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我的教學反思

我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教學反思

我的教學反思1

錄像課《誇誇我自己》的教學反思20xx年元月12日,上午第三節課進行了《誇誇我自己》的錄像課教學。這堂課的氣氛非常活躍。在四個活動中,學生非常投入,時而積極發言,時而靜靜地思考,時而專注地寫畫。孩子們在系列活動中展現自我,增強了自信心。和以往沉悶的公開課課堂氣氛比較,感覺真的不一樣啦。孩子們神采飛揚,爭先恐後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優點。似乎有一種壓抑不住的表現慾望。課前我所有的擔心一掃而光。以前曾懷疑,這班孩子,嘴巴似乎撬不開,發言不舉手,表情很嚴肅,幾乎不會笑。

而今天,有幾次,老師不得不板起面孔,維持起紀律。如何營造出如此活躍的課堂氛圍?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可歸結為兩點:

一、課前為學生搭建表達的平台

曾經私下和一個開朗的學生聊天“你的愛好是什麼?”“玩遊戲”“還有嗎?”“睡覺。”如此回答真是令我吃驚,太簡單了,也很無趣啊。怎樣誇自己,是如此難?感覺到孩子對誇獎自己無從下手。於是搜索整理,打印資料《怎樣介紹自己》學生人手一冊。可以從生活、學習等方面介紹自己,甚至可以説:我的個子高,我的力氣大,我跑得快……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可以説愛做家務、會踢毽子、很愛笑……等從多方面讚美自己。

隨後很多孩子找出了自己的證書、獎狀、成績單……還有的毛遂自薦要在課上帶樂器表演。最值得高興的是有二十多個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開始使用計算機,動手製作PPT。孩子們親歷成長的過程,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令人忍俊不住。看到自己一天天的進步,生活學習的場景,肯定有一種説不出的喜悦和自信。

二、課上輕鬆導入,環節緊湊

有一種説法,在我們的課堂上充斥着一種看不見的東西,那就是恐懼,害怕無處不在。老師害怕,唯恐學生隨意放縱,丟失師道尊嚴;學生害怕,唯恐老師的斥責和懲罰。要讓學生忘記恐懼,就要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上課鈴響後的幾分鐘非常關鍵,幾經考慮,在出示完單元主題後,直接打出2張幼兒的圖片,讓大家猜一猜是誰。這正是由學生製作的PPT中,截取的兩張學生兒時的照片。看到夥伴幾年前剛剛學步時稚嫩的小臉,同學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放鬆下來。接下來的教學活動變得輕鬆起來。

幾個活動趣味性強——“誇自己”,同學們個個神采飛揚;在讀“老師的誇獎”時,教室那麼安靜,微笑掛在每一張小臉上;“星星閃閃亮”,同學們寫呀、貼呀,小小檔案立時生動起來。“我的願望”似乎插上了翅膀,天馬行空,五花八門,令人瞠目。

縱觀整個教學實施過程,其不足為:

1、要提高小組活動的時效性

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先輪流介紹自己,再選出代表全班展示。當時大家搶着發言,不夠講秩序。今後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謙讓尊重,培養傾聽習慣,以提高小組活動的時效性。

2、計算機的使用需要熟練

在問卷調查中,全班56人,只有3人家裏沒有電腦,但平時可以上網的不足20人,且大多數在玩遊戲,一部分由家長陪同看班級郵箱。學校的條件也有限,一台投影儀,一個筆記本,根本上不了網。每次用多媒體,要找專門負責的老師,機器搬來搬去,自己操作也不夠熟練。很多PPT製作需要家長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完成。

展望:

一切慢慢來,在這次《誇誇我自己》的教學中,已經有22名同學(近一半)製作了PPT來展示自己。小組成員間怎樣合作進行評價,也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應該説,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正一步步出發開始神奇的因特爾未來教育之旅。

我的教學反思2

一、教學貼近兒童生活。

我所執教的《我的責任》一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都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在教學中,我所用的視頻、場景等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生活的再現。通過回放孩子們在學校、家裏的生活內容,讓學生受到啟發,明白自己在家裏、學校也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不能把自己的責任推給父母、老師或其他同學。從現在起就應該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學形式活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本節課的教學,我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採用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如開課就用小遊戲的形式讓兒童明白自己在不同場合都應儘自己的責任,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為學生其後的主動學習打下了基礎。隨後採用了視頻把孩子們帶進了自己的生活,最後我和學生合作進行了情境表演,這些形式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啟發性。整堂課,老師一直是孩子們學習上的親密的合作者,和孩子們親切交談,學生興趣高漲,思維活躍,發言踴躍。

三、教學環節清晰,層層推進。

本節課,我採用先明理,後行動的理念鋪開教學。提出課題後,我採用了一個小遊戲,我説一些事情,學生舉牌示意這些事情該誰做,我所選的事例分別網羅了在家裏、學校的典型。讓學生先明白了哪些事情該誰做,自己在家裏、學校中都應盡到一些自己的責任。然後,就由學生熟悉的學校生活談起,看看自己在學校應該盡到哪些責任?由此及家庭、社會的責任。在明確了不同場合應盡的責任以後,再來解決不會做的事情,通過學生交流,情境表演,大家形成了共識:不會做的事情學着做。最後,請孩子們思考,自己準備在不同的場合做什麼,並堅持不懈盡責到底。這樣的教學方式,符合兒童認知的規律。

四、學生初步形成了責任意識。

本節課下來,大部分的孩子們都明確了: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責任,自己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應該肩負起哪些責任。在學校裏,很多孩子都談到了要認真學習,幫助成績差的同學,保護校園環境,節約資源等,思考的角度很廣,在家裏,孩子們不僅想到了要以主人翁的身份料理一些家務,還想到了自己要為父母拿拿拖鞋、端端茶、錘錘背等行為盡到自己作為子女的責任。多可愛的孩子們,從他們質樸的語言中,看得出,他們幼小的心裏已經種下了“責任”的種子。

我的教學反思3

從教20年,我始終把學生的發展看做我工作的生命線,因此即使是試課,我也要以學生髮展為主,因為心理課並未開通,所以學生對此既陌生又好奇!

一切準備好,獨自一人在會議室聽着冷漠的《我》。在心理説,今天要讓孩子上一節輕鬆成長的課,要讓教育無痕,要讓育人進心,讓孩子擺脱課堂有形無形的桎梏。知道課堂是自己可以打滾的草地,是自己可以放風箏的天空,是自己的主戰場。。。。。讓孩子也看到老師真實的一面。

因為活動,孩子們是開心朵朵,笑聲不斷,一個胖嘟嘟的男孩拉着我的手説:“我是什麼了?”看着他純真可愛的樣子,我也禁不住大笑起來。同學們活動極其投入,表現活靈活現,他們這種無界限的自我讓我也很快投入其中,與他們一起開心活動。

主題是:我來了。圍繞着“我”的活動,孩子們興奮,分享各自的高興勁。他們甚至忘了這是課堂,有笑聲的課堂才是有生命的課堂!因為初次上這樣的課,孩子們的語言分享還是很笨拙,但他們的神情已經告訴我,他們喜歡這樣的課。因為他們輕鬆的看到了真實的自己,也遇見了最好的自己。在音樂聲中他們輕輕的擁抱了自己---感謝自己多年的努力---對自己的過高要求説聲“對不起”---接納自己説聲“我愛你”---向角落裏懦弱的自己説“拜拜”,喚醒內心,強大自己!

45分鐘的課結束了,孩子們不願離開,幾個學生跑過來,揚起青春的臉説“老師,我想抱抱您”,我一愣後馬上緊緊擁抱着孩子們,這是預設之外的,更是生成在內心的!

心底湧起火山樣的感覺。

我的教學反思4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的生活,理解起來,並不存在什麼難度。教學該課,先讓學生品析重點句子,如“王寧站起來説:‘我選我’。”“王寧説:‘……我要像他一樣熱愛勞動,關心集體。”通過這些句子朗讀和感悟,體會王寧的勇敢和主人翁的集體觀念。

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是這樣一句話:“王寧的話剛説完,教室裏響起一片掌聲。”圍繞這句話學習夥伴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王寧的話剛説完,教室裏就響起一片掌聲?”這裏可以安排學生演課本劇,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課文的情境再現出來。

當孩子們也情不自禁地為王寧鼓掌時,老師利用這個真實的情景,適機提問:“你們為什麼把掌聲送給王寧呀?”學生可能會説:“因為他勇敢。”“因為他熱愛集體”等等。學生在回答時,其實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內外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

我們還可以將口語交際《我的想法》提前到這裏教學。

我的教學反思5

牙齒是我們每個人身體很重要的一部分,要伴隨我們一生呢!但是老師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人都不瞭解牙齒,也不懂得保護牙齒,正在承受或即將面臨牙齒疾病困擾。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張圖片(播放牙病圖片),觸目驚心啊!我們都需要愛護牙齒。

接下來我們做幾個現場調查和實驗:

觀察活動1:

看看我們在座的同學當中,大家都有幾顆牙,有多少人是正在換牙,有多少人是有蛀牙的。(學生實踐,現場調查,注意分工,填寫表格)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

看來我們大家的牙齒問題還真不少啊,千萬要引起重視啦。如果不注意保護牙齒,我們將面臨很多牙病帶來的困擾。

提出問題:大家對剛剛的調查有什麼特別想去了解的問題呢?

(學生舉手回答,老師電子白板書寫)

大家提出了這麼多問題,看來我們的疑問確實很多,必須要細細地去研究一番了。我們看一下哪些問題是值得去研究的呢?

學生討論,共同篩選

歸納選題原則:有意義、有興趣、有能力、有安全(保障)

對於該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提出並表達問題,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根據《江蘇省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指定的課程目標,三、四年級的學生能結合生活中的現象發現並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具體真實的問題,能將問題表述清楚。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學生,教學目標就是定位在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表達問題。本環節能夠緊扣課程綱要,教學目標明確,也注意到了小組活動的設置,通過現場調查牙齒狀況,填寫調查表等,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並親身實踐,在集體實踐活動中體會樂趣。在提出問題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個人舉手提問,每個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產生思維碰撞,不斷迸射出新的問題,氣氛非常活躍,老師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與大家一起篩選,引出提問四原則。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評價機制未體現

綜合實踐活動以過程評價為主,方式上倡導“多元化評價”,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綜合能力的評價。通過評價,刺激學生更好地自我規範、遵守課堂秩序、實現小組合作、積極思考。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是一個相對其他更為實踐性、開放性、探究性的課堂,就更需要評價機制貫穿其中,達到課堂效果收放自如。

二、學生協作缺乏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發現、提出和表達問題,就要在這個重點環節給學生充分的自我探究和實踐的機會。本環節確有小組活動形式的探究活動,但並不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點上,作為一個熱身活動還是可以的。所以在提出問題與表達問題這個環節,通過小組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內提出問題、表達問題,給每一個學生髮言的機會,通過小組成員共同探討、研究,彙總出每個組最想提出的3個問題。

我的教學反思6

《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寫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課文先寫一名孤兒在炮彈爆炸中受了傷,急需輸血;接着具體寫了阮恆獻血的過程,生動地描寫了阮恆獻血時的神情、動作,真切地反應了這個小男孩獻血時的複雜心情,同時也設下了懸念;最後點明阮恆內心矛盾痛苦的緣由和堅持獻血的原因。因此,引導學生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理解他當時複雜的內心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過程中,我在第一課時,讓學生通過多次閲讀讀準字詞,理順文章順序,知道課文的主要人物是阮恆,也知道講了一件什麼事,並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通過學習了故事發生的起因1—4節,學生知道小姑娘生命遇到危險急需有人給她獻血才可以保住生命。

在設計上第二課時教案時,我就把着力點放在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恆獻血時的情感變化上,通過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點撥學生,抓住重點詞深入探究阮恆當時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

1、創設情境,走進文本。

為了讓學生能夠很快進入文本,我承接上節課的內容,藉助板書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醫生説如果不給小姑娘補足血,她就“一定會死”。那麼誰願意為她獻血呢?請大家快速閲讀課文5—7節。這樣學生很快從第7節中瞭解到一個叫阮恆的小男孩願意獻血。接着,我便讓學生抓住有關寫阮恆願意獻血的句子,看看阮恆當時的動作、心情是怎樣的?在學生讀後,我便出示句子。

一陣沉默之後,一隻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來,然後又舉起來。(提示學生想:阮恆舉手時為什麼“顫抖”?為什麼把手“放下去”又“舉起來”?讓學生把這個句子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模仿阮恆的動作,抓住阮恆小手的動作:顫抖——舉起——放下——舉起,從這一系列動作中,引導學生體會他當時心裏在獻血和不獻血之間進行的思想鬥爭,體會他矛盾的心理,同時也感受到他的勇敢,因為他為了救小女孩,最後還是下定決心舉起手來要為她獻血。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內心活動。文中一些句子寫出了阮恆在抽血中內心的痛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阮恆在獻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害怕和痛苦的心理以及他最終堅持獻血救朋友的美好心靈,我把這幾個句子特意寫在小黑板上。

(1)過了一會兒,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顫抖並迅速用另一隻手捂住臉。

(2)但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嗚咽,並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

(3)接着,他那不時的啜泣變成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他眼睛緊閉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頭,想竭力制止抽泣。

我把這幾個句子特意寫在小黑板上,讓學生通過讀句子和讀老師的思考提示,體會他的心情。並在學生讀懂了這三句話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對這三句話中描寫阮恆哭泣的詞語進行一次梳理:阮恆在獻血的過程中,從啜泣一下,到又開始嗚咽,再演變成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以及抽泣説明了什麼?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阮恆的痛苦到底是什麼呢?(醫生不明白,老師也不明白,學生更不明白。這個問題我沒有急於讓學生回答,而是讓學生讀12節後再來回答。這樣就更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整合教材,理解課文。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讀書,弄清阮恆幾次哭和他痛苦的心理,我在學生學習了5—10節後,讓學生先讀12節,提示他們想讀了這段後,你知道阮恆哭的原因和痛苦的原因是什麼?這樣學生很快就把軟恆的想發説出來了,他哭和痛苦的原因是“他以為自己要死。”然後我又引導學生回顧前面的課文內容,想想他的這個想法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才結束,這樣學生通過回憶前面的內容,一下子就理解了阮恆的痛苦心情。那麼他後來為什麼不哭了,學生一讀就很清楚了。緊接着我又啟發學生想象醫生是怎樣安慰阮恆的,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例如:平時自己生病了,要打針,要吃藥,害怕時,醫生爸爸媽媽是怎樣安慰自己的。這樣學生很快就會説到:別怕你不會死的,一會就好了。只要你一部分血,小姑娘就會活了。

4、評價人物,昇華情感。

課文最後説醫生問阮恆以為自己獻血後會死,但是他為什麼還是堅持獻血呢?引導學生讀阮恆的話“她是我的朋友”。然後想想阮恆為了朋友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的精神,是多麼的高尚,教育學生向阮恆學習。然後啟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説説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朋友使學生明白當朋友有困難時,我們要幫助,朋友有危險時,我們要救助。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抓住重點詞句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我覺得在讓學生自己説體會和感受時,時間不夠充分。如果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就更好了。

我的教學反思7

本次活動是一個續編講述的語言活動,在本週這已經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對於這樣的續編繪畫和講述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活動中小朋友能從圖片的內容瞭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時他們也能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能説出了自己對於小貓咪咪跑掉後的猜想。有的説“爸爸説,抓到了我要打它一頓,抓到了要它陪,咪咪自己回家道歉了……”。當幼兒看到幼兒用書的最後一張圖片,他們就説:“小貓又送了一盆花給爸爸”“那這盆花哪裏來的呢?”“小貓又是怎麼對爸爸説的呢?”我就及時的引導幼兒想象……

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能從自己的想象中進行簡單的繪畫表示,雖然有的幼兒繪畫的並不好,但她講的卻是很動聽,也有的幼兒繪畫的很好,但講的卻是不怎樣。不管如何從幼兒每一張圖片中發現每一個幼兒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活動效果較好。

我的教學反思8

《我的夢想》一課時,讓大家儘量敞開心扉,大膽想象,大膽着筆,畫出自己最想畫的、最喜歡畫的一切。這裏的大膽想象最為重要,想象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兒童心目中的天空五彩繽紛,五花八門,內容豐富。

上本課《我的夢》時,教師僅展示出一種正確的構圖範畫還不夠,必須再展示出有錯誤的幾種構圖,兩種構圖範畫相互比較,使學生通過對比,明確認識到畫面從構圖到顏色對比,有個明確的比較。這樣學習起來更方便。

面對特殊的學生,在教學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教師啟發學生展開聯想不夠深入,學生的運用線條的能力弱、對事物觀察得不仔細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反思、改進的地方。在教學時,不能一味拘泥於教材規定的題材作為教學內容,題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現留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在題材、形式表現上營造較為寬鬆的氛圍,能促進學生樂於參與美術活動。

如果安排我上這節課我更有信心、有自信,通過這次的國培培訓增加我們在幼兒有的應變能力的提高。

我的教學反思9

經歷了才明白……

作為一名剛踏入工作崗位第二年的新教師來説,我是幸運的,因為代表聯豐小學參加小欖鎮語文口語交際(作文)大賽這麼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給予了我。我是幸福的,因為在身邊有領導的關心和朋友的支持。有體驗才會有感悟,有感悟才會有收穫,有收穫才會有成長,有成長才會有進步。經歷了這一次活動,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自身能力的薄弱。

一、弄明白了比什麼都重要

何謂“口語交際”?這是我第一次上完課後劉校長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應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如今人教版語文書中,從一年級開始就設有口語交際這一環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因此,培養學生把話説清楚説明白,説得通順流暢,讓對方聽得懂,是口語交際能力訓練的一個重要目標。

1、創設“語境”,讓學生有話可説。

李吉林老師曾説:“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在《誇誇我的同學》中。“請同學們接下來瞪大眼睛,豎起耳朵,認真聽自己看,待會我可是有小問題的。”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趣味性,但是又給他們安排了任務。隨後播放錄像,學生都目不轉睛的死盯這大屏幕,此時此刻學生已經明白了誇什麼,怎麼誇。就不要過多的講解誇獎的要求,而在與學生的談話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歸納、板書出來了。

2、多向互動,發展學生的“語技”。

口語交際最大的特點就是雙向或多向互動的交際方式。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在交換思想、看法、意見時進行的心與心的對話。其對話過程構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際關係,形成多向互動的交際方式。隨之,在互動的過程當中促使交流逐步深入。在《誇誇我的同學》一課的訓練當中,首先是學生向老師彙報,列舉我們班級同學的優點。此環節是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有哪些優點可以誇獎。其次到小組討論,讓學生誇獎同桌,老師當。此環節是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讓面對面的相互誇獎。與此同時讓學生來評價,從而促使學生更有效的掌握運用誇獎的要求。再次讓學生下座位去主動的誇獎別人,在進行“相互促進”這一環節時,學生基本上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交際對象、交流方法,獲取、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交流信息。在這種接近生活自然狀態的訓練中,學生的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

3、拓展延伸,引向生活實踐

口語交際能力作為一種綜合能力,它的培養訓練應該與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不能侷限於課堂,在課堂中止步。在本次口語交際課的結課時,我針對現在孩子“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別人的長處”的這一弱點,號召同學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多地去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別人的優點是一種快樂,同時對自身也是一種促進。通過“羅麗斯先生的故事”讓學生明白誇獎的力量是無窮的、是偉大的、是神奇的。更加激勵了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多去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真誠的去讚美別人。通過這樣一節課,讓我對口語交際有了一個全新的詮釋。

二、成長需要打磨

好課是靠周而復始的“磨”出來的!《誇誇我的同學》這個課題我試教上了6次,正式上了2次,其中有淚水也有歡笑。這樣的磨課是痛苦的同時也是幸福的。因為這也是促使我成長的加速器。

反思之一:

飛快地從教室走出來,片刻都不想停留。課堂感想就兩個字“失敗”,此時的心情百感交集。

本次口語交際課,我的設計是針對現在的孩子“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別人的長處”的這一弱點,號召同學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多地去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別人的優點是一種快樂,同時對自身也是一種促進。最後我適時送上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温的一句話“只是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更加激勵了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多去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真誠的去讚美別人。知道不代表真正能做到,做到不代表真正明白!此時此刻想法已成泡影。失敗總有原因,只有客觀的分析,勇敢的面對才有可能使得自己獲得下一次的成功!對於本節課失敗的原因分析如下:

從課的結構上來説,整堂課我完全沒有把握。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備學生,沒有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説。口語交際課就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在交換思想、看法、意見時進行的心與心的對話。然而,口語交際課學生的回答是沒有辦法預設的。由於事先自己沒有收集大量的資料,當好幾個學生不知如何誇獎時,心中便已沒了方向,不知採取怎樣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引導,課堂機制極度欠缺。學生不懂,老師不引。慢慢的整堂課變得死氣沉沉,看不見高高舉起的小手,以至於原本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被自己改得面目全非,體無完膚。更重要的是自己都沒有學會誇獎學生。

反思:如何讓學生有話可説?

我的教學反思10

這一學期來,我發現我們班學生變了,課堂上的表現不再像一年級的時候那樣活躍,那樣積極、主動了,取而代之的經常是死氣沉沉,師生彼此都覺得無趣。,我也覺得很累,常有一種“老牛拖破車”的感覺。為此,我非常苦惱,一有空就在思考這個問題:“原因在哪裏?他們對那些星星月亮之類的小獎品已不那麼感興趣,對開火車、找朋友等常見的形式也已習以為常了,我該怎麼辦才能把他們的熱情再調動起來呢?”

我決定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大幅度的改革。今天,學習《我的影子》一課的生字時,我先請學習小組討論幾分鐘,看大家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們,然後請一個小組的同學上台當小老師,教會同學們記住生字。你聽聽他們的講解:公主的“主”:頭上的點就像公主頭上戴的頭飾,下面的“王”字表示她是皇帝的女兒,很大;“揮”:將軍經常這樣跟人揮手(做揮手的動作),所以“揮”是“扌”加“軍”;“蹦”:一羣小朋友要去爬山,大家高興得蹦起來;“矮”:我知道一個小女生長得像禾苗一樣高,就是矮;(另一個學生指着旁邊同組的同學説):李瑞長得高,培欽長得矮;(另一個學生半蹲着腳把自己扮成一個小矮人説):我知道像這樣個子很小很小的人就是矮。……教室裏不時發出陣陣熱烈的掌聲,我也不由自主地發出讚許的微笑,並及時作出鼓勵性評價:“你的想像力真豐富。”“這辦法妙極了。”之後,我又稍作下總結:“剛才,我們從這些同學身上學到哪些記住生字的好辦法?”大家通過交流,總結出如發揮想像猜字義、加動作表演、爬文字長城等方法。一節課下來,我做的事不多,孩子們卻學得更好。

經過反思,我發現這節課成功之處在於:真正放手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前段時間,我潛意識裏總擔心放手讓學生自學,而不經過強化訓練,學生能學得好,記得牢嗎?有了這種顧慮,自己又在不知不覺中走回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框框之中,學生字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讀,又一遍一遍地寫。這種毫無挑戰性又毫無趣味可言的重複訓練,學生能不厭從頭倦嗎?現在,他們成了自己學習的主人,不僅可以先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生字,自己的聰明才智也得到了展示,滿足了學習的需求。在這樣的語文實踐中,學生學到了知識,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想像力也有了發展,又在活動中學會了合作與交流,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我的教學反思11

課文《我的舞台》,作者以“我”的口吻,娓娓敍述了“我”在“藝術和生活”舞台上成長的故事,反映了在“藝術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氣和力量讓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時,作者還含蓄地闡述了“老實做人,認真演戲”的道理。

教學本課時,我決定眼於通過學生的自主閲讀,引導學生感悟戲劇表演藝術給人的神奇魅力,要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和畫找語句來感知課文,並通過朗讀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一、直奔中心,長文短教

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比較長。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

經過研讀課文,我決定採用直奔中心,長文短教,抓中心句的方法來組織教學。文章的中心句,亦稱之謂“文眼”。它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濃縮和作用意圖的精要概括。

這篇課文中心外露,在教學時可讓學生概括出文章中心,然後分析課文是如何表現中心的。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於是,在學生第一遍讀文後,我讓學生找出中心句:“舞台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然後圍繞這一句返顧全文找出與之相照應的句子,即文章的結尾句“

我在舞台上慢慢長大,舞台如一爐火,煉就了我無比的勇氣和毅力。”

這樣既引導學生感受了文章的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又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這是第一板塊。

然後,讓學生第二遍讀課文,思考:作者圍繞“舞台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主要寫了哪幾件事情?

這樣一來,原來長長的課文,就濃縮在幾件事情上,讓學生通過讀書歸納,把握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的寫作思路,為後面的學習作好了鋪墊。這是第二板塊。

第三遍讀文時,讓學生找出文中哪些具體的描寫體現了“舞台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通過圈點勾畫,抓關鍵詞、重點句,談體會,寫感受,深入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這一問題把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向第三板塊。而且稍微拔高了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們獲得探求知識的樂趣。使學生明白:原來文中細緻入微地描寫:如作者隨母親演出時,擠在厚厚的幕布後面,憋悶得滿頭是汗等詞語都充分體現出她對舞台的熱愛和對評劇的濃厚興趣,以及母親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感染後的執着追求。再就是結合她六歲時的拜師學藝的刻苦練習,感悟她對藝術的堅定信念,以及她踏實做人的品格。這樣由課文表面內容到內涵思想上的逐漸深入理解。

接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學習後想象:我在_____舞台上,我在舞台上慢慢長大,舞台如________,____________。拓寬學生思維,進行説話、表達、想象訓練,使課上得實在,落實學生能力,達到語文素養的提升。

最後以學生談學習後的啟發、收穫,昇華思想情感,認識到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經一番徹骨寒,哪來梅花撲鼻香,梅花香自苦寒來,在藝術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陽關道,必須付出艱辛和心血的道理。

這樣便產生了由揭示中心——分析內容——深化主題的教學思路,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為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為輔,交替使用,不但減緩了理解坡度,使學生

加深了知識的理解,而且圍繞中心,由淺入深,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二、多種形式的讀來感悟文本

課堂上有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有默讀,有與小組同學的合作讀,有與老師的合作讀,有學生的配樂感情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學生真正的走進了文本,與文本進行了對話。課堂上學生激情的交流着。學生經過細緻深入的閲讀文本,產生了發自內心的情感交流。

三、資料的適時引用為課堂錦上添花。

在學生透過厚厚的幕布,體會感悟到作者對評劇的鐘愛及母親對孩子的藝術薰陶時,適時地出示了新鳳霞的資料和她演唱的《劉巧兒》片段。

學生聽得都入迷了,從他們那一雙雙痴迷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們的情感火花正在腦際閃現……

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但卻忽視了學生主動參與性,授課時還是我講的過多,雖然講的很透徹,但學生還是被動接受,沒有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課件中的內容不夠精練,前後銜接不夠順暢,與授課環節不符,運用起來不應手,耽誤了一些時間。

我的教學反思12

我認為本次課的成功之處:第一 利用視頻閻維文的《母親》這首歌渲染了課堂氣氛,為學生回憶往事以及體會母愛奠定了感情基調。使得大部分學生都很動情,有的説出自己誤解父母的往事,有的説出自己埋藏心底最深處對母親的愛意。……

第二 通過讓同學們自己找出12段中的細節描寫的句子並感受其表現的母愛這一環節,可以訓練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及學會通過語言、行動、神態來表達愛,感受愛的能力。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表現自己。第三 分組學習有力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質量。每組同學學習成績不同。這樣,通過同組討論問題,優等生能帶動後進生,增強後進生的自信心,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

第四 課前3分鐘,能夠訓練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課堂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今後自己應該多努力,在教學上多鑽研,並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多請教,多學習,讓自己能夠更好更快地成長,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我的教學反思13

我一直很喜歡張曉風的散文。《我喜歡》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本篇文章的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詩一般清新的語言,向我們敞開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歡的景物與事物,並説明喜歡的理由,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豁達、獨特、樂觀的人生態度。文章在語言結構上兩個特點:

一、音樂美。文章語句優美動聽,讀起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使人很容易進入語境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

二、結構美。文章結構整齊每一段開頭都用“我喜歡”三個字領起下文,使12個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句式工整、語言精美,情感貫通全文。

以前在教學《我喜歡》時總是痛苦地與學生一同糾結在文字的韻味上。豈知真正的韻味哪裏是可以言傳的呢?所以我在這次教學中針對本文這兩個特點,我教學中也從兩方面入手。

一、“以讀代講”在讀中學,學中悟,悟中思。以“讀”這個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悟中思,讀出文章包含的韻味,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獨特感受,品味文章語言的優美,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深厚功底,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生活的多姿多彩。體現新課標精神“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的理念”。通過讀讓學生去去 “以讀代講”打破了以往“教師問、學生答”的陳舊教學模式,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通過多種讀,讓學生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極大地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達到生與文本的共鳴,生與師的共鳴,生與生與的共鳴。

二、仿寫延伸,激發習作興趣。學生讀中悟情,充分對文字進行個性的批註、交流。入情後,此時學生已“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心中一定也會有不吐不快之慾望,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獨特的想象,仿寫課文,用語言文字來抒發自己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説一説自己喜歡什麼,學習課文的表達方式,以“我喜歡”開頭來抒發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從而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激發學生靈感,放飛學生想象,發散學生思維,進一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我的教學反思14

《我的母親》是八年級下冊的一篇寫人敍事的文章。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為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徵的把握。深刻感悟母愛這一永恆的話題,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很快進入情境。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二環節是學生對文本的讀與品及交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能結合具體事例和相關細節細細品讀母親的形像,並能較為深刻地把握這個形像。但是存在許多缺憾:

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教師的個性解讀缺少力度,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多閲讀,深入文本,查閲大量資料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鑽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閲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能力。

其次,由於學生緊張,課堂交流不夠,很多學生不敢大聲地將自己的想法講出來,不能很好地與他人分享。我想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環節口頭表達訓練:我最想對媽媽説

這個環節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親,去愛自己的母親,把對媽媽最想説的話表達出來。孩子們發言不夠大膽,表達感情過於拘謹,因此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課堂上我表現的比較輕鬆。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大膽與潑辣欠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培養有待提高,這些還需要在以後的課堂上與學生們一道努力去做。

我的教學反思15

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她是我的朋友》一課。在課堂上,我着重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通過理解“迫在眉睫”來體會小姑娘急需輸血的緊迫情況,並通過比較“啜泣、嗚咽、哭泣、抽泣”幾個詞語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並採用引讀、指名讀、換成一人稱讀課文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感悟阮恆誤認為自己輸血後會死去但為了救朋友又不願中斷抽血強忍痛苦的矛盾心理,從而感知教材語言的豐富精妙;而後讓他們以醫生的身份用“輕柔”的話語來“安慰”阮恆,最後再以同題閲讀《平分生命》加以拓展,感悟阮恆的真誠無私,表達對愛心與勇氣並存的獻血者的敬佩。

剛開始,我認為這個設計較緊湊,而我自己對這篇很有感覺,我的範讀也很有激情,效果應該會不錯的。但上完課後我的心裏卻有點不是滋味了,整體的感覺是學生的情緒沒有調動起來,我思考原因,大致有這麼幾個:1、現在的孩子心目中對朋友的概念多數是在一起玩玩鬧鬧,朋友=玩伴,課文中為朋友寧願獻出自己的生命這種感受離他們的生活的確有些遙遠,學生難以深入人物內心去體會其思想;2、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尤其是“啜泣、抽泣”孩子理解起來確實是有難度,因此第二環節沒有我預期的精彩,只是我單方面的投入;3、阮恆對輸血常識的缺乏導致他的“痛苦”,班裏的孩子同樣也存在認識的誤區,所以模擬醫生對阮恆的説話寫話練習也只有膚淺的隻言片語。

怎樣才能縮小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呢?我思考再三,覺得應該首先讓學生在預習環節落實字詞,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解決自己的疑惑;然後在課堂上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與文本深入對話,另外是否還該在本文提供的特定環境“孤兒院”上多作。但説實話究竟該如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我還得進一步思考。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我又一次深刻領悟到自己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學習,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

標籤: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zmml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