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教育如果只有清潔的環境

教育如果只有清潔的環境

 

教育如果只有清潔的環境

    2002-02-15     張華 

 

    前不久,外出教育考察,參觀過這樣一所知名小學,該校清潔的環境令我們驚歎不已,用“一塵不染”來形容恐怕也不算過分。在驚歎的同時,我們向該校的校長説出了內心的疑惑。 

    那位校長不無自豪地告訴我們,他幾乎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介紹他的祕訣了,我聽到裏面有這樣一條似乎還是很得力的措施:如果甲班的學生髮現乙班的學生亂扔了雜物,報告檢查人員後,在當日常規檢查的衞生這一項中,甲班加分,乙班則扣分。而且這些檢查都直接與文明班級以及班主任工作考核掛鈎。聽到這裏,我腦中卻很快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下課了,不少學生像“間諜”一樣,正在搜尋“獵物”,以便為班級“建功立業”……後來,我有機會跟該校的一位教師閒聊,半開玩笑地談及此事,才知我腦中的上述情景並非虛擬。那位教師還告訴我另外一件更有趣的事:有一次,某班的甲學生在掏便紙時,不慎將袋中的一個小紙團掉在地上,當時他也沒有注意,可又恰好被平行班的乙學生髮現了,乙學生似乎是如獲至寶,揪住不放,任憑甲學生百般解釋也無濟於事,最後直捅到校長室……這件事聽來真有點讓人啼笑皆非,,不可思議。可是這一切又是真的,也許類似的鬧劇還在我們的'一些學校上演,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筆者以為,這種貌似得力的措施的背面是嚴重的教育失誤,它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用學生心靈上的塵埃點點換取校園環境上的一塵不染,這是與我們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的,如此的一塵不染是要不得的。我們不難想象,如果該校長此以往,一定會有不少學生從小就學會努力去發現別人的缺點,他們面對別人的不足或錯誤會幸災樂禍,可以説他們甚至希望別人“扔雜物”,如是,他們將會產生怎樣的不健康的心理?為了達到某種道德教育的目的,我們是否應該考慮教育方法本身是否道德?在“清潔”背後,折射出的應該是學生們溶入內心的一種精神和嚮往。 

    “失去靈魂的教育是失去了一半的教育”,也無疑是失敗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馬約爾博士指出:教育學生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知識,而且要學做事、學做人。寫到這裏,我想起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過一個教育故事:一名小學生在學校的花園裏摘了一朵玫瑰花,被老師發現了,他眼淚汪汪地對老師説,他的外祖母病得很重,他説想把這朵花獻給外祖母。這位老師把他引進辦公室,十分動情地對他説:“你這樣小小年紀就懂得孝敬老人,你的心靈真是太美好了,你這種美德使我很受感動,因此,老師也獻給你一朵玫瑰花,雙手送給你。”接着,這位教師又説:“至於你摘花園裏的玫瑰花這件事,千萬不要告訴你的外祖母,因為她老人家聽了要生氣的,老師代你賠償好了。”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是該校的校長,他知道這件事後,也很感動地對那位老師説;“你的學生有一顆像玫瑰花一樣的心靈,更重要的是,你的教育方法比玫瑰花更美好,因此,我送給你一朵玫瑰花表示謝意。” 

    校長是老師的老師,老師被譽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是塑造學生心靈的藝術。每個學生都應是一朵純潔盛開的玫瑰花,需要我們的校長、老師悉心培植、呵護。 “清潔”是一所學校管理的具體目標,“清潔”更應成為一所學校永恆的精神追求! 

 

標籤: 環境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e3oq9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