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最新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最新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新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閲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閲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他們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形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呢?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為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為新砌的花壇寫温馨的宣傳用語,為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為校園電視台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為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悦耳的名稱。

(二)融會貫通,以一當十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閲讀觸及其餘,啟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後,相機返顧或推薦《小珊迪》《小音樂家楊科》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裏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閲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屍體上,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裏,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飢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着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開發課程薰陶情感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為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台對六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裏、校園網裏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為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決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含涵蓋的,我想,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六年級的師生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應共享一片豔陽天。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這首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藴涵着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並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縱觀全詩,對比鮮明,照應明顯,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課前我覺得學生要理解這首詩的深刻內涵有一定困難,一方面是考慮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較遠;另一方面是考慮詩中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刻,需要查找相關資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理解,這對學生來説無疑也是一種挑戰。最後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麼人?這些人怎麼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於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藴,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繫。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閲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麼?(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乾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花一元錢買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着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對教學過程中各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精準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範讀。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幾年來,我擔任六年級的語文教學,要反思的地方很多。“班風決定學風,學風決定成績”,正因為我所教的班級的班風與學風兩者都存在問題,故上期末考試語文成績很不理想。但我作為高年級的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注重抓好閲讀、作文三個方面的教學,覺得還是挺成功的:

閲讀教學

一、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閲讀的質量。

二、應注重指導學生的運用與創新

在閲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閲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式學習。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學生閲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覆閲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並在閲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創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各人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繫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容,並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這一環節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

三、讓學生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學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

作文教學

一、鼓勵學生、體現自我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脱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湧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二、以學生情感為為主

以學生情感為作文教學的出發點,教師不再是作文教學的主宰者,而應該是學生情感的激發者和反應者,這就要求教師,一是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感受力。小學生活動的天地大多是學校和家庭,這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感知範圍,要想讓學生寫出或寫好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必須使他們有大量感知了的事物在頭腦中留下眾多的表象。所以必須在創造條件豐富學生生活的同時,着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感受力。二是要出一些開放型的作文題目。例如,給出一個範圍(不定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確定題目進行寫作。

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

要允許學生在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自定”所要達到的寫作目標,諸如文體、材料選擇、表達手法運用、表達技巧的借鑑等方面,不搞統一要求,也不提統一標準。一般地説學生“自定”的目標總是較切合他們的實際水平,而且正因為是“自定”的,若目標含有一定的挑戰性,會極大地激發他們的自覺性、征服心和自信心。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可讓學生變換題目寫。對於同一事件,學生從不同角度,擬出不同的題目進行寫作。如“登山”,可按中心、時間、人物、事件、感受等方面進行寫作。二是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寫。從多角度認識和表達,如“校園”,可寫校園的景色宜人、過去的校園、未來的校園、校園中的新人新事新風尚、老師的辛勤勞動等。三是可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技巧寫。可按順序寫,也可用倒序寫;可先總後分也可先分後總等。四是對課文進行補寫、續寫等。

四、以自由作文為主

在寫作過程中允許學生自己完成,也可自由討論;可以一次性定稿,也可一人寫多篇。總之,只要學生在“寫”,教師對“寫”的方式、過程儘可能不加干預。只要學生“寫”的目標達到了,手段由學生自由選擇。這一原則下具體的做法有:一是讓學生建立自由的創作交流組織。二是教師要有民主的指導方式,促進學生大膽準確地表達,這就要求教師要鼓勵並容忍學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如《一件……的事》,學生一般都從正面寫,其實還可從“反面”寫,如後悔的事、傷心的事、想起來令我汗顏的事等等。又有學生寫《我的母校》總是寫校園如何吸引人,生活如何難忘,其實也可談令自己傷心的事、令自己生氣的事,它們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對此,教師應予肯定。

以上是我一學期來對語文教學的一點反思,難以言盡。但我作為一名班主任兼語文教師,做好學生勤奮好學的思想工作是必不可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7jx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