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推薦】上冊數學教學計劃四篇

【推薦】上冊數學教學計劃四篇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此時此刻我們需要開始做一個計劃。什麼樣的計劃才是好的計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上冊數學教學計劃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上冊數學教學計劃四篇

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 創設情境,開展學習活動

1、讓學生畫圓、描述、交流,得出圓的第一定義:

定義1:在一個平面內,線段OA繞它固定的一個端點O旋轉一週,另一個端點A隨之旋轉所形成的圖形叫做圓.固定的端點O叫做圓心,線段OA叫做半徑.記作⊙O,讀作“圓O”.

2、讓學生觀察、思考、交流,並在老師的指導下,得出圓的第二定義.

從舊知識中發現新問題

觀察:

共性:這些點到O點的距離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內還有到O點的距離相等的點嗎?它們構成什麼圖形?

(1) 圓上各點到定點(圓心O)的距離都等於定長(半徑的長r);

(2) 到定點距離等於定長的點都在圓上.

定義2:圓是到定點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

3、點和圓的位置關係

問題三:點和圓的位置關係怎樣?(學生自主完成得出結論)

如果圓的半徑為r,點到圓心的距離為d,則:

點在圓上d=r;

點在圓內d

點在圓外d>r.

“數”“形”

二、 例題分析,變式練習

練習: 已知⊙O的半徑為5cm,A為線段OP的中點,當OP=6cm時,點A在⊙O________;當OP=10cm時,點A在⊙O________;當OP=18cm時,點A在⊙O___________.

例1 求證:矩形的四個頂點在以對角線的交點為圓心的同一個圓上.

已知(略)

求證(略)

分析:四邊形ABCD是矩形

A=OC,OB=OD;AC=BD

OA=OC=OB=OD

要證A、B、C、D 4個點在以O為圓心的圓上

證明:∵ 四邊形ABCD是矩形

∴ OA=OC,OB=OD;AC=BD

∴ OA=OC=OB=OD

∴ A、B、C、D 4個點在以O為圓心,OA為半徑的圓上.

符號“”的應用(要求學生了解)

證明:四邊形ABCD是矩形

OA=OC=OB=OD

A、B、C、D 4個點在以O為圓心,OA為半徑的圓上.

小結:要證幾個點在同一個圓上,可以證明這幾個點與一個定點的距離相等.

問題拓展研究:我們所研究過的基本圖形中(平行四邊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圖形的頂點在同一個圓上.(讓學生探討)

練習1 求證:菱形各邊的中點在同一個圓上.

(目的: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A層自主完成)

練習2 設AB=3cm,畫圖説明具有下列性質的點的集合是怎樣的圖形.

(1)和點A的距離等於2cm的點的集合;

(2)和點B的距離等於2cm的點的集合;

(3)和點A,B的距離都等於2cm的點的集合;

(4)和點A,B的距離都小於2cm的點的集合;(A層自主完成)

三、 課堂小結

問: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在學習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強調:

(1)主要學習了圓的兩種不同的定義方法與圓的三種位置關係;

(2)在用點的集合定義圓時,必須注意應具備兩個條件,二者缺一不可;

(3)注重對數學能力的培養

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人,從總體上看,大多數學生學習態度比較端正,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上課能專心聽講,認真思考問題,能按時完成作業。但是自覺學習習慣不是很好,依賴性太強,有的學生計算能力比較差,有的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差,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差,存在很明顯的兩極分化,後進生的面還是大,針對這些情況,本學期在重點抓好基礎知識輔導的同時,加強後進生的輔導和優等生的指導工作,全面提高及格率和優秀率。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分為“圓柱和圓錐”、“比例”、“圖形的運動”、“正比例和反比例”、“數學好玩”和“總複習”六部分。“總複習”包括4個單元。

(一)圓柱和圓錐:包括“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4個課題。

(二)比例:包括“比例的認識”、“比例的應用”、“比例尺”、“圖形的放大和縮小”4個課題。

(三)圖形的運動:包括“圖形的旋轉(一)”、“圖形的旋轉(二)”“圖形的運動”“欣賞與設計”4個課題。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變化的量”、“正比例”、“畫一畫”、“反比例”4個課題。

(五)數學好玩:包括“繪製校園平面圖”、“神奇的帶子”、“可愛的小貓”3個課題。

(六)總複習:包括“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徵,會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掌握圓柱、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

2、理解、掌握比例、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學會使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懂得將圖形按一定比例進行放大和縮小。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正確計算平面圖形的比例尺。

3、學生在圖形的運動學習中,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經歷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或旋轉製作複雜圖形的過程,能有條理地表達圖形的平移或旋轉的變換過程,發展空間觀念;經歷運用平移、旋轉或作軸對稱圖形進行圖案設計的過程,能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結合欣賞和設計美麗的圖案,感受圖形世界的神奇。

4、比較系統地牢固地掌握有關整數和小數、分數和百分數、簡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礎知識;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能力,會使用學過的簡便算法,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會解簡易方程;養成檢查和驗算的習慣。

5、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幾何形體的特徵,進一步掌握一些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和相互之間的聯繫,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些幾何形體表面積和體積。

6、使學生鞏固已獲得的一些計量單位大小的表象,進一步明確各種計量單位的應用範圍,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單位間的進率,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名數的簡單換算。

7、牢固地掌握所學的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夠比較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解答所學的應用題和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會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能運用不同的知識解答問題,加強整數、分數運算和比例之間的聯繫。

2、認識圓柱和圓錐,理解特徵;學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瞭解體積的推導過程。

3系統的整理和複習,使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得到鞏固和加深,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更好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的預定目標。

五、教學措施

1、加強計算訓練,進一步培養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能力;加強口算練習,學會解答比較簡單的整數、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逐步提高學生四則計算的能力。

2、在教學中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能力;培養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以及遷移類推的能力;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3、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掌握一些常見的數量

關係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4、重視學法指導提倡學法的多樣性,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達到“教是為不教”的目的。

5、改變觀念,增強學生實踐機會,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圖形表象,正確計算一些幾何形體的周長、面積和體積,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六、課時安排

1、圓柱和圓錐7課時

2、比例7課時

3、圖形的'運動7課時

4、正比例和反比例7課時

數學好玩3課時

整理與複習3課時

總複習數與代數15課時

總複習圖形與幾何9課時

總複習統計與概率5課時

總複習解決問題的策略15課時

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一(3)班的數學教學工作。一(3)班有62人。由於剛剛跨入小學校門,年也紀小,課堂上很難坐住,喜歡在課堂上講話、做小動作等。相信經過我們大家地努力孩子們肯定會有很大進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一共分為七個單元:1、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一);2、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二);3、分一分、認識物體;4、11-20各數的認識;5、20以內的進位加法;6、20以內的退位減法;7、總複習。

本冊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本冊教材主要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數感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自己有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瞭解一定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綜合與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讀懂學生,真正做到備好課,因材施教,教學中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放手多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2、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敢想、敢説、敢做”的習慣。

3、充分利用課外教輔材料,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吃得飽”;利用課餘時間對學困生進行輔導,讓他們“吃得了”。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

4、上課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於精彩的發言給予表揚,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5、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6、利用家長聯繫本和校訊通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和溝通,適當交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數學的方法。讓家長們針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補充。

7、對於作業進行一系列積極的兩種評價,如正確率和書寫整潔度都做評價,全對的學生批改的日期上方得大五角星,如果作業有錯的學生,等訂正後在批改的日期下方得個五角星。

六、課時安排

根據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略)

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4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19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學生的聽課習慣已初步養成,班上同學思想比較要求上進,有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學習能力強,學習有方法,學習興趣濃厚;另一部分學生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明確,成績提高較慢。從上學期的學習表現看,學生的計算的方法與質量有待進一步訓練與提高。班內優等生與後進生的差距明顯。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內容分為“圓柱和圓錐”、“正比例和反比例”和“總複習”三部分。“總複習”包括4個單元。

(一)圓柱和圓錐:包括“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4個課題。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變化的量”“正比例”“畫一畫”“反比例”“觀察與探究”“圖形的放縮”“比例尺”7個課題。

(三)總複習:包括“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徵,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會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掌握圓柱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

2、使學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學會使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懂得將圖形按

一定比例進行放大和縮小。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正確計算平面圖的比例尺。提高學生利用已有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周密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3、通過對生活中與體育相關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包括算式與方程在內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4、通過對生活中與科技相關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擴展數學視野,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5、使學生比較系統地牢固地掌握有關整數和小數、分數和百分數、簡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礎知識;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能力,會使用學過的簡便算法,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會解簡易方程;養成檢查和驗算的習慣。

6、使學生鞏固已獲得的一些計量單位大小的表象,進一步明確各種計量單位的應用範圍,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單位間的進率,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名數的簡單換算。

7、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幾何形體的特徵,進一步掌握一些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和相互之間的聯繫,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些幾何形體的周長、面積和體積,鞏固所學的簡單畫圖、測量等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8、使學生掌握所學的統計初步知識,能夠看懂和繪製簡單的統計圖表,能對統計數據作簡單的分析,並且能夠計算求平均數問題。

9、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的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夠比較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解答所學的應用題和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措施:

1、進一步培養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能力;2、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能力;

3、培養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以及遷移類推的能力;4、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5、培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6、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7、加強口算練習,學會解答比較簡單的整數、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逐步提高學生四則計算的能力。8、能掌握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9、增加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圖形表象,正確計算一些幾何形體的周長、面積和體積。10、能掌握單位間的進率,能夠正確進行名數的換算。

五、教學課時安排計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epww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