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月光曲》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月光曲》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月光曲》,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月光曲》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月光曲》1

一、導入新課

讀課題,你覺得《月光曲》應該是一支什麼樣的曲子?

從名字猜想

我們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麼?聽一聽。

咱們今天是語文課,我們語文課首先要從語言文字中聽出音樂來,瀏覽課文,從什麼地方你可以聽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細讀課文

自由讀9自然段,你從課文中聽出了月光曲怎樣的旋律。

她好像面對這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讀。

齊讀,一二兩句。讀初平和、舒緩的旋律。

範讀:月亮也越升越高,穿過一律一律輕紗似的微雲。

聽出音樂正在向高潮發展。

你還聽到了什麼樣的樂曲。

激動人心的。情緒高漲的。我是從“忽然……”聽到的。讀。

板書:

旋律舒緩起伏激越

齊讀。讀初令人振奮的旋律。(是令人振奮嗎?)

指讀第九自然段。

從文字中聽出了月光曲旋律的變化,聽得對嗎?讓我們來聽一聽。

在這段話前還有一句話,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咱們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靜靜地聽。播放音樂。

(這時候不要介紹樂章,讓學生靜靜地聽,就不要打斷學生)

有同學笑了,為什麼笑?為我們鼓鼓掌。

我們都有一雙音樂的眼睛,我們聽出了音樂的旋律,音樂的旋律都是表達的作者的情感。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創作中去,自讀第二自然段,讓我們來體會貝多芬創作的過程,創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鬆。他的心情很平靜。

仔細讀第二小節,你就能體會到不同的心情。抓關鍵詞語。

談感到欣慰,因為人家談得是她的曲子。

從幽靜體會到平靜。

高興,因為他的曲子被廣泛的流傳了,在這麼僻靜的地方都能聽到他的曲子。帶着這樣愉快的心情,走進了小屋。

有句話説,彈琴知音,談話知心。你能通過他們的談話知道他們的內心嗎?

他們很想彈好這首曲子。

讀一讀,在哪兒知道的?

很想聽到貝多芬親自彈奏。

有點無奈。

這個哥哥比較難受,因為他不能滿足妹妹的願望。

指讀哥哥説的話。

沮喪的心情。因為小姑娘很想聽聽。

要從文字中體會,

我覺得他們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們家太窮了。

貝多芬聽了他們的談話,心情如何?

同情他們,想給他們談。

貝多芬走進門去,心情會有什麼變化?

指讀。

他會十分的感動,進入房子的時候,發現小女孩的眼睛瞎了,還在刻苦的學習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動。

為什麼説彈一首,怎麼又彈了一首?

因為他發現他是一個懂音樂的姑娘,所以要再彈一首。

因為他覺得這個小姑娘是她的知音,聽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碼?

能從音樂中聽出就是貝多芬;從談得熟,裏面有深厚的情感,從音樂中能知道就是貝多芬,難道還不是知音嗎?

能聽到貝多芬親自為自己的彈奏,

貝多芬在這裏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個詞叫作“知音難覓”,是多麼的高興?課前我們查找過資料,知道了貝多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性格狂躁,脾氣古怪,一般人不願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獨,在這裏激動的何止是盲姑娘呀,還有貝多芬。(出示課文圖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動萬分,欣喜若狂,這時候“一陣風……”

激發了他的創作情思,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這情思由指端匯聚到琴鍵上,讓我們再來聽……《月光曲》

誰來在月光曲的樂聲中,再來讀課文第九自然段,這一遍讀,你可能聽到的不僅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國有一句諺語,説音樂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給了盲姑娘一雙耳朵的眼睛,那是心靈的眼睛,齊讀“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樂曲誕生了,讓我們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你從飛奔中體會到了貝多芬怎樣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歡自己剛創造出來的曲子。

十分激動,因為他幫剛剛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為自己一下子就創作出來了這樣地曲子。

激動,創作成功的激動。

這就是一《月光曲》創作成功的傳説,這時音樂史上最動人的傳説。這個傳説最打動人的事什麼?

指讀:

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人……

聽到的是曲,體會到的是情。像月光曲這樣富有情感的文章,咱麼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品味,細細地去讀。

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幻燈)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月光曲》2

教學目標:

1、體會“聯想與想象”對錶現藝術作品的藝術魅力所起的作用。

2、體會作者圍繞“知音”這個主題來組織安排材料的組材方法。

3、感悟藝術家用藝術為人民帶來快樂的情操。

教學流程:

課前預習

自讀課文,學習不認識的字詞,讀懂課文意思;自讀課後資料,瞭解貝多芬;瞭解《月光曲》曲目大致情景內容。

第一課時:

一、課上檢查預習情況。

檢查讀課文情況,隨着讀課文,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斷斷續續”、“純熟”、“清幽”、“恬靜”、“陶醉”等詞語的意思,並讀懂詞語所在的句子,體會詞語所描繪的事物的特點。

二、讀書,練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針對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時候,側重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情況,指導學生思考:

這篇文章題目是月光曲,你們也概括出了貝多芬創作了月光曲。但是,貝多芬創作了一首怎樣的月光曲呢?曲子的意境是怎樣的?

在讀書時,將窮兄妹兩個聯想與想象到的曲子意境內容大致讀懂,並練習概括出來:創作了一首表現“月光下,海面從優美平靜到波濤洶湧發生變化”的曲子。

三、研讀月光曲“意境部分”,體會聯想與想象的作用。

過渡:這個意境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呢?我們來深入研究一下。

1、讀書,進一步體會這段話所描寫的情境,同時播放月光曲剪輯(能夠表現變化的幾個部分的剪輯)。

2、體會皮鞋匠和妹妹“眼前景象”的不同:

作者寫皮鞋匠,寫的是他“好像面對”,而寫妹妹是“她彷彿也看到了”,兩者寫法相同嗎?為什麼不同?如果改成“他們好像面對大海…..”是否可以呢?

在討論基礎上,教師歸納:寫哥哥想到的內容是想象,因為他聽了曲子,聯想到了大海的景色,從而想象出了“月光下,海面從平靜到波濤拍岸的景色變化”,而寫妹妹則是哥哥的,一個盲女孩,沒看過不能直接把事物的景象聯繫起來、再現出來,是哥哥看到妹妹得神態,聯想到的,所以,寫妹妹“彷彿也看到了”。

3、討論:如果不寫想象和聯想,只是交代:貝多芬在月光下又為他們彈奏了一支曲子,如何?

初步認識:不行,這樣的話,月光曲這首曲子的意境就不能表現出來了,那麼,到底這首曲子是什麼樣的,文章也沒講清楚,文章的課題是《月光曲》,這裏應該介紹一下,就像過去學過的《二泉映月》一樣,本單元要體會藝術的魅力,不寫這段話,就不能表現出“音樂作品《月光曲》”的藝術魅力了。

(之所以説是初步認識,是因為,這裏僅僅是在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藝術魅力,而在本文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要體會“貝多芬、窮兄妹”他們是知音,作者在整篇文章當中表現的是這個主題。

4、過渡性問題:既然是要表現月光曲的藝術魅力,直接介紹月光曲的曲子,直接介紹月光曲的意境不就行了嗎?為什麼這個傳説故事,非要安排一對“窮兄妹”在故事當中呢?文中人物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

課下作業:思考這個問題。

第二課時:

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月光曲的意境,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寫出來的。

回憶上節課留下的問題:既然是要表現月光曲的藝術魅力,直接介紹月光曲的曲子,直接介紹月光曲的意境不就行了嗎?為什麼這個傳説故事,非要安排一對“窮兄妹”在故事當中呢?文中人物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

請學生介紹課下所思考的內容。(如果兩節課連着上,乾脆不留這個作業)

一、我們看看課文是怎樣一步一步將本來陌生的貝多芬和窮兄妹寫到一起來的。

學生讀書,找到“走近”——聽到斷斷續續的琴聲,彈得正是他的曲子。

討論從這裏讀出了什麼?讓學生作為貝多芬的角色,來思考——感覺非常親近。

學生讀書,找到“走進”:聽到他們想親自聽,但是沒錢,於是“走進”。

讓學生讀句子,體會貝多芬此時的內心活動:太令人感動了,這樣窮,竟然愛音樂,這樣窮竟然愛我的曲子。感覺找到了知音。(如果前面已經學過了“伯牙絕琴”,學生能夠自然想到知音這個話題,如果沒學過,教師可以引導提示,喜歡音樂,喜歡貝多芬的曲子,這讓貝多芬非常感動,感覺他們是非常親近的,能夠讀懂自己的。)

學生找到:貝多芬彈了一首剛才盲姑娘彈得曲子之後,盲姑娘説的話:彈得太純熟了,感情多深啊!

體會這句話背後的意思:讓貝多芬感覺到,盲姑娘雖然窮,雖然彈的斷斷續續,竟然能一下子感受到作品的獨特情感,而且猜測到這隻有貝多芬才能彈奏出來——這真是知音!(如果學生沒學過《伯牙絕琴》,教師直接可以點出來:讀懂對方作品所傳遞出來的作者獨特思想和情感,這就叫知音。)

二、引導學生設想貝多芬再次彈奏一首曲子的內心所想:

作者接着寫貝多芬又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那麼,此時此刻他內心想了些什麼呢?他想通過曲子來傳遞一些什麼呢?再讀窮兄妹的聯想,再聽曲子,猜測,貝多芬此刻在傳遞着怎樣的感情。

學生讀書,聽曲。討論,交流:對美好事物的展示和讚美,對命運不平的憤怒等等。

三、研究寫窮兄妹想象與聯想的相關句子,體會:作者寫這一部分,與表現他們是知音,有什麼關係。

學生結合窮兄妹的表現,結合他們聯想和想象到的內容,體會到:他們能夠真正聽懂貝多芬的作品所傳遞的內容,他們能夠真正欣賞到貝多芬作品的藝術魅力,真正能被貝多芬的作品所陶醉,忘我——連樂曲停下來都不知道,連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再次討論:“不寫這段聯想和想象,行不行”這個“老”話題,深入體會“這部分對錶現他們是知音”所起的作用。

總結:作者就是以貝多芬的曲子為紐帶,將貝多芬和窮兄妹從陌生人寫成了相互能夠讀懂內心世界和思想的知心人,開始是空間距離的接近,後來是心靈世界的無限靠近,紐帶是藝術,音樂藝術!。

四、朗讀、背誦這一部分,享受知音之間美妙的感情,享受貝多芬《月光曲》的藝術魅力!

板書設計:

月光曲(傳説)

貝多芬:走近 走進 彈一首 再彈一首(創)飛奔回

窮兄妹:斷斷續續 聽一聽多好 多純熟啊! 陶醉(聯想與想象)

設計思考:

除了常態的識字識詞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側重在引導學生體會“通過想象和聯想的方式來進行藝術欣賞”,就課而言,就是通過閲讀聯想和想象部分和欣賞樂曲,來體會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所表達的體會情感欣賞的審美方式;同時,通過分析文章的表達思路,來體會作者是如何表現貝多芬與窮兄妹成為藝術知音的,同時學習作者以曲為軸,表現人物關係的方法。

本文教學的特點:

概括——在概括的過程中讀懂主要內容;從形式切入,在研究表達形式的同時,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感悟語言表達方法。

就文章的表達方法的學習而言,我在這裏主要採用了增刪調改的方式,增刪調改,其實是一種探究性學習的方式,——體會“增刪掉改”之後與原文表達方式方法相比較,效果有啥不同,這是個學生自己不能獨立地從課本中找出答案的問題,也不是簡單地結合自己生活實際、上下文實際就能得出結論的話題,必須建立起文本整體的聯繫,揣摩作者表達意圖,結合自己已有的語言表達實際來體會,是一個綜合的語文學習過程,是一個調動自己已有語言文字實踐的實際來進行問題解決的過程,需要自己思考,同時需要與班上其他同學合作交流來進行自己觀點的驗證和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要體會作者表達效果的獨特性,學生感覺到了學習過程的挑戰,挑戰結束,學生內心挑戰困難的慾望得到了滿足,再加上對錶達方法進行了賞析,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逐漸濃厚起來。

本文的第二課時,我在引導學生研讀“如何成為知音”的行文思路的時候,只在幫助學生建立文本的整體聯繫——文章各個部分內容是如何聯繫成為一個文章整體的,在這個過程中,再進一步體會聯想與想象,與知音的關係,對錶現知音的作用,這樣,學生一方面學會了在整體的聯繫中讀懂課文,而且學會了閲讀中去抓聯繫的閲讀智慧,提升了閲讀能力。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月光曲》3

教學要求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三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心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產生的聯想。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出生於1770年,1827年逝世。他從小就表現非凡的音樂才華,十歲舉行公開音樂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貧寒,受盡磨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對專制暴政無比憎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麼是“傳説”(民間流傳的説法)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關於《月光曲》的傳説的?(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樣分?

4、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讀後評議,糾正讀音。

二、初步理解傳説部分的內容

1、默讀第部分,想一想,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是哪幾首?

2、學生默讀思考後討論。

(1)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彈了兩首曲子)

(2)這兩首曲子分別是什麼?(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學的貝多芬譜寫的曲子。第二首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3)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從哪兒到哪講貝多芬創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後寫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貝多芬第一次為盲姑娘彈曲子的內容

1、指名學生朗讀二到七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地方。理解幾個詞語:幽靜、入場券、陌生、純熟。教師介紹萊茵河是歐洲的大河之一,流經好幾個國家,包括德國。

2、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感到深深的遺憾。)

3、盲姑娘一家很窮,又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們住在一所茅屋裏,兄妹倆相依為命。哥哥是個皮鞋匠,妹妹是個瞎子。他們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4、姑娘為什麼説“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説説罷了”(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説説”,從這裏可以看出兄妹倆互相貼,這種感情非常珍貴,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她看不見樂譜只是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很不熟練,卻是很不容易的。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説:“彈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並且由此猜出了彈琴的人正是貝多芬本人。這説明她具有音樂才能。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學生朗讀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佈置作業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6月光曲

散步(聽)

談話

(同情)

貝多芬

走近(彈)

曲子

(激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1、用生字卡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朗讀課文一至七自然段。提問:貝多芬為什麼彈完了一曲又彈了一曲?

二、深入學習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讀八至十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正確的地方。

貝多芬看到了什麼?(月光從窗户照進黑暗的屋子,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悽清、幽靜,就在這樣的氣氛中,窮兄妹倆站在他的身旁。)

2、貝多芬彈的是什麼?他彈的和他看到的有什麼關係?皮鞋匠聽着琴聲,好像看到了什麼?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處,月亮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樂曲使他產生了聯想。開始,音樂可能是徐緩的,使人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雲。再後來,音樂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聯想到月光下風起浪湧。)

3、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麼?為什麼説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

4、為什麼兄妹倆沒有及時發現貝多芬的離去?(他們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了。)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温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也給自己帶來了一次意外的創作收穫。

三、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1、在“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2、在“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盲姑娘臉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實在事物,“他彷彿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產生的聯想。)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朗讀指導。

4、請學生試背最後三個自然段。

四、指導學生識記生字。

五、作業

1、背誦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2、預習《小音樂家揚科》。

板書設計

6月光曲

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彈奏

想聽

感動

再彈

入神

動情

記錄本

陶醉

激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yjk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