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於漪:解放思想,釋放語文教學的活力

於漪:解放思想,釋放語文教學的活力

課程改革以來,從理論到實踐,語文專家和語文教師作了大量的探索,積累了許多經驗,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作出了貢獻。但毋庸諱言,我們投入的時間、精力與語文教學現場的實效仍有很大距離。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很苦。對語文無興趣、厭學,比比皆是,語文之美的薰陶幾乎蕩然無存,更不用説詩意的課堂棲居。

於漪:解放思想,釋放語文教學的活力

語文教學對成長中的青少年而言,本該有巨大的吸引力,語文課堂應該美不勝收,因為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它始終是指向人的,與人的思維情感、品質和能力密切相關。語文就是人生,伴隨人的一輩子。語言文字來自人生,而不是來自書齋,學生與它有天然的聯繫,有心靈感應。他們的成長、發展,內心思想情感的表達都離不開語言文字。因為三尺講台演繹的都是古今中外經典中的歷史風雲、社會更替、世事人情、人生感悟,其中思想的精闢深邃,情懷的寬廣厚重,語言的精闢斑斕,對心靈正在發育的學生而言,無疑是瓊漿和醍醐,可享受到吮吸精神養料的快樂。漢字具有特別的魅力。清華大學教授、詩人鄭敏説,每個漢字都是一張充滿了感情的向人們傾訴生活的臉。確實如此,你打開學生的語文課本,就好像進入畫廊,無論是象形字、會意字,還是指事字、形聲字,都會爭先恐後地向你訴説自己的神韻,讓你悦目、娛情。而今,人們崇拜物質,物慾膨脹。英國哲學家早就説過,物質是以它感性的詩性光輝向着人們微笑。物質當然也就有巨大的吸引力。我國的語言文字“天生麗質”,風情萬種,它應該以詩意的光輝向着學生微笑,來感染與影響學生。當然,還可以説出其他的理由。

要回歸語文教學的本原,改變教得累、學得苦的狀況,須解放思想,突破某些思想障礙和教學行為的柵欄,充分釋放藴藏在師生中教語文、學語文的活力。

現在的語文教學既存在“過度”,又存在“短缺”,“過度”與“短缺”二者並存,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怪圈”,影響師生教與學的活力。擇其要而言有如下幾點:

一、教育理念及實踐操作上的過度強勢和語文教學本體專業研究與實踐的弱勢、短缺

課程改革中教育理論、教育理念當然重要,對教學能起總攬作用。但是語文課程的改革更應注重本專業的性質、功能與規律的.探討研究。實際情況是教育口號、教學概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無處不在,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教育主題的落實,來推進學科教學。如這個階段專門落實教學過程的安排,那個階段專門落實重視學習經歷等,以此來衡量是不是改革,在“怎麼教”上做足了文章,不少教師也講得一套又一套,而對語文本專業的源流、框架、精要、關鍵所在,常缺少深入鑽研,講不出個一二三四。“教什麼”“怎麼教”都很重要,但“教什麼”是保證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與前提,對此若明若暗,就丟失了根本。高大上的教育理念、教育術語與碎片化的學科專業知識、技能,不可能創造語文教學的精彩。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是語文專業。本體知識、本體素養短缺,再用什麼教育理論包裝,學生也難以受到良好的語文素養教育。

二、單打一訓練功能的強勢與語文綜合素養培養的短缺

目前,為考而教,為考而練,為應試而訓練得過度的現象相當普遍。通過連篇累牘的習題、試卷操練學生應試的技能技巧,獨立思考、自主閲讀已十分罕見。訓練本沒有錯,但“過度”就忽略了語言文字背後支撐的文化的深層編碼,使每個教學行為只為獲得分數,只為了功利,只為了應試的實用價值。馬克斯韋伯曾把理性分為兩種: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理想主義就是一種價值理性。他指出,現代人採取了一種新的理性標準,用工具理性代替價值理性,終極目的、價值不重要,重要的是設定一個具體的、功利的目標,採用最合理有效的方式。其實,“工具”浸透“功利”,還有什麼理性可言?民族的語言文字是本民族的文化地質層,它無聲地記載着這個民族物質和精神的歷史。母語,是民族文化的根。母語的盛衰,意味着一個民族生命力的盛衰;母語被不妥對待,實質上是對民族心靈的挫傷。語文教育本豐富多彩,其中藴含的中華優秀文化的基因、哲學智慧、倫理道法、風俗習慣、審美意識、語言神采等,對學生而言,能悦目、悦耳、悦心,進入文學寶藏,努力追求,其樂無窮。可如今,為了“應試”這個所謂的“偉大的事業”,我們“沒心沒肝地把孩子撞倒了”。

人幹活不是隻用一種功能,因為人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要發揮多種功能。語文教學也是如此。語文是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學應追求綜合效應,發揮多功能作用,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有實用功能、認識功能、思維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它的主旋律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也就是落實實用功能。與此同時,根據不同的學段要求和課文特點,挖掘文本中固有的育人資源,進行思想交流,精神溝通,情操陶冶。教學時適時適度闡發、薰陶,力求學生的能力、智力、素質都獲得培育,實現“學力形成”與“人格形成”的統一。即既有形成語文能力的側面,又有形成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質、價值追求的側面,二者有機、和諧地統一,學生能多方面獲得培養。機械訓練,剝離後者,教學失魂落魄,吸引力、感染力丟失,語文素養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什麼叫教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既要教育有用之用,掌握語言文字理解運用的技能技巧;又要注重無用之用,引領學生沉浸在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中,鑑賞、品味其中奧妙,享受吮吸成長養料的快樂。

三、統一規格的過度與自主創新的短缺

教學當然要有規格,沒有規格不成方圓。但執教者如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拘泥於標準、規格,教學活力就大受損傷。放眼當下教育,教學目標要規格,教學過程、課堂結構、作業安排等均要求規格統一,整齊劃一,並以檢查為手段,考試規格更不待説。一邊要求進行個性化教育,要改革創新;另一邊是標準化措施嚴嚴實實。語文教學不是大工業生產,不是製作標準件。教師與學生都是人,人是有差異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包括對語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也是大相徑庭的。過度的統一規格,過度的標準化,把原本具有的興趣、愛好、才氣、特長等在無形之中逐漸消解。要相信絕大多數語文教師能把課上好,把學生教好,都是有追求的。只要目標明確,從學情出發,從自己的業務優勢出發,有目的、有計劃地做點改革試驗,發揮自主創新能量,對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有益的。教師雖不是先知先覺,但畢竟不是不知不覺。課堂本應充滿師生生命的活力,若只做別人思想和行為的傳聲筒、複製品,哪還有思想的閃光、語言的魅力與生命的光彩?尊重教師教學的自主性、積極性,鼓勵教師自主創新,教學才會湧現出多種多樣的風格。百花齊放,才會萬紫千紅春滿園。語文教師自身也要樹立自信,有語文專業理想,不僅心嚮往之,而且身體力行,不懈追求,更是重中之重;不為他信力所左右,失掉自我。

教育不是把不同的人培養成相同的人,而是把不同的人變得更加不同,使其特點、長處更加發展,變得更具良好的個性,更具鮮明的特色,成為有用之才。教學中教師成就了學生,也成就了自身。

要創造語文之美,擔當教學之責,歸根結底,教師要讀書,要打厚實的業務底子,增強文化底藴。讀書短缺,給教學帶來的損傷難以用數字計量。西漢目錄學家劉向説:“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此乃曠世箴言,可作座右銘。承載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精神文明的書能治愚昧、愚蠢、愚笨,是脱愚的良藥。

感人的教學境界背後是紮實的學識支撐。研究古詩詞的大家葉嘉瑩回憶她的老師顧隨先生上課時的情景,滿懷敬意地説:“先生之講課,真可説是飛揚變化,一片神行。”那真是左右逢源,出神入化,美不勝收。顧隨先生曾把自己的教詩比作談禪,“禪機説到無言處,空裏遊絲百尺長”,繚繞不斷,啟人心扉,這是何等的美妙。教學上的氣象萬千,靠的是教師傾心投入,敬畏專業,以心相許,努力攀登。當今,尤其須減“過度”,補“短缺”,練就語文教學真本領,創立為師者的風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9gkox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