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備戰高考作文

備戰高考作文

肖保全

備戰高考作文

    下面是我前幾年給學生輔導高考作文時的一份講義,是實用主義的產物,與最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有很大的距離,甚至有助紂為虐的嫌疑。但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下,有其功利的一面。今上載來,請各位指教。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已經走過了20多個春秋。

    1977年高考是各省、市、自治區自己命題。實際上,高考統一命題是從1978年開始,從恢復高考後,到目前為止,統一命題有20年的時間。

    20年的高考統一命題,從作文題目的變化看,年年題不同,歲歲法相似。乍看起來,20年的高考作文,20個高考作文題目,神出鬼沒,變化不定,讓人難以捉摸,難以把握,好像是一個的“潘多拉盒子”,給考生一種神祕的感覺。

    潘多拉(Pandora),希臘神話中的第一個女人。 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給人類後,主神宙斯圖謀報復,命火神赫菲斯托斯用粘土做成美女潘多拉,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潘多拉貌美性詐,私自打開宙斯讓她帶給厄庇米修斯的一隻盒子,於是裏面裝的疾病、瘋狂、罪惡、嫉妒等禍患一齊飛出,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人們因此充滿各種災禍。“潘多拉的盒子”常用來比喻災禍的來源。

    當我們弄明白了“潘多拉盒子”的祕密後,不但不必恐懼,反而應該鼓足勇氣,進入“潘多拉的盒子”,探索這神祕魔盒的規律,去尋找、捕獲那盒底的希望,取得人與“神”鬥爭的勝利。

    我們下面來談談如何備戰高考作文。

    一、高考作文的規律與特點

    1、高考作文題目雖然千變萬化,但高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目的是為國家選拔人才,因此,它的作文題目離不開主流,離不開我們的政治,我們的社會,大多與當前或一個時期以來的焦點、熱點問題有關,且這些焦點、熱點問題在廣播、電視、報刊等各種媒體中進行過研討、爭論或闡述,不外乎歌頌祖國、人民和偉大的黨、闡述哲學道理、反映時代精神、宣傳傳統美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掌握正確的學習和處世方法,表達中學生的生活、思想以及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2、高考命題是面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要求考生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公平競爭,這就決定了它必須照顧全局,讓考生人人有話説。因此,高考作文題目就顯得明白、易懂,人人看了,都覺得題目清楚、主題明白,絕少悶題、暈題,讓人不知所云的現象。

    但是,正因為高考作文題明白、易懂,人人都知道寫什麼,可寫好卻不易。就如蘿蔔、白菜誰都會炒,但炒好,炒得色、香、味俱全,炒得適合人的口味卻難。

    3、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寫讀後感、評論、議論、書信、簡訊、記人敍事、情景、外貌、動作、人物肖像描寫、説明、規則、廣播稿、演講稿以及續寫、改寫、縮寫……等等,但實質上不外乎中學語文課教學大綱中規定的記敍文、議論文、説明文和應用文。

    縱觀20年來的高考作文題目,有17次是材料作文,佔85%的比率。而且從發展趨勢看,以後的高考作文,仍將以材料作文為主。因為這種方法能夠綜合考查出學生在閲讀、分析、思維、判斷及寫作等方面的能力,能較好地避免猜題、押寶現象的出現。同時,它增強了考生作文的可比性,給閲卷老師在閲卷過程中提供可參考的參考依據,作到公平、公正判卷。

餘秋雨先生在《十萬進士》中就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有個考生在考試前外出遊玩,在路邊見到過兩棵槐樹之間一口井這樣一種普通的景象,不知怎麼就記住了。臨到考試,他怨恨自己肚子裏典故太少,寫出文章來容易被人覺得自己沒有學問,便決定杜撰出幾個來,靈機一動寫出“自兩槐夾井以來”,如此等等。他寫得那麼從容,閲卷的考官緊張了,心想一定是我沒讀到的典故,為了掩飾,給予佳評,這位考生竟被評為解元。

無獨有偶,我在平時的閲讀中,曾看到一則名為《燈右觀書》的笑話:

    乾隆皇帝聽很多人稱彭元瑞為才子,就老想找個辦法難倒他。

    乾隆四十年(1775年)會試,欽定詩題為《燈右觀書》四字。各位閲卷大臣都不知題目出自何處,於是請教皇上。恰巧彭元瑞在皇帝身後,乾隆的目光投向彭大學士,意思是讓他回答。大學士連忙叩頭答:“臣學識荒陋,亦不知詩題何出。”

    乾隆立刻哈哈大笑,説:“那天晚上朕正在燈右看書,因此隨口而出,實無出處。”

    彭大學士這才鬆了口氣,慶幸這次總算沒有出醜。乾隆見他面有喜色,掉頭跟左右大臣説:“今天,總算難倒了彭元瑞。”

    正是這種原因,高考作文多采用命題或材料作文,以框定考生的寫作範圍及使用材料的範圍,避免無法評比、評判的可能。

    我們在弄清楚了高考作文題目的規律、特點之後,就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指導我們的學習,提高我們的語文素質,練就適應高考作文的本領。

    二、高考作文的應試對策

    語文,具體地説,包含語言和文字兩個方面,要求具有聽、説、讀、寫四項能力。目前,英語言文學中,已經將聽力、口語列入了考試範圍,而漢語言文學的考試尚未將聽、説兩項能力列入考察測試範圍,只是對讀、寫兩項進行考察、考核。而作文考試,不僅僅是考察考生的寫作能力,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考察了考生的閲讀能力。

    因此,我們在準備高考作文時,就不應該將作文,也就是語文課中文字、寫作的一部分同語言、閲讀部分分割開來,而應該對語言、閲讀和文字、寫作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在進行語言學習、閲讀文學作品的時候,要注意它的寫作方法、行文方式,為寫作打下基礎,作好準備;在寫作時,要運用自己在學習語言、廣泛閲讀中學到的知識,精心安排,巧於佈置,寫出辭彩文理兼俱的文章來。那麼,如何準備作文呢?

    首先,應把學習語文作為人生的一大樂事來看,全身心地投入,以愉快、享受的心情去學習。

    漢語言是我們的母語。當我們在父母的膝下時,就已經開始了漢語言的`學習。經過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學習,我們學不好漢語言,運用不好漢語言,就無顏見列祖列宗。無論你的托福考多少分,GRE考多少分,那是別人的語言。

    既然非要學好漢語言文學不可,我們就要以極大的熱情,極大的樂趣投入進去,全心全意去學習,快快樂樂去學習。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説:人要適應環境,而不能要環境適應人。我們只能付出努力,學好漢語言文學,而不能要求漢語言文學變得簡單、容易,讓我們不學就會。所以我們應當以愉快的心情來學習漢語言文學,把學習當成快事和樂事。

    當我們以學習漢語言文學為樂事、為快事的時候,我們的學習就變得不那麼難了。愛因斯坦在解釋《相對論》時説:你坐在一個燒得正熱的爐子上時,覺得度日如年,時間過得那麼慢;而當你坐在一美貌的姑娘旁邊,又覺得時間過得那麼快,簡直如飛一樣。這就是我們常説的春宵苦短。

    那麼,大家會問,我們如何能把學習當成快事、樂事呢?事實上,世間的許多事,它快樂輕鬆與否,關鍵看我們,看我們的心情、心態。

    我們平時説:心靜自然涼,心安即是家。便如此。

    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乍看起來,覺得不可思議。鮮花、鳥鳴在常人看來,都是美好的事物啊:鮮花,賞心悦目;鳥鳴,婉轉動人,何以會濺淚驚心呢?事實上,杜甫從相反的角度給我們揭示了人心理、心態的作用。人心情變了,所處的環境、時代變了,帶露的鮮花瞬間變得流淚哭泣,婉轉的鳥鳴剎那驚人心魄。而唐朝金昌緒的詩:“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醒妾夢,不得到遼西”,説得更明白,讓人容易懂一些。

    而同樣是布穀鳥“布穀、布穀”的鳴叫,給人的感覺也絕然不同。在江南的鄉下,有這樣的民謠:“布穀、布穀,光棍好苦!”抒發了王老五的怨苦:“年過二十五,衣服破了沒人補。”而著名的《春天圓舞曲》同樣是採用了布穀鳥的叫聲起興,卻表達了“春天來了,萬物復甦,人們歡樂”的快活心情。

    通過以上的事例,説明同樣的東西,因人的心情,它可以是快樂的,也可以是悲苦的。我們何不以愉快的心情來處理所有的事情,來學習我們的漢語言文學呢?

    當我們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學習反而變得輕鬆、愉快,而且還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而當我們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漢語言文學中去,又會發現,漢語言文學中確實有許許多多的樂趣和奧祕。宏篇鉅製就不説了,悠悠歷史、高深之處也不説了,單就是淺顯的、皮毛的東西,説出來也夠我們樂一陣子、研究一輩子的。

    先説漢語言的雙關語。中國的許多小笑話、小幽默就是從雙關語引發出的。

    一位領導抱歉説:我講話吞吞吐吐的,像……像……像羊拉屎!也不知道合……合……合……合不合大家的口味?”

    面對如此的禮貌話,你能領情嗎?

    另外,像“做女人挺好”,“挺起胸,才能昂起頭”,“咳不容緩”,“有口皆杯”,“有痔之士”都是小把戲、小九九。

    外語中也有雙關語。像英語中的“貝德先生”、“格林先生”,意譯或硬譯過來,即“鳥先生”、“綠先生”,只不過語種不同,雙關之處不同罷了。

    儘管西語中也有雙關語,但翻譯時對中國的雙關語尤其頭痛。例如翻譯《紅樓夢》的“賈寶玉”、“甄寶玉”、“賈雨村”、“甄士隱”、“元迎探惜”四姊妹、“琴棋書畫”四丫頭……等等,而剛剛上演的43集電視劇《水滸傳》,英譯為《三個女人和一百零五個男人的故事》。

    董橋在《不是書話(之二)》中也講過,一個英國人問他:你知道一本名叫《綠色波浪上的回憶》嗎?董橋搖搖頭。後來才悟出這應該是中國的《清波雜記》。他説出,兩人都不禁大笑。

    雙關語大多時候又表現為諧音。用得巧妙,讓人感到趣味無窮。

    漢語言不同於西語的地方是由一個個方塊字組成,一個字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個句子。而許多字組織在一起,有時只能是一個詞組。

    比如:誰。是一個字,又是一個詞。

    誰?

    我!

    咋(幹啥?)

    尿!

    一個字就是一個句子。

    又如:“在這個教室裏,所有的,來自各個學校的,大大小小的,男女同學”,儘管長,也只能是一個短語,或叫詞組。

    從上面例子看,一個“咋”(幹啥)字,又説明漢語言中的急切,即兩個字注一個音,反切,兩個字音急促地碰在一起,讀出另一字的語音。

    又如:不用,甭;之於、之乎,諸。等等。

    漢字作為記錄漢語言文字的文字符號,它具有一音一字,一字一意的特點,因此在漢語言文字中存在着特有的文字方式--對聯。

    眾所周知,世界共有八大語族:印支語族、阿爾泰語族、馬來語族、印歐語族、閃含語族、中非洲語族、印南語族、亞美利亞語族。

    漢語屬於印支語族。

    在所有的語族中,除了漢語言,都是拼音文字,是用字母連綴而成的。在拼音文字中,只有字母、單詞,而沒有單字。每個單詞的字母多少、發音長短都不相同,因此,不能構成兩個字形、字義、字音都完全相同、相關、整齊優美的對偶句。如“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對聯極為工整,金木水火土,五個字的偏旁都一一相對,可謂妙極了。英文中也有 Couplet,雖然也有人把它譯為“對句”、“對聯”,但英文的 Couplet與漢文的對聯不同,只是兩行諧韻的詩句。

    對聯起源,一般都認為始自五代十國。後蜀國王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被稱為第一幅春聯。春聯、門聯(楹聯)到明清盛行起來,至今不衰。

    對聯因其短小,技巧性強,所以會對對子被看作是有學問的標誌。也因其短小,朗朗上口,用在口語中很有氣勢。在對聯發展的歷史上,有很多有趣的典故,今舉其一,以娛各位:

    清代貴州著名詩人周漁璜(1665-1714),名起渭,號桐野,貴陽青巖人,年輕時常在某寺挑燈苦讀,有時徹夜不眠。此處長老很喜愛他,二人相處十分融洽。一天,長老想試他胸中才學,便以臘梅含苞未放為題出了一聯:

    梅蕊未開,光棍先生白嘴。

    周漁璜會心而笑,立即對到:

    椒實既熟,夾殼長老黑心。

    長老聽了,哈哈大笑,從此更加看重漁璜。

    一天,周漁璜任浙江主考初到杭州。一羣考生聽説他是貴州“蠻子”,認為他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就將他圍住,借“狂歡”為名,故意為難他。其中一位考生高聲問道:

    洞庭八百里,波濤濤,浪滾滾,宗師由何而來?

    周漁璜凜然答到:

    巫山十二峯,雲重重,霧靄靄,本院從天而降!

    這羣考生聽了頓時目瞪口呆,為他們莽撞的行為後悔不迭。

    周漁璜奉旨閲兵江淮,來到江蘇鎮江。一日閒瑕,便往古剎金山寺遊覽。金山寺長老聽説他生於“蠻荒之邦”,就有點鄙夷他。這時暴雨驟至淋打着江邊沙灘,長老故作謙遜地道:貧僧偶爾想到一副對子的上聯,苦於不知下聯如何對,請大人賜教。上聯是:

    雨打沙灘,沉一渚,陳一渚。

    周洞察其意,指着祭壇上搖曳的燭光答到:

    風吹蠟燭,流半邊,留半邊。

    長老十分驚異,連聲稱讚周漁璜“奇才”!

    總之,漢語言中,有趣的東西很多。

    態度端正了,問題明白了,我們就來談談如何學習漢語言文字,如何準備高考作文。

標籤: 備戰 高考作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mwzld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