本文的閲讀興趣,提出問題不斷引導,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師在其中擔引導、歸納、點評的任務,並對突發的問題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接下來分析教法學法。首先看學法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學法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以問題貫穿,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嘗試用其它的作品入手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2、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

3、結合背景資料,知人論世,理解作品主題。

(2)教法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閲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我首先注重問題的設計,引入式的問題,過渡式的問題,啟發式的問題,需要集中探究的問題。這些問題成為課堂的主線,引導着學生的思維發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法、合作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3)並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1、導入新課:以柳宗元的《江雪》導入新課。這首詩的意境與課文的意境一致,從這首詩入手,能夠初步感受到柳宗元散文的風格,自然進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

2、走近文本,與柳宗元同遊這一環節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描寫了那些具體的景物。學習文章按照遊覽順序來介紹景物的方法。從第一段入手,找出發現小石潭過程的動詞,之後理清遊蹤,學習移步換景的寫法。然後找出文章中描寫的景物。最後教師小結本環節要點。

3、品味文本,賞小石潭美景設計了兩個學生活動

(一)趣味欣賞課文,把握寫景特點。從文中畫出寫景的句子來讀一讀,並且用一個字來概括其特點。這個活動主要是在上個環節找出具體景物的基礎上,把握景物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賞析寫景名句,把握寫景方法請同學們把剛才畫出的寫景的句子中,最生動的拿出來進行賞析。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賞析寫景的句子。教師給予提示。學生討論合作,明確寫景用到的方法有哪些。以上三個環節是一脈相承,不斷深入,從找出景物,到明確景物特點,再到學習寫景方法。

4、深入文本,與柳宗元對話從文中的句子入手去剖析,逐步走進作者的心靈,先找到文中寫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再來追溯它的原因,通過補充有關資料來使學生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感受,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因為這個是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必須要學生了解當時的處境。從而明白寫小石潭的美景為的就是抒發他內心的感受。這是一種寓情於景的寫法。

標籤: 説課稿 小石 潭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r9env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