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1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寫了高爾基和他兒子之間發生的小故事,是一篇寫事情的文章,表達了高爾基對兒子深深的愛和他與兒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抓住文章重點詞句進行品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如品讀“賞花”。師引導:終於,春天來啦!兒子的勞動換來了豐碩的果實,想去那片芳草地看一下嗎?我請一位同學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其餘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然後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並以生生評價,師生評價進行朗讀訓練。在生字、詞的教學上,我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去學習並掌握。

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沒有很好地挖掘課文空白點,應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既對課文有了深刻地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如引導學生體會兒子不僅給父親帶來了快樂,也給島上居民帶來了快樂。如應該創設以下情景:美麗的鮮花不僅引來了一隻只蜜蜂,還引來了島上的居民呢!

1、有請這位先生,當你清早推開窗户,聞到花的清香,你心情怎樣?

(當清香迎面撲來,我感到心曠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2、看,心情煩悶的女士走過來了,欣賞着眼前的鮮花,你會怎樣?

(我覺得我的煩惱頓時拋到九宵雲外了,我又恢復了平靜的心情。)

3、瞧,那位勞累一天的漁民走過來了,欣賞着眼前的鮮花,你又會怎樣?

(勞累了一天,我本來已經腰痠背痛了,但是當我看到這美麗的鮮花在風中輕輕搖晃,我的疲勞頓時化為烏有,我又精神百倍!)

二、高爾基信的內涵挖掘不夠,學生對結尾句的理解流於表面,難點的突破不到位,對信的整體把握不夠,研讀教材上仍須下功。因此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有一些説教味,學生難以理解。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給”,永遠比“拿”更愉快。在理解這句話的環節中,我沒有讓孩子們擴展思維,而是表面理解。上完這節課後我發現應該讓學生通過觀察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説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當今社會,每家都是獨生子,致使學生自私、貪婪。讓他們學這些都是一種付出,而這樣的付出卻能給人帶來快樂,因此説它們都是美好的東西。大公無私,僅憑一兩句説教的大道理,作用不會太大。這句話給我的啟發是:只要你真誠地付出,人家受益自會予以回報,那你也將是多麼愉快呀!老師認真負責地教育學生,定會贏得家長和學生的尊敬;醫生妙手回春,救死扶傷,人們稱他們為“白衣天使”;父母給孩子無私的愛護,也會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我體會到: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盡我所能,給身邊、周圍的人,奉獻一片愛心,留下美好的東西,才會更加快樂。可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讓孩子們也感受到“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對孩子們的引導,而不是簡單的説教。要學會讓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實際感受,使境界得到昇華,真正理解“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含義。

所以教學這一段,應該有一個層次,先聯繫課文理解,再聯繫生活,從鮮活的例子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容易產生共鳴。下次教學時我認為這樣設計教學過程比較好:

1、啟發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信的內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去證明這的確是諄諄教導,以求“各有所得”;及時給提示單(有關奉獻、給予與索取的名言)分散難點,從而由台前到幕後指導學生突破難點,避免了繁瑣分析與高談闊論。學生自然會圍繞板書上的“栽花賞花”與“寫信教子”談“給”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會彙報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相機表揚贈與名言,並讓學生高聲誦讀以體會一種快樂。

2、通過精心設計的富有情境藝術的引語,指導朗讀這意味深長的信,再進一步激勵學生積累其中的名言為座右銘,切實銘記、體悟“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

3、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拓展練習。

(1)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

(2)結合你聯想到的人和事寫一段讀後感;

(3)把心裏最想説的一句話寫成凡人格言製成書籤當座右銘。

4、最後教師歸納:美好的東西或許是一個鼓勵的眼神,或許是一次彎腰攙扶,或許是一個美好的祝福,這些都是一種付出,而這樣的付出卻能給人帶來快樂,因此説它們都是美好的東西。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把握好二期課改的精神實質,以讀代講,讀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抓住文章特點,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注意從各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2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主題獨特、語言清新、文質兼美的敍事性記敍文。課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對於這樣一篇感情真摯、意藴深遠的美文,如何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實際,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後的濃濃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創設情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來體會高爾基孤身一人在孤島上修養時,那種孤單寂寞渴望見到親人的心情。其次以“愛”為經緯,編織父子間深情的網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嘗試用一個字概括父子之間的感情,學生大都會選擇“愛”字,將它板書在父子倆之間,聽着配樂朗讀帶中的課文錄音尋找“愛”的軌跡,圈畫描寫父子情深的有關語句,並讓學生從字裏行間感受兒子通過種花來表達對父親的愛,在充分朗讀課文和體悟情感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扮演“兒子”的角色進行朗讀用讀來體現父子間濃濃的愛。而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片段讀好栽花圖、春景圖、賞花圖等鏡頭,並相機切入春景圖的語言訓練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説説花的美,從而引出“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心裏會想些什麼?”讓學生來體會高爾基對兒子的思念和喜愛,同時也讓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理解體會高爾基的信,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讓學生自己來想辦法弄懂這一段,並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儘量讓他們自己弄懂,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這樣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採用了“看誰讀懂的多”這樣的説法來激勵學生交流,符合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於信中寫所揭示的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有一些説教味,學生難以理解。教學這一段,我認為應該有一個層次,先聯繫課文理解,再聯繫生活,從鮮活的例子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容易產生共鳴。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1、啟發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信的內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去證明這的確是諄諄教導,以求“各有所得”;我及時給提示單(有關奉獻、給予與索取的名言)分散難點,從而由台前到幕後指導學生突破難點,避免了繁瑣分析與高談闊論。學生自然會圍繞板書上的“栽花賞花”與“寫信教子”談“給”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會彙報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我相機表揚贈與名言,並讓學生高聲誦讀以體會一種快樂。

2、教學中啟發學生理解兩個“留下了最美好的東西”,深入理解高爾基信的內容和含義。然後讓學生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去證明“給永遠比拿愉快”,這的確是諄諄教導,以求“各有所得”。

3、通過精心設計的富有情境藝術的引語,指導朗讀這意味深長的信,再進一步激勵學生積累其中的名言為座右銘,切實銘記、體悟“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

4、趁熱打鐵的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拓展練習,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

在教學總結時送出期望:但願“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名言伴隨你走到學校、家庭、社會的每一處,伴你一生健康成長。最後提醒學生:心動不如行動,我們的父母無私奉獻多年。從不以“拿”為藉口要求回報,倡議學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躬身體會“給”的快樂,從身邊的事、從至愛親情做起,感受人世間真摯的“愛”的藝術、“給”的藝術。

雖然本班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和接受能力參差不齊,但我相信“給”永遠比“拿”愉快的道理已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裏了,相信他們從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中體會到“給”的樂趣,從而成為一個樂於奉獻的人。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3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一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整篇文章都體現了一個“愛”字。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體會父子情。

初讀課文後,讓學生找到兒子種花的句子。讓學生自讀體會兒子的不怕辛苦。學生能找到“顧不上”“一直”“忙着”等詞。接着,通過一個填空讓學生想象兒子勞動的場景,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兒子對父親的“愛”。而後,讓學生閉眼感受春天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及指導學生讀出鮮花的美麗芳香;並相機切入“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心裏會想些什麼?”的語言訓練,引導學生大膽想象高爾基賞花時的情感並讀出感情。——這些都是子愛父的表現。學習寫信這件事時,學生通過朗讀,知道這是高爾基在教育兒子,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

二、感悟“給”的快樂。

高爾基賞花想着種花人——兒子,並給兒子寫了一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將這種愛昇華到更寬泛、崇高的境界。我啟發學生默讀信的內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寫下自己的感想。再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談談自己對“給”與“拿”的理解,交流自己給人予“幫助、安慰、關心……”等的切身體驗,突破對“‘給’,永遠比‘拿’愉快”的理解。

三、理解中心句。

在高爾基給他的兒子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使我馬上想到了我們《練習3》中所學到的小詩《幸福》,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幸福,不在於取得,而在於奉獻,很顯然,這兩句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我引導學生回憶這句話,他們的理解還是挺到位的。這使我想到我們應該要把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中我力求以讀代講,讀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抓住文章特點,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訓練學生的説話能力,對文章的難點部分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聯系生活實際,突破對“‘給’,永遠的‘拿’愉快”的理解。不足之處是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有點匆忙了。學生在寫回信時,也只是泛泛而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g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