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南轅北轍教學反思範文

小學語文南轅北轍教學反思範文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動作”能成為語文教學中高效的輔助手段。所以,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利用表演這一形式,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角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在教學《南轅北轍》時,我就把表演引進課堂。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後。我沒有過多地講解,而是利用表演來幫助學生理解。

師:下面,我要請同學來表演《南轅北轍》這個故事,誰願意來?(這時,有的學生舉起了手)

師:下面,就請林超來扮演季樑,燦皇扮演朋友。(這兩位學生上講台時還有些拘謹)下面的同學是導演,由我們大家共同來導演這場戲《南轅北轍》。

(學生表演)

【我輕聲地説:“你們表演得真不錯。”這時,表演的兩位學生信心大增,表演得也更起勁了】

師:XX同學表演得真好,把朋友演得活靈活現。(這時,XX高興地樂開了花)

(表演的學生樂在其中,觀看的學生津津有味)

點評: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每個學生總是希望自己成功,總是能得到老師的讚賞。

教師應盡力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達到成功和從知識的獲益中得到滿足,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促使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願學、樂學、會學、善學。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學做合一”。他説:“教學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學思想中“做”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學生表演就是“做”的一種具體表現。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學生成了“主角”,教師成了“配角”,這種形式既大大地活躍課堂氣氛,又切實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精神。心理學家蓋茲曾説過:"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而表演正是在教學中為每個學生都提供成功的機會,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穫。

學生為了表演好,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一下,必須讀好“劇本”--課文,必須將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及故事的情節瞭解得清清楚楚。這樣一來,學生讀書、思考的積極性就自然產生了,對課文內容也就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不知不覺中,“我要學”的意識被喚醒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次次的嘗試表演中,對課文內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感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koom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