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有人情味的科學課

有人情味的科學課

科學課作為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探究性課程,往往給人比較硬邦邦的感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的學生在科學課中的經歷,似乎不需要他們的喜怒哀樂!

有人情味的科學課

學習《蝸牛》一課時,“你們想研究些什麼?”“你們要怎樣研究?”“你們還有哪些想法?”……我的幾個問題,好像讓我的學生經歷了一個比較好的科學探究過程,但是不管從課堂的氛圍,或是最終的結果來説,好像總是欠缺點什麼,這讓我很困擾!

不過因為在上第一個班時,出現了一點小麻煩,就是有些學生一下子抓不到蝸牛,為了使下面幾個班的同學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我大約提前一週就佈置了尋訪和抓小動物的任務,讓他們先在家裏養着,到上課時再帶來。在上課時,我早去了一會兒,意外地,有一大堆的孩子圍了上來,“老師,我的蝸牛脱殼跑掉了!”“老師,我的蝸牛生小蝸牛了!”“我喂蝸牛喝牛奶了!”……聽到這些我實在是太欣喜了,這不就是最真實、最自然的探究活動嗎?假如我們在課堂上僅僅把蝸牛當作一個觀察對象,我們能發現多少呢?讓蝸牛走進學生的生活,投入了學生情感的蝸牛,不但消除了小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負擔感,而在無意識中進行的科學觀察活動,更讓他們體驗了親近小動物的樂趣。有位小朋友甚至還給他的蝸牛取了名字,課堂上我聽到他興奮地宣佈他的發現,“我的‘小毛’有四個螺旋哪!”你説當蝸牛變成“我的小毛”後,他能不全身心得去投入嗎?

我們的小學生,他們純潔、他們無邪,他們有着最單純,卻又最美的人生理解,在情感無意識的牽動下,他們不只學會了知識、運用了知識,更體會了知識的所帶來的美好。尤克巴班斯基在《論教學過程最優化》一書中説:“情感狀態總是和內心受到激動,有反響、同情、喜悦、憤怒、驚奇和許多別的情緒相聯繫着。正因如此,注意、記憶、理解某事物的`意義,在這種狀態下由於個人深刻的內心感受而豐富起來,這些內心感受使上述認識過程加緊進行,並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質量地達到目的”。可以説,情感是教學中的潤滑劑、催化劑!

在科學課中滲透情感,讓我們的學生更加親近科學;在科學課中貫穿情感,讓我們的學生走進科學。在《沉與浮》一課時,我讓學生學習後給辛苦了一天的爸爸媽媽表演一個“魔術”;在《製作小船》一課時,我讓學生把最完美的小船去送給低段的小朋友……,大家的積極性和投入性出奇地高!“只有撥動孩子思想的琴絃,才能為知識找到一個最佳的載體”。相信有了情感牽動的科學,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有孩子的知識,更有未來世界的美好希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m9nk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