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亞洲》教學反思(精選6篇)

《亞洲》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亞洲》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亞洲》教學反思(精選6篇)

《亞洲》教學反思1

亞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更孕育了燦爛的音樂文化,它對生活在亞洲地區的各個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採用多種手段和形式,旨在優化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在學、問、賞、析、論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下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讓學生獲得審美經驗的積累,形成和逐步完善正確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理解和尊重各國不同的音樂文化,以求達到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的雙贏。本課以《亞洲音韻》的音樂導入,課一開始就創設了濃郁的異域音樂氛圍,同時在這樣的氛圍中,設計了讓學生隨機抽取本課學習課題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這節課較好的完成了教學預設中各個環節的教學任務,關注教學結果的生成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經驗積累、知識積澱,以及尋求知識後的快樂,逐步樹立學習的自信。但是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和獲得知識的結果上還存在着差異,這雖然是學生個性、能力不同所致,但也將促使我更好地調動一切教學手段和積極因素,喚起更多學生的學習熱情,獲得更豐盛的學習成果。

《亞洲》教學反思2

亞洲的人文環境是屬於區域地理的教學內容,本學期學生初次接觸區域地理,學習地理的方法要求有較大轉變。怎樣學習區域地理,老師應該在方法上多給學生以指導。一般地講,綜合性與差異性是區域地理的兩大主題,要完整的理解掌握該區域的特徵,就得一方面要歸納出該區域的共性,這個共性就是這個區域作為一個整體與其他區域相比較而顯示出來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還要分析出該區域內部的差異性。顯然,教師只把這些抽象的方法説教給學生,學生肯定越來越糊塗。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集體研究亞洲某一方面的問題,這種研究當中既要歸納共性又要突出個性,學生們實際上已經在按照綜合性與差異性兩方面來研究區域地理了,但是學生在進行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是體會不到的。為了讓學生自己體會出這種研究方法,最後又安排了小組彙報活動,這個彙報活動不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種研究區域地理方法的演示,因為把這些成果集中放在一起的時候,同學們就會明白要想全面整體理解亞洲的人文環境,就得從諸如人口、文化、經濟等這些方面歸納出共性,同時也知道這些共性是在比較各個國家不同的人文環境基礎之上得出的。這樣學生既實踐了研究區域地理的方法,又鍛鍊了地理信息資源收集、處理與總結的能力,同時集體學習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發展了學生們之間的交往能力,突出了學生之間學習品質的差異性,讓他們在活動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教師應作好學生的勤務員、服務生,關心各組的研究情況並給予及時指導和幫助;在成果彙報活動中,要控制好各小組彙報的時間,儘量讓每組同學都有彙報的時間和機會,以保護好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要親臨到個小組,詢問他們的討論情況,以便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在評價時,做到多元化、多標準、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把態度與成績、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小組內外、成員之間、師生之間結合起來進行立體評價。

《亞洲》教學反思3

課題:亞洲自然環境

一、根據課程標準及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學過程,學生基本達成教學目標。

二、亞洲氣候特點比較抽象定為本節課的重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圖例、讀圖識圖、對比、討論等方式突破重難點。

三、教師將課堂講述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其他時間留給學生,學生通過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四、在課堂上主要採用如下措施抓目標生:

1、關注目標生的課堂學習狀態,表現積極要及時表揚,有溜號、不注意聽講等現象及時提醒。

2、課堂設置適合目標生的問題,多提問,多反饋。

3、課下及時檢查反饋,及學習效果。

五、本節課的亮點是通過一系列亞洲自然風光的引入,既突出了亞洲之最,又為學習做好了鋪墊,使過渡自然,引發了學生的注意。

六、課件中對氣候講解不多,應多準備一些實例、圖片、動畫等,加強感性認識。<

《亞洲》教學反思4

地理七年級下冊都是進行區域地理學習,以區域為主線進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學習。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設計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實現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入相關的教學資源,設置恰當的活動,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基本上實現了預期的設計意圖。

反思整節課,收穫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依據課程標準

課前導入:播放《亞洲雄風》,其中“山是高昂的頭,河象熱血流”這首歌滿懷豪情的唱出了亞洲山河壯麗的美麗畫卷,形象的概況了亞洲地形和河流的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吸引到即將學習的自然環境內容上來,加深了學生對亞洲的熱愛,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本節課重視學生讀圖記圖能力的培養,從圖中得到有關亞洲的位置、範圍、面積。而且能夠從地形圖上掌握亞洲的重要地形區的分佈,由教師引導、分析出亞洲的地勢特點以及對河流分佈的影響,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和綜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的能力。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尊重學生

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差異,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如有關亞洲的`世界之最,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閲讀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識説出來。採用競賽方式,看誰知道的多,説的多,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初一學生思維活躍,學習興趣高,但是對知識掌握不夠準確,通過課件展示和遊戲的方式,學生親自到講台前用鼠標拖拽的形式把亞洲的主要地形區和河流拖動到相應的位置上,即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學會表述和傾聽,在合作中求得共同發展。

三、創造和諧氛圍,適當運用鼓勵性評價

為了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激發學生的興趣、動機。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和系列活動,不失時機的給學生表現機會並給以肯定和鼓勵,使學生獲得自信與成功的體驗。

但是也有不足之處:

一、在分組引入競賽機制操作中,應引導本組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而不能只顧本組一兩名主動性強的同學參加,要使課堂上的學習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學,真正實現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都有興趣、都有動力。

二、在組織學生自主分析問題時,感覺到有點易放難收。雖然氣氛也很熱烈,不能很適時地做出總結、點撥。

三、在學生自主回答時,有的同學不能很好的思考回答問題,發散思維“過強”影響課程進度。這是我還需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把握好課堂教學。來提高我的教學水。

總之,教學方法很多,教學理念不斷出新,我們一定立足於本學科教學特點,不斷研究,不斷學習,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喜歡上地理學科,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謝謝。

《亞洲》教學反思5

初一地理下冊是學習世界區域地理和國家的學習,以區域為主線進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學習,本節課是學習世界區域的第一節,也是今後自己學習其它大洲的標準,所以本節課我首先緊緊抓住課程標準,依據課標進行教學,其次,在本節課我側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1、學案設計依據課程標準

本節課重視學生讀圖、記圖能力的培養。從地形圖上掌握亞洲的主要地形、河流、湖泊,並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亞洲的地勢特點以及對河流分佈的影響,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和綜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的能力。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分析亞洲的地形特徵,我首先讓學生依據陸高海深示意圖歸納出亞洲的地勢特點,

2、充分利用地圖教學,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地圖引導學生讀圖、歸納得出結論,效果明顯。例如分析亞洲河流的流向時,我首先讓學生讀圖,從圖中找出亞洲主要河流,在圖中描出,並説出河流注入的海洋,並進行歸類,歸納出亞洲河流的流向是從中間向四周流。學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了結論效果比較好。

3、注重課堂教學落實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取邊講邊鞏固的方法,並落實的筆頭上,尤其是“亞洲地圖”的填圖練習,學生學完之後會有所收穫,知道重點應該掌握哪些內容。總體來看大部分同學掌握了這種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很高。但也有部分同學對地圖的方向感不掌握,對地圖上給予的信息不能有自己的語言來概括。

《亞洲》教學反思6

首先,讓學生看“世界地圖”認識亞洲和歐洲、亞洲和非洲、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北到哪裏,南到哪裏,東到北令海峽,西到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西南到蘇伊士運河,在學生心目中留下印象是亞洲————大,再讓學生認識圖6.1圖“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它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洲,再指出它是跨緯度最廣的一個洲,我們國家就在亞洲,學生再觀察6.4圖就一目瞭然了,就知道我國就在東亞,然後再指出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再讓學生在圖上按方位指出一個國家來。

最後,讓學生找到青藏高原,再找伊朗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山地,再進一步找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中西伯利亞高原,再進一步找出西西伯利亞平原、湄公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等,使學生由讀圖到認識地勢這樣一個轉變,這樣學生就知道了亞洲地勢由整個中部向四周逐漸降低了。這樣學生就知道河流自然呈放射狀向四周海洋流去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3y44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