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着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讀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不熱愛生活呢?上課之前,我是陶醉了,對課文描寫的意境充滿嚮往。

因為是高年級的閲讀課,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學時,我首先請學生在預習中找一找,作者訪問了哪些“朋友”,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圍繞着兩個問題,抓住感受深刻的語句談自己的感受,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表達的方式。學生基本能找出文中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初步體會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但想象不夠到位,朗讀也缺少激情。問題在哪兒呢?我查找了一些相關的教學設計,再反思自己的教學,心想如能從以下方面改進,效果應該會更好:

1、製作或尋找合適的課件,創設情境,讓優美的圖片,逼真的聲音感染學生,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就有了憑藉,應該能促進學生的朗讀感悟。

2、帶學生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讓他們聞一聞花香,摸一摸溪水,靠一靠大樹,聽一聽鳥鳴……讓他們親近自然,豐富他們的生活,情感更容易激發出來。

3、深情的範讀是感染學生的最簡單、也最快捷的方法。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2

1、這堂課教學設計的環節比較新穎,出乎學生的意料。所以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效果明顯,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教學的幾個環節層層深入,不僅保證了自主、探究學習的質量,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三個主要教學環節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在教學中既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又讓學生汲取到豐富的個性養料,完善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2、教學《山中訪友》時,考慮到這篇文章是一篇詞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故將教學目標定為“用我的心感受朋友美好的感情”,“用我的心抒發自己對朋友的美好心聲”,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重視。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我”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這完全是學生自己閲讀實踐的結果。教師並沒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縛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沒有用統一的標準去統一學生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學生在課堂上妙語連珠,不時有思維火花的閃現。

3、山中訪友》中表現出作者健康的個性,作者心中充滿友愛、真誠、感激。學生在品讀,研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許多高尚的品質─或默默的奉獻,或純潔正直,或堅韌熱情,並在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地他們會學會正直、熱情、奉獻、讚賞,特別是在“用我的心抒發自己對朋友的美好心聲”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驚喜地發現有人在讚美白雲、瀑布,收穫了無私奉獻的精神;有人在讚美雪花,富有詩情畫意;有人在贊古橋,學到了敬重和堅韌……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得到了培養,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參與的人生態度在閲讀過程中得到薰陶、感染、形成。然而,這次學習活動如果不在課堂裏上,而是真正帶着學生走進多姿多彩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像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相信,這次學習活動會更精彩,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教學。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3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4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敍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敍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本文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着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着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5

光陰似箭,在不知不覺中本學期悄然逝去,反思自我工作,能夠依據課堂教學常規,認真執教,及時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和學校臨時佈置的各項工作。充分運用文本,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藉助文本,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人文情懷。其載體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

即對學生進行字詞句教學,語言、語感訓練,又進行理想、情操等的陶冶,尤其在“文”上下功夫。比如《山中訪友》,我藉助文本引導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薰陶,反覆朗讀和品味,從而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尤其運用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讓學生深刻地領悟作者對大自然的真情和深情,還設置了探究性問題讓學生討論:文章所寫的都是景物,為什麼不説山中觀景而説山中訪友?在這些大自然眾多的朋友中,你最喜歡誰?以此培養學生對自然的喜愛。在拓展部分:假如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成了你的朋友,請你扮演某一角色(如遊人)來進行介紹。在這裏把學生和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培養學生熱愛自然、投身自然的崇高情懷,在朗讀和品析中提高語文素養。

二、選擇多種閲讀方式,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效率。

閲讀方式單一,會造成課堂上的心理疲勞,造成學生不願讀下去,乃至懨懨欲睡。我根據教學需要不斷變換閲讀方式,學生覺得新奇,產生繼續閲讀的慾望,從而提高課堂閲讀教學的效率。教學《山中訪友》,首先是聽讀,讓學生聽錄音,看畫面,感知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接着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理解作者是怎樣介紹這些朋友的;然後採用了指名朗讀、齊讀、角色朗讀、教師範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之中,體會課文內容、寫法和語言。多種閲讀方式的運用,使課堂充滿琅琅書聲,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調動各種評價手段,激活課堂氛圍。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評價非常重要,運用得好,可提高閲讀教學效率;反之則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課堂閲讀教學的實效。教學《山中訪友》時,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激活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如在齊讀課文感受家的温馨後,讓學生談談讀得好不好,他們自我評價:“沒讀出感情、親情,沒有把自己當作大自然的一份子。”分角色朗讀後,讓學生和先前的朗讀比較並談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深入地進入文本。除此,在上課時我還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讓學生從他人的評價中得到新的感悟。老師的鼓勵性、激勵性評價更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像“讀得不錯,流利、有感情”、“有自己的感悟”、“再深入思考一下,你的答案會更精彩”這樣的語言在課堂上比比皆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之中。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我做的還不夠,我會努力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執教能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6

秉承着這一目的與宗旨,我進行了《山中訪友》的授課。重點是通過課文隨堂講解,教授孩子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並運用到今後的寫作當中,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以下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

一、教師評價、激勵語言到位,學生參與程度高。

在觀看研修視頻中,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評價語言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授課我特別關注到了這一點。我抓住每一個可以鼓勵、表揚孩子的機會對其進行點評:寫字姿勢、課文朗讀、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以及準確性方面。我真的發現,與以往的課堂不一樣了,孩子們都愛舉手發言,積極性特別高。

二、課堂環環相扣,自然順暢。

一節優秀的課堂背後必定是教師精心的設計,作為一節樹標課,我想盡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因此,不僅僅是教師要備教材,同時教師還要備學生。於是,我儘可能地設想到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吃透課本,吃透學生,才能將課堂瞭如指掌,進行得自然順暢。

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們要以學生為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本節課中,我以第一個比喻句、第一個擬人句為例,進行教學,之後讓學生模仿着來分析句子中的修辭手法。起初可能很難,但是慢慢會發現孩子的模仿能力、發現能力都很厲害,課堂一下子就活了。

四、教學與寫作相結合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本節課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在教授孩子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同時運用小練筆、課後作業讓孩子複習修辭手法的使用,對今後寫作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有優點,同樣也有不足之處:

一、教學形式單一,缺少合作、交流學習

由於課程設計的原因,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缺乏小組、同桌之間的交流、討論,大部分時間是老師與學生個人的對話。這樣給孩子交流的時間少,思想的碰撞少,得出來的觀點就比較單一。所以在今後的課堂上,我會注意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孩子,讓他們學會自主、交流、合作,進行探究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師語言感染性不夠強烈,學生體會自然美有待提升。

《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比喻、擬人的修辭運用得相當準確、恰當,語言優美,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我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呼喚山泉哥哥、溪流弟弟、白雲姐姐等等,但是,在語調上還有待改進、提高。

我一直堅信,優秀的老師帶給學生的課堂必定是美的享受,因此,我會更加努力的!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7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敍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敍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8

今天執教了《山中訪友》這篇課文,因為是高年級的課,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説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用了4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為第三人稱敍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麼呢?”如果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

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説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説……鳥兒呼喚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説……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説……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

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這是關鍵的一問,如果能體現這一環節,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裏的一切融為一體後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説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裏話都説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説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那麼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本節課最後3個小段處理的有點匆忙,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能更靈活地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ko2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