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所見教學反思

所見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所見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所見教學反思

所見教學反思1

在備《所見》一課時,我在最後設計了“續編故事”這一環節。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後,我決定在上課伊始就創設一個講故事的氛圍,讓學生覺得學古詩是很搞笑的事。首先,我説:“同學們,老師明白你們十分愛聽故事,所以這天這節課上,我們就來講故事、聽故事,大家喜歡嗎?”學生齊答:“喜歡!”

之後,我出示教學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後編故事。我是這樣啟發的:“同學們,這是一幅畫,這幅畫畫了一個故事,你們能講講嗎?請仔細看這幅畫,把這幅畫所畫的故事講出來。這是大家的強項,相信大家必須能講好的,我就等着聽故事啦!”於是學生開始自我練習講。幾分鐘後,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請了兩個人來講。這兩個人既把畫面上的情景全講了出來,而且還十分流利,這是我沒有料到的,也許是我的啟發起了作用。在表揚了一番後,學生想講的興致更濃了。緊之後,我引出了作者和詩題,我是這樣説的:“清代有一位詩人叫‘袁枚’,他來到鄉間,正好看到了這一幕,就用詩把它記錄了下來,題目叫《所見》。”我就介紹了詩人,開始學詩。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就放手讓學生兩人小組自學,效果很好,學生對詩句理解得很到位。

最後,我讓學生續編故事:“這個搞笑的故事我們透過看圖和讀詩已經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還沒有講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你能發揮合理的想象,編下去嗎?”學生開始輕輕地説,漸漸地聲音大起來了,我明白學生已經進入了情景。不一會兒,有學生躍躍欲試了。我等幾乎沒有聲音後請了五個學生講,有的説蟬被牛的叫聲驚跑了;有的説牧童很聰明,回家拿工具把蟬捉住了;有的説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蟬,結果嚇跑了蟬;有的説蟬被牧童捉住後又放了。説得頭頭是道,條理清楚。我不禁感歎:學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師去激發、培養。我還追問學生:“那你期望看到什麼結果呢?為什麼?”大部分學生都説蟬逃走了,因為他們不想看到蟬被人捉住後的可憐樣,期望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多麼好的理由啊!我想:這教書又育人的目的就應到達了。

所見教學反思2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史上,古代詩歌是五彩繽紛的文學殿堂裏最耀眼的瑰寶,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怏怏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詩歌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常常是一字驚人,一字道破天機。錘鍊的語句包含着豐富的內容,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敍述。讀者在誦讀過程中,大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神遊萬仞。學習積極健康的古詩,不僅能夠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對於人類的高尚情操的培養也大為裨益。新教材選編的古詩,集思想美、語言美、藝術美、形式美於一體,同時,在課後又編了小學生古詩教學70首。可見在課改的今天,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那麼,如何進行古詩文的教學呢?

雖然,我個人對古詩是情有獨鍾的,但是我始終認為古詩教學教師本身應該有深厚的功底,而我自己還好象欠缺了許多,加上古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更是無法將自己的理解準確地傳遞給學生。而且,我認為,小學生誦讀古詩應該有一定的文化、語言積澱。因此,我雖然喜歡古詩卻不感輕易嘗試。這次之所以選擇上古詩,源於幾個原因。一是去年在網上看到全國第五屆閲讀教學大賽上,王自文的古詩教學課堂實錄,雖然,我沒有親臨現場,但也看得心潮澎湃,網上更是好評如潮。於是,有一種想嘗試的衝動。其二是因為去年的平湖雙高課選了許多古詩,難度很大,我也想挑戰一回自己,最後是因為,我覺得教材選擇這麼多古詩肯定有它的道理,作為教材,我們肯定要教,而且要教好,於是,我就大膽的嘗試了一回,因為女兒生病了,

所以偷了點懶,選擇了去年備好的一份一年級的教案。由於自己的水平和一年級學生的底藴還不夠,所以,嘗試可能不是很成功。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教學意圖和大家商討一下。

一、誦讀──縱情地渲染詩味

讀書百遍,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許多有識之士認為,要搶救兒童記憶的黃金時代,摒棄繁鎖的講解,在青少年中實施中華古詩文的誦讀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玉琴老師在關於人教版小語教材中特別提到: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順應兒童喜讀好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鼓勵學生多讀多背,教學重點放在讀、背和識字寫字上。古詩內容教師一般不要主動講,生字詞稍加解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作簡要回答,要把時間放在熟讀成誦和識字寫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講解。新課標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閲讀能力及習慣。低年級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於是,在初讀古詩時,我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自讀後,又指名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着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同桌讀、齊讀。為了激發讀的興趣,我又建議舉行朗讀比賽,組內朗讀後推薦比賽讀,分男女生讀、全體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

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短短10分中左右的時間,學生讀詩不下八遍,學生讀得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他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讀得有味,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

“詩是有聲的畫”。在安排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反覆朗讀,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我又以配樂吟誦做示範,學生吟誦的熱情更高了,吟誦的效果也更好了。學生就是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美的滋養和藝術美的薰陶。同時我又圍繞詩的題眼“所見“,請學生説説,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聽到了什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感受和體驗詩的優美意境。使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用朗讀表現了牧童活潑機靈的性格。學生讀熟了,背會了,記牢了,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這樣的誦讀,猶如動聽優美的音樂融入於耳,愉悦於心,何樂而不為?

二、想象──入情地再現意趣

古詩文中異彩紛呈地閃耀着美的光華,令人為之心熱,為之神往。其描景記事寫人表意,無不悦人目、動人心、觸人思、怡人情。一首詩就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詩的意境是詩人匠心經營的心靈王國。雖然,我們屏棄支離破碎地分析理解,但是讀了以後,我們也要讓學生明白詩中寫了什麼,這個明白的要求是能借助插圖、情景,明白大意即可。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前一階段學生反覆讀文的基礎上,學生是可以憑藉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古詩有所感悟、有所理解的。原來的設想是讓學生交流你讀懂了什麼,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特點

和水平,我還是不敢放手,於是通過情景的再現來讓學生了解大意,通過想象來感受意趣。

如:片段一

1、情景導入:

一天,詩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了什麼呢?

(課件演示:牧童騎黃牛的情景。)

2、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説具體説生動。

3、是呀,小牧童騎在牛背上,多麼自在呀,他看到藍藍的天、綠綠的樹、青青的草,紅紅的花,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就唱起歌來了。(播放音樂)他的歌聲怎麼樣?(你的聲音也很響亮)

4、袁枚看到這麼活潑可愛的牧童,聽到這麼嘹亮動聽的歌聲,脱口就吟出兩行詩。

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5、自己讀讀:

試着想想這兩行詩是什麼意思呀,然後跟同桌交流一下,有不懂的字詞把他圈出來,等會兒請大家幫忙。

交流理解:

有不理解的詞嗎?重點理解“振”、“林樾”。

6、看看圖上牧童的神態,聽聽他的歌聲,想象一下他的心情,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

7、他正唱得高興呢,忽然聽到了──(放蟬鳴聲)於是,他就??(想象他會幹什麼)隨機出示圖片。

學生猜測牧童“下牛、閉口、捕蟬”的情景。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藉助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將整首詩以“袁枚出遊所見”的故事形式貫穿始終,讓學生形象感知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從而讓學生進入詩所描繪的情境中。強調學生的自悟自得,互助交流,重視朗讀的指導。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體會到的詩意,從而積澱語感。最後,我又讓學生做一個小牧童,邊表演,邊誦讀,相信古詩的大意學生是可以明白的。

三、拓展──積極地閲讀和創造

由於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邃,往往突破時空的限制,詩意跳躍性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展、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在思緒的太空中翱翔。教師可讓學生藉助畫筆,將詩中描繪的情境簡單地勾勒出來,或將古詩改寫成小故事等等。由於這首詩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於是,我佈置的一個作業是把這首詩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詩從自然中來,從勞動中、從生活中來。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受到直觀的薰陶感染,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有創意的活動,如帶學生走出來,下鄉村欣賞“一去二三裏”,上田頭體驗“汗滴禾下土”,臨池畔傾聽“曲項向天歌”,在夜晚模仿“舉頭望明月”??這樣,詩與意相印證,情與景相交融,使學生在真切的體驗中怡情、悟性、開智、明理。

所見教學反思3

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先是寫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有意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希望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研討的方法、步驟。

課堂上,我先出示學習古詩的步驟,再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進行得也較為順利。一節課下來後,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體會詩意和感悟詩情上我還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想法:一是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二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鑽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鳥島教學反思夜鶯的歌聲教學反思

所見教學反思4

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古詩中,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喜歡的: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時的情景,是那樣自在神氣!捉蟬時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我教學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下幾個方式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

一、反覆朗讀。我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事實上,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讀,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在朗讀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朗讀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朗讀中,讓孩子們把自己當成了牧童,融入到詩歌意境中。

二、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城市的孩子,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難以體會到鄉村生活的情趣。他們沒有親身體驗過捉小昆蟲的過程,無法快速進入情境。我藉助畫面和視頻,配上音樂,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

三、課後,我還佈置了這樣的作業:牧童後來捉到蟬了嗎?請你續寫故事。以此進一步促進學生思考,鞏固對詩歌的理解。

所見教學反思5

《所見》是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這也是本學期孩子們第二次接觸到古詩,之前在第4課時,我們也學習過兩首古詩。

所以,我以複習導入新課:“小朋友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你們還記得嗎?”孩子們的記憶力都很好,背得都很流利。“小朋友們可真棒!那你們還記得這兩首古詩是描述什麼時候的景象嗎?”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春天。”“這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看看又是描述什麼時候的景象。”

學習古詩,最難的就是理解詩意。我想對我們成年人而言,這也是有些難度的,給你一首古詩,沒有任何的註釋,相信也很少會有人能完全明白詩的意思。一年級的孩子以直觀形象的思維為主,因而在理解詩意上就需要利用一些形象的圖片。

根據孩子們的心理特點,我先引導孩子們觀察課文59頁的這張插圖,並説説你都看到了什麼。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是單一的,語言表達也很瑣碎,且不完整。比如他們説不出“我看到了一個小孩騎在黃牛背上”或是“我看到樹上有一隻知了”。但是他們會説:“我在圖上看到了一頭黃牛”,“我看到了一棵大樹”,“我看到了很多的小草”,“我看到了一個小孩子”這樣的回答。針對孩子們的回答,當時我也沒及時點評,之前我總覺得孩子們才是一年級的孩子,此刻加強語言訓練似乎還為時過早。但此刻看來以後在這方面自我也要注意下。

孩子們表達完自我的所見後,於是我便順勢引出詩歌的題目:“小朋友們,你們明白嗎?有一位詩人他叫袁枚,他把小朋友看到的景象都寫成了一首詩,這就是我們這天要學的詩歌《所見》。”此刻想想,其實自我這樣引領很不對,在那裏,我把“見”字僅僅理解為“看見”,而我們學了整首詩歌之後,會發現詩人除了看見“牧童騎黃牛”外,他還聽見了“歌聲振林樾”,他還聽見了蟬鳴。所以,題目《所見》中“見”的含義除了“看見”外,還有“聽見”的意思。顯然自我剛才的引領是不對的,自我只是粗淺地把“見”理解為“看見”。我想如果在學完古詩後,自我在追問:“孩子們,學到這,你覺得詩歌的題目‘所見’中的‘見’還只是‘看見’的意思嗎?”相信孩子們會説,除了看見,還有聽見的意思。這樣孩子們對這個“見”字就不會產生誤解了。

古人在寫詩時經常斟酌該用哪個字,所以有了“推敲”的那段佳話,一字之差,可能意思就相差甚遠。對我們語文老師而言,在解讀文本上,也需再三斟酌,一字錯解,就會造成對整個文本理解的偏差!

所見教學反思6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三組課文中第一篇課文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本詩景象鮮明,反襯出遊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這份濃郁的思鄉之情讓本詩讀來帶着長長的惆悵,但又不失親切感。

課堂伊始,我以舊知引入新知,在讀背學過的思鄉古詩的濃厚學習氛圍中導入新課,接着,我馬上出示了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導向,讓學生掌握學法。“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強調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因此本節課我堅持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將“讀”貫穿到整節課堂中去。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朗讀感受,在讀的基礎上,通過圖文結合、啟發想象、練習説話、讀背詩文、動筆寫詩等,大大增強了課堂上的學習樂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品詞也是本節課的一大重點,如何抓住文中的重點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我想方設法重現古詩中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將上下文聯繫起來進行分析想象,使學生能夠感同身受並且理解詩人的苦悶之情。這一環節不僅讓學生感悟出了詩的內涵,更學會了閲讀。

學完整篇古詩,我不急着提問從本節課你學到了些什麼,而是大膽地讓學生直接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學了這篇古詩,你想對此時站在河邊思鄉感慨的詩人説些什麼?”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學生將自己融入到詩篇的情境中去,與作者產生共鳴,大大加深了對這篇古詩的理解。

所見教學反思7

在備《所見》一課時,我在最後設計了“續編故事”這一環節。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後,我決定在上課伊始就創設一個講故事的氛圍,讓學生覺得學古詩是很有趣的事。首先,我説:“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十分愛聽故事,所以今天這節課上,我們就來講故事、聽故事,大家喜歡嗎?”學生齊答:“喜歡!”

接着,我出示教學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後編故事。我是這樣啟發的:“同學們,這是一幅畫,這幅畫畫了一個故事,你們能講講嗎?請仔細看這幅畫,把這幅畫所畫的故事講出來。這是大家的強項,相信大家一定能講好的,我就等着聽故事啦!”於是學生開始自己練習講。幾分鐘後,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請了兩個人來講。這兩個人既把畫面上的情景全講了出來,而且還十分流利,這是我沒有料到的,也許是我的啟發起了作用。在表揚了一番後,學生想講的興致更濃了。緊接着,我引出了作者和詩題,我是這樣説的:“清代有一位詩人叫‘袁枚’,他來到鄉間,正好看到了這一幕,就用詩把它記錄了下來,題目叫《所見》。”我就介紹了詩人,開始學詩。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就放手讓學生兩人小組自學,效果很好,學生對詩句理解得很到位。

最後,我讓學生續編故事:“這個有趣的故事我們通過看圖和讀詩已經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還沒有講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你能發揮合理的想象,編下去嗎?”學生開始輕輕地説,漸漸地聲音大起來了,我知道學生已經進入了情景。不一會兒,有學生躍躍欲試了。我等幾乎沒有聲音後請了五個學生講,有的説蟬被牛的叫聲驚跑了;有的説牧童很聰明,回家拿工具把蟬捉住了;有的説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蟬,結果嚇跑了蟬;有的説蟬被牧童捉住後又放了。説得頭頭是道,條理清楚。我不禁感歎:學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師去激發、培養。我還追問學生:“那你希望看到什麼結果呢?為什麼?”大部分學生都説蟬逃走了,因為他們不想看到蟬被人捉住後的可憐樣,希望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多麼好的理由啊!我想:這教書又育人的目的應該達到了

所見教學反思8

古詩的教學,一直覺得在詩句的理解,特別是出現一些跟現在的意義具有較大出入的字詞的時候是最大的難點。

《夜書所見》在備課就猜到學生對“書”字的理解以及對後兩句出現倒裝句的情況可能存在困難。果然,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麼?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説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説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後再反覆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後一位同學站起來説,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學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於讓學生下定論,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説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説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麼,學生都説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説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覆讀詩句並結合註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後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麼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讓學生抓住“知”(料想)就馬上能理解了。學完了古詩,理解了詩句的意思,然後我又重新回到課題,讓學生説説“書”字到底怎麼理解,這回大家都能明確地説出是“寫”的意思了。有了這樣的基礎,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理解。

所見教學反思9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所見》這首詩,簡單明瞭的語句展示了“意欲捕鳴蟬”的樂趣:那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想去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下面是《所見》這首詩的教學反思:

我在《所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這樣做的:

在學習生字的環節中,我請同學們看“蟬”字。讓學生理解蟬是一種昆蟲,所以有蟲字旁。同時讓學生結合《金蟬脱殼》這篇文章,讓學生如體會那小牧童想捕蟬時的神態。學生們對於接下來的學習更有興趣了。

由於《所見》這首古詩比較淺顯,所以我告訴學生們説:“這首古詩給我們講了一則有趣的小故事,誰能試着把它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大家聽聽呢?”

學生們大都能理解,在圍繞“意欲”一詞的商討後,就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見》的意思快速地講述了出來。而且發現經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後再記憶,學生背誦古詩的勁頭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所見》的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這種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所見教學反思10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古詩。無論是從詩句內容還是學詩體驗上,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要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圖文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以讀代講,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採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鼓勵學生誦讀,以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為順利。

我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一、複習導入,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説説?(背) 《: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時,我及時給予學生鼓勵:看來同學們之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哦.

二、瞭解詩人及其背景:

1、師説出詩人名字並板書——葉紹翁,邊板書邊説: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然後問學生:誰能告訴大家,你瞭解葉紹翁多少?學生彙報: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板書:南宋),他擅長寫景抒情。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全班一起讀課題,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學生互相補充,教師提示,生逐字逐詞逐句理解

2.下面讓學生結合插圖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我問學生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中的字詞或意思呢?(看註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因為提前佈置讓他們預習過,查找過,這時只是交流)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用他們提出的辦法進行學習古詩,看看能讀懂的有哪些,再把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然後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四、 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讓學生讀詩的第一二句。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又想到了些什麼嗎?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風的聲音。師:是什麼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你怎麼知道是涼涼的秋風?(生體會寒字)這風怎麼吹?發出什麼聲音?(呼呼)什麼感覺?(好冷啊)文中説到風聲,用的是什麼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着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體會朗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3.詩人在夜空中看到了什麼?(讓學生看圖:一輪明月)看着這一輪當空的明月,你想起了什麼節日?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麼?此時此刻的詩人也是這樣嗎?為什麼?你怎麼知道他在異鄉?理解詩句:江上秋風動客情(板書:動客情)。這個客説明他在他鄉做客,這時候,他一定??(我以為學生答不上來的,低估了他們,我感到很高興)這時我又不失時機的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站在詩人的角度上,體會詩人此時此刻會想些什麼?.(爸爸媽媽、朋友、家人)

4.説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生體會(憂愁,孤單,寂寞,鬱悶)(板書:孤單) 指導朗讀(江上秋風動客情),體會作者的感情

5.詩人還看到了什麼?(看圖:籬笆下的一盞燈)。讀出相關詩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看着這盞燈,作者想到了什麼?齊讀詩句:知有兒童挑促織

6.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7.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麼嗎?(鬥蛐蛐玩)

8、你們捉過蛐蛐嗎?是打着燈捉的嗎?是簡介晚上捉蛐蛐的過程,強調“挑”字的讀音(第三聲)

9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後兩句?

10.感情朗讀全詩

五、背誦詩歌

六、回顧總結

反思自己教學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想法,也就是教學中的得與失吧:得就是通過教學,我覺得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 如在教學“初讀,整體感知”這個環節上,因為在上課之前,我已經安排學生提前預習過,所以在這裏我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用他們自己提出的辦法來互相學一學這首古詩,看看能讀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然後,就解決了的問題,我問他們是怎麼解決的,學生告訴我,他們是通過看註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結合自己的想象等途徑來弄懂的。我想:孩子們能夠通過自己獲取的知識來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很難得。在抽讀時,學生也在不斷地互相糾正着對方生字的讀音。反思這個教學環節,我認為課堂的生成不錯,既幫助了學生在自己的記憶結構裏喚醒以前的認識,鞏固了認知能力,同時抽到的學生在讀古詩的時候發生的錯誤和課文的生字有關,然後讓大家發現並在糾正的時候很好的`強化了拼音的再次鞏固及書寫。

當然,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還有很多的不足:

一、在引導學生釋題時,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中的“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説“書”是指那個人在看書,有的同學説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反覆讀課題,又讀了兩遍課題後一位同學站起來説,他認為“書”是“寫”的意思,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由於自己課前準備不夠,所以在這花了不少時間。

二、在教學詩句“知有兒童挑促織”這句詩時,儘管在教學中,沒有強加給學生”挑”字在詩句中的正確讀音,而是採取了查字典的方法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但在課堂上我沒有清楚的處理“挑”字的教學,感覺當時有一點繞口,挑促織——讓學生聽老師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顯。雖然學生知道作者描述的是晚上,兩個孩子打着燈籠在捉蛐蛐,但學生不知道那個時候,蛐蛐應該是在石縫裏或者草叢中比較隱蔽的地方,這樣捉蛐蛐就還得有一個過程,而不是直接用手去捉,因為學生對捉蛐蛐的操作過程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不知道這是用一根麥杆或者很細很細的樹枝在洞口撥弄,把蛐蛐撥出來,所以還是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很好的找到正確的讀音。可見,教師的備課還應更細緻些,才能在教學中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總之,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鑽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才能教學好每一堂課。

所見教學反思11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最喜歡的就是故事性強、有情節的內容。古詩的學習一般難以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這首古詩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是故事,也是古詩。我利用這個關係,引導學生快樂的學習。小孩子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愛動腦筋,因此,設計了好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注重喚醒孩子的生活體驗,都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如:開始時牧童的心情如何?她捕捉時的表情會是怎麼樣?他能捉到禪嗎?讓他們從牧童身上發現自己身上的活潑機靈的影子,從自己深受牧童機智可愛的形象。

所見教學反思12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它寫的是:詩人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不僅回憶起自己得故鄉和童年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感所代替。全詩抒發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學習這首詩要讓學生感受詩歌的優美音韻、完整得意境和藴含其中的美好情感。依據這個教學目標,我是通過讓孩子們反覆的讀來體會詩歌得意境和美的。

具體的教學環節是這樣的:我先按照題目的意思板書了夜、書、所見,讓孩子們藉助詩文和課下的註釋來弄明白這樣板書的目的。接着就是讀詩。由於這是一首思鄉詩,讀的時候語速要慢,感情稍低沉。在這我借鑑了一下別人得經驗。給孩子們簡單插入了一些平仄的知識,告訴孩子們每個節奏中最後一個字讀的時候要慢些,音拉得稍微長一些。我先範讀,引導孩子讀好第一句。後讓孩子們配合我的手勢去讀,把快慢、節奏讀出來。然後我從“動客情”入手來感悟詩歌的意境。是什麼牽動了詩人得感情?客遊在外得他會想些什麼?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和孩子,他又會想些什麼呢?引導孩子們去想象,去體會。最後我適時地進行了延伸,在浩瀚的詩國裏,思鄉、思親歷來都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詩人通過詩歌來抒發他們心中的離愁別緒。這樣的詩也有很多,同學們不妨課下去收集一些,來感受一下。

縱觀這節課,優缺點並存。

1.本節課我覺得最大的成功是孩子們的讀書。他們不僅讀出了詩歌的輕重緩急,還把自己的感受也讀了出來。看來有時的一些想法是完全可以在孩子們身上實現的,關鍵在老師的引導。我就是和鄭州的那個老師一樣,配上手勢,讓孩子們根據手勢來讀書。雖然沒有大家做的那麼完美,但讀的效果還是有一點點的。由於孩子們很好奇,詩歌還可以這樣得讀,他們都很興奮,反覆誦讀,沒有覺得很厭煩。注意力也很集中。前面大量的讀書,也為後面理解詩歌做下了鋪墊。孩子們的理解也很好。看來還是得讓孩子們多多讀書。

2.不足也有很多。由於讀書的時間太多了,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本節課的內容沒有完成。只是理解了一點。時間得把握不好,我的課堂調控能力不是很強,以後還需要多多努力。讀書和課堂這兩個方面該怎樣協調在一起呢?我真的好好反思反思。還有課堂上的語言還是顯得過於瑣碎,不簡潔,不像別的老師上課乾脆利落。評價語也是乾巴巴的,就像我這個人一樣。

總之,語文課堂上我也在努力地嘗試,努力地為孩子們語文素養的提高積極地實踐。不足也肯定不少,但我會努力的。

所見教學反思13

【教學情景】

袁枚詩作的《所見》描寫了一個鄉間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樂地邊唱歌邊放牛,突然間見到了一隻蟬,想把它抓住,所以閉上嘴巴,跳下牛背這一動靜結合的有趣的畫面。

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着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裏,真舒服呀!小樹林裏,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一讀這兩行詩。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齊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我是這樣騎黃牛的。

(邊説邊做動作)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麼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 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

哦!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麼嘹亮!(突然停止音樂)“噓!咦?歌聲怎麼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為什麼不唱了呀?”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着別人了。

生:小樹林裏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他想把這隻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麼這樣想啊?(讓學生觀察畫面和聯繫詩句。)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樹上,大樹上有一隻蟬,所以我這樣想。

生:還有詩的後面説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説他想住蟬。

(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隻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於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

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

生:(很大聲地讀)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生:(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生:(齊讀)

師:你們説,小牧童捉到蟬了嗎?

生:(眾説紛紜,有的認為捉到了,有的認為沒捉到。)

師: 你説捉住了,怎麼捉住的?來,到講台上來試一試,看看小牧童是怎麼捉住這隻“蟬”的?(指大樹上的“蟬”)

生1:(上台後沒有捉到蟬,太高了。)

師:哎呀,樹太高了,夠不着,怎麼辦哪?快幫小牧童想想辦法呀!

生2:用他手上的竹竿靠近蟬,然後讓它爬下來。

師:好主意,那你來試一試!

生3:騎到黃牛身上去,踩在黃牛的背上,就可以夠得着蟬了。

師:好辦法呀!那你也來試一試!

生:(把小凳子當黃牛,踩在黃牛上捉住了“蟬”。)

(鼓勵孩子有獨特的意見,引導孩子幫小牧童想辦法,克服困難,把蟬捉住。讓孩子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模擬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隻蟬。)

師:小牧童終於捉住了這隻蟬,你高興嗎?

生3:高興。

師:這隻“蟬”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對待它喲!小朋友們喜不喜歡這個小牧童?(喜歡)喜歡就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吧!

師: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練習背誦)

【教學反思】

古人云:“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所見》中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着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麼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那麼,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

第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詩重趣,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優美的笛聲,情趣的畫面,讓學生在《快樂的小牧童》的笛聲中,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於牧童腦中的念頭……於是,整首詩不再是 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第二、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反覆的多種形式的吟誦來完成的。學生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 “我”為牧童。正所謂:“文章讀的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所見教學反思14

本組課文以秋天為專題,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點,將秋天的特色描寫出來。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積累,體會秋天的風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組教學的一個重點。

《古詩兩首》是精讀課文,收錄了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抒發了詩人在秋天裏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這一課安排兩課時,一個課時學習一首古詩。《夜書所見》的教學目標如下:

1、 自學生字詞,會認讀。

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 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我班學生大多是外來工子弟,他們來自天南地北,在家鄉應該生活着很多親人,而教學本課的時候,正值中秋佳節之後。為了使同學們更好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在課前,我首先引導孩子們説説在家鄉的親人,以及在中秋節時爸爸和媽媽是如何與家鄉的親人相互祝福的;再朗誦耳熟能詳的《靜夜思》;然後引入新課學習:“同學們,八百多年前,也有一位詩人獨自站在蕭蕭秋風裏,思念着家鄉的親人,寫下了千古偉誦的詩句呢!”

接着播放課文錄音,讓孩子們感受古詩的節奏和韻味;再把時間交給孩子們自由朗讀,自學生字詞,並引導他們在朗讀的基礎上藉助註釋,自己試着理解詩句的意思。

之後是彙報交流,讓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理解,説説詩句的意思,我再相機糾正孩子們理解有誤的地方,特別是最後的兩句詩“江上秋風動客情,夜深籬落一燈明。”給人的畫面感強,所以我着重引導了孩子們一邊想像那種景象,一邊誦讀詩句。

最後,根據兒童表演慾望強的特點,讓孩子們比賽演一演詩人,看誰演得像。

通過聽、讀、想、演,使得古詩在孩子們的眼前和腦中一再重現,所以一節課下來,相當一部分的孩子已能熟讀能誦了。

這一節課較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

關於書寫生字,則安排在第二課時集中指導書寫。

所見教學反思15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重視指導學生感受詩的內容,充分領悟詩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單單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應引導學進行感悟。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希望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為順利。

通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想法:一是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二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鑽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

標籤: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pzx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