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七年級下冊《石榴》教學計劃

七年級下冊《石榴》教學計劃

一、文學常識

七年級下冊《石榴》教學計劃

本文的作者郭沫若(1982-1978),現代作家、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等,四川樂山人。著有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蔡文姬》,等。生平著述甚豐,有《郭沫若全集》行世,分文學編、歷史編、考古編三種。

二、字詞1.字音字形

奇崛jué枯瘠jí闢bì易骨gū朵犀xī利劈pī刀

瑪mǎ瑙nǎo琢zhuó成安普剌lá金罍léi盎àng然鏽xiù彩

皓hào齒豐腴yú唾tu津潛qián溢yì束縛fù

2.詞義:爭妍(yán)鬥豔:形容百花盛開,竟相比美。妍,美麗。

忍俊不禁(jīn):忍不住笑。

3.多音義字

bì辟易、辟邪、復辟pì劈頭蓋臉

pì開闢、精闢、闢謠pǐ劈柴

三、主題本文託物言志,借石榴寄託情懷,通過對石榴的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讚揚了不怕威壓、奮發向上的品格精神,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執着堅定的信念和熱切地追求。

四、寫作特點:

一是抓住特徵,仔細描摹。

二是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三是託物言志,借物抒情。作者之所以喜愛石榴,是因為石榴的“內在”特徵正好與作者的性格特徵相契合;作者讚美石榴,實質上是要讚美那種英勇無畏的品格和敢於鬥爭、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五、課後思考與練習:

1.閲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石榴的枝幹、葉片、花、果實發子粒特徵的語句,體會其中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從不同角度對石榴的可愛之處作了生動描繪。一是寫石榴的枝幹和葉片,通過同梅柳的比較,刻畫出它的獨特風采——“奇豈而枯瘠,清新而不柔媚。”二是寫它的花。主要寫石榴花的色彩(“深紅色的”:單瓣的“陸離”,雙瓣的“華貴”)和習性(對於炎陽的直射“毫不辟易”),並根據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特徵把它比做“夏季的心臟”。三是寫它由骨朵到花的演變,作者稱這種變化過程是“一種奇蹟”:“逐漸翻紅”,“頂端整裂為四瓣”,形態豔麗而勻稱,像是紅瑪瑙琢成的花瓶。四是寫由花到果的'變化,主要寫了石榴結實顏色和形體的變化。顏色由紅變金黃,上面還留有青銅器所物有的“各種鏽彩”;形體則變為胖胖的圓肚形(見教材彩插第三幅)。五是寫石榴的果實,作者兼用擬人和比喻,形象描繪了石榴果實成熟時的樣子(“破口大笑“)和石榴籽的形狀、色澤(如”透明光嫩的皓齒“),語言準確傳神而又生動活潑,更加突出了石榴的“可愛”。

2.作者説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臟”。結合課文第七段,試分析一下作者為什麼這麼説。

課文兩次把石榴比做“夏天的心臟”。第一次在第三段,作者在描寫石榴花時,説“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為華貴,那不是夏季的心臟嗎?”這裏主要是從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是第一個層次。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這裏是從石榴“熱烈”“充滿活力”這一“內在”特徵的角度打比方。“心臟“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給火熱的夏天帶來無限生機與活力,二者在這一點上是相似的。這是第二個層次。第二個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個比喻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個比喻,準確形象地表現了石榴熱烈、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內在”特徵。

3.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這種方法叫擬人。課文中下列句子就用了擬人的方法,試將它們與括號中的句子加以比較,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1)太陽增加了它的威力,樹木都把各自的傘蓋伸張了起來……

(如果改成比喻句:“太陽越來越厲害,樹冠長得像傘蓋一樣……”)

(2)秋天來了,它對於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的皓齒。(如果改成比喻句:“秋天來了,石榴裂開了,露出了像皓齒一樣的子實。”)題目中的兩個例句都是比喻兼擬人。改後變為單純的比喻句。作者本來是把石榴作為一個有情有義、充滿生命力的人來寫的,因而“她”才會“伸張”起傘蓋,才會“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筆”;而改後就失卻了原文原具有的鮮活的形象和富有動感的表達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mw34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