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計劃(通用5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計劃(通用5篇)

時間稍縱即逝,我們的教學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教學計劃吧。那麼教學計劃怎麼寫才能體現你的真正價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計劃(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計劃(通用5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推動教育改革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顯示出其特殊的重要性。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社會變化的日新月異,學生的心理也隨社會環境變化產生了許多波瀾。他們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既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我校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説是一項基礎的教育工作。本學期,將繼續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時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使全體學生保持心理衞生,健康成長。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學生的潛能,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這對於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未來人才的質量,有着極其深遠的意義。

二、內容分析:

按“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發展”這個小學素質教育培養目標,從生活心理輔導、學習心理輔導和人格心理輔導三個方面安排內容。通過故事和事例讓學生感受學習,為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提供良好的教育。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提高對學習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2.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樂觀自信,友善合羣,負責守信,開拓創新,追求卓越,不畏艱難的健全人格。

3.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善於控制調節自己,排除心理困擾和行為偏差,樹立人生理想,並具備個人發展能力。

四、對本學期的期望:

希望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提高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適應能力,培養他們開朗、合羣、樂學、自助的獨立人格。培養學生善於與老師,同學交往的能力,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幫助學生克服孤獨、依賴、由學習和環境的不適所帶來的困惑和交往障礙。對這部分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使他們儘快擺脱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發展自我的能力。

五、教學進度安排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計劃2

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往往會影響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前途的看法,關係到學生能否健康成長的重要問題。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於冒險、 敢於探索、善於競爭、善於合作、富於創造,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無一不與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密切相關。學校心理輔導通過集體輔導、個別輔導、教育教學中的心理輔導以及家庭心理輔導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節,從而充分開發自身潛能,促進其心理健康與人格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心理輔導是實施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1、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集體輔導。

學校開設健康教育課或講座,利用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宣傳工具,針對大部份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知識要求,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場合接受心理健康輔導。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其身心發展特點,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轉變不良行為,從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開學初,針對一年級新生剛從幼兒園的學習生活轉入小學學習生活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的問題,對新生的家長進行健康指導,讓家長能配合學校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從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對孩子進行心理指導和行為矯正。讓孩子以健康的心態投入新的學習生活。

2、開展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學校設立心理諮詢室、心理諮詢熱線電話、心理諮詢信箱,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幫助學生戰勝心理障礙,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心理輔導室以熱情,具有無私的助人之心和奉獻精神接待前來諮詢的學生與家長,並給予最大的幫助。

3、積極開展心理輔導方面的課題研究

心理輔導和學校教育、教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制約的。心理輔導是學校整體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多給學生愛和尊重,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心理輔導室積極開展《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的方法研究》的課題研究,並把教師的研究成果編輯、刊登在《心靈小屋報》上進行反饋。

語文教師喬麗紅撰寫的《在“玩”中學作文》指導學生“玩”出名堂來,真正做到在創設情景中下功夫,在“玩”字上作文章。

體育教師嚴軍平撰寫的《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心理素質》,學校體育教學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不僅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而且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計劃3

1994年《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根據學生心理、生理髮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二、目標和任務

1、目標: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開發個體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2、任務: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和諮詢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主要內容

1、本冊書內容共有六個單元,供全年學習,第一學期學習1——3單元,共11課。第1單元:做學習的主人。第2單元:開發創造力。第3單元:喜歡你自己。

2、在健康教育課及日常生活中,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

3、要從不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

四、途徑和方法

1、心理輔導課程

2、強化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請班主任老師在每個月進行一到兩次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也在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中發揮積極作用。

3、設個別心理輔導

4、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尋找心理健康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係。班級、隊活動和班主任工作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計劃4

本學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為保障,以學校的工作計劃、德育計劃為指導,認真貫徹執行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通過多種形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努力創造條件輔助和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一、指導思想:

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內涵,國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學德育大綱中已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二、具體目標:

1、注重學生心理輔導,做好學生心理諮詢工作,做好個案輔導、登記工作。

2、重視心理諮詢室的常規建設,努力發揮心理輔導室的作用,進一步在全校做好宣傳、發動、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視學生心理團體輔導工作。

4、不斷豐富教師的教學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5、做好家長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6、充分利用班隊會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學期最少開設兩節以心理健康為內容的主題班隊會)

三、內容要求:

1、學習心理與智能發展指導。

(1)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潛能,激發其學習的信心。

(2)引導學生形成強烈持久的學習動機。

(3)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學習策略的輔導,包括閲讀、記憶、思維、問題解決、自我監控等策略。

(5)特殊時段的學習心理調適。如競賽前夕、升學考試前夕。

2、情緒、情感、情操教育。

(1)認識情緒的豐富多樣性與易變性。學會認識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2)掌握控制、表達、發泄情緒的適當方式與合理途徑。

(3)學會保持積極心境的方法。

3、堅強意志與承受挫折的教育。

(1)培養堅持不懈、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2)培養學生形成處事果斷的良好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4)引導學生正確應對挫折與困難。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定》和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根據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心理髮展的規律,通過各種途徑繼續認真開展小型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指導,幫助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識,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二、教學目標

總目標:培養和造就具有良好的文明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和衞生習慣,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自立自強的生存、生活能力,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會做人,會求知,會創新,能從容迎接未來挑戰的高素質的人才。

具體目標:

1、能夠經常對自己進行“警句長鳴”――一定要做到“守信”與“守時”,消除嫉妒心,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充滿信心,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勤于思考,不甘落後,走上成功之路。

2、使學生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間怎樣進行交往好,如何同老師、同學保持密切的感情聯繫,有集體榮譽感,並掌握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3、使學生知道遇到困難和挫折應怎麼辦,自覺地控制和改變不良行為習慣,鍛鍊自己堅忍不拔的毅力,培養個人靈活應對的品格,初步學會休閒,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4、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學會調適。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對待自己、接納自己,化解衝突情緒,保持個人心理的內部和諧。矯治學生的問題行為,養成正確的適應學校與社會的行為,消除人際交往障礙,提高人際交往的質量。

5、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的潛力與特長,確立有價值的生活目標,發揮主動性、創造性,追求高質量、高效率的生活。

三、教學內容:

1、立下堅強志,堅強意志與耐受挫折的教育。

(1)培養堅持不懈、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2)培養學生形成處事果斷的良好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4)引導學生正確應對挫折與困難。

2、澆灌友誼花,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教育。

(1)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悦納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

(2)學會正常人際交往,與同學、老師、家長良好關係。

(3)正確認識性別差異,接受發育過程中的身體變化,正確認同性別角色,同異性同學保持正確的交往心態。

3、迎接新挑戰,人格養成教育。

(1)引導學生樹立發展健全人格的願望與動機。

(2)注重學生的自我人格養成教育。

(3)對有人格障礙的學生進行重點輔導。

四、教學措施:

1.堅持以人為本,根據學生心理、勝利的特點及發展規律,運用心理健康的`理論和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育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保證心理健康的實踐性和實效性,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別差異,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理解學生。

3.提高全體學生的訓練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力,培養學生樂觀的、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4.對少數有心裏困擾或的學生進行科學的、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使他們儘快擺脱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nvj3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