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呼蘭河傳(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呼蘭河傳(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呼蘭河傳(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1、品味作品對生活狀態的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鑑賞本文的語言藝術,學習用鮮活的語言描摹事物。 

[教學重點]學習平實貼切的景物描寫,體會“我”眼裏農村女子的悲慘生活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善良的呼蘭河人身上所表現的國民的麻木、愚昧、殘忍的劣根性的批判

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作家作品介紹

蕭紅(1911~1942)現代小説家。原名張乃瑩,曾用筆名悄吟、田娣。黑龍江呼蘭縣人。1911年6月2日出生於地主家庭,中學時代喜愛繪畫和文學,因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1932年在哈爾濱與蕭軍相識,並開始為報刊寫稿。她與蕭軍合著的小説散文集《跋涉》於1933年自費出版。1934年與蕭軍一起離開哈爾濱。同年從青島到上海。在魯迅的關懷與扶持下,蕭紅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場》,列入魯迅主編的“奴隸叢書”,1935年12月出版,魯迅親自校閲並寫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隻身東渡日本療養。這時期結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橋》(1936),短篇小説集《牛車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歸國。抗日戰爭時期,她先後到過武漢、西安、重慶等地,曾在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並隨同西北戰地服務團輾轉各地,寫有短篇小説集《曠野的呼喚》(1939),散文集《回憶魯迅先生》(1940)和《蕭紅散文》(1940) 1940。年春,蕭紅與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貧病交迫中依然堅持文學創作,先後有中篇小説《馬伯樂》(1941),在1940年12月──那正是蕭紅逝世的前年,那是她的健康還不怎樣成問題的時候,她寫成了她的最後著作──小説《呼蘭河傳》,然而即使在那時,蕭紅的心境已經是寂寞的了。1941年12月,日軍佔領香港,病重的蕭紅無法離避,1942年病逝於香港。

二、 作品簡介 

《呼蘭河傳》以一個小女孩的眼光觀察古老的呼蘭河畔的種種人和事。第一章寫呼蘭河的自然風光以及它的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第二章寫當地人們“精神上的盛舉”--風俗民情;第三、四兩章寫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鄰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別寫三個獨立地故事,三個不同的生活悲劇:天真活潑的小團圓媳婦的死,孤苦無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貧困的磨官馮歪嘴子的不幸。作品通過這些生活畫面,展示了呼蘭河小城的風俗人情,表現了當地人民的歡樂與願望,也反映了他們的迷信、愚昧以及冷漠、麻木。                     “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呼蘭河畔諸如“火燒雲”的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下卻是窮苦不堪的人們的生活,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們吃的是粗茶,粗飯,穿的是破爛的衣服,睡覺則睡在車馬、人、頭之中。”他們絕對沒有扎彩鋪裏的清悠、閒靜的宅子,沒有受使喚的下人、使女,他們作為最悲苦的階層苟活於呼蘭河畔。可窮苦命的他們對自己的“苦”卻是無動於衷,麻木不忍的,一天天的糊糊塗塗地過去了,“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大;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他們活着的唯一目的僅是吃飯穿衣,隨着人死了就完了。他們將自己的生命視如草芥,“逆來順受,你説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他們看不到光明,甚至於根本不知道”,他們對於未來的人生是不抱任何希望而言的。可看似不苛求一切的純樸,卻從側面無疑暴露了他們可悲的人生觀、生存觀--卑微地只求吃穿。                     

《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性、自傳性的小説。作者仍以她慣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寫出兒時難忘的記憶。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為中心的傳統小説模式,而以呼蘭城的公眾生活和環境為中心,輻射出生活的種種方面,正如書名所示,它是為整個小城的人情風習作傳。這裏面有活潑的“我”和慈愛的祖父,顯示出一點天倫之樂,但這裏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説,它實際上是沉默的國民靈魂的別傳。課文節選部分是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的不幸的遭遇。

三、 解讀文本--浸透了幾千年來女子的血淚

1、小團圓媳婦是病死的嗎?

2、文中如何通過一個小孩的視覺看待呼河蘭人?

四、思想內容的解讀

1、呼蘭河的人民當然多是善良的。(婆婆、街坊鄰居)

他們照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他們有時也許顯得麻木,但實在他們也頗敏感而瑣細,芝麻大的事情他們會議論或者爭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們有時也許顯得愚昧而蠻橫,但實在他們並沒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們是按照他們認為最合理的方法,“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我們對於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的不幸的遭遇,當然很同情,我們憐惜她,我們為她叫屈,同時我們也憎恨。但憎恨的對象不是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我們只覺得這婆婆也可憐,她同樣是“照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一個犧牲者。她的“立場”,她的叫人覺得可恨而又可憐的地方,在她“心安理得地花了五十吊”請那騙子云遊道人給小團圓媳婦治病的時候,就由她自己申説得明明白白的:她來到我家,我沒給她氣受,哪家的團圓媳婦不受氣,一天打八頓,罵三場。可是我也打過她,那是我要給她一個下馬威。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説我打得狠了一點,可是不狠哪能夠規矩出一個好人來。我也是不願意狠打她的,打得連喊帶叫的,我是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點,她是不能夠中用的。……

這老胡家的婆婆為什麼堅信她的小團圓媳婦得狠狠地“管教”呢?小團圓媳婦有些什麼地方叫她老人家看着不順眼呢?因為那小團圓媳婦第一天來到老胡家就由街坊公論判定她是“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而且“十四歲就長得那麼高”也是不合規律,──因為街坊公論説,這小團圓媳婦不像個小團圓媳婦,所以更使她的婆婆堅信非嚴加管教不可,而且更因為“只想給她一個下馬威”的時候,這“太大方”的小團圓媳婦居然不服管教──帶哭連喊,説要回“家”去,──所以不得不狠狠地打了她一個月。街坊們當然也都是和那小團圓媳婦無怨無仇,都是為了要她好,──要她像一個團圓媳婦。所以當這小團圓媳婦被“管教”成病的時候,不但她的婆婆肯舍大把的錢為她治病(跳神,各種偏方),而眾街坊也熱心地給她出主意。而結果呢?結果是把一個“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名為十四歲其實不過十二,可實在長得比普通十四歲的女孩子又高大又結實的小團圓媳婦活生生“送回老家去”!無意識地違背了“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終於死了,

2、呼蘭河的人民是一羣愚昧、麻木、落後的。

住在危房裏的買粉條的人家,花五千吊錢來驅鬼,也不願好好對待團圓媳婦的老胡一家,刻薄自私的有二伯,以及一羣喜歡看熱鬧的冷漠鄰居。<呼蘭河傳--小團圓之死>中通過描述集體無意識籠罩下呼蘭河人的悲劇人生,深刻揭露出集體無意識這張無形大網就存在於呼蘭河人陳腐的日常生活、落後的民俗傳承、愚昧的習慣勢力當中,集體無意識已成為一個民族沉重的歷史精神枷鎖,吞噬着人們的生命,阻礙着社會的進步.作品寄寓了她對這種集體無意識的諷刺與批判. 呼蘭河城這個小鎮在這種傳統文化的框架下是麻木不仁的,愚昧保守的。這不能不説是一種戕害。小説中的小團圓媳婦、王大姐(馮歪嘴子的妻子),她們的`言行舉止是不符合傳統女性的規範,沒有呼蘭河城廟會裏那娘娘的“温柔典雅”,“見人一點也不知道害羞”,“打起水來比個男子大丈夫還有力氣”等等,甚至連“長得太高了”也是一種罪孽。可是所有的一切,在“我”這個小女孩的眼裏看來是正常的,是很健康的。而她們兩個人為什麼到最後還是會有那種悲慘的命運呢?癥結就是在這裏。事實上,小説開頭的兩節對呼蘭河城的客觀描寫及其城裏麪人的生存狀態的敍述已經安排了故事人物的命運。所以,小説在表達女性的意識方面是被蓋在控訴傳統文化對人性的扼殺下面的來體現的。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正是在同為女人的她的婆婆的虐待下至死,她連豬狗雞都不如,遭受婆婆的毒打,而這狠心的婆婆僅是為了發泄生活的重壓與對生活的不滿,一個天真活潑的靈魂就這樣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在小團圓媳婦病重之際,又用盡各種迷信方法來折騰虛弱的她,而旁人卻熱熱鬧鬧、高高興興地觀看着整個殘忍的過程。“……她打起水來,比她父親打的更快……別人看了卻説:‘這姑娘將來是個興家立業好手。”“老廚子説:‘……沒見過一個姑娘長得和抗大個的(抗工)似的。’”對於馮歪嘴子的老婆前褒後貶的評價以及對馮歪嘴子“投井”、“上吊”的觀看,足以可見窮人們對於他人的“看客心理”。人們以一種近似變態的心理看着別人的死活,“到後來大家簡直都莫名其妙了,對於馮歪嘴子的這孩子的不死,別人卻起了恐懼的心理,覺得,這是可能的嗎?這是世界上應該有的嗎?”他們冷漠、麻木地看着別人上演自己也可能會經歷的事或者已經遭受的苦難,“同情”在呼蘭河小城只是一種“奢恥品”。      

總結:《呼蘭河傳》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是蕭紅又一部有影響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稱“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呼蘭河傳》的完成,標誌着蕭紅文學創作已進入成熟時期。“受罪的女人,身邊若有洞,它將跳進去!身邊若有毒藥,她將吞進去,她仇視着一切,窗台要被她踢翻。她願意把自己的腿弄斷。宛如進了蒸籠,全身將被熱力所撕碎一樣!”這是生命本體的悲劇,沒有任何社會外力的撕扯,悲劇在生死呼吸之間。這是蕭紅用一種靈魂深處的劇痛寫成的,本能的悲憫超過理性的思索。她悲憫着他人,也悲憫着自身,但她無力拯救,連自救都不能。

五、 作業

以祥林嫂、翠翠、梅、鳴鳳、田小蛾、小團圓媳婦為例探討中國女性的悲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3dvo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