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説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説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説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説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 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2

一、計算機在輔助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誤區

1、應用多媒體教學即是語文教學現代化的體現

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不是媒體運用的現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決定教育未來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能促進語文教改,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關鍵在於使用者教育觀念是怎樣的,一個觀念落後、只知“滿堂灌”的教師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也只是找到了一個更有效的灌輸工具,教學的過程由“人灌”變為了“電灌”。課堂從普通的教室搬進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由講解員變為了放映員,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並沒有改變教學的本質。

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語文教學的改革是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目的、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現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可見信息技術的運用也只有更新語文教學觀念,才能在改革語文教學中產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體的應用是“輔教”而不是“輔學”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如果僅基於多媒體能使教學形象、直觀、易懂、易記,以此來加大課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學生的想象、以視聽取代學生的朗讀、以多媒體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取代學生的自主學習,那就太膚淺了。在本質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最根本的優越性,是改變學生由聽教師的“口傳”所形成的被動地位,到學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對媒體展示的信息進行觀察、加工和處理,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整個教學過程不再是圍繞“教”而進行的,而是關注學生的“學”,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不是輔助語文教師的“教”而且輔助學生的“學”。

二、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目的

多媒體的引入為傳統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帶給學生全新的視覺衝擊。在不違背中學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下,語文多媒體教學又有其自身獨特的目的。作為教師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多媒體的應用應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體應用要能提供更豐富的課堂教學信息容量

語文課是進行語言信息輸入(吸收)和輸出(表達)的課,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個信息傳導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一定的信息傳遞、交換、儲存、處理而實現的。語文教學要提高質量,就是要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就是要在一定時間內為學生傳導最多的信息,使他們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應儘可能地擴大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單位時問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傳遞、知識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課堂的密度。

2、媒體的運用要善於創設情境、啟發想象

現在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範文,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語言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章。學習這些文章,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但教授這些文章時,如果僅靠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乾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特性,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中,體會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體,能更好地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這樣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引人多媒體時一定要善於創設文章情景,啟發學生想象。

3、多媒體教學應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學習興趣是指學習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力求探究語文知識和技能、帶有強烈愉悦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也在學習活動中生成與發展,它可以成為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一切學習活動包括語文學習活動在內都應該有濃厚的興趣伴隨。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種新型、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慾。

4、利用多媒體要能活躍課堂氣氛。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將無聲的語言和有聲的口頭語言及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有機統一起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或過程生動地再現於課堂,並將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於一體,把學生的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他們的心絃、使之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三、語文多媒體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多媒體服務於教學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不能為了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

1、教學性原則

多媒體課件應用的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要有利於學生的學。所以,首先關心的是利用某個課件進行教學是否有必要。應該選取那些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觀察不清的內容;選取課堂上用常規手段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選取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情景)、資源環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信息源的內容。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無疑是課件評價的重要條件之一,演示模擬原理要正確,要反映主要的機制,細節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實,允許必要的誇張。科學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

3、簡約性原則

課件所展示的畫面應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畫面的佈局要突出重點,避免或減少引起學生注意的無益信息干擾。要注意前景與背景的色彩對比,線條的粗細。避免多餘動作、減少文字顯示數量(有可能,儘量用語言聲音表達),過多的文字蒯讀不但容易使人疲勞,而且容易干擾學生的感知。

4、藝術性原則

一個課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使人賞心悦目,獲得美的享受,所以優質的課件應是內容與美的形式的統一。展示的對象結構對稱,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審美性(這是比較難做到的,但是我們所追求的)。

5、適度運用原則

就是利用認知學習和教學設計理論,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多個感覺器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教學信息傳播效率,增強教學的積極性、生動性和創造性。把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不要“滿堂灌”),讓他們理解、思考、交流、質疑。

語文多媒體教學為語文教師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賴的幫手, 如果説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悦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但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輔助的作用。我們只有分清主次,並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真正的現代化。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3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

一、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中學語文教學在改革過程中,語文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積極有效的語文教材改革,對於改革效果能夠直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於中學語文教材的編訂者採取積極的鼓勵態度,以使得中學語文教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促進中學語文教材建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與發展動態,實現“一綱多本”的情況轉換。目前,關於語文教材方面的研究,還應注重把握和研究語言與語言應用方面的問題,在注重對學生進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時,更加註重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讓學生的國文知識、聽説讀寫能力都得到較為良好的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改進教學方法

由於傳統的教學思維理念和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導致在今天,仍然未能對教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方式方法作為較為有效的改革,對於時代發展的考慮較為欠缺,同時由於農村中學教學環境的差異性、地域水平的發展特點、學生的實際的智力水平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教學方法的推廣和實施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異。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革,涉及諸多方面,例如對於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材、教學目標、學生的基礎水平等方面的改革與轉變,因而,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往往會產生較為強大的聯動效應,繼而對於學生以後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方面,都會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教師的素質方面的影響,每一種新的教學理念的提出、新的教學方法的採用,都對於教師的綜合素質形成巨大的挑戰。因而,對於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要給予相應的重視,才能夠從根本上取得較好的改革成效。經常嘗試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學習思維習慣,繼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的有效結合。

三、改革學生的考核方式

對於學生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工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學語文的成績測試將仍然作為考核學生素質和學業水平的重要標準,考試將仍然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參量標準。甚至有些教師為了提高班級的升學率,仍然堅持題海戰術,讓學生埋入題海之中,因而,對於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考核進行相應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這其中所採用的考核評價手段,也將對中學語文教學產生某些積極的影響,對中學語文考試的方法、內容應該繼續深化。因此,在語文的考核評價方面,要更加註重對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與保護,突出考試內容和評價方式的靈活性與多變性,更加關注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以“生活即學習”的態度,對於語文考試的內容和評價標準,應該是分階段、多層面的;對於考試的態度,考試並不是由某一次單獨的考試來實現或者完成的,而應該由平時的知識競賽、課外活動、課堂教學活動等多方面所組成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新時期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涉及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教材的改革、對於學生的考核手段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由於涉及面較廣,因而也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4

思考一:統一教學

現在,相當一部分學校都在強調:要加強教研組建設,加強備課組建設,強調要集體備課。有的學校還明確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規定了集體備課的時間、地點及要求,逐漸形成了制度化。更有學校明確規定:一個備課組要統一教案,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講義。乍聽之下,頗為有理。人多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集體備課有利於團結協作,可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提高整體作戰能力。發揮集體智慧,備課可能更能把握好重點與難點,找到更好的教學切入點,教學設計可能更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統一了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也便於學校進行教學調研及教學常規檢查。而且,近幾年教學規模擴大,年輕教師增多,他們有活力,有朝氣,但教學經驗不足,加強集體備課,可幫助他們更準確更科學地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幫助他們設計出科學合理、高效優化的教學方案,從而減少他們在教學探索中的失誤,讓他們少走彎路,這就加快了年青教師的成長。這樣看來,集體備課是很有好處。

但細細反思,越來越覺得這裏面有問題。集體備課是好事,但凡事均有一個度,強調過了頭,就不是好事了。一個備課組要統一教案,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講義,這就有悖於教學規律了。原因其實很清楚。首先,從教師角度來看。每位教師的自身情況不同,教學能力及教學風格各異,即使是統一教案,也不見得就適合不同的教師,有時反而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不利於教學風格多樣化個性化的形成,甚至還會使得課堂教學呆板機械。尤其對年青教師而言,這種集體備課,更會使他們逐漸養成跟着老教師走的依賴心理,從而逐漸缺乏自己的鑽研與獨特的教學個性,從短期來看,他們的課堂教學似乎也與老教師一樣像模像樣一板一眼了,但從長期的發展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獨立鑽研能力其實是逐漸降低了。這對年青教師的可持續發展來説,有害無益。其次,從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語文教學並不一定要像理科那樣有固定的解題格式,而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解讀,教學中也會有適合於自己的教學設計。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明確提出要求,要從以往的注重統一規格向注重教學的差異性轉變。同一篇課文如《衚衕文化》,普通話出色、感情豐富的教師可採用朗誦法,用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誦感染學生,並指導學生從朗誦中感受課文的豐富內涵;善於網絡教學的教師則可引領學生走進網絡世界,查找衚衕文化的相關資料,再查找寫其他地方建築的美文進行比較閲讀;善於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師,則可進行民居文化的研究性學習……這樣的課堂,才真正變成個性揮灑的廣闊天地,學生才會從中感受到語文教師的魅力以及語文教學的魅力。再次,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統一性越多越不符合教學規律。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我們的教學,不僅要考慮如何發揮教師個人的特點與充分展示個人的教學藝術,更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班級與班級不一樣,學生與學生不一樣。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就應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才是尊重客觀實際實事求是的做法。如何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這是新課程的核心要求。所以,包括最基本的字詞教學,最好不要整齊劃一,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他們所認為的生字詞也必然不同。基礎過硬的學生,可能已基本沒有生字詞,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詞還很多。教師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幾個字詞就可以了,其他的應讓學生自己去把握。針對基礎弱一些領悟能力弱一些的學生,教師的講解就要多一些;面對基礎過硬理解接受與感悟能力強的學生,就要更多地發揮學生自己閲讀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己探究質疑討論。注重教學的差異性,才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在這方面,特級教師給我們作出了榜樣。魏書生老師強調學生自習、自己摘抄讀書筆記,包括生字詞在內,還讓學生自己命題進行考查,這才真正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一篇課文有哪幾個生字詞,由學生來説,並要求學生説説為什麼認為這幾個字詞重要,它們該如何應用。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具體體現。而錢夢龍老師去外地借班上課,一開始總要問幾個問題,用錢老師的話説,就是那幾個問題讓他大體瞭解了自己所借班級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然後再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設計。這才是真正符合教學規律的啊!不能不讓人歎服。

因此,我認為:集體備課有其合理的內核,但一定要尊重教學的客觀規律,求大同而存小異,每位教師應針對所帶班級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以符合學生實際,並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特長,展現教師個人魅力與教學的獨特風采。只有這樣的課,才是高效的,才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好課。

思考二:雙語教學

眼下,隨着教育國際化進程步伐的逐漸加快,雙語教學正逐漸成為熱門話題。開展雙語教學,是教育改革中的新的嘗試。廣東、山東等省均已開始試點,上海第二期課改正在穩步推進,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在非外語學科實施雙語教學。毋庸置疑,對相當一部分學科(例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教育、信息技術等等)來説,進行雙語教學,更有利於直接引進國外先進的學科研究成果,也更有利於培養直接與國際要求相接軌的學生,它擴大了學生的英語語境,而不僅僅只限於英語課,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詞彙量,涉及了一些學科特有的專業語言,開拓了學生的眼界,提起了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通過雙語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多機會用英語交流,從而大大提高聽、説的能力。

但常規的語文教學是否也應採用雙語教學?我以為不妥。語文教學,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這些語文教育本質的東西一定要弄明白。要學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學,有外語教學在承擔應有的責任,有條件的,可以開設中外比較文學研究課。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英語來介紹中國文化,以利於與外國人交流,可以開設涉外漢語課。中小學的語文學習是學生掌握本國語言文化基礎知識的關鍵時期,常規的語文課堂教學,其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母語表達能力、提高文字的鑑賞水平、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瞭解。説到底,它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語言工具,而是培養我們的民族情結、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手段。母語和學生之間的聯繫是一種親情的聯繫,方塊字中藴涵着中國魂,包孕着深厚的民族精髓。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規範漢語,讓學生學會應用規範漢語,體會與領悟方塊字中的文化底藴,是語文教學工作者神聖的使命。為什麼在國際科學家大會上作報告就一定要用英語?美籍華人丁肇中先生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上致詞時,這位英語遠比漢語講得流利的科學家,卻堅持要講漢語,就因為那是母語。這種言行,不僅讓我們欽佩,也贏得了國外科學家的尊重。這種言行,大大激發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而我們現在如果要本末倒置地用英語來講授語文,這是對自己母語的不尊重,這是語文教育的莫大悲哀!都德的《最後一課》中曾經感歎: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不管什麼時候,只要語言還在,民族就不會滅亡。而我們語文教學也應該告訴每一位學生: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在我們考研評職稱等許多事情都非考英語不可的時候,我們已經把英語放到了極重要的位置。不要再打着與國際接軌的幌子,讓本真的語文教學也進行雙語教學,不要到我們的年青一代中文基礎不紮實或者不重視中文的時候再來呼籲:重視語文!救救語文!

思考三:教學目標學生決定論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推進,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已經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這本應該是好事。但隨後就聽説了這樣的大討論: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由誰來定?激進者當然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要學什麼,我們就應滿足學生的需要教什麼。學習目標,當然應該由學生來定。初聽似乎很有道理。但細細琢磨,我還真是有點擔憂。一堂課兩堂課這樣進行教學可能不要緊,但若所有的課都這樣進行,能行嗎?這事情還真有點懸乎了。要能這樣進行教學,學生得有多少知識與能力才行呢?

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就是老教師,每篇課文怎麼上,教學目標怎麼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師若教學經驗不足,教材鑽研不夠,所定教學目標就難免不妥。這種現象不僅平時教學中有,就是有些教師精心準備的評優課彙報課研究課,也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現在,還僅是接受學習的學生,卻反而能把握好教學重點與難點?反而能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真要有這種情況,那麼,要麼就是學生水平特別高,而所任教師引導能力又特別強;要麼,説得不客氣一點,這就是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當然,我們的教學是應該聽取學生的意見。例如,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在哪裏?學生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哪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希望聽喜歡聽什麼樣的課?一篇課文,學生在哪裏覺得難以理解或難以欣賞?做這些工作,是為了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學,使之更接近學生的需要與心理,從而提高教學針對性,提高教學的效率。但這些並不意味着我們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作主來確定教學目標,因為這樣做就帶有相當的隨意性、無序性。而我們的教學,是有計劃有系統的,每冊課文的教學任務是什麼,共分幾個單元或模塊,每一單元或模塊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具體到每篇課文,分別應承擔什麼教學任務,達到什麼教學目的。這一安排應是反覆考慮周密計劃的。教師備課時要備課文,更要備學生,要做到心裏有數,這裏面已經包含了對學生學習主體的關注與思考。當然,具體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與思維活躍程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起好主導作用,師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節課。但教學的大體方向與教學的主目標,還是應該由教師來把握。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5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它一方面是對自己在教學中的正確行為予以肯定,不斷地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學實踐中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學新理念相違背的做法,進行自我批評,並且予以改正,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以後的教學行為更加完美。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也特別強調反思在教師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在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語文教學的嚴重問題,也感到了自己在作為一個母語教師肩頭責任的重大。於是不斷的進行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大家共同交流。對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一、挖掘語文教師成長的源泉

美國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認為:“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嘗試、改造,必須去做”,充分體現“實踐中體驗,體驗中發展”。教學時實踐的藝術,教師只有自主參與到開放式的教學應用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的身心體驗,才能挖掘自身專業成長的源泉,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

1、走出去:專家引領,與時俱進。專家是一線教師的航標,教師除了需要大量吸取專家論著中的精神營養外,更需要得到專家的引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6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研究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反思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開展反思性教學。

一、以學生為主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在讀課文後根據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佈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已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並取得成就感。

二、師生互動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為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學生通過提出疑問、自行釋疑,會深入理解課文,豐富了課外知識的。由此,我就啟發學生:文選內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侷限性,需要大量的課外閲讀來充實、完善,健全中學語文知識結構是課內課外等綜合因素建構而成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後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而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學生的興奮點如果被激活了,那麼他們對課文會進行再創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輕鬆愉悦的上課,那麼學生的靈感和情感會得到激發的。此外還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四、變教學思路

由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學的思路,由文章學的思路轉向閲讀學的思路。教師應注意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只有遵循學生學的思路和閲讀學的思路,才能真正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閲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

“向閲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我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閲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眾人之長於已身”。

六、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繫,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

在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為,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自己在專業上發展和人生的成長。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7

近幾年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有關中學生自殺和殺人的報道,一幕幕慘劇令人觸目驚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這是個嚴肅而現實的問題,俗話説“文以載道”,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祖國的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更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語文教育中的教師和學生都是進行生命活動的主體,教育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以整體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種學校教育活動中去。教師與學生是教育活動中兩個互為依存又各自獨立的矛盾統一體,要想獲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諧、自由而充分、獨特而創新的發展,必須從生命的視角來關照師生的共同成長,依賴教育活動中兩個生命主體間的交往和互動、理解和支持,並通過平等的交流對話,在語文這個充滿生命關愛的錦囊中獲得人生的啟迪、體會生命的真諦。

隨着人類生命意識的日益凸顯,對人的生命及其價值意義的思考,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應從關注人的生命出發,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不斷提升人的生命質量,通過對個體生命整體發展的成全來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現實告訴我們,生命教育刻不容緩,事實告訴我們,中學語文應該肩負起進行生命教育的責任。中學語文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土壤,是體驗生命律動、實現生命價值的一種活動,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和生命發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責任。

讓我們把學生真正當作鮮活的生命體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都同生命發展聯繫起來,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長、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為教學宗旨,始終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力求把他們培養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惜生命的人,並能夠在此基礎上關愛他人、熱愛自然,使他們的生命價值得到最大的體現。語文教師應該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導學生的成長,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學習,提升能力,發揮生命的光彩和力量。從生命教育的視角來引導學生自覺地思考生命,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會之中,從而真正地享受生命、體驗生命、創造生命、建構生命。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實踐生命教育的理念,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大背景充分重視每個生命個體,只有大環境的支持以及相關的後續環節都跟上,語文教學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發展。

儘管作為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它的實踐異常的艱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個不斷變革和進步的年代,教育教學都將因生命而綻放光彩!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8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一年級3班和19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初二、初三年級的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9

《大江保衞戰》記敍的是1998年解放軍英勇抗洪的情景。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對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的讚美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但又回味無窮、震撼人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語言品味、人格影響的好教材。並且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們多數教師對98年的那場洪水記憶猶新,讀着文章,那些解放軍官兵與洪魔奮戰的鏡頭便會重現在腦中,便會再次動情,教師與文本的對話便水到渠成。但是,學生沒有這種情感體驗,那時他們還比較小,可能還沒有關注到這件事。那如何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呢?我最大的想法是藉助媒體,讓學生耳聞目睹,在如臨其境中激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激情中記住這次奮戰,學習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為了保衞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是情!

針對本文的特點,我在課堂上努力指導學生經歷如下的情感體驗。尤其是在上這一課時,四川災區的殘酷,讓世界人的目光又對準了我們的人民子弟兵,通過本文的學習和解放軍在四川災區的表現,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子弟兵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要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課一開始我們就應該以一些詞語去描繪當年大洪水的情景,抓住學生的心,激起學生的情感,喚起他們探究的慾望。再加上課前上網去查過相關資料,學生很快進入了那種情境,學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現實,走向文本,走向98,走進那讓人驚心動魄的抗洪救災的戰鬥中去,為下文“險中見英雄”作情感鋪墊。

二、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情感,用心去悟情之深

如果説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對學生的情感是一種激發、引導,是一種薰陶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的話,那麼促使學生對課文入情入境,對課文的語言評賞玩味,則是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腦去思言之妙。在教學第二段時,我首先讓學生説説解放軍官兵與洪水奮戰的情景,營造濃濃的感動氛圍,然後讓學生在感動中“潛心會文”,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輕聲細讀課文,畫出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並細讀所劃之處進行品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着課文,腦中便會將文中語言與錄象中的一個個鏡頭聯繫起來。這樣,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過錄象這一中介傳遞給學生,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場面,那一個個高大的形象。學生在感動的狀態下,思維和情感積極活動,課堂上,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説出來,就“一觸即發”了。

三、“以讀代講”使學生激情飛揚

當學生的感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思維和情感已完全貫通,一觸即發,但憑藉已有的語言積累表達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學生一時間有難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讀代講”,讓學生盡情地誦讀,讓激情在讀書中飛揚。最後,我還安排了聽歌曲《為了誰》這一環節。這首歌就是為這次大江保衞戰寫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場面,學生的激情在歌聲中飛揚!因感動,學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聲雖不美,卻飽含深情!

當然這節課還有不少缺點,最主要的就是出現了拖堂現象,主要是前面的內容沒有做到有取有舍,學生感悟課文的能力還不是很強,經常冷場,這有待以後教學中不斷加以訓練,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0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作文水平直接關係到語文成績的高低,作文教學也成為語文教師的重頭戲。然而,仔細觀察當前的作文教學狀況,許多不良的作文教學現象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關注。

當前,有相當一部分中學語文老師對作文教學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或者仍停留在過去的教學習慣中。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幾乎成為三無產品——無系統、無計劃、無章法。傳統的作文五步驟(命題——習作——上交——批改——發還)教學進一步的僵化,導致作文教學走進死衚衕。一些語文教師,本着教學熱情,也對作文教學下一番功夫,但其收穫並不明顯,漸漸對作文教學失去信心,使作文教學陷入困境。還有一些語文教師,以為作文水平提高關鍵在於不停的練筆,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寫了十幾篇作文,苦不堪言,作文水平卻不見有所進步。與此相反,有些教師一學期也沒上幾次作文課,教師和學生省心了,作文成績逐漸下降。更有小部分教師,作文課上寫個題目就不管不問了。這樣作文教學幾年下來,學生作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造成學生害怕作文寫作,一聽到要上作文課就頭疼,一看到作文題目就心亂如麻,一提筆就力不從心。寫出的作文更是初看很傷心,再看很痛心。學生見作文如臨大敵,避之不及。老師上作文課如履薄冰。師生苦不堪言。《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的總目標做出了這樣的規定:“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即希望通過作文課使學生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但這些教學現象,卻讓學生“無言以對”。作文教學的這些普遍存在的現象,實在是教育之痛,語文之痛。面對如此的作文教學現象,我們不得不深刻反思:當前的作文教學病在哪裏?怎麼救?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當今作文教學問題重重、進步緩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一、首先是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惹的禍,這是問題的根源。

在應試教育的機制下,成績壓倒一切,造成了師生普遍的功利主義心態。當然這種功利主義也深受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侵蝕,導致師生將學習的目的集中在提高考試成績上。成績成為衡量學生的一切。這嚴重扭曲了學生學習的目的,也改變了學校教育的初衷。學校應該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養一架架考試機器。作文能力的提高與學生的基礎有關,在短時間裏很難提高,而基礎知識和閲讀訓練卻能有效提高成績。在一切向分數看的束縛下,教師自然而然得做出取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對課文力求講深講透講全,而對作文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下足夠的功夫。功利主義盛行,不但使教育陷入泥潭,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考試機器而沒有個性和思想的人,更使得學生的寫作水平停滯不前。

應試教育害了學生,也害了做應試教育受害者的語文教師。應試教育背景下培養出來的教師作文能力普遍較差,寫不了好文章。當前不少中學語文教師遍是從應試教育下走過來的,他們自身也深受應試教育的摧殘,要麼裝聾作啞無動於衷而無所作為,要麼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仍把成績看成首要教學目的。這是多麼嚴重的惡性循環教育現象。教師自身作文能力的薄弱,自身底氣的不足,平時忽視對自身文學素養、寫作水平的鍛鍊和提高,導致作文指導與講評捉襟見肘。又怎麼能教好學生作文?教出好文章呢?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黃玉峯老師在與記者答問時指出,當前語文教學的失誤在“不讀書”。在筆者看來,這裏的不讀書,不但包括學生不讀課外書,也包括教師在內。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缺乏寫作素養,如何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好在當前仍有許多老師,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改進語文教學,在應試教育的陰霾下,努力開拓出一片藍天。

二、其次是模式化、僵化的傳統作文教學步驟。

傳統的作文五步驟(命題——習作——上交——批改——發還),應用得當,可以有效的訓練學生。但是,把傳統的作文五步驟模式化,而缺乏改造,必然會走向僵化。第一,作文命題的模式化,缺乏創新。幾代學生寫同一個作文題目,或者一個題目從小學寫到高中。這應該是幾代人的不堪回首的共同記憶。作文出題根本沒有考慮時代特徵,做不到與時俱進。第二,

教師在作文命題時候常常傾向於自己的個人感情、愛好、認識範圍,並把大人的經驗“強加”給學生,很少顧及學生的需要、興趣、知識能力。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干涉了學生的寫作自由空間。第三,作文指導流於形式,停滯於表面,沒有深入、細緻、實用的指導。這個環節是重要一關,但是往往被教師所忽視。第四,作文批改流於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評語公式化,缺乏創新,應付於上級部門的檢查,敷衍了事。其結果往往是學生拿到發下的作文就“啪”的一聲扔到抽屜裏。認真的教師會看着心痛,但是也沒有反思問題原因所在。不認真的老師早已默認學生這種消極行為。慢慢的教師和學生都沒有當一回事,作文能力談何提高。第五,作後講評的模式化、簡單化,蜻蜓點水式講評。更有老師認為講不講都一個樣子,更有甚者乾脆省去了講評環節,把時間放在文言文及現代文閲讀上。

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是導致學生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這個病原體下,教師的作文教學就容易走向僵化,從而影響作文教學的效果。

再次是語文教材本身的不合理,重視閲讀而輕視作文訓練以及作文教材的無連貫性、循序性。人教版教材到了七、八年級才安排作文指導,但是這種指導缺乏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教學原則,違背了教育規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理論性過強,在學生在缺乏生活體驗和寫作經驗情況下很難對作文產生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沒了,作文寫作就只是一種應付,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接受,是被逼無奈下的產物,是畸形發展的怪物。中學語文教學在設計上體現的是“閲為本位”,作文訓練附在閲讀課後,也沒有系統的作文教材,只是作為語文學習的附屬品。學校和老師不重視,學生就更不用説。忽視過程,違背規律,只重視結果,其後果可想而知。在寫作訓練方面,看似每個單元都有《寫作口語綜合性學習》版塊的穿插,但是編排的順序,一般只考慮到本單元課文教學內容,有很大的隨意性,沒有系統性,缺乏嚴謹性。而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隨意性更大,主觀上加以修改,或者是為了教學進度,直接跳過作文訓練環節。沒有合理、科學的教材;沒有連貫、循序的作文教學;沒有層次性和階段性;不合理的寫作訓練;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這些勢必影響到學生作文的進步。

三、最後是培養共性扼殺思想個性的不良風氣。

一個沒有個性和思想的人只能算是一個平庸的人,一個沒有個性和思想的國家很難想象其在世界上立足。當前的學校片面的強調共性發展而忽視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塑造。個性是一個人的獨特之處,是反映其性格、愛好、興趣上的特點。而長期以來的作文教學,只注重學生的共性特徵塑造,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如出一轍,在對生活的感受、對材料的選擇上、對語言的運用上等表現出驚人的相似。忽視個性和對個性的扼殺最終使學生的作文毫無新意,死氣沉沉。共性思想在作文教學上的過分強調導致作文思想的單一性。教師要求學生的作文內容健康,思想要端正、健康,要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道德等,往往把作文提高到政治性質的高度,這就嚴重的損害學生的個人思想的表達。例如,現在初中生寫植物散文,學生的選材很統一,都是傳統文學中積極向上的形象。一個班級都是梅蘭竹菊四君子,松柏、荷花、白楊樹等等。而這些很多都是沒有親身所見之物,作文卻能寫出為某種精神所感動,文章末尾少不了一段是勉勵自己要學習這種精神。虛假的拔高思想高度,而無個人的情感體驗、個性愛好和思考。這樣虛情假意的文章卻往往得到老師的青睞,就因為思想性的正確。扼殺個性的風氣沒有剎住,不但作文思想空洞無意義,而且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沒有個性的殘次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強調的是人的培養。這個已經喊了多少年的口號,但是真正落到實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過對作文教學中不良現象的思考,以及從師生兩方面的客觀分析,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一些途徑。

針對上述現象中的中學語文教師而言,首先要從認識上高度重視作文教學。人為的弱化或者是逃避心理以及不負責任的態度都需要加以改正。只有教師自身認識到作文的重要性,才會

有改變的動力。所以,這一點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其次是作文教學思想的改變。很多老師意識到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也想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但以往的一些教學思想仍然是一把枷鎖,束縛着教師的教學步伐。這時候,教師一定要下定決心,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僵硬思想,大膽創新,勇於改革,結合學生實際需要,在作文教學上探索一條新的道路。這是一個十分急迫的任務,也是一個漫長的改進過程。從重視作文教學到改變教學思想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調整好教學心態,用長遠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無計劃行事。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教學方法的探索,可以參考一些優秀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方法。

再次是教學方法上作改變。

第一,要注重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計劃。教師應根據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作文教學的比重和要求,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實際的教學計劃,認真實行。根據每一個階段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生能力目標,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地訓練各種題材的學生。第二,教師要重視語文課本教學和作文教學有機的結合,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的自然結合。第三,用各種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讓學生帶着寬鬆、愉快、自願的心態去寫作文。使學生真正的喜歡作文課,喜歡寫作文。

第四,改變作文命題、作文批改、作文講評過於單一化和形式化做法,手段更加靈活多樣。第五,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積極開展作文第二課堂。

第六,教師要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強文學作品的閲讀,能把閲讀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狀態,而不是純粹的知識積累。另一方面,要善於學習他人的作文教學方法和經驗。從害怕寫作的學生方面上講,首先是學生要培養自身的寫作興趣愛好。興趣永遠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獲得寫作興趣。

第一,根據自身愛好閲讀小説作品,從中激發自己的寫作靈感和興趣。

第二,觀賞不同主題的電影。觀賞電影也是一種“閲讀方式”,通過影片體會人生百態,在思想碰撞中思考電影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

其次有了興趣愛好,還必須養成一些有助於寫作的學習生活習慣。

第一,注重生活積累,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學會觀察和思考問題。

第二,學會仿寫作文,在仿寫的基礎上寫出屬於自己創造的文章。

第三,養成包容開放的思想,在各種思想衝撞中思考問題,尋找答案。

第四,大量的閲讀文學作文,特別是優秀的名著的積累閲讀,發現寫作特點和規律,找出寫作技巧和方法。

再次是掌握寫作的.方法。比如,寫作前收集素材最有效的辦法是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寫作中應注意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寫作後還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分享感受。通過自身的寫作經驗,去總結一些寫作技巧。寫作技巧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表達思想感情。

最後是要善於思考,做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我思故我在,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完整意義上的人。而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寫出有個性有思想的好文章。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1

 一、解讀中學語文片段教學

一片段教學的內涵。所謂片段(片斷)教學,是相對於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而言,是一節課某一邏輯層次的教學。一般説來,截取某節課的某個局部的教學內容,可以是一篇課文中的某個段落,也可以是給出一個課題,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第二、三段的教學”、“分析《安塞腰鼓》的語言特色”等,讓教師進行自主構建教學,時間大致限定在十分鐘。片段教學與正常的課堂教學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虛擬的,功用是教研或評價,聽課者是領導、同行或專家、評委;而後者是整體的、實際的,功用是根據課程標準,完成教學任務,聽課者是學生。片段教學也不同於教學片段,前者是根據指定的“片段”進行教學,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都是獨立的、完整的;而後者只是課後從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記錄罷了。片段教學更不同於“説課”,前者是一個完整(模擬)的微型課,它有師生的雙邊活動,體現了課堂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後者只是談論課堂教學。給特殊聽眾(領導、同行、教育研究員)説明上課的依據、緣由,重在説清楚怎麼教和為什麼這麼教就行了,側重於理性的闡述,它帶有研究教學方法的性質。

二片段教學的類型⒈片段教學從教學內容看,可分為節選與專題兩種類型。節選類是從教材中選取某些片段進行教學,教者根據節選的內容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然後實施課堂教學。專題類是從某節課中抽取一個專題(或一個知識點、能力點,或一個教學環節)讓教師施教,教者以此為目標進行教學。同是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如果指定課文的第2、段進行片段教學,就屬於節選類;如果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寫景”方法,則為專題類片段教學。

⒉從教學場景看,片段教學可分為實境與虛境兩種類型。由於虛境型片段教學不為時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儘管有脱離學生主體之弊,但在事實上更頻繁地被使用。

⒊從選題來源看,片段教學可分為自定和他定兩種類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選擇片段教學的內容;他定型則由他人(專家、評委、組織者)指定選題,教者按要求進行片段教學。教研活動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學,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有利於開展教研活動,展示教師的風采。競賽活動和評價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學,臨時抽籤,當場限時準備,依次上課,以檢測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判其高下優劣。

二、中學語文片段教學的要求及實踐操作

片段教學要求具有導向性,要能抓住教材重點,解決難點,“牽一髮動全身”,以點帶面;強調客觀性,即從教師、教材、學生的實際出發;

看整體性,既要依據片段教學內容去定目標,又要依據教學方法、實施過程去看效果。

實錄——“分析《安塞腰鼓》的語言特色”片段教學: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整體感知了這篇文章,請同學們告訴我,你學習了之後有怎樣的印象?”(好,你來説)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一種氣勢,力量,氣概”

“説得好,那到底有一種怎樣的氣勢,力量,氣概?我們一起來聽聽這篇文章,好好的感受一下?”

聽完了,大家覺得怎樣?

我覺得氣勢磅礴、(有補充的嗎?)豪放,充滿熱情,還有奔騰的力量。很好,你從哪裏聽出來的呢?告訴我,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別急,別急,你來説:A、哦,你喜歡一羣茂騰騰的後生。為什麼?因為茂騰騰用得很好,把後生的狀態表現出來,怎樣的狀態?充滿活力、激情、向上的動態的後生形象表現了出來。B、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大家做個記號,呆會兒我們要進行小組討論)

很好,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感受體會,下面我們把剛才同學們説的句子收集起來分組討論一下這些句子有什麼特色,這篇文章的語言有何特點?大家把自己的意見説給同組的同學聽,然後綜合在一起,請一位代表發言。第一組:“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我認為這裏以雞啼的動襯托靜,以靜襯托出安塞腰鼓的鬧,形成了一種意境。“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脱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用許多的詞語構成短句,形成排比,語感節奏急促、熱烈、震撼、騰飛。第二組:我認為文章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脱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有何作用?層層遞進,增強氣勢、加強語氣,富有激情,情感充沛,酣暢淋漓。那你能造一個句子嗎?“容不得喧譁、容不得唱歌、容不得跳舞,這就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掌聲)(過程略)

同學們的討論很好,接下來,同學們結合我們學習生活也仿造上面的排比、比喻句寫一些句子。

思考!舉手!回答!我們樂此不彼。

掌聲,笑聲,話語聲,連成一片。??

從上面實錄中可以看出,老師沒有自報課題,簡要説一下上課步驟,如:“分析《安塞腰鼓》的語言特色”這個課題的片段教學的步驟安排如下:聽錄音——談感受——品語言——做練習,給聽者一個明確完整的教學步驟。有一些遺憾。

片段教學,貫穿了新課改理念:

⒈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入手,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將興趣作為語文學習的起點,關注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你最喜歡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麼?”切入。

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運用到實際中來。在實錄中老師引導——“大家討論一下,説説自己的意見?”;重視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你為什麼喜歡,這樣的句子有什麼特色?”.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步步引導,從學生實際出發,層層深入。“根據我們的生活學習,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新穎多變。實錄中老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聽錄音——談感受——品語言——做練習,讓學生動耳、動嘴、動腦、動手,把聽、説、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學過程實行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小組討論自述,最後推選一名代表發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⒋注重虛擬情境。教師注重角色轉換,語言的變化,有時是學生,有時是老師,“別急,別急”有時轉述學生的話語,有時對學生進行表揚評價,“説得好,還有嗎?”有笑聲,有掌聲,動情入境,令聽者隨教師的教學身臨入課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學效果。

 三、中學語文片段教學的注意要點

1、片段教學要處理好片段教學和説課的區別;要注意詳略得當,教師對片段教學內容應作詳略取捨,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對重點難點要詳講,對一般問題要略講,如果不分主次,必然會使聽者感到茫然或厭煩。

2、教師在片段教學時要善於創設(虛擬)課堂教學情境,突出“教學”,突出師生互動,切忌“讀”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轉換,位置的更迭,語言的改變,以虛擬質疑,虛擬爭論,虛擬辯論,虛擬活動等情景,使片段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活潑生動,再現真切的教學情境;

3、注意運用教學語言,如“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在片段教學時候是十分忌諱的,在片段教學中要運用課堂教學語言,要把聽評課的老師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學生,有問有講,有讀有説,有議論有評價,用自己的語言變化將他們帶入你的課堂教學中去,使之未進課堂卻彷彿看到了你上課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課堂教學效果。

4、片段教學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質,用板書來表現書力,用範讀來表現朗讀水平,用廣徵博引來顯示自己的知識面,用優雅的教態、飽滿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詩、畫、音”感染聽者。

總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學要做到目標明確,內容充實,邏輯性強,層次清楚,語言簡明扼要,有改革意識,有見地,有特點。“牽一髮而動全身”,中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片段教學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探究片段教學,以片段教學為切入點,提高自身素養,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在“實踐是礪石,他人是我師,自身是關鍵”中加強片段教學鍛鍊,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更好的為教育教學服務。評析語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內容,用一兩句話概括片段的主要內容。針對內容方面進行評價,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實際的部分,之處你認為不對的部分(此處可以當做疑問反問,接着闡述個人在解決該疑問的主要觀點,即設問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創新點,尤其要指出該創新點對於語文教學的積極意義或推廣應用。3、總體上評價。雖然存在??需要改進的,但其??是值得學習並推廣的。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2

進入高三,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變得功利起來,一切都圍繞着高考展開。雖然都是在複習,但由於語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複習的方式與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學期下來,我感覺有這麼幾點是在複習時應注意的:

一、搶前抓早

進入高三,短短一年時間裏,既要學習新課程新內容,又要複習課本,又要進行大量的模練。這麼多的任務,如果沒有一個教學的整體觀,不搶前抓早,勢必造成走馬觀花的結果,師生都會疲憊不堪,實際效果不佳。因此,教學上要有整體觀念,搶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體説來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為高一學生剛上來,教學速度不宜太快。)的時候加快教學進度,側重能力訓練,不宜大量做題。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課餘時間。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題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積累亦是加固學生文化積澱的很好途徑。因而進入高三我們要利用好《中學生必背古詩文》,這樣學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誦幾首或幾篇,效果不錯。

三、由淺入深

語文是一個整體知識體系,複習語文不能把它支解開來對待,一盤散沙的,頭疼醫頭,腳痛治腳。從第一題的字音字形開始,到下面的詞語的義,病句的修改,再到後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閲讀,基本上遵循了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過程與原則。選題時切不可過難過深,違背複習規律,使學生喪失自信心。

四、知能過手

高三複習要注重知識和能力的過手,提高複習效率,搞好高三的“講、練、評”三個環節;要針對學生實際,每一節課要有一定的信息量。知識和能力過手,很大程度體現在“講、練、評”三個環節上。“講“就是要透講,“練”要精練,“評”要深評。三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所謂“透講”:即高三複習課應力求避免與平時教學的簡單重複,教學要創新,要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要注意變換角度,注意總結規律。所謂“精練”,就是不搞題海戰術,精心選編習題,這一步很關鍵,學生一定要做,堅持學生不做老師不講的原則。所謂“深評”,就是評講課不能僅對答案,而要剖析、闡釋,要增大授課的信息量,兼顧基礎與能力。但一學期下來,堅持得並不是十分好。

五、指導讀寫

儘管高考複習任務繁重,但不能忽視利用課餘時間閲讀。例如中國古典詩歌、現當代散文名著,填補學生荒涼的閲讀園地。指導學生每天閲讀,可利用做其它科目習題疲倦的時候進行閲讀。閲讀的時間每次不宜過長,要細水長流。我們更不能忽視作文自我訓練,畢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試題中賦分最多的一道題。這段時間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習作,認真總結自己作文的得與失;二是要學會整理充實自己的作文素材庫,關注當前社會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面發生的重大事件,積累寫作材料;三要善於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將自己對社會、人生的一些積極、昂揚、向上且較為深刻、帶有個性色彩的思想認識儲存起來。

以上只是自己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3

這個學期我擔任初一年級2班、四班的語文教學,由於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 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一、多彩朗讀,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是師生都陶醉於琅琅的讀書聲中。缺少了朗讀,語文課似乎就失去了活力。所以,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朗讀方面的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我常會給學生以具體的朗讀指導。用優美的範讀來啟動課堂,激發學生的情感,用分角色朗讀幫助學生品析人物形象、用比較朗讀法提升學生的語感、我還嘗試過用表演朗讀給學生生動直觀的印象。多彩的朗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一堂語文課,不聞學生書聲琅琅,那真算不得好的語文課。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會繼續探索、總結朗讀訓練的有效方法。

二、讀寫結合,探索作文新思路。

閲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一雙美麗的翅膀。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困擾着我。根據“讀寫結合”的原則,我對作文教學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究。

學生閲讀時間少、閲讀量不足,寫作文時往往無從下筆。我精選跟作文話題有關的美文,在作文課上印發給學生閲讀,要求學生圈點勾畫,然後在課堂上交流,指導學生正確地選材。另外,課文是最好的範文。我常常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的思路,學習謀篇佈局的技巧。

針對作文批改低效的問題,我改變了批改的方式。選擇各個層次的作文,打印分發給學生,同樣要求學生寫出旁批後課堂交流。因為是評價同學的作文,學生積極性更高,課堂上常常擦出智慧的火花,曾經枯燥的作文課煥發了生機與活力。閲讀同學作文,強化了對作文訓練重點的理解。

另外,失誤作文,常常被我們忽略。其實,只要認真閲讀,及時反思,它會成為非常好的作文課教材。例如,在一次半命題作文訓練之後,我發現學生在對題目的理解方面有明顯的失誤,我緊緊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學生品析關鍵詞語,重新審視題目的含義。

三、名著閲讀,增加學生底藴

本學期,我每週拿出一節課讓學生閲讀名著《昆蟲記》《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並要求學生做出讀書筆記。學生從《昆蟲記》中體會到了法布爾的沉浸在昆蟲世界的樂趣,從《童年》中感受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敬佩保爾頑強般的意志。初一正是學生閲讀的黃金期,積極倡導名著閲讀是我的今後努力的方向。

四、反思總結,教學研究的契機。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每當我上完課後,對課堂教學的得失都有深切的體會,回到辦公室,就趕緊記錄第一感受。遇到問題,就翻看《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等教學期刊,學習先進經驗,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功夫不負有心人,陸續有文章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あ本學期名著導讀《做昆蟲的朋友》、閲讀指導《從卑微中讀出偉大》發表在《新課程報·語文導刊》,閲讀訓練《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針》《春夜喜雨》發表在《滿分閲讀》。

五、點滴積累,激發學生興趣

語文教學的真諦是讓孩子懂得生活、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善於從生活中發展自我。為了擴大學生的閲讀面,我發動學生定期摘抄美文,稍作編輯,裝訂成冊,就成了一本班內《讀者》。在互相傳閲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在文章的後面。為了激發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我鼓勵學生從課堂作文和週末隨筆中挑選自己滿意的作文,“發表”在校刊《今日十一中人》上。這兩個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和創作激情,提高了動手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4

高三語文教學也需要在實踐中思考,思考中總結,總結後提升。連續幾個月的高三語文教學體味了艱辛,也收穫了快樂,但更多的是感悟。

1、迴歸教材

高三複習除了題海式強化訓練,還應充分開發利用課本。實踐證明,迴歸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數的有效途徑,“以本為本”是高考複習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試,我們常説“萬變不離其宗”,還説“題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話適用於高考,也適用於當今極具靈活性和時代性的高考語文。我們手中的複習材料儘管是精心挑選的,但其寬度與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會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淺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適中。所以對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學生而言,教材應該是最好的複習資料。現今的高考命題堅持以教材為依據,所以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在高三的複習中仍不可脱離教材。下面以寫作為例談迴歸教材的重要性。

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總是因素材太少太膚淺,從而導致“言之無物”。所以高三階段,教師和學生依然會在積累寫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過網絡,通過報刊,通過各個途徑積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説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歷年的高考話題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過,但是,均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鑑或啟示。20xx年高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的認知關係”這一話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裏就能找到素材獲得啟示。同時,歷年高考的優秀作文相當一部分是得益於“活”讀“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與聽從別人””這一話題在《遊褒禪山記》裏也能找到素材獲得啟示。還有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優秀作文中被採用被演繹。僅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着我們去開發。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既能解決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藴,可以説是一舉兩得。

2、感悟生活

當今高考,語文是最貼近現實,最接近生活的一門學科。所以我們的高三複習要讓學生懂得感悟生活,學會感悟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采的。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寫作有源頭活水,可以使鑑賞能力有所提高。無論古典詩詞還是現代散文小説,都是藝術創作。藝術首先是來源於生活的。只有讓我們的學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們鑑賞藝術作品的能力。語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語文試題也不是關起門來造車。貼近生活,關注生活,以人為本是語文高考命題的大方向。所以我們不要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否則我們的學生將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將低能,我們教師的努力就付之東流。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5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外,還必須具備不斷反思的意識,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與時俱進;才能對自己提出更高更遠的目標,向教學藝術的殿堂邁進。對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挖掘語文教師成長的源泉

美國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認為:“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嘗試、改造,必須去做”,充分體現“實踐中體驗,體驗中發展”。教學時實踐的藝術,教師只有自主參與到開放式的教學應用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的身心體驗,才能挖掘自身專業成長的源泉,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

1、走出去:專家引領,與時俱進。專家是一線教師的航標,教師除了需要大量吸取專家論著中的精神營養外,更需要得到專家的引領。讓教師“走出去”,是教師走近名家、名師、名校的機會,也是教師學習、反思、超越自己的機會,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喚起和激發教師的情感。20xx年7月28日,在貴州教師教育學校呤聽了四川省肖成全教授關於“有效教學”的講座。聽肖成全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肖老師幽默風趣,知識淵博,語言生動,言行整合。課上有講解,課中有互動。激情昂然,鏗鏘有力,舉例實在(如對“愛”(愛)的詮釋:“愛”(愛)的本意是:用手(爪)捧着,用絲綢蓋着(ㄇ),把最好的東西(心),送給朋友。),很具感染,潛移默化,真乃高效課堂,我受益匪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天”,參與名師名課的實踐活動,可以為教師注入新的生機,有力地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

2、站出來:重構教研組功能,實施校本實踐。教研組是學校的基層組織,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起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教研組要具備教研、科研、培訓多項職能,藉助於跨學科的、不同層次教師間的互助與合作,作用於教師的校本實踐專業成長。即利用教研組活動或大學科教研活動,通過“問題懸掛”、“問題招標”的方式方法,以“教學問題—教學設計—教學行動—教學反思”為過程展開自己的教學實踐。日常教學的“問題”並非都能構成研究的“課題”,只有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並“有心設計”了問題解決的思路之後,教師日常教學的“問題”才能轉化為研究“課題”,這也意味着教師的“問題意識”上升成為“課題意識”。如果有解決不了的重大疑難,再邀請有關專家來報告講座、對話商榷。

3、坐下來: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豐盈教師的實踐經驗,提升教師的實踐性智慧,在處理教學突發事件時,能超越經驗,做出及時準確的反應。案例研究要涉及學科層面:學生學習層次是否促進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有效生成?涉及操作層面:討論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學技術和教學技巧問題,其目的是探討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做才更好,解決“怎麼做”的問題;涉及理論層面:“為什麼這樣做”“怎樣做更好”,對實踐中的操作策略進行理論分析,主動建構和豐富教學理論。

優秀案例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學技術的嫻熟,甚至每個教學細節背後都隱藏着教育理想、教學藝術、新課程理念。這些意義需教師在觀察、研究中激活自己的經驗,喚醒沉睡的知識,與教師對話、與活生生的課堂教學實踐對話,感悟如何憑藉教材,將觀念轉化為具體操作,從而實現思想的超越和教學行為的改善。對失敗的案例,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會診”教訓,共商問題。同時也促使“旁觀者”對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有所察覺,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對自己的教學實踐,規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4、彎下腰:“換一個視角,別樣的景色更精彩;換一個説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換一個表情,輕鬆了自己歡樂了大家!與他人一份情懷,與自己一份方便;給世界一份温暖,給自己一份寬和”---于丹。做一個幸福的人,首先必須學做一個喜歡別人的人!不用着急,因為我們都在路上!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要行動,就會成功!凝聚你我,共同在一條路上走下去,一定會勝利!師生對話,教學相長。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首先是學生的學習夥伴,其次才是學習的指導者。所以在語文課程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再是被灌輸的器皿,不再是課堂的聽眾,而是具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活躍的、充滿生命力的學生;教師不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居高臨下,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通過平等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才能增加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追求課堂教學之美

反思: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參、一支粉筆上課堂的現象並不屬“偶然”。目前,語文教師的備課要麼參考或照搬現成的教案,要麼再加以或多或少的個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參説法”則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也正是這個緣故,本來十分精彩的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變得索然無味了。“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説法也就不復存在了,正所謂“你不分析我還興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語文教學現狀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語文老師要能寫好作文

《教育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老師,你能作文嗎》,對現代教師的寫作能力提出強烈質疑和拷問,語言犀利,批判無情。但捫心自問,這的確是語文教師普遍存在的實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震驚和深思!語文老師會寫,本是理所當然的,可現在似乎存在大問題了。看過一則報道,上海某校舉辦師生同題作文競賽,學生作文雖不盡如人意,但更出乎意料的是教師的作文也語言乾癟,結構鬆散,內容牽強,總體水平竟不及學生,着實令評委瞠目結舌,始料未及。一個語文老師要是自己不能寫,又何以去指導學生寫好作文呢?要是自己構思不出一篇好文章,又如何引導學生琢磨文章的寫法?新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教學當中去,以便培養他們的語感和興趣。但由於語文老師對語文的冷漠和不擅長,往往充當了“説文”而不是“作文”“是評論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語文老師反而成了語文的門外漢,致使點評學生作文時往往流於空洞説教,或隔靴搔癢,甚至優劣顛倒,把學生作文中許多精彩之處忽略掉或處理掉,可歎啊!

四、語文老師不但能“教”還要能“研”

有人説“語文老師人人能當”,這是對傳統語文學科的曲解和對“老套”教學的語文教師的不信任,但,要想改變這種看法,恐怕需要我們語文老師揹負着層層壓力去努力了,從我自身開始吧!傳統的語文教學是讓教師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給學生,但是,我們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達到“青出於藍”的教學效果,我們必須把汲水的方法和經驗傳授給學生。然而,什麼樣的方法適合本班的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又該如何教學?這又啟示着我們千篇一律的統一教學手段是無法實現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目的的。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教研能力。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還要注意研究我們的學校,研究我們的學生,研究我們的課堂,研究我們的課程。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要立足於學校自身的真實教學問題,做到“以校為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g4j0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