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小學課件《設計未來》板塊教案

小學課件《設計未來》板塊教案

一、教學目標:

小學課件《設計未來》板塊教案

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組織學生進行體驗型學習。

②使學生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闡述的道理。引導學生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

二、教學方法:

①《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節選)》研討法。

②《我的五樣》活動體驗法。

三、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節選)

目標:

①學習快速提煉文中信息

②體會馬克思選擇職業的原則,明確職業選擇的意義,想想自己對未來職業選擇的思考

步驟:

1、導入:

本文是馬克思在中學考試中的德語作文。面臨中學畢業的卡爾,像大多數的同齡的孩子一樣,開始思考畢業後的去向,開始思考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中學是個關鍵時期,一個還沒有成年的少年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真正具有了自我意識,開始認真地考慮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我是誰?我將在社會中承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我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困擾着有心的孩子,這時的孩子大多數具有一個很大的抱負,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馬克思給大家提的建議《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節選)》。

2、作者及本文簡介:

①卡爾.馬克思(1818—1883),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從小勤奮好學,善於獨立思考。1830年,他進入特利爾中學,1835年9月畢業。中學時代,他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已有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學畢業時他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説,一個人只有立志為人類勞動,才能成為真正的偉人。馬克思的—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説,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②關於《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節選)》:

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業時的考慮(節選)》是篇議論文,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儘管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只有17歲,但是文筆優美,語言深刻,思考縝密,分析精闢,使人興奮、鼓舞,給人以振聾發聵的力量。

3、自讀研討:

學生自讀課文

①本文可分幾個部分?依次談了哪些問題?

兩個問題:青年人怎樣選擇職業和選擇怎樣的職業。

②馬克思認為哪些因素會干擾人們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虛榮心,脱離現實的幻想。

③馬克思提出了哪些選擇職業時應遵循的原則?

與父母商量;(我們的`理智缺少經驗和深入的觀察,被感情欺騙,受幻想矇蔽)

冷靜權衡所選職業的利弊;

身體素質的情況;

正確認識自己的才能。

④遵循擇業原則的基礎上,馬克思建議我們選擇怎樣的職業?

使我們最有尊嚴的職業

建立在我們深信其正確的思想上的職業

能給我們提供廣闊場所為人類進行活動的職業

⑤青年具有怎樣的資質才可以從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職業?

具有堅定的原則和牢固的信念,願為之犧牲並竭盡全力——深信其正確的思想

⑥不合適的職業會導致什麼結果?

不能持久工作;很少樂趣;為恪盡職守而犧牲自己的幸福;一生處於精神與肉體的不幸鬥爭中。

⑦馬克思對自己在未來從事什麼職業,並沒有明確的回答。你能根據文章的有關內容,説出他所向往的職業?

為人類謀幸福,立志為人類勞動。

4、閲讀全文,劃出對你人生選擇最有啟發的語句,説説這些話語給你怎樣的啟示?

5、歸納總結:

選擇職業是人生一件大事,如果選錯了,可能會遭遇許多的挫折與坎坷。同學們對自己未來所從事職業的憧憬,實質正是對人生的設計與規劃。眾多成功者的經驗證明,人生是需要設計的,人生是可以設計的,有無人生設計對於一個人一生事業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極為重要。有設計的人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一般都有設計。沒有人生規劃的人如同斷線的風箏折了帆的船,一般來説是難以成就大業的。

美國哈佛大學30年前曾對當時在校學生做過一項調查,發現沒有目標的人有27%,目標模糊的人有60%,短期目標清晰的人有10%,長期目標清晰的人只有3%。30年後追蹤結果表明,第一類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長期在失敗的陰影裏掙扎;第二類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沒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負,整日只知為生存而疲於奔命;第三類人大多進入了白領階層,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只有第四類人,他們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幾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積極進取,百折不撓,最終成了卓越人物。

在這個人才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年代,在座各位必須對自己要有獨特的人生設計,時代也需要每個人對自己進行負責任的人生設計。只有這樣你才能在競爭中勝出。

6、活動體驗:完成P25—P26第三題填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0xz9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