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面對早戀,我們要改變看法

面對早戀,我們要改變看法

                生活時報     2003-04-14     孫展 

 

     對於早戀,就是專家們的看法也並不一致。有人認為戀愛是一個人終身受益的大事,早戀不過是其一生最重要的需要學習的大事;有教師認為,畢竟早戀要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目前國內的競爭如此激烈,把時間放在戀愛上一定會影響到學習,影響學習就等於放棄了競爭,孩子們長大了肯定會後悔的。 

     還有人認為凡事不應該過激,管得太嚴了會影響到心理的正常發育,一個不懂交際的人如何能適應現代社會?如果不管,這麼小的孩子怎會有嚴格約束自己的能力?您有什麼好的看法嗎?還是讓我們先聽聽專家的看法吧。 

     自然的環境是最好的老師 

     閔樂夫 

     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專家 

     早戀,我認為應該稱為“中小學生戀愛”,因為在青春期孩子出現對異性感興趣,對異性表示好感是很正常的事情,加之現在的孩子由於個體差異,有的孩子性成熟比較早,他們對異性產生的愛幕之情不能完全視作“早戀”。 

     孩子出現“早戀”和“社交恐懼症”都和家長對孩子教育有關係。如果家長對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採取充分信任心理,這促進了孩子人際關係的充分發展。反之,孩子在人際關係中進行得不順利、受到挫折,這就會造成他們產生自卑、冷漠的心理。有的家長對孩子管得過嚴,妨礙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到孩子25歲,該結婚、戀愛時,他反而不知道自己如何戀愛了。孩子在小時候遇到嚴厲的班主任對他對異性萌生好感時粗暴地制止,或者在家裏有一個權力慾望非常強的母親對孩子和異性交往的事情橫加指責,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沒有吸引力,對和異性交往產生恐懼心理。 

     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孩子交往廣泛、自然,要孩子和異性公開交往、羣體交往,他就不會對個別的異性產生過分的好感。雖然在同齡人有談戀愛的情況,但是家長不要這樣就讓孩子和談戀愛的同學絕交。因為同齡人的帶動力非常巨大,這種帶動力量比家長和老師都要巨大。家長應該採取寬鬆的態度,讓孩子自然地選擇,是否跟着感覺走,還是不進入戀愛的狀態,在選擇中確立自我。老師和家長應該為孩子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建議,幫助孩子自己判斷:這樣做究竟對不對、該不該、值不值。比起他律,自律的效果會更顯著、更持久,也是孩子們樂於接受的方式。 

     家長意識要改變 

     温方 

     青蘋果熱線心理諮詢專家 

     北京市教育心理學研究會理事 

     目前80%有“早戀”行為的青少年都與家長教育不當或父母關係出現問題有關,因此,防止孩子出現真正的“早戀”應先從家長做起。 

     我已經在青蘋果熱線做了近兩年青春期心理諮詢,在近年熱線接到的有上千條電話都是就“早戀”、“性冷淡”等問題進行諮詢。電話中孩子反映家長不能與自己溝通而產生逆反心理或報復心理出現“早戀”,或因家庭出現問題而尋求異性温暖的電話達佔大多數。其中,因家庭破裂、父母關係不和、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等情況出現“早戀”的情況佔大多數。 

     有個初中女孩兒説,她爸爸有5個情人,她才有一個男朋友,根本不算什麼。在一些“問題家庭”中,孩子很可能因模仿家長行為發生“早戀”,如果他們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則很容易在異性中尋找能夠獲得慰藉的對象。 

     社交恐懼症:父母是主要原因 

     教育專家 張思萊 

     社交恐怖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由於這種疾病多發病在青春期前後,患者多是中學生,因此對他們的學業、人際交往以及職業的選擇等方面都會產生不利影響。但社交恐怖症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認為是害羞或是性格問題,因此得不到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青少年容易擔心被自己社交圈中的人“拒之門外”,或被同伴嘲笑。而且,由於他們十分敏感,容易把“丟臉”、“失體面”、“難堪”這類的問題進行誇大。遇到父母離異等事,他們會感到難為情,甚至羞於見人。父母在幫助這一階段的孩子克服社交恐懼時,可能感到棘手。因為青少年在這類問題上,不一定信服父母。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交朋友,並在擇友上加以指導。通過廣泛交友,他們會發現,他們最好的朋友也有着同樣的恐懼。這樣,他們就會明白,他們自己的.社交恐懼並不像想象的那樣可怕。當他們知道了人人都有這些問題時,他們就不會為此過分擔憂了。 

     青少年的恐懼還常常表現在學習上。很多中學生擔心在學習上達不到家長和老師的要求。許多家長似乎沒有意識到,他們對孩子要求過高會造成超重壓力,使孩子精神失衡,結果只能拔苗助長。而且,十幾歲的孩子常常有誇大壓力的心理傾向。比如,你不斷鼓勵他得高分,他可能理解為你不允許他有一點點的滑坡和失誤。所以,家長不妨明確告訴孩子,我們並不要求你達到完美的標準,只要你努力了,我們就會滿意。 

     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對待錯誤的態度、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個人是否愛好體育活動等,都與社交恐怖症的發生有關。若父母對孩子要求嚴厲或抱怨,孩子的心理問題發生率會明顯增高。當孩子做事失敗時,一味地進行批評與指責,會使孩子感到貶低和否認。結果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讓他們總感到事事不如人,因而在社交中缺乏自信,且會較多發生焦慮。 

     中小學生正處於心理生理髮育最迅猛的時期,此時對外界刺激特別敏感,分辨力差,自尊心強。這一時期父母的照顧可以降低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因此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在孩子做錯事時給予正確的指導,而不僅是批評。 

     父母的過度保護或是不斷指責,容易使孩子的自我評價降低,從而引發社交恐懼。此次調查中他們也發現一些這類問題,學生體會不到家庭的温暖,而是整天生活在父母的指責中,這對青春期的學生十分不利。此外不愛運動也可能引發心理問題。體育活動,特別是集體性較強的體育活動,也可以促進人際關係,加強交流,培養社交技巧,減少社交恐怖的發生。

 

標籤: 早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nynd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