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腳印》 教案教學設計(語文版高一上冊)

《腳印》 教案教學設計(語文版高一上冊)

 【教學內容目標要求】

《腳印》 教案教學設計(語文版高一上冊)

1.教學目標:學習掌握文中出現的生字詞和典故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的表現手法

3.情感目標:瞭解作者那浪漫略近頹廢的思鄉之情

【教學策略】

學習方法:朗讀、研讀、合作交流 

運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誦讀、感悟、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組織】

知識點、技能點回顧,課堂講解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導入:

思鄉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所偏愛的題材,而那些傳誦千古的美文,無一不是匠心獨具,令人拍案。下面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正是這樣一篇視角獨特,構思巧妙,聯想新奇,同時又充滿浪漫情懷的佳作。

板書:腳印  王鼎鈞

一、找一位同學讀一下課文註解的作者簡介,複習一下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和王鼎鈞有着同樣的命運都是有家不能回,充滿了對家鄉的深刻思念。下面的時間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文章中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對比一下余光中和王鼎鈞寫作風格的不同。

要求:1、把每個自然段的段落序號標 2、藉助工具書解決不認識的生字詞

字詞:扛鼎 頹廢 坍塌 攢動 不愠不火

課文讀完了,請同學們回答我第一個問題,文章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Q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鬼魂?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中國著名女作家蔣子丹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浪漫的鬼魂》,這是她在讀完這篇文章後所寫的讀後感,我給大家讀一下。“這是一個辛勞的鬼魂,它也許來自北極光照耀的寒冷地帶,穿越中原密實的青紗帳和江南水泊桅帆織出的網,從都市的霓虹燈影裏奪路而來,走過了太多的路,揀回了太多的腳印,也負載了太多的眷戀和愁思。在天涯海角的椰樹梢上,它躊躇不前,生前的路或許已經到了盡頭,末日之旅也到了盡頭。這是一個富有的鬼魂,它的路也長,腳印也多,所以眷戀多多愁也多多。我又想,它將要離去了,去喝孟婆的茶,用這滿筐滿簍的腳印作茶錢,買來忘卻的輕鬆。”

根據文章描寫的對象,劃分文章的層次

提示:講述鬼魂揀腳印的故事是哪些自然段2-7

第一部分:1    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第二部分:2-7  撿腳印的傳説引發我借時光倒流,重返往昔歲月的期盼

第三部分:8-10 高樓的故事觸動我對於故鄉的思念,引發我重返故鄉的幻夢。

三、研讀課文,思考回答問題

Q:中心是抒發思鄉之情,為什麼題目定為“腳.的印”?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提示:課文中有一段圍繞兩者進行了陳述,你找到了嗎?) 

課文第6段,“也許撿腳印的故事只是提醒遊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顧式的旅行”與“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這旅程的終站,當然就是故鄉”等句,巧妙地將撿拾腳印同思鄉聯繫起來。

對於一個遠離家鄉,又難以重返故土的遊子來説,歸鄉的願望只有像傳説的那樣,藉助撿拾腳印來完成。因此,以“腳印”為題來寫思鄉之情,不僅新穎別緻,而且飽含作者對於生還故鄉無望的哀痛。 

閲讀第一部分,思考:

美的文章需要反覆朗讀,反覆玩味,才能品出真滋味。下邊就讓我們用充滿感情的去朗讀。

1.如何理解“鄉愁是美學,不是經濟學”一句的含義? 

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是利益,而鄉愁是“不需要獎賞,也用不着和別人競賽”,是無利益可言的,因此它不是經濟學。作者運用這一奇特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對於鄉愁的理解。 (美學的定義: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醜、崇高等審美範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2.你認為“像感冒一樣的温柔”是怎樣的温柔?

以“像感冒一樣”這個出人意料的描摹,強調了自己的鄉愁的“浪漫而略近頹廢”的狀態--不強烈但是時間較長,發自全身心。 

3.從全文的內容與結構看,本段起到什麼作用? 

這一部分直接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在全文中起到總領的作用。 

閲讀第二部分,思考:

1.撿腳印的傳説引發我哪些回憶、疑惑與聯想?

作者回顧自己色彩絢麗的青春歲月;而這個傳説跟別的傳説的矛盾衝突又使他產生了疑惑;進而又展開大膽的想象,除了撿拾自己的腳印,還可以撿拾他人的腳印,甚至是其他舊跡。

2.除了要撿拾腳印,作者還要撿回哪些東西?為什麼? 

除了要撿拾腳印,作者還要撿回當年的歌聲與淚水,因為它們記錄了自己的過去,更因為它們與故鄉緊密相連。

3.文章第7段對於撿腳印過程的敍述, 與前兩次的過程有哪些不同? 

前面的“撿腳印旅行”圍繞撿拾的地點、內容談,這一次則從“旅行”的方式來談,並以自己為例,突出它“使人再年輕一次 ”的可能性。

第2課時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王鼎鈞的《腳印》,先複習一下上一堂課的內容。

閲讀第三部分,思考:

一、1.第8段中“我感覺我是一個字……希望是一盤好菜”怎麼理解?

這三個比喻,照應前面的“但是人有時追求感覺,忘記事實”,即忘記自己真實的年齡,忘記人生原本是不可逆轉的這些事實,卻任由感覺去進行撿拾腳印的逆向旅行。將一個年老遊子,對於發現這一傳説的驚喜,以及對於通過憑藉這種旅行回到故鄉,回到從前時光的期盼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

2.第8段中“願你還記得這個故事”至段尾的內容,是否應該與第9段調換一下?

不應該。第8段中“願你還記得這個故事”至段尾的內容是對於人們一系列忘本行為的反思並批評,第9段的內容是那個鄉間父老講的故事的後半部分。從表現上看,將二者調換似乎文脈更清晰。但從行文效果看,那樣會使得第10段中“落地變成了老翁”的想象顯得突兀,而依其所引發的所有感慨也會顯得生硬。  

3.第10段“這不是大解脱,大輕鬆,這是大割大舍大離大棄,也是大結束大開始”一句中,“這”具體指代什麼內容?為什麼説它既是“大結束”也是“大開始”? 

“這”指回到故鄉。 “結束”的是揹負諸多苦難的昨日之我,“開始”的是離棄所有苦難的'今日之我,因此,回到故鄉既是“大結束”,又是“大開始”。

4.結尾處“我想躺在地上打個滾兒恐怕也不能夠,空氣會把我浮起來”強調的是什麼? 

它突出了當所有幻夢實現時,作者那輕鬆、暢快的心情。

二、文章最後一部分關於高樓的故事與思鄉、與腳印有何關係?結合文句,説説你的理解。

關於高樓的故事就是圍繞旅客互相誇耀自己的家鄉展開,表現了遊子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它與撿腳印的傳説相連,為撿腳印旅行指明瞭目的地--故鄉,最終揭示了主旨。

從文章結構看,關於高樓的故事既是撿腳印的傳説的遞進,又與文首“思鄉不需要獎賞,也用不着和別人競賽 ”相呼應。 

三、寫作特點

1.精心選取神話傳説與鄉間故事。

2.運用的聯想與想象,採取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

3.大量新奇的比喻與恰到好處的詩詞、典故的運用,為本文增添了奇幻色彩與文化內涵。

四、佈置作業

    1.朗讀文章,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當堂完成【思考和練習】 

    3.拓展內容

司馬光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 “光”。司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馬池後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字君實,陝川夏縣人。父親名字叫司馬池,任天章閣待制(宋代官名)

郵品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據史書記載,司馬光非常喜歡讀《左傳》,常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並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此外,還有一件事使小司馬光聞名滿九州,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長安、洛陽的人將這件事用圖畫記載下來,廣為流傳。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司馬光砸缸,有人落水,常規的思維模式是“救人離水”,而司馬光面對緊急險情,運用了逆向思維,果斷地用石頭把缸砸破,“讓水離人”,救了小夥伴性命。

《一九四二》是由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一部戰爭與劇情篇電影,根據劉震雲小説改編。1993年馮小剛看中劇本到付諸拍攝歷時18年,《一九四二》也是馮小剛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該片由華誼兄弟公司出品,投資2億,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賀歲檔上映。1942年,河南大旱,轉眼下一年,緊接着又是一場特大的蝗災,連番的自然災害導致了一場幾乎遍及整個河南的大饑荒。飢餓如魔咒一般降臨到3000萬人身上,吞噬了至少300萬人的生命,迫使300萬人流落他鄉。

銀川有着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水洞溝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遺址和遺物表明,早在原始社會時期這裏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21年),寧夏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

    銀川自古就有着“鳳凰城”的美稱。傳説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着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後來為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後來的銀川。    建國後,於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設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

學科主任審核簽名  

文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7zyq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