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對仗生情趣,古韻入課堂--------淺談語文教學中對聯的作用

對仗生情趣,古韻入課堂--------淺談語文教學中對聯的作用

望江縣古爐中學 吳學結

對仗生情趣,古韻入課堂--------淺談語文教學中對聯的作用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被譽為“詩中之詩”。它作為我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源遠流長,不僅在我國燦爛的文化藝術殿堂中佔據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國為世界文化寶庫中增添的藝術瑰寶之一,放射着奇異的光彩。如同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一樣,對聯也走過了先在民間口頭流傳,繼而發展到文人紙上筆下的演變過程。最早出現的對聯是“春聯”,是由“桃符”演化而來的,產生於秦代前後。隋唐時期,對聯已作為一種對仗對偶的駢儷文體從詩歌中分離出來,不僅在民間口頭對答如流,而且在文人墨客中出現了即興屬對之作。直至今日,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仍煥發着藝術的青春,受到億萬人民的喜愛。下面就對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淺談一二,以求中學語文教學的新發展。

一、 以評拋磚引玉,促進整體感知

魯迅先生回憶三味書屋裏的學習生活,説到“正午習字,晚上對課”。所謂“對課”,就是對對子,學習對仗。如“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宿鳥對鳴蟲”。這些對仗,字面上對稱,構思上獨具匠心,音韻和諧,創造瞭如詩如畫的意境和韻味,看上去賞心悦目,讀起來琅琅上口,妙趣橫生。學生聽罷,微笑,默歎,大大激發了學習熱情。講語文課,我就用後人評價作者或作品的一些膾炙人口的對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導語,讓學生受到薰陶,幫助他們瞭解作者和作品。如我所料,學生興趣倍增,求知慾陡漲。例:講蒲松齡的《狼》一文,介紹《聊齋志異》時,我沒有按照教參的提示照本宣科,而是另闢蹊徑,將郭沫若先生評價《聊齋志異》的一幅對聯先作介紹: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聯雖僅有十六字,但對蒲松齡的創作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而充分的評價。上聯從藝術表現手法方面評價,指出“高人一等”,下聯則從主題思想上着手,諷刺揭露統治階級的貪婪,真是“入骨三分”。此處“入骨三分”化用了成語“入木三分”,相比之下,“入骨”比“入木”諷刺更深刻。歸納引申到課文《狼》,指出作品通過對狼的貪婪兇殘本性的刻畫,影射了對當時社會黑暗腐敗勢力的揭露和批判,表達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一個人物,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通過一幅十六字的對聯,使學生有了一個比較全面、客觀、深入、透徹的瞭解。再如講《魯迅自傳》一文,自然要了解魯迅其人及其代表作《吶喊》、《彷徨》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在導語中選用了美國作家斯諾與劇作家姚克合寫的一幅悼念魯迅先生的對聯:

譯著尚未成功,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板書此聯於黑板,進而圍繞此聯,提出質疑。隕星何意?吶喊、彷徨指什麼?等等。抓住關鍵詞語進行評析,讓學生了解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民族英雄。《吶喊》、《彷徨》是他的兩本小説集,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之作,是中國小説現代化的卓越開端。以此導入新課,別具一格,既使學生了解了作者及文章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景仰之情。這樣有意識有目的的把文學作品與對聯聯繫起來,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是很大的。

二、 言簡意賅析文理,化繁為簡寓其中

我國古典章回小説在每次講説之前,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個題目就是後來的回目。它是由對偶整齊的兩個句子構成,語言精煉,概述具體。如初中語文課本中接觸過的就有“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紅樓夢》)。在語文課的講授中,如能用一些這樣對仗工整的聯句往往能起到化繁為簡,變難為易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講吳敬梓的《范進中舉》這篇小説,我先摘引一幅對聯:

回憶去歲饑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枯竭,貧無一寸鐵,賒不得,欠不得,雖有近戚遠親,誰肯雪中送炭

僥倖今朝科舉,一二三場內,文武皆合式,中了五經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

這幅對聯採用對比手法,概括了范進中舉前和中舉後的生活,使文章結構一目瞭然,讀畢令人拍案叫絕。上聯寫出了范進中舉前飢寒交迫,受盡世人白眼和冷嘲熱諷的境遇;下聯寫范進中舉後接受眾人的朝賀,時常嘲弄他的眾鄰居,素不相識的張鄉紳,也都來錦上添花。這樣通過前後生活境遇和眾人態度的強烈對比,刻畫出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醜惡嘴臉,有力地鞭撻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和整個封建社會制度的腐朽。語言雖少,但諷刺力量顯得更加深刻。這樣用對聯引導閲讀較長的文章,學生注意力集中,似有章可循,思路清晰,聽課的興趣更加濃厚,課堂上也有了意外的收穫,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 神遊古蹟名勝,感悟先哲情懷

我國曆史悠久,名勝古蹟遍佈各地。這些古蹟在很多古詩文裏曾提到過,雖沒有身臨其境的條件,但在講古詩文時,我感情充沛,精神煥發,並以此感染學生,“帶領”他們跨越時空,追溯歷史上下五千年,神遊祖國河山千萬裏。學生心馳神往,情動而意隨。一節課,有如作了一次免費旅行。如講《桃花源記》時,我就帶學生神遊桃花源,板書對聯:

紅樹青山,斜陽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這幅對聯具有強烈的美好色彩畫面,達到了言猶近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流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景色迷人,和平安寧的世界,瞭解了一個淡泊名利、歸隱遁世的古人,對桃花源產生了無限的嚮往。如此再去分析課文,勢如破竹。再如講《出師表》一文,自然要論及諸葛亮為報先帝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為此,我“帶領”學生來到古隆中,品讀杜甫題書的對聯: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再到河南南陽武侯祠,欣賞清代顧嘉蘅的對聯: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兩聯一比較,諸葛亮勤勤懇懇之態如現,耿耿忠心,忠肝義膽,躍然紙上。身居一室之內,心遊大江南北。這樣通過對古蹟名勝,人文景觀,名人事蹟的介紹,像導遊一樣講解,引導學生展開聯想,使教學內容有了立體感,使他們從把握文章內容進入到自然審美形式,再由語言形式進入到內容美,淨化了心靈,陶冶了情操,教育他們追求美好健康的人格。正如贊可夫指出的那樣,閲讀“具有反映生活的巨大可能性,因而也包含着很大的教育力量。”

四、 激發思考興趣,豐富想象能力

學生在我的影響下,逐漸喜歡上了對聯。他們課後還收集對聯,與我分享。這更增強了我講對聯的信心。除了在上課時串講,我還將每週的一節自習課改成了“對聯課”,專講對聯和對聯故事。有時故意留些問題,讓他們自己思考。如有一次講楊慎小時隨父赴皇帝御宴時皇上與他對的一幅對聯:

炭黑火紅灰似雪

谷黃米白飯如霜

我在書寫時故意留了幾個空

谷( )火( )灰似雪

谷( )米( )飯如霜

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我的“粗心大意”,學生們議論紛紛。對那些空,他們各抒己見,就連平日上課都懶得讀書的孩子也振臂高呼,真可謂i“羣情激憤”。最後他們商議,派代表上黑板填空,居然將食事物的顏色準確無誤的填上。他們如此積極地思考,如此高漲的學習熱情,令我欣慰,更增強了我探索的決心。還有一次,我板書一聯:

鱔( )鰍( )鮎( ),一串無鱗

螺( )蚌( )龜( ),滿簍是殼

學生們先是抓耳撓腮,做思索狀。我引導他們回想所見到的這些水產物的外形特徵,分小組討論。因為這些東西,他們都很熟悉,沒幾分鐘,問題便迎刃而解,又派代表上黑板填空:

鱔(長 )鰍( 短 )鮎(大口),一串無鱗

螺(圓 )蚌( 扁 )龜(縮頭),滿簍是殼

準確無誤。在這種互動的活動中,學生的觀察力得到了鍛鍊,想象力得以豐富,獲得了知識,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此,我又何樂而不為呢?

五、 實施遷移訓練,培養創新能力

遷移也叫做“訓練的遷移”。它是指各種知識技能之間互相發生作用。為遷移而教,掌握和運用遷移規律,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重視。蔡元培先生曾説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們的人格,與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責任。”實施對聯的遷移訓練,我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嘗試:

(1)實施歸類,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為培養學生運用課本所學的知識拓展教學內容的能力,我根據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歸併,使新舊知識融合,相互滲透,從知識的單一性過渡到綜合性,做到知識的串線結網。如《為學》、《孫權勸學》、《傷仲永》等文,都是勸學方面的,我就讓學生收集有關的讀書、勸學方面的對聯。這其中較好的有蘇軾的“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陸游的“萬卷古今消永晝,一窗昏曉送流年”,徐渭的“好讀書時不好讀書,好讀書時不好讀書”。短短几行,寥寥數語,道盡古人刻苦求學之志,更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再如針對《數字雜説》一文中關於諸葛亮一生功績的數字聯,我又舉出了不少好的數字聯,如“萬瓦千磚,百匠造成十佛寺;一舟二櫓,三人搖過四仙橋。”其中反響最大的屬乾隆御紀曉嵐為一老壽星祝壽所吟的對聯: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此聯不僅有數字,有人生年齡段的稱謂,而且還是一道乘法與加法連用的文字計算題,實為罕見。二人算法不同,得數相同,真是一幅奇妙之隊。學生通過此聯,知曉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無視知命”、“六是花甲”、“七十古稀”等年齡段稱謂,還算出了這位老人有141歲的高齡,不禁嘖嘖稱奇。如此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語文的興趣,也豐富了知識,拓寬了視野。

(2)重視積累,強化訓練,提高成績

近年來,各地中考語文試題在考查學生創新能力上做了積極的探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針對中考,我除了平時上課時引導他們積累課內外文章裏的對聯外,還在寫作實踐中注意培養創新能力。我鼓勵學生在擬題、開頭、結尾處活用聯句或撰寫對聯。花香蝶自來,題好文一半。如對“誠信”為話題的作文,有同學就擬出了“誠信所至,金石為開”、“投之以誠,報之以信”等好題目。文章的開頭結尾處妙用對聯,不僅有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更能體現技高一籌、高人一等的寫作技巧。如在以“寬容”為話題的一次作文中,有同學開頭就活用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開門見山,氣勢磅礴,有大家之筆。有同學在寫《讀書樂》一文的結尾用鄭成功的“養心莫如寡慾,至樂無如讀書”一聯,讀畢令我如飲瓊漿,回味無窮。

其次是針對中考仿寫的訓練。近年來,有些省市出現了仿寫試題,這類題目不僅有句式要求,還有修辭的運用,語言的錘鍊。有個別省市的試題就是對對子。如2001年泉州市中考就有這樣一道試題:運用對偶知識對出下聯,上聯:以往昔滄桑歲月;下聯:“ ” 。這種對聯題越來越受到各省市命題者的青睞,無疑會成為中考的一道“快餐”,一大亮點。這對學生和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在課堂上,我也嘗試讓學生寫對聯,對對聯。如我出上聯:“風吹芳草綠 ”,學生對“日照百花紅”。我説:“性格韌似藤”,學生對:“意志堅如鐵”。我説“登飛來峯”,學生對“過零丁洋” ;我説“歐陽修遊琅琊樂在其中”,學生有的對“范仲淹望洞庭心懷天下”,有的對:“劉宗元登西山流連忘返”。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安師大附中朱誦玉老師的做法值得學習。他在教完《出師表》後讓學生寫對聯,有學生寫出了“空城妙計名揚天下,文才武略流芳百世”、“點點滴滴一心一意,誰知老臣苦心;勤勤懇懇三令五申,只堪歎相父沾巾”等好對聯。這樣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創新能力。真是一舉多得,令我折服。

“東方之子”,濃縮人生精華;對聯藝術,濃縮語言精華。總之,對聯之美,概莫能表;對聯之妙,概莫能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心中有聯,心中有人,心中有課,講授則召之即來,得之於心,應之於課,先聲奪人,取得“投石衝破水中天”的最佳效果。“路漫漫其修遠兮”,願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重視對聯在教學中的作用,與我一同探索,把這一民族語言藝術的瑰寶,移至課堂,使其發揚光大,真正做到“對仗生情趣,古韻入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mzyd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