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一詞一句總關情

一詞一句總關情

                 文/項學著

 

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二冊的《項脊軒志》,是明代歸有光的一篇以清淡樸素之筆寫身邊瑣事、抒動人之情的優美散文。文章通過對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情景的描寫,通過對家庭破敗、老嫗憶母、祖母期待、亡妻故事等生活瑣事的追述,表達了作者的綿綿情思。文章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為貫穿全文的敍事抒情線索,一線穿珠,將諸多瑣事娓娓道來,讀之令人悽然泣下。根據高中語文新教學大綱“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教學要求,筆者在教學設計上,首先讓學生通過誦讀、抓關鍵句(段)等途徑整體感知文章,然後再進一步品讀課文。現將筆者在品讀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寫出來,以就教於方家。

ァ」橛泄饈敲鞔“唐宋派”的代表人物,文章風格既推尊先秦兩漢,又提倡學習唐宋文,提出“直抒胸臆”的創作主張,重視在文章中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因此,歸有光的散文往往通過記敍一些日常生活瑣事來表達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深情。他的這類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流暢,細節真切生動,其《先妣事略》《思子亭記》《寒花葬志》等散文,在這一點上,與《項脊軒志》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在品讀教學中,從宏觀上抓住歸有光散文的總體特點,在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來細品其字裏行間所抒發的綿綿情思。我引導學生主要從“多可喜”“多可悲”這兩個方面來感悟文章所抒發的感情。“多可喜”之情主要在第一段,是通過軒室修葺前後不同情景的對比描寫表現的。“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這就是修葺前的項脊軒。學生用四個形容詞修飾了這個小書房:狹窄、陳舊、殘破、昏暗。在這樣的環境裏讀書,其苦狀自不待言。修葺後呢?不但“不上漏”,而且“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軒室主人首先得到的是安全和光明,這是“可喜”之一。“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環境之幽美又是一大“可喜”之處。不僅如此,“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在這一片屬於自己的安寧的天地裏,作者便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自由的人,與書為友,與鳥為伴,吟詩詠文,何其雅緻!而“三五之夜”的“明月”和“桂影”更增添了軒室的詩情畫意,“可喜”之情躍然紙上!作者正是通過這一系列具體生動、細膩可感的描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寧謐雅緻的讀書人的生活畫面,從而表達了“多可喜”的情懷。這段文字描述生動形象,句式短小整齊,文辭清麗典雅,比較適合齊聲朗讀,以便讓學生在強烈的語音氛圍裏感悟作者的欣喜之情。這段文字的意境和情感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有一些相通之處,我便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進一步品味文意。

“多可悲”之情,主要是通過家庭破敗、老嫗憶母、祖母期待、亡妻故事等生活細節來表現的。第三段開頭寫到家庭破敗的情景,有“東犬西吠”一句,我在這裏作了一下點撥:課本註釋“東犬西吠”為“東家的狗(聽到西家的聲音)就對着西家叫”,難道僅僅就這些嗎?學生經過討論探究,終於悟出“東犬西吠”四個字是飽含着作者淒涼破碎的心情的,暗示着“諸父異爨”後彼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那融融一堂的大家庭生活已被緊張的隔閡所代替,這怎能不令人悲傷呢?在品讀祖母的殷殷期待一段文字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祖母為什麼要“自語”而不直接告訴孫兒呢?學生通過思考,也悟出這正是作者感到“可悲”的`地方:“吾家讀書久不效”的事實,若明告孫兒,無疑會在孫兒幼小的心靈上投下一個陰影,因此,深諳事理的祖母只是自言自語,自我感傷;另一方面,也怕驚擾了正在軒中勤讀的孫兒。而祖母的“自語”又偏偏讓細心的孫兒聽到了,並且孫兒還見到了祖母珍藏着的上五代先祖的遺物,這正是令作者“長號不自禁”的關鍵所在!作者善於捕捉這些細微之處加以描述,看似尋常瑣事,實則情真意切,看似閒筆閒談,實則精妙良苦,這正體現了作者的文章風格。亡妻故事兩段文字是後來補寫的,總體上時間跨度較大。在這種大跨度的描述中,有沒有細節描寫呢?學生找出兩處:一是“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這一處從一個方面讚揚了亡妻的賢德;另一處是“小妹語”的記述,既緊扣了文章中心,又增添了生活情調。而這一切均與亡妻有關,現在卻是物是人非了!“不思量,自難忘”,往事歷歷,怎不讓作者肝腸寸斷!尤其是結尾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我引導學生認真品味兩個字:“手”和“矣”。“手”是親手之意,突出了這株枇杷樹是亡妻當年親手所植。“矣”表陳述語氣,在該句也兼表感歎語氣。一個“矣”字,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命運的悲歎與無奈。這時,我便趁勢向學生介紹一下歸有光不幸的家庭生活:少年喪母,兩次喪妻,兒女或早夭或長成之際猝然離世,這使得歸有光在人生的旅途上體味到了太多的無奈和悲涼。作為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的正統文人,歸有光把這種對世道的不公的憤恨和無奈化作了一種哀而不傷的淡淡筆觸,向人們娓娓道來。許多看似一帶而過的描述,實際都飽含着作者深摯沉痛的情感和細膩豐富的心靈。這種寫作風格,非經細品深研是難以體會和感悟到的。

寫“多可悲”的幾段文字,細節真切,人物語言鮮活,情調悽婉感人,我讓學生自己閲讀,引導學生注意讀出人物語言的語氣語調。

品讀之後,我又播放一遍課文朗誦的錄音磁帶,讓學生進一步從整體上感悟文章的濃濃情思。 

標籤: 一詞 總關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opnkz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