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從激疑説起

從激疑説起

王紅村

在課堂教學中,“激疑”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學生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的基矗對教師來説,不僅“提疑”,更應“激疑”,這是更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我們應盡力效仿之。

孟子説:“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讀書而不疑,則只為“書蠹”。所以凡學問上有造詣者,總是從書中生疑,然後解疑才有所成就。

例如牛頓若視蘋果落地而不理睬,又不生疑,當然不會有成就而斐然於世了。古今中外,此類例子不勝枚舉。由此可知,學而能疑,便是學習者入門之徑。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大膽激勵學生“生疑”,多問,援疑而質理。然而有些教師不大歡迎學生提問,更不樂意“激疑”,怕學生提問節外生枝,耽誤教學時間,打亂教學設計;更擔心自己學識淺薄,經不起學生提疑,回答不出則失身份,丟面子。其實,這是很不必要的擔心和多慮。

朱熹説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

(《朱子全書.讀書法》)教師,不僅善於提出問題,加以解釋,以教學生,更應激勵學生自己“生疑”。古人讀書,就善於從字縫中生疑。杜甫的《古柏行》中有“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的詩句,沈括説它“四十圍乃是徑七 尺”,意思是説它二千尺高,太細長了。黃朝英又辯解説四十圍即直徑四十尺,這樣,高二千尺是合適的。由此,我們應當看到古人是如何細心讀書,致“熟處”如何“生疑”的。

有的教師擔心,學生的.腦子裏盡是古里古怪的想法,甚至異想天開、不着邊際地“生疑”,提些怪問題,讓人難以捉摸,不能“解疑”。我認為教師不必為此擔憂,古往今來,多少謊誕不經的想法終變為現實,科技正是在“異想天開”中發展的,進步的,學生有“怪”念頭是好事,教師對不可解者,應向學生説不懂,不能不懂裝懂,這樣不是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嗎?數學家陳景潤不是中學時聽老師説有個“哥德巴赫猜想”而更煥發了他學習的熱情嗎?

所以,我認為在棵堂教學中少些“滿堂灌”,避免學生被動“接受”,而應多點“激疑”,讓學生主動“吸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揚起求知的風帆,去遨遊知識的海洋。

標籤: 激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7rmjq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