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四年級上冊數學《田忌賽馬》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田忌賽馬》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田忌賽馬》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上冊數學《田忌賽馬》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田忌賽馬》的教學反思1

《田忌賽馬》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的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在孫臏幫助下轉敗為勝的故事。整篇文章賽馬過程情節生動,文字淺顯易懂。但深挖其中,卻又發現課文里人物個性鮮明生動,情節環環相扣,是培養學生閲讀分析能力,發散學生思維能力的好材料。於是,我在《田忌賽馬》這一課的教學中,主要側重於激發思維,在層層深入的分析中,讓學生懂得田忌賽馬是“智慧”的比賽而非“力量”的比賽,從而指導他們學會全面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從多方面分析問題。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藉助遊戲,激發興趣。

首先,我通過玩紙牌遊戲,出示兩組牌:紅牌(10,7,4)黑牌(9,6,3)讓學生先選先出,無論學生怎麼選怎麼出,老師總能贏,引發學生質疑,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課文的探索與沉思,從而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在學習完課文之後,學生明白了“只要掉換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的道理後,與學生再玩紙牌遊戲,這次無論老師怎麼出牌,學生總能順利地獲勝,學生不僅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並深刻地明白“遇事要多動腦筋,學會觀察分析,懂得換一種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道理,這樣寓教於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藉助句式,培養概括能力。

在回顧課文,找出描寫兩次賽馬的段落時,嘗試用“第次賽馬的時候,田忌先用對齊威王的,接着用對齊威王的,最後用對齊威王的。由於,所以田忌。”的句式幫助學生回憶,引導學生嘗試用上本階段所掌握的表示順序的詞語“先……接着……最後……”並抓住關鍵詞句,學會概括文章的主要段落。既清晰地理出兩次比賽的過程,又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探究、推理,弄清原因。

為了便於兩次賽馬的比較,我藉助簡單的連線對陣圖,讓同學分析兩次賽馬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通過對陣圖,學生很清楚地看到:還是原來的馬,齊威王的馬的出場順序相同,不同的是田忌的馬掉換了出場順序,所以比賽結果也不同。讓學生一目瞭然地找出兩次比賽田忌一勝一敗的原因:只掉換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緊接着我繼續追問:是不是隻要掉換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呢?為了使學生便與比較,同時還請他們動手操作排列對陣圖,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在實踐中認真思考,雖然共有6種掉換順序的方法,但能取勝的卻只有一種,孫臏的足智多謀自然不言而喻了。

四、層層深入,細緻分析。

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正確地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是學習語文的關鍵。在瞭解到取勝的方法只有一種時,我讓學生思考“孫臏為什麼能想出調換馬的出場順序來贏得比賽勝利的好辦法,並且那麼胸有成竹?”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深究課文的興趣。我引導學生找出“快不了多少”是之所以能取勝的關鍵點;“各自”給馬分等級是比賽獲勝的必要條件;具備了這些條件,可是“為什麼田忌沒發現”?還有明明只要再掉換出場順序,齊威王還有獲勝的可能,為什麼齊威王還會失敗?要求學生細讀,劃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和詞語,抓住這些語言文字進行默讀思考和朗讀體味,再聯繫課文內容,瞭解孫臏分析問題的思路。學生學到這裏,就能較順利地通過人物的外部形象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一步步探明人物的.思索過程,明白孫臏能想出這樣的好主意,乃是仔細觀察、周密分析,認真推斷的結果;而田忌失敗後只是一味的懊惱,不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找出挽救之方法,自然只能“垂頭喪氣”地離開馬場了;齊威王“得意洋洋”誇耀自己的馬,根本沒發現對手與自己的力量並不懸殊,所以再次比賽時鬥力不鬥智,仍按原來的順序出場,當然只有輸得“目瞪口呆”了。從而瞭解到孫臏的“知已知彼”孫臏計策得以實施的原因。學生在整個分析的過程中,“勝不驕,敗不餒”的品德教育也自然深有體會。

五、思維碰撞,情感昇華。

文章學到此處,學生對課文有了較為深入地理解,對人物的分析也比較到位了,然而,我並不希望只是讓學生看板書回顧課文內容,談自己從這篇課文中受到什麼啟發。而是在與學生再玩紙牌,嘗試一下換個角度解決問題的快樂,並再次進行思維的碰撞:“田忌賽馬,賽的僅僅只是‘馬’嗎?學生貫通全文的思考,必然是見仁見智、有話可説。至此,學生對課文藴含着的發人深省的教育意義肯定有所領悟,而學生思的能力也得到拓展,做到了學有所得。

六、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成功之處:

1、充分體現了“閲讀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教師對話時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教學理念。

2、教學中讓學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平等對話,培養讓學生主動領略和體會語言文字,在體會語言文字中積累語言,陶冶情操,實現用人物的神態、語言來體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點,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感受孫臏的足智多謀。

3、課堂上,我自始至終都在努力創設和諧、愉快、自主探究的氛圍,學習知識中,我儘可能避免滔滔不絕地分析,而是指導學生通過讀、講、議、演、説等方法親身體驗學習,經歷學習的過程。

七、教學中的不足與重構:

1、過於側重於思維的訓練,雖然環環相扣,給了學生很大的思維空間,卻忽略了語文朗讀的指導與體味,在指導學生朗讀兩組對話時,若能放慢腳步,多些朗讀指導品味,讓語文課多些語文味,多些朗讀的聲音,樹立更鮮明的人物形象,也許效果會更好。

2、“學貴有疑”,疑,是思之路,學之端。質疑問難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體現。雖然教學時,我總是創造機會讓學生釋疑。但如能放手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不斷地提高質疑問難的質量,使他們在發言、討論中開發智力,培養積極思維,逐步學會自己研討問題和解決問題,並養成良好的質疑解疑的學習習慣。我想,那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理想的目標。

四年級上冊數學《田忌賽馬》的教學反思2

《田忌賽馬》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齊威王賽馬,在孫臏幫忙下,轉敗為勝的故事。

首先,兩次賽馬中間的對話部分是教學重點。田忌、孫臏、齊威王不一樣的神態、表情、語氣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對於這樣對話多的段落,我讓學生用自我喜歡的方式朗讀:能夠分主角,也能夠表演,或者模仿人物的神態、語氣等方式,我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獨立、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礎上平等對話,以讀悟情,培養學生主動領悟和體會語言文字的本事,在體會中積累語言,陶冶情操,實現用人物的神態、語言來體會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點,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感受孫臏的足智多謀。

其次,小學生由於年齡小,往往把自我的思維過程侷限在狹小的範圍內。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就要培養學生較全面的思考問題,就要指導學生學會全面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從多方面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基於此,我沒有讓學生按自然段的順序逐段學習課文,而是緊扣題眼賽"字,從整篇課文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資料。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第一次賽馬是怎樣賽的,田忌為什麼輸給了齊威王;第二次賽馬又是怎樣賽的,結果怎樣,然後引導學生討論,弄清楚"同樣的馬,兩次比賽的結果為什麼不一樣"。經過充分地思考和討論,學生不僅僅明白兩次賽馬是誰勝誰負,並且明白了第一次賽馬齊威王勝了是因為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一點,再次賽馬田忌取勝的原因是因為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進而我又引導學生聯繫全篇,理清了課文的條理。這樣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多方面地思考問題,不但有利於學生較全面地理解課文資料,並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的發展。

四年級上冊數學《田忌賽馬》的教學反思3

《田忌賽馬》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和齊威王賽馬,在孫臏幫助下,轉敗為勝的故事。"《田忌賽馬》這篇文章的寫作意圖是:使學生從中學習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一、首先是藉助圖表自主讀書圈畫,做批註。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葉瀾教授從生命的層次和動態生成的觀點構建了新的課堂教學觀,認為生命型的課堂教學為"生命意義"而發展,而不單純是"傳授知識"而存在,強調了學生的主動性,課堂上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學,創造表現的機會讓學生自己説,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自己問,自己去體會,把握訓練的興奮點讓學生自己練,拓寬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想,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角,使學生的生命在課堂中閃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實踐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理念,改變教師角色,創設和諧、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開發學生潛能,使學生在互動中獲得新知,獲得生命的滿足。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針對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以圖片、動畫、放音樂的形式展現在多媒體設備上,既充實了教材的內容,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

二、以讀為主,感悟策略精妙

朗讀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手段。要讓學生用心用情感去體驗和提高。文中4———12小節是人物的對話,感情色彩最濃重,最適合分角色朗讀表演。把第一節比賽後人物的的神態,內心活動,動作適當地表演出來,在這樣的體驗實踐中明白人物的性格才智,深入文章的中心。《田忌賽馬》這個故事思維性很強,最好的學習方法莫過於邊講故事邊演練,把隱藏於故事內部的思維性表現出來。於是,我請學生上台講兩次比賽的故事,把兩千多年前的比賽展此刻眼前,並排出比賽陣容,給學生深刻的感悟,其中的道理自然深入簡出。

學生在分角色朗讀時,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獨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平等對話,以讀悟情,培養學生主動領略和體會語言文字。學生在體會語言文字中積累語言,陶冶情操,實現用人物的神態、語言來體會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點,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感受孫臏的足智多謀。

三、推薦閲讀,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

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本節課以智取勝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學生們,我以此為契機,給學生們推薦其他以智取勝的故事,他們到課下一定會迫不及待地去閲讀。

四年級上冊數學《田忌賽馬》的教學反思4

《田忌賽馬》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在孫臏幫忙下,轉敗為勝的故事。整篇文章賽馬過程情節生動,文字淺顯懂。

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透過遊戲引入課文,這樣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用心性,還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之後,學生透過自由讀課文,找出描述兩次賽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田忌是怎樣調換馬的順序呢?而後,我請一位同學讀描述第一次賽馬的段落,其他同學思考:從第一次賽馬的過程中,你讀懂了什麼?為了便於兩次賽馬的比較,我就請同學讀描述第二次賽馬情形的段落,同桌邊讀邊議。讓同學在小組裏交流討論,突破難點,分析賽馬勝負的原因。為了使學生便與比較,同時還請他們上台操作課件,此時的課堂,在師生的多向互動中,學生情緒釋然,暢所欲言,坦誠相見,這樣寓教與樂到達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本節課,我按初賽失敗、孫臏獻計、再賽勝利、取勝原因。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孫臏獻的是什麼計呢?田忌能轉敗為勝是什麼原因?大部分同學認為是課文的最後一句:“還是原先的馬,只調換了一下馬的出場順序,就能夠轉敗為勝。”為了防止學生津津樂道于田忌贏了,我順着他們的發言,繼續追問,田忌能轉敗為勝,這是什麼原因?你們想過沒有?為什麼還是原先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轉敗為勝?大家深究了嗎?讓學生帶着問題來學習課文,這樣能夠喚起探索問題的興趣,激發思維動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用心性。

兩次賽馬中間的對話部分是教學的重點。田忌、孫臏、齊威王不一樣的神態、表情、語氣激發了學生界朗讀的興趣。對於這樣對話多的段落,我讓學生用自我喜歡的方式學習,能夠分主角讀,也能夠採用表演的形式等等,學生在分主角朗讀時,立即同學在小組裏主動要求扮演田忌、孫臏、齊威王,無論是在分主角朗讀,還是在表演中,都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獨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平等對話,以讀悟情,培養讓學生主動領略和體會語言文字,在體會語言文字中積累語言,陶冶情操,實現用人物的神態、語言來體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點,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感受孫臏的足智多謀。

四年級上冊數學《田忌賽馬》的教學反思5

《田忌賽馬》這篇課文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齊威王賽馬,在孫臏幫助下,轉敗為勝的故事。説明不論做什麼事都要細緻觀察,認真思考,採用恰當的方法,才能取勝。本文的思想教育內涵十分豐富,通過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認真分析的科學思維方法。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抓住重點詞句,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所謂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於透過表面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就要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正確地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因此,我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資料之後,指導學生根據課後問題,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資料,從而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潛力。

教學中讓學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平等對話,以讀悟情,培養讓學生主動領略和體會語言文字,在體會語言文字中積累語言,陶冶情操,實現用人物的神態、語言來體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點,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感受孫臏的足智多謀。

課堂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學生朗讀不夠,評價不到位針對課堂上的不足,要針對以上不足,要恰當、適時給予學生評價,鼓勵學生大膽表達;緊緊抓住課堂生成的資源,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產生更好的課堂效果,不斷提高自己這種把握課堂的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42jl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