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1

設計説明

1.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世界通過遊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遊戲中表現出來,沒有遊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用遊戲導入新課,可使數學知識在遊戲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課伊始,設計了老師説時間,學生用動作表示時間的遊戲,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對時間的回憶,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2.直觀演示與動手操作相結合。

重視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本設計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以及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時間與時刻的意義及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繫。通過例題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比較簡明、方便,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滲透比較的數學思想。

3.注重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場景入手,加深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整節課以“一天”為主線,貫穿始終。出示主題圖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過春節晚會倒計時,瞭解一天的開始;探究一天有多少個小時。從生活中梳理出數學知識,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時鐘模型

學生準備 時鐘模型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做遊戲,認時間。

師:老師和大家做個遊戲,老師説一個時間,大家不用口述,用動作告訴老師這時你在做什麼,看誰表演的好。

(1)老師先説一個時刻:中午12時,用動作示範一下。

(2)老師報出下列時刻:凌晨3時、早上6時、上午11時30分、下午4時、晚上9時。(教師邊板書邊提問)

2.導入。

師:剛才我們説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時刻的方法,叫做12時計時法。如果同學們用12時計時法表示時刻,那麼應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詞。有沒有一種不用加文字説明的計時方法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種新的計時法——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分析、歸納出12時計時法的特點,並理解12時計時法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瞭解12時計時法在實際運用時要有限制詞,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尋找表示時間的更為簡便的計時方法——24時計時法,引入新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經歷過程,體驗感知

1.體驗生活中的“一天”。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教材82頁主題圖),引導學生説出在主題圖中獲得的信息。

(學生彙報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時間)

2.認識一天的開始——0時。

師:大家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刻開始的嗎?(學生髮表意見,教師不作答覆)

師:一天的開始到底是什麼時刻呢?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吧!這是春節聯歡晚會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開始的情境。(課件播放倒計時的錄像)

師:新年的第一天開始了,鐘面上是幾時?(12時)是什麼時候的12時?(夜裏12時)

師:到了夜裏12時,就表示這一天結束了,同時又表示新的一天開始了。作為新的一天的開始,我們一般又把夜裏12時説成0時。

師:0時我們通常在做什麼呢?(睡覺)現在知道一天的開始是什麼時刻了嗎?一起説説看。(0時)

3.運用課件創設情境,感受一天的經過。

師:一天的時間有多長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邊看,一邊隨着畫面和音樂表演。(課件演示)現在是0時,在睡夢中我們開始了新的一天。

師:(鐘面顯示早晨6時45分)天亮了,太陽升起來了,現在是什麼時候?小女孩在做什麼?

師:(鐘面顯示上午10時15分)現在是什麼時候?小女孩在做什麼?

師:(鐘面顯示中午12時)時間真快,現在是什麼時候?到吃午飯的時間了。

師:(鐘面顯示下午3時30分)小女孩和同學們在跳繩。

師:(鐘面顯示下午6時)現在是什麼時候?到吃晚飯的時間了。

師:(鐘面顯示晚上7時25分)現在是什麼時候?小女孩在做什麼?

師:大家在睡夢中,時間又不知不覺到了什麼時候?(夜裏12時)到了夜裏12時,這一天就結束了,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2

教材簡析:

這局部內容結合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外表和平面圖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題第一道是讓同學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先比較黑板的外表和課本封面的大小,並説説生活中其他物體外表的面積大小,從而使同學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第二道例題是讓同學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同學進一步豐富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學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單位直接計量。

目標預設:

1、使同學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使同學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同學的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重點、難點:

認識面積,理解面積的含義,能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設計理念:

本節課要充沛利用同學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協助同學認識面積的含義。對物體外表大小的認識,同學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在教學中要注意選擇同學身邊熟悉的物體,讓同學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説一説,在這個基礎上,適時地揭示面積的初步含義,並利用“面積”這個詞語去觀察、比較和描述。本課還要重視對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在比較中完善和強化對面積含義的認識。由於同學對物體外表大小的認識是有較多生活經驗的,但是對平面圖形大小的認識卻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積概念要更多的涉和平面圖形的的大小,並啟發同學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進行比較,協助同學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掌握面積的含義。

設計思路:

根據由直觀到籠統的原則,首先認識物體外表的面積,通過摸手掌,數學書封面,課桌面,到觀察黑板面,認識到什麼是物體外表的面積;再由塗樹葉引入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接着比較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大小,比較分幾個層次來,第一層次用視覺直接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第二層次用重疊法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第三層次用工具來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最後是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在最後總結全課時,根據剛才的數方格的方法為下面學習面積單位做鋪墊。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3

設計説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點線圖整理數據和表示數據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並繼續學習用畫點線圖的方法整理數據。基於以上安排,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用點線圖整理和表示數據的意識,也形成了基本的統計數據的能力,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在與小組成員的合作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2.提高學生閲讀圖表、獲取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上,通過演示將統計表中的數據用畫點線圖的方法整理的過程,引導學生感悟在統計表中直接觀察不容易找出“還能夠買半價票的人數”,所以應該整理這些數據,使其更便於觀察。最後分析點線圖中的數據,獲得更多的信息,培養學生將獲得的信息應用於生活的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20xx年12月1日,鐵道部將能買半價票的兒童身高標準調整為120~150釐米。

師:同學們,看了這則信息,你有什麼想法?

生個別回答。

師:你的身高屬於這個範圍嗎?看看,如果今年暑假去旅遊你需要買票嗎?

生自由回答。

師:淘氣班的同學暑假也想去遊玩,我們看一看他們班同學的身高情況,你知道他們班有多少名同學還能夠買半價票嗎?這就需要我們繼續進行數據整理。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教學必須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感興趣的情境開始。在學習新課之前,針對學習內容創設暑假旅遊買票這一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初步的瞭解。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82頁淘氣班同學的身高情況統計表。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統計表,誰能快速地説出他們班有多少名同學還能夠買半價票?

預設

生:數據太多,不能快速地找出,應該先把數據進行整理。

師:那請同學們小組內討論,可以用什麼方法整理這些數據?

預設

生1: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

生2:可以用畫圖的方法。

師:笑笑想出一個辦法,在圖中畫出了第一小組同學的身高,你能接着畫出全班同學的身高嗎?

2.出示教材82頁笑笑畫的點線圖。

學生在小組內繼續用笑笑的方法畫出全班同學的身高。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畫的點線圖,先數一數他們班有多少名同學還能夠買半價票,然後把結果記錄到練習本上。

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統計的結果。

個體彙報統計結果。

3.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藴涵在數據中的信息。

師:誰能説一説從圖中你還能看出哪些信息?

預設

生1:我能快速地看出這個班裏最高和最矮的身高分別是156釐米和120釐米。

生2:我知道了這個班同學的身高在140釐米左右的比較多。

生3:我可以快速地看出淘氣班的36名同學中,只有2名同學的身高超過150釐米,所以有34名同學還能夠買半價票。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明確需要通過整理淘氣班同學的身高數據,才能更快地知道他們班有多少名同學還能夠買半價票,引導學生在對數據的觀察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n0v9q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