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小數乘法教學反思4篇

小數乘法教學反思4篇

【篇一:《小數乘法》教學反思

小數乘法教學反思4篇

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知識是在三、四年級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中本以為學生會輕而易舉的掌握知識,可是教學下來學生做題的情況卻令我出乎意料。總結起來學生出現問題的情況大致有兩種: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直接寫出得數(如2.15×2.1的豎式下直接寫出4.515,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面對這種嚴峻的情況,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並對此深刻的進行了反思:

一、教師主導性太強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情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可以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二、新授前相關複習不夠到位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情況下,就應該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應該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好計算關,給學生夯實基礎的話,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三、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多加強口算題的訓練,以提高計算正確率。

四、忽視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根本區別。小數加減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情況,在開課之前我沒能作出預料,可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

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前作好充分的預設,在課上作好強調,學生的出錯率也會降低。經過此教學,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使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精心的備課,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沒有了反思,就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遠成不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師。

【篇二:《小數乘法複習課》教學反思】

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教材這樣歸納:先按照整數乘法計算,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再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在實際教學中,還有學生根據前面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遷移歸納成: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是幾位小數。這兩種説法實際上是一致的,都可由積的變化規律得出。因此,小數乘小數是第一單元的一個複習重點。説算理對於學生計算方法的掌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説理,忽視學生對算理的感悟,則有害而無益,形式化説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據,推理嚴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學生對計算過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礎上,因而難以使學生對算理真正內化,難以使學生理解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因此複習中要準確的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真正做到查漏補缺。在講算理的同時,重視計算技能的培養,細化類型,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正確的理解和掌握計算的方法,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複習效率。

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學生分析做錯的情況,而沒有讓學生自己找找原因,如果我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在我班計算能力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口算能力差,所以我應該首先從口算能力着手,每天堅持進行口算練習。

從今天的失敗中,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也使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精心的備課,就沒有高效的課堂。

【篇三:小數乘法教學反思】

通過小數乘法的教學,學生明白了根據積的變化規律,即:先按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得出積,再看兩個因數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積的位數不夠,要在積前用0補足後再點小數點。

這時有一道判斷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這道題是判斷“三位小數乘一位小數,積一定是四位小數”。對於這道題,大家眾説紛紜,結果理由各不相同。

有的同學認為是對的,意見歸納如下:

書中關於小數乘法計算法則説:“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兩個因數一共有4位小數,那麼積肯定是四位小數。

有的同學認為是錯的,意見歸納如下:

三位小數乘一位小數,如果積的末尾有0,那積就不是四位小數,如0.125×0.8的積本來是0.1000,但因小數末尾的零可以省去,便得到積為0.1,於是就出現了三位小數乘一位小數,積不一定是四位小數的情況!

針對學生出現的不同意見,我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後我提醒同學們,數學講究嚴密性,處理後的積不能與原來的原始積混為一談。做1.25×0.08時,我們先用125×8=1000,然後看因數當中一共有4位小數,於是就從積的右面起數出4位點上小數點!而不是先去零後,再數位數!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點上積的小數點時就已經確定了一點:積是四位數!雖然為了書寫簡便,在不影響積的大小的情況下,我們根據小數的性質將小數部分末尾的0省略掉。但省略不等於沒有。我們在判斷小數乘法的積是幾位小數時,要根據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對原始的積進行判斷,所以三位小數乘一位小數,積一定是四位小數。

【篇四:小數乘法教學反思】

今天是學生學習小數乘法的第一課時,雖然進入課堂之前我已經思考了很久,並且為此進行了精心的教學設計,但總朦朦朧朧地覺得我的目標定位有問題。就在鈴響的一剎那間,一個念頭一閃而過,我禁不住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今天這堂課我到底要學生學什麼?是教會學生做小數乘法嗎?還是通過小數乘法來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顯然,後者比前者更能體現學科的數學價值。抱定這樣的目標之後,我那“精心”的教學設計也受到了徹底的顛覆。

在課的開始,提供了一組題:

(1)125×3=375

(2)12.5×3=37.5

(3)1.25×3=3.75

(4)0.125×3=0.375

請學生比較第(2)(3)(4)題與第(1)題之間有什麼聯繫?旨在滲透積的變化規律,並試圖溝通小數乘法時與整數乘法之間的聯繫。然後在談話中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一本數學本的價格是0.52元,每位同學開學的時候都發到了4本數學本,請你算算每個人一共要多少錢?提出要求:怎樣列式?為什麼可以這樣列?(0.52+0.52+0.52+0.520.52×4或4×0.52)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而後,我提出挑戰:你能算出0.52×4或4×0.52結果是多少嗎?請你來動筆算一算。學生開始嘗試計算,先做好的上來板演,下面的同學如果有與黑板上的不一致,也可以上來把你的過程展示出來。一個接着一個上來,看來情況真的很複雜,列舉一下:略

在我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主要就是這三種做法。接下來就讓學生陳述理由。

生1:我們剛剛學過的小數加減法就是相同數位對齊,我就把4和0對齊,然後按照整數乘法的法則計算。

師:那積裏面怎麼會有一個小數點呢?

生1:我把0.52看成了52,擴大了100倍,所以積要縮小100倍,這樣才能保證積的大小不變。

生2:我把0.52元擴大100倍後成了52分,52分×4=208分,再改寫成用元作單位,就要縮小100倍,得到2.08元。

話音剛落。一生馬上補充:她的單位名稱錯了,前兩道的單位名稱應該是分,不是元。其他同學根據學生的補充也發現了問題,對於她的發言,同學們露出了信任的神情。

生3:(大概是聽了前面的同學説得振振有辭,顯得很緊張,發言時含糊不清,極不肯定。)

我想描述一下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態:生1的口才很好,平時對數學總有自己的見解,想要駁倒他還真不容易;生2的問題好解決;生3的想法最符合意思,可偏偏又講不清楚,真是不湊巧啊!我開始着急了,覺得要收不回來了,怎麼辦?我積極地尋找對策,先點評了生2的做法,肯定其想法,然後我就指着生1和生3的做法説,他們現在兩個人的做法都不一樣,你準備支持哪一方的做法呢?請説出你的理由來。學生思考了片刻,陸陸續續開始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在經過一系列的辯論之後,學生開始明確,其實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都是把小數乘法轉化成了整數乘法,既然按照整數乘法計算,就要遵守整數乘法的法則,4自然要和2對齊。課堂上生1帶着他的部隊開始主動向生3部隊靠攏,我也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第三層次,我延續情境:剛才我們已經算出每個人需要2.08元錢,那你能算一算我們班50個人一共需要多少錢嗎?其實今天的敗筆也在此,這一層次的練習應該將班級人數擬定為51人,這樣的話更有利於今天的小數乘法學習,50最終還是歸納為一位數,不能很好地暴露問題,因此在今後的練習設計中要注意問題的全面性與合理性。

今天的課堂也給了我很多的思考:根據“新基礎教育”的思想,當課堂上我們把問題“放”下去之後,面對“收”時真有點不知所措,這裏有很多的因素困擾着我們:該怎麼“收”?收到什麼樣的度?資源怎樣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所用?思來想去,還是自己的專業素養不夠,今後需要不斷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7jgz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