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四篇幼兒教學反思範文

四篇幼兒教學反思範文

音樂課《小烏龜上山坡》課後反思

四篇幼兒教學反思範文

12月份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當然,這也代表着我們將近尾聲了。12月中旬,我們新教師收到了一個新的任務,那就是新教師年度彙報課,而且這次的選課有明確的目的。音樂課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説是比較薄弱的一個領域,因此,我們領導經過商討後決定讓我們上一節音樂課。我們9名新教師都很激動的來到張老師那裏抽籤。結果,我抽到的是中班音樂《小烏龜上山坡》。中班的音樂課?一個個大問號在我的腦子裏迴盪,因為我教的是小班也從未接抽過中班幼兒,更談不上上好一節音樂課。這可怎麼辦呢?

當我手足無措的時候,我的師傅夢裏千尋過來了,她告訴我説不要緊,慢慢來,你先可以去了解一些關於中班藝術領域,特別是音樂方面的知識,再結合《小烏龜上山坡》這首歌來設計一下設計思路和這節課的教案。我利用空班時間和兩個晚上的時間終於設計好了我的教案,我很興奮地拿給我師傅看,師傅看了以後覺得教案的活動目標1不是很好,她就跟我一個研討、商量,並指導我怎麼修改、怎樣設計幼兒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後兩天我就開始試教,試教之後發現問題很多,比如説,教師在清唱的時候可以速度再放慢一點,聲音再響一點等。回去後,我又把我的教案好好的整理和修改了。

30號就是上這節課的日子。我早早的把課前準備做好了。這是一節音樂活動,活動一開始我就出示了山坡的背景圖。然後又出示了小烏龜,請孩子們講講看到了什麼,在請孩子們猜猜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們很感興趣,積極地參與進來。最後我將歌曲的內容用故事的形式講述給孩子們聽,孩子們聚精會神的聽着。平時孩子都很喜歡聽故事,因此我在設計這個活動時做了這樣的安排,這不僅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還幫助孩子更好的記住歌詞。

我示範唱歌曲的時候幼兒有了經驗,一聽就會了。由於這首歌有兩段,而且節奏也是一樣的,所以兩段的最後一句很容易混淆,因此,我採用了分段學唱,儘管如此,但是還是有幼兒會混淆,由於幾個幼兒這樣一來就變得很亂,很難聽。我強調了幾次,效果還是不明顯。於是我就讓唱的正確的孩子和我一起唱最後一句,前面的三句請其他小朋友唱,這樣連續唱了兩遍後,再請所有的孩子一起完整的唱,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唱正確了,只有個別的幾個還是會弄錯。我再進行分批表演的形式加深幼兒對歌曲的印象,更好的掌握歌曲的節奏。當然,美中也有許多的不足,更何況我的課上的不是完美的,經過自己的總結和反思,我總結出四個最明顯的問題:1、節奏的快慢上還可以更加明顯一點。2、示範圖上的山坡可以畫兩個。3、示範清唱的時候也還可以放慢點。4、還有一小段與另一段小節的時候還有總結的更具體一些。

這只是我這節課上好後的幾點不足,我希望老師們給我提更多寶貴的意見。因為我相信有思就有進!

《我生氣的故事》繪畫活動反思

活動以孩子們喜愛的動畫片“圖圖”的視屏切入,用一種動態的、誇張的形式讓孩子們一下子感受到了生氣時的表情特徵。在孩子觀察與表現生氣表情的環節中,我也能緊扣活動的目標,時刻引導孩子發現圖片中生氣時誇張的地方,如:皺皺的眉頭、冒火的眼睛、豎起的頭髮等,並鼓勵孩子也能用誇張的方式來模仿這些誇張的表情,讓他們體驗到一種誇張後的樂趣。活動中,我能鼓勵孩子大膽地來講述自己生氣的故事,並能根據孩子的回答進行引導,使整個活動能緊緊圍繞目標而展開。

由於一開始我們考慮到要結合主題活動“高高興興”的開展,所以,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一直考慮的是如何才能使活動與主題貼合得更近,最後還是決定採用畫畫的形式讓孩子記錄自己生氣的故事,再引導孩子講述。活動中還引導孩子知道生氣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及使自己高興起來的方法。通過今天的教研活動,我也發現了一些需要調整或改進的地方。

1.對中班孩子來説一個活動抓兩個點可能更多了,而讓孩子用故事的形式來表現畫面可能太難了。既然孩子對誇張的表情很感興趣,而且活動前面的環節也引導得比較到位,可以重點就讓孩子來畫生氣的誇張表情。

2.我在活動中的引導還過多,比較注重面面俱到,有時可以退位,讓孩子講述的機會再多一些。

中班語言《大餡餅》反思

昆蟲的世界充滿了生機,充滿了趣味。無論是絢麗多彩的春天,還是驕陽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隨處可見昆蟲忙碌的身影。面對這一切,成人可能會不屑一顧,而孩子卻會歡呼雀躍,用充滿好奇的眼睛去觀望,用充滿靈性的耳朵去聆聽,大餡餅這個故事發生在有趣的螞蟻家族,藉助這個故事可以讓幼兒對螞蟻的生活習性有更多的瞭解,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的生活,讓幼兒瞭解螞蟻家族團結合作的搬運過程和有趣的分工情況,體驗團結合作的快樂!在活動過程中以遊戲的形式進行,使整個過程動靜結合,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帶領幼兒用報紙當作大餡餅,學習有力的吆喝聲,體驗團結合作的快樂。

整個教學活動下來,我覺得故事的內容很獨特,裏面的對話工整、有序,闡述的道理明顯、易懂,整個環節把握得比較合理,但同時也帶給我一些啟示。

1、第一環節出示圖片激發幼兒的興趣我沒有引導好,當幼兒回答螞蟻在搬石頭時,我沒有很好引導,導致幼兒以為真的是大石頭。其實我可以引導他們,“這真的是大石頭嗎?”引出這是一片香腸,不是石頭。

2、在講述第三張圖片時,應該重點講述,上課時我有點急,“螞蟻為什麼要吆喝着把大餡餅運回洞?”這個問題我沒有拋出去,導致這張圖片沒有講透,還可以讓孩子學習螞蟻們的吆喝聲“嘿喲,嘿喲”。

3、講述故事時,我一張張地出示,讓孩子一張張地看,一張張地講,讓他們猜測下一張圖片的事情,幼兒不太會猜對,有點難度,其實,可以把圖片一起出示,讓幼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概念。

4、最後環節遊戲《運餡餅》,讓幼兒切身體驗小螞蟻搬運食物的過程,將分工與合作在遊戲中體現出來。遊戲,能使整個過程動靜結合。但是我在遊戲前沒有講清楚遊戲規則,導致孩子都拿着刀,不知怎麼玩了,要是能講一下6人一組,二人當兵蟻,四人當工蟻,那麼他們就清楚了。可能是用了玩具刀的緣故,導致孩子對刀非常感興趣,看起來也有點危險,刀可以不用。《運餡餅》的兒歌一時半會不大可能學會,我想:不要也可以,就讓他們一邊搬大餡餅,一邊吆喝:“嘿喲嘿喲嘿喲嘿喲……”就可以了。

雖然活動已經結束,但留給我的啟示會一直引領我今後的教學工作,相信:只要自己不斷的積累,一定會在教育教學中有所突破與長進的。

美術活動“有趣的烏龜”課後反思

一、教材分析

幼兒美術教育是一種創造教育,每個幼兒都有美術創作的潛能。在幼兒的美術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到既可笑又可愛的形象。這些都是幼兒從自身經驗出發,經過大膽想象而創造出來的。因此,幼兒美術教育應當鼓勵和指導幼兒以自己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形成有個人特色的藝術表象,並通過大膽想象、手、眼、腦協調的操作,表現自己的體驗,也是感受和創造美的過程地。而美術活動“有趣的小烏龜” 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而且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大膽想象、好動手操作特點。為幼兒提供充分操作的機會,幼兒通過手、眼、腦的協調活動,用腦去想象、理解、創造,為他們提供了美的體驗和自我展示的舞台。

二、評析

1、分組教學的運用

在分組過程中,老師分成3個小組,每一組的材料都是不一樣的,這樣分層了三個層次,難度也各不相同,讓孩子自由選擇,體現了孩子的主動性和自我需要以及情感支持。活動中老師尊重孩子的`選擇,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使孩子們積極地投入到活動設計中去。

2、材料的運用

在活動中教師能提供三種不同的材料,讓幼兒能依靠材料特點,通過觀察、摸索來調整怎樣更好的操作、利用。如在用皺紙來做烏龜的背殼中,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有的把皺紙編成繩子,一圈一圈的繞上去,有的把皺紙按顏色一圈圈貼在烏龜殼上,還有的做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殼。發揮了幼兒的創造性。

3、活動的內容設計方面

每個環節都是精心準備與設計的。如第一環節的活動,教師出示製作好的“烏龜”讓幼兒説説它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激發幼兒製作的興趣。第二環節,教師邊講解制作方法邊完整示範一遍過程。並圓上添畫烏龜的頭和四肢。第三環節,幼兒自己製作,教師巡迴觀察指導。讓幼兒説説它們是用什麼做成的。最後,大家互相欣賞作品,也讓幼兒有了集體完成作品的成功體驗。這樣有趣的自由探索活動是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的,也是適合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的。活動中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這也體現了新的教育觀。在活動中,孩子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三、反思

1、有趣的小烏龜不光體現在單個上的有趣,也可以將幾隻烏龜組合在一起進行創作,這樣將會讓幼兒的想象力更加擴展。

2、結束的講評活動可以讓幼兒來介紹本組的作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人翁意識,與前面的討論活動也相互呼應了。

3、可以多多嘗試一些好的活動形式,既是幼兒感興趣的,又是教師也覺得很好玩的,真正的做到玩中學,從而來總結經驗。

4、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較少,對新材料的介紹與操作要點講解不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qz08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