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回收廢品》教學反思

《回收廢品》教學反思

《回收廢品》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與減(二)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的不進位、不退位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在這裏通過“三位同學收集塑料瓶”這一生活情境,為孩子們呈現了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個問題——比多比少的問題。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信息、表達信息,進而根據信息提出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願望。實際上,這類問題都可以運用加減法來解決,關鍵是如何在學生腦中建立問題意識及實際情境與加減法意義的聯繫。在解決比多比少的問題時,教材為我們呈現了擺學具的過程,通過孩子們自己動手擺一擺,幫助他們理解為什麼可以用加減法解決此類問題,使學生學習數學更加貼近於實際生活,學得更有親切感。

《回收廢品》教學反思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標準》中提出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並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對此進行解釋和應用。”所以,本節課我以情境創設法和實物操作法為主,在以下幾個方面收效不錯。

1、將環保情景引入數學課堂,引起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引導學生熱情投入到環保活動中,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和具體的生活實際結合。充分利用情景教學,充分理解、自覺地悟出信息之間的關係。

這一部分安排學生分角色讀出3位小朋友的對話時,我再來提問“這句話中的‘我’指的是哪位小朋友?你知道嗎?”孩子們沉寂在自己的角色當中,都雀躍的舉起小手回答。這一環節對孩子們充分理解題意打下基礎,也為後續教學開展做了充分的鋪墊。

2、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根據數學信息提問題,養成自覺思考的習慣。

本課的編排特點是加減法同時呈現出兩個問題,因此為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思考的空間上有了很大的空間。在實際教學中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很多,但存在有些孩子提出這樣得問題如:“小紅比小林多幾個?”等等,究其原因是孩子沒有完全理解題意,在此基礎上趁機反問學生“你不知道小紅比小林多幾個嗎?你真的從小紅的話裏讀不出來嗎?”在反覆讀的過程中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再請其他同學予以改正,最後學生提出了很多很有價值的問題。

3、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小棒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情境與加減法的意義的聯繫”,明白“誰和誰比,以誰為標準,誰更多,誰更少”等問題。孩子們在條件很多的情況下,甄選能力比較薄弱,所以在此將問題分層次來解決。

小林收集了26個塑料瓶,小紅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多4個,小紅收集了多少的塑料瓶?

在列式之前,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先擺一擺小林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在操作中體會到:如果把小林收集的礦泉水瓶數與3合起來,得到的就是小紅收集的礦泉水瓶數。最後夯實基礎,讓學生説完整的話表達完整的意思,利用課件展示:紫色的積木塊表示什麼?紅色的積木塊表示什麼?把兩個部分合在一起我們用什麼法計算?把它們合在一起又表示什麼?請你與同桌來説一説不同顏色的積木塊各自表示什麼。

在處理下一個問題:小青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3個,小青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再擺一擺小青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大家很容易就明白應該從從小林收集的26瓶中去掉4瓶就得到小青收集的`礦泉水瓶數。列式為:26—4=22(個)

然而我後面的鞏固練習中,卻暴露出一些問題。因為在上學期,學生已經學過了諸如:雞有10只,鴨有5只,雞比鴨多幾隻?這類的比多比少問題。經過近半年的經驗積累,學生對這類問題用減法解決的印象已經非常深刻,這種深刻的印象可能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學生普遍存在這樣一種錯誤觀點:多就是“+”,少就是“—”,而缺少認真的分析題意,理解題目中的兩個量之間是以誰為 標準,如何比較等等問題。在隨後的練習中我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第一,讓學生動筆畫一畫,為理解“情境與加減法的意義的聯繫”奠定基礎。

1、第一行畫5個圓圈,第二行畫2個三角形。畫好後思考圓圈比三角形多幾個?

2、第一行畫5個圓圈,第二行畫的圓圈比第一行多2個。第二行你畫了幾個?為什麼?

3、第一行畫5個圓圈,第二行畫的圓圈比第一行少2個。第二行你畫了幾個?為什麼?

第二,請你來當小裁判。將學生易混點進行羅列,有效的避免一些平時作業中的錯誤。

第三,利用逆向思維的方式,打破學生心中的錯誤意識。

在設計練習題時求誰比誰多(或少)幾的問題與求比誰多、比誰少幾的問題學生容易當成一回事。為了區別這兩類應用題,我設計了通過提問題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消化,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好動,注意力不夠持久。在理解這類應用題時我巧用比化手勢的方法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題意。

通過這種比劃手勢以及提問題進行對比性練習,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消化, 使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至於加減法亂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9ozx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