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多媒體網絡計算機教室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閲讀教學模式初探

多媒體網絡計算機教室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閲讀教學模式初探

介】李永健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100875

多媒體網絡計算機教室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閲讀教學模式初探

    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對於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提高 教學質量與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將會帶來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過程的深刻變革。目前 在我國中小學普遍採用的是班級授課制度,教學模式單一,隨着信息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應用的發展,可供教 師選擇的媒體資源越來越豐富,使用也越來越方便。以個別化和協作化教學模式為代表的各種新型教學模式的 優勢必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所提供的多種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通過優化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學習 過程與學習資源,可以有效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從而使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明顯提 高,素質教育的目標真正得到落實。為什麼要選擇構建這樣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呢?我們主要有以下幾種考慮 :(1)從語文教學的總體來看,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它綜合性強,牽扯麪廣;(2)從閲讀教學的學 生心理活動的內部情況看,它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多層次的心理活動過程,每一個學生閲讀時的心理活動過程 是千差萬別的;(3)從具體的教學環境來看,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具有教學信息的多樣化、教學反饋信息的實 時性、教學系統的交互性這樣幾個特點;(4)通過多媒體網絡進行學習或者教學是進入21世紀信息化社會,教師 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所必須具備的技能。那麼如何來構建這樣一種模式呢?這也就是 我們下面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建構多媒體網絡教室環境下小學語文閲讀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和原則 

    教學,從本質上説是一種環境的創造。所謂教學模式就是構建這種環境的方法。它描述一種在物質資源、 人力資源配置一定的條件下,為了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教學互動進程的相對最優化狀態。教學模式的重點 大於描述教學互動進程;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以及各要素之間的內部關係。它一旦在教學實踐中形成, 就具有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本文提出的多媒體網絡教室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閲讀教學模式是以 課堂教學時間作為約束變量,以學生允許用於學習的時間即單元時間作為控制變量來展開的,它是一個包含若 幹個微循環的結構模式。具體在每一堂課上能展開幾個微模式則由每一微單元的教學任務以及學生的能力傾向 和接受力決定。本文所建構的模式將教學時間和學習時間這幾個變量作為模式運用的一個重要依據。並且將時 間作為一種最為明顯的價值判斷標準。我們知道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的直接來源就是卡羅爾的學校學習模型。 卡羅爾在該模型中提出(1)學生天賦的高低是學習速度的指數,而不是學習水平的指數。能力強的學生完成學習 任務的時間要比能力弱的學生少,也就是説學生完成某一學習任務的時間越少,能力就越高;(2)學生的學習程 度是實際學習時間隨所需時間變動的一個函數;只要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並且願意花這麼長的時間去學習,就 能達到規定的水平;(3)學生學習所需的時間以及實際所花的時間取決於教學和個人兩方面的某些特點。布魯姆 將卡羅爾的這三點轉變成掌握教學策略的實施模式。所謂掌握學習策略就是説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 下,以集體教學為基礎,輔之以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幫助、額外的學習時間,從而使學生都能達 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掌握標準。而本文所建構的模式目標不但是要達到掌握學習的標準,而且還要提高一堂課 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於一堂課的時間有限,它無法為沒有達到掌握標準的學生無限 制地延長學習時間,為了提高效率和質量,只能採取其它手段例如提供個性化的幫助、學生之間的協作等來相 對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使這一部分學生達到掌握標準。該模式中每一個微循環結構如下: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 

    2.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收集教學信息 

    3.判斷學生的學習障礙,提供個性幫助 

    4.典型評議學生的學習活動,協作完成意義建構 

    二、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環境下小學語言閲讀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反應規則 

    從本質上而言,教學模式是為教師提供的教學“範型”,這種範型一方面必須反映教師如何教,研究教師 教的過程、技巧、策略和藝術等;另一方面必須結合學生如何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活動的規律研究怎樣教。所以 教學模式既非單一的教授模式也非單一的學習模式,而是教授模式和學習模式的辯證統一,這也是教學理論中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模式研究中的具體體現。從本文建構的模式的結構來看是一種階段性結 構,從整個結構來看它是由一堂課的教學時間所容納的幾個微結構組成,是一種順序結構,只有第一個微結構 單元的任務完成,才能進入下一個單元。從每一個微單元的教學進程來看也是一種順序結構或者説是階段性結 構(附圖見文尾)。 

    1.按照該階段性模式,它的第一個環節是要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從教授角度來講有兩個目的,一是使得 教學任務具體化;二是使得教學內容具體化;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在這一階段要達到的目的有三個,一是要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產生興趣;二是使之產生聯想,喚起學生的原有的認知和情感圖式;三是使之產 生疑問。如何達到這樣幾個目的呢?在創設問題情景階段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呢?這就是下面我們所要討論的 問題。 

    (1)情景問題:閲讀活動是一種信息輸入活動,經過內部的解碼,而產生一定的輸出,以檢測解碼的正確與 否。由於每個學生的原有認知和情感以及經驗圖式各不相同,所以對於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僅在內容上有所 差異而且在理解速度以及形式上也有所差異。因此如何避免學生理解上的歧義,提高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呢?方 式之一就是通過情景的創設喚起學生與本篇文章有關的圖式,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的`準備狀態。 

    (2)如何在閲讀教學中設問的問題:前蘇聯教學心理學家馬秋司金認為構成問題情景的成分主要有三點:a .問題情景的核心成分是新的、未知的東西是為了正確的完成所提出的作業必要的動作而應當加以揭示的東西, 也就是説教師提的問題要有思考價值;b.能促使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要求,誘發探究行為;c.要考慮學生 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包括學生的創造力和現有的知識水平。具體的講在教學中一個問題的提出,從問題本身 來講是否恰當,可以用三個指標來評價,即問題的結構,提問的過程和問題的結果。具體指標見下表: 

    附圖{圖} 

    2.該階段性模式的第二個環節是學習過程的監控。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它的目的是為了收集學生學習的反 饋信息,因材施教;這一過程能否順利實施,除了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已經制定好的教學策略和已安排好的教 學活動和材料外,教師的元認知教學知識、能力,為應付突變而機智、策略地調整教學活動提供了保證。從學 生的角度看,這是學生的一個內部心理活動過程。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解這是一個建構內在心理表徵的過程,是 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及時調整學習活 動和策略建構新的理解,學生的元認知起了一個保障作用。 

    3.該模式的第三個環節是教學判斷階段,從教師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教學處置階段,教師根據收集的教學 信息,因材施教;從學生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學習結果的輸出階段,學生要把在前一階段形成的概念遷移、應 用到問題解決中去。在這裏因材施教具有這樣幾種含義: 

    根據學習者的天資和學習風格,確定適當的教學環境和教學策略。 

    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允許學生按自己的進度學習。 

    提供各種與目標有關的教學材料和活動,允許學生從中作出選擇(往往在教師的指導下)。 

    提供額外的替代性教學,以糾正學生所產生的錯誤。 

    4.該模式的最後一個環節是點評:從教師的角度看,它是教師採取的一種教學策略,利用教師與學生、學 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共同完成意義上的建構;從學生的角度看,通過這一環節教師的評議活動,可以觀 摩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意識地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實現意義建構外,這還是培養學 生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知識和技能的最好的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進行適當的學習效果評價, 即點評對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完成學習任務具有重要作用。點評的內容通常還包括:(1)學生的自主 學習能力評價。例如有多少學生是靠自己的探索完成了學習任務;有多少學生是在計算機的幫助下完成的;有 多少學生是在教師的個別輔導下完成的。(2)學生對全班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評價。例如有多少學生積極參與 談論,問題回答正確;有多少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高,問題回答不很恰當。(3)學生是否最終完成了對所學 知識的意義建構評價,這個評價環節可以通過設計一個新的學習情景,或者是類似的練習題在網絡上進行實施 測評。 

    三、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環境下小學語文閲讀教學模式所展開的課堂教學相互作用分析 

    我們知道多媒體網絡教室環境下的教學相互作用情況與傳統教學環境下的情況有所不同,該模式下的學生 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對面的交流,更多的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因此從課堂的交互作用來看既有學生與 教師之間的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更多的是學生與教師通過網絡的相互作用。在這裏我們有一個説明:我們在利 用福琅德課堂交互作用分類系統對於課堂教學交互作用情況進行分析時,要考慮到計算機在教學中的作用問題 。也就是説我們在將這一分類系統運用於分析計算機輔助教學課堂交互作用情況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與計算 機的交互作用,即計算機所替代了教師的一部分工作這一問題。課堂教學交互作用情況分析的程序是這樣的: 

    1.首先選擇觀察對象。在傳統模式下和網絡模式下都選擇同一教師以利比較。 

    每一個觀察對象安排兩個觀察者。 

    2.網絡模式下根據教學課堂進程圖選擇2到3個微結構進行觀察、記錄。 

    傳統模式下選擇大約20分鐘左右進行觀察、記錄。 

    3.數據處理。 

    教室環境下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課堂的交互作用分析觀測數值的信度以及分析結果: 

    根據以上確定的程序我們首先確定觀察對象,在北京東城區府學小學四年級我們選定了各方面情況相差很 小的二個班級作為觀察對象,然後對於觀察者進行培訓,進行預記錄的練習,讓觀察者熟悉所要觀察對象的行 為以及所要記錄的內容。 

    觀察的順序是首先觀察教師按傳統教室環境下閲讀教學模式的展開以及課堂教學的實施情況;隔週以後觀 察另一個班級同一個任課教師在計算機網絡教室環境下利用新模式的課堂教學的情況。以下就是我們這兩次觀 察的情況記錄(見表1): 

    附圖{圖} 

    根據Scott係數計算公式可以計算出它的信度係數為0.753,也就是説該觀察數值是有效的。同樣我們也可 以計算出在網絡教室環境下運用本文所建構的教學模式展開的教學課堂交互作用的觀察數值的信度(見表2): 

    附圖{圖} 

    信度係數r=0.67,因此觀察數據有效。 

    根據觀察到的數據,將其解碼以後,我們計算了這樣幾個指標:教師的活動比率TTR、學生活動比率STR、 教師的反應比率TRR、TRR89、教師的提問比率TQR,將這幾個指標在傳統組和網絡組之間作一下比較如下表: 

    附圖{圖} 

    4.結果解釋。 

    根據福琅德相互作用分析系統,教師的活動比率和學生的活動比率是課堂教學氣氛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教 學活動是以教師為主,還是以學生為主的兩個重要標誌。從我們的這兩次觀察的結果看傳統教學模式下展開的 教學,它的教師活動比率和學生活動比率與計算機網絡教室環境下的運用本文所建構的模式展開的教學相比, 差異分別是37.3%和43.4%,差別達到將近3到4個百分點。因此可以這樣説本文所建構的這種模式,從內容及實 質上説是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的,而且在表現形式上也確實如此。從這兩個指標來看基本上實現了我們所 要追求的目標。 

    TRR這一指標的高低代表着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反饋信息的收集以及據此而作出的反應程度,間接地表示着 一種學生的主動性程度。從傳統組和網絡組的比較看,兩者之間差異並不很大,但是相比之下網絡組的情況還 是好於傳統組。這説明在傳統模式下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傳播並沒有因為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環境教學模 式下而受到阻礙,反而由於計算機的交互性使之得到加強,另外我們還可以從TRR89這一指標對教師和學生之間 的相互作用情況進一步的分析。TRR89的高低代表着課堂上的一種健康的情緒或者是氣氛以及高層次的信息交流 活動的發生。從本指標來看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本模式並沒有使得課堂的情緒或者氣氛僵化,使得高層 次的信息交流活動受阻,而是有比較明顯的提高,也就是説反而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健康,使得高層次的 信息交流活動更加頻繁。 

    TQR是一種課堂上教師主動性行為高低的標誌。從兩個組的對比情況看,網絡組的TQR比傳統組的降低了將 近3個百分點,這説明在網絡環境下運用本模式的教學中,教師傳統的那種主動性降低,也就是説教師不再只是 將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根據學生學習中所遇到的障礙和問題為他提供指導或者是幫助,這在一定程 度上代表着教師角色的轉變,從知識的教授者或者是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角色的轉變,這也是 我們建構這一模式所要追求的目標之一。 

    四、結論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是信息社會對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們進行教育教 學改革的突破口。但是這裏有一個前提必須有觀念的轉變,不能用穿新鞋走老路的方法去實施這種改革。計算 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的實施提供可能性,該理論是我們建構該模式的理論基礎。 我們建構該模式的目的就是要實現教學的軟環境和硬環境的動態的、協調的統一,發揮出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 教學的應用中能夠取得的最大的效益。 

    附圖{圖} 

    附錄:Scott係數意義簡解: 

    觀察者在對課堂交互作用情況進行記錄時,他必須做到兩點:一是要準確地判斷教學事件並將其歸類;二 是要保證這種判斷的一致性。否則記錄的信息將歪曲課堂的真實情況,並帶來錯誤。 

    利用Scott係數可以作為觀察者觀察數值效度和信度的標誌。在一般情況下該係數應高於0.6。當我們要確 定兩個觀察者得來的數值之間的一致性程度時,Scott係數就作為效度的標誌,它是偶然情況下的兩個觀察者之 間的一致性程度與準確記錄程度的比率;當我們要確定同一個觀察者在同一個課堂環境下重複收集的數據的一 致性程度時,Scott係數就作為信度的標誌,它是偶然因素情況下觀察者自己收集數據的一致性程度與準確記錄 的比率:我們可以用Scott公式計算Scott係數,將其作為觀察者之間與觀察者自己收集數據的一致性程度即信 度的標誌。根據Scott係數計算公式: 

    P0-Pe 

    信度係數r=───────── 

    1.00-Pe 其中P0:代表兩個觀察者之間的一致性程度; 

    Pe:代表兩個觀察者偶然的一致性程度。 

    [1]何克抗 李克東 小學語文“四結合”教改試驗研究的理論和方法96小學語文“四結合”教改試驗研究 論文集 

    [2]馮克誠 實用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全書 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 

    [3]Bruce Joyce[美]Teaching Models Needham lleights,MA:Allyn and Bacon 1992年版 

    [4]Vashistha, K. K. Interaction Analysis: Theory and Re-search 1982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olzqv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