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六篇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六篇

【篇一:《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六篇

本課的課題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茫茫大千世界,誰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們對幸福的觀念不一樣,有的人是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為大多數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導學生認識人生,追求人生,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課目。

雖然本課是閲讀課文,但本人在教學中卻經過了“講、竄、套”,就是抓住文題“幸福是什麼”讓學生無盡地講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後結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義用事例串起來,使實際生活與文本意藴,縱橫交錯。“套”就是將影形的生活與無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離開親人遠行千里,幹苦力,本人將這歸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個認識幸福的過程。同時,這樣的幸福得來要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導學生感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這裏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們認為的幸福觀點,我都給予鼓勵支持,肯定。比如:孩子們各抒己見“星期天是幸福的,過節時桌上有爸爸媽媽是幸福的,中秋佳節一家人一起吃月餅是幸福的,拉着媽媽的手照張相是幸福的?”

根據學生對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學中就已經成功了。於是,我把教學重點落實到“認識幸福的含義與意義”上,再抓住文中重點段的朗讀來感受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導入學生所認識到的幸福之上。“你認為自己的幸福是什麼?然後根據學生所認識的幸福,引導學生將自己認識的幸福進行闡述,並舉出實際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經過、結果,緊接着套入文本中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並抓住重點段來理解全文即分析課文,感悟幸福的含義。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就這樣下來,我引導學生將自己“所聞、所疑、所悟”等過程,用列提綱的形式表達出來。

比如:有一孩子列了這麼幾個提綱“1、你知道什麼是幸福嗎?2、有錢就幸福嗎?3、我認為幸福是這樣的?4、原來幸福是這樣的?”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擬的提綱,盡情闡述,分析、舉例説明、悟出幸福的含義,這個環節學生表現非常棒,學生很快進入寫作狀態,我也悄悄退出,學生足足寫了50分鐘左右,班上三分之二的學生是500字以上的習作練習,有六七個孩子寫了近700字的作文,習作內容還真具有夾敍夾議的味道,能引用名言,偉人的故事,還有孩子引用了所學的課文《巨人的花園》,將文中巨人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通過孩子們的幫助,又享受到了春天的快樂,這是幸福的。本人認為作為四年級學生,能通過文中作者的文筆啟示寫出自己的手筆是很不錯的。在此基礎上,我也滲透了文中的語文知識點。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孩子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十年的親身經歷,終於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勞動做出對人們有舉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更進一步地引導學生感悟幸福的真諦。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掩卷沉思,智慧的女兒一語道出了幸福的真諦:只有靠自己的勞動,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便能收穫幸福。讓學生真正地領悟到:原來幸福就是這麼簡單!讓我們牢記,能使大多數幸福的人,認識到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做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從閲讀中感悟寫法。故事情節的奇異是本文的一大特點。“奇異的故事”往往是童話故事的亮點。文中“智慧的女兒”突然而來,飄然而去。她肯定、讚揚三個牧童疏通泉眼的勞動,還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弄明白什麼是幸福。智慧的女兒在文中起到了“靈魂”的作用。正是這一人物形象,使整個故事讀起來既神祕,又有趣,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我們在平時讀童話的時候,這樣的故事也很常見。例如《漁夫和金魚》中“金魚能一次又一次地滿足漁夫的要求”這一情節的安排,使讀者們的閲讀興趣大大增加。又如《白雪公主》中王后的那面魔鏡,孩子們也是十分感興趣的。由此可見,我們在寫童話的時候,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越離奇,越神祕,就越引人入勝,這樣,自己手中的童話就成功了。

當然,引導學生讀書,寫作更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支撐點。比如:“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句話也無形地滲透了德育審美教育,句中的“義務”是什麼含義?無疑“義務”是應盡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是指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這話告訴孩子們:要想獲得幸福,就要通過辛勤地勞動,給別人帶來方便和好處,讓別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總之,教學本課後,我深深地認識到: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還要教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讓自己能更好的成長,讓自己的人生更為燦爛,更有意義!

【篇二:《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幸福是什麼》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上完後,本人靜靜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覺得有以下兩個教學環節處理得較為妥當。

一、緊抓文章重點語段,巧妙啟發

抓住重點句“幸福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義務,作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來理解全文是重點。我是這樣來設計的:學生分角色扮演三個牧童。

牧童甲説:親愛的朋友們,好久不見了,我們都長大了。你們知道我這十年都做了些什麼嗎?我們分手後,我就想,我要做一名醫生,為病人解除痛苦。使人們恢復健康,我感到特別幸福!

牧童乙説:我也走了很多地方,做過很多事:在火車上、輪船上做過服務員,當過消防隊員,我勤勤懇懇地工作,對別人都是有用的,所以,我感到很幸福!

牧童丙説:我哪兒也沒去,一直在村子裏耕種。我種出麥子,麥子養活了許多人,我感到很幸福!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我讓學生選擇了一個身份,創設這一情境。摒棄一問一答的分解課文,課堂氣氛融洽、和諧。有了寬鬆的的課堂氣氛和開放的學習空間,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體驗、感受,也使得他們表達的慾望更加強烈,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説得頭頭是道。在這種表達慾望的`驅使下,學生説得自然,學得輕鬆,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在説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向更深層次發展。

二、趁學生對幸福有了一定的認識,讓學生寫出自己對幸福的感受。

在學生對幸福的感受清晰明朗的時候,我又對幸福的概念進行拓寬。不同職業的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對農民來説,幸福是多打糧食養活人;對工人來説,幸福是多生產機器,為人類做貢獻;對演員來説,多表演出精彩的節目,為人們帶來快樂;對老師來説,把學生培養成才,為國家做貢獻是自己的幸福。同學們,對你們來説,幸福又是什麼呢?請大家説一説。學生各抒己見,積極發言,説出了自己對幸福的認識。

【篇三:《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幸福是什麼》人教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

四年級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閲讀能力、感悟能力和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這篇課文是童話故事,一方面考慮到學生喜歡讀童話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導學生對幸福的思考,對生活的理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上課時主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達成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

本節課我主要抓住以下環節來展開教學:

一、緊扣主題自讀自悟,彙報交流,引導想象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淺顯易懂,教學時,我並沒有作過多的講解,沒有采用段段分析的方法,而讓學生抓住關鍵的幾句話,統領課文,去梳理故事的情節,領會文章的主旨。根據問題的回答接着讓學生自主找出三個青年尋找幸福的過程,進行彙報交流。我們在重視課本、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須酌情引導學生在閲讀的想象中適當超越文本、適當超越課堂,即讓學生利用一些課文留下的空白處展開想象,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在課外讀物中得到的知識進行信息加工和再創造,探索課文的深層意藴。例如在本課的學習中,我讓學生從三個青年自己的敍述中體會幸福的所在。表面看學生似乎把課文的內容已經讀懂了,但實際上,這三個青年的經歷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去太遠,孩子們是無法真正體會到幸福的所在。如果在教學中我能這樣設計:想象一下這十年中在他們身上發生怎樣的動人故事。那麼他們可能會根據自己原來的經驗和課外書上獲得的知識,展開再想象,編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引出了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事蹟。這樣在他們的腦海裏,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觸摸到的實體。真正的讓孩子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含義。

二、聯繫生活多元擴展,體現語文的人文特徵。

學完課文後,學生對童話的主題幸福的含義有了比較深刻的,透徹的瞭解(幸福就是通過勞動,很好的儘自己的義務,做對別人有益的事)這個主題很顯然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很有意義。實現對課文情境的語言創造,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境界。在學生深入的理解幸福的深刻含義之後,我通過出示名人名言,有關幸福的圖片,以及《幸福是什麼》的小詩,然後讓學生自由創作,引導學生去發現、品味存在於自己身邊的幸福,寫出對幸福的感受,昇華學生的閲讀體驗和感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幸福,並更好地珍惜幸福。

一堂課下來,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在課文朗讀方面,太過平淡,不夠生動,孩子們剛有點入門,我沒有好好引導他們去説、理解、感悟、品讀,從而導致學生讀的目的性不強,點到即止,如何使孩子們讀得妙趣橫生,需要好好去思考。應儘量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讓課堂時刻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力。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如果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給更多的學生盡情地説,主動的説,那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將會有更大的提高。

【篇四:《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幸福是什麼》人教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文。這個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設計時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為主,聽説讀感寫相結合,最終從一個高度上來體會幸福。

四年級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閲讀能力、感悟能力和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考慮到學生喜歡讀童話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導學生對幸福的思考,對生活的理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上課時主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達成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

本節課我主要抓住兩個環節來展開教學:

一、緊扣主題自讀自悟,彙報交流,引導想象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淺顯易懂,教學時,我並沒有作過多的講解,沒有采用段段分析的方法,而讓學生抓住關鍵的幾句話,統領課文,去梳理故事的情節,領會文章的主旨。根據問題的回答接着讓學生自主找出三個青年尋找幸福的過程,進行彙報交流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學生的想象力,幸福是我們很熟悉的話題清楚幸福是什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章重點寫了三個青年的話,對三個青年尋找幸福的具體過程卻省略了。

這個空白也正是讓學生的體驗所缺乏的,我們在重視課本,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須酌情引導學生在閲讀的想象中適當超越文本,適當超越課堂,即讓學生利用一些課文留下的空白處展開想象,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在課外讀物中得到的知識進行信息加工和再創造。探索課文的深層意藴,例如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僅僅從三個青年自己的敍述中是很難體會到幸福的所在,於是我便引導他們去想象這裏面

具體的故事。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又着重抓住第一位青年的話,進行一系列情景的創設,如:當病人生命垂危的時候,他___,當病人消極絕望的時候,他___等,讓學生全方位地想象醫生平凡工作中的救死扶傷,送去健康,在這個基礎上,我又適時指點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即聯繫生活實際展開想象,讀出文字背後所藴含的意思,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下面的學習,這樣的多種手段將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可以説出實實在在的體會,這樣在學生的腦海裏,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觸摸到的實體,真正的讓孩子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含義,這種通過對課文中的重點語段的研討,實現對人物感情的再創造,既體現了語文本體觀,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觀,情與景交融。

二、聯繫生活多元擴展,體現語文的人文特徵

情感+語言=詩,實現對課文情境的語言創造,是小語教學的一種境界。在學生深入的理解幸福的深刻含義之後,我通過出示名人名言,有關幸福的圖片,以及《幸福是什麼》的小詩,然後讓學生自由創作,引導學生去發現、品味存在於自己身邊的幸福,寫出對幸福的感受,昇華學生的閲讀體驗和感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幸福,並更好地珍惜幸福!

【篇五:<<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故事講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指引下去尋找什麼是幸福。十年後他們通過自己的經歷明白了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為了讓學生弄明白幸福的真正含義,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1.從課題入手讀懂故事,進入生本對話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童話故事《幸福是什麼》,看看這個問題能不能從故事中找到答案。接着我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地讀讀課文,並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師:他們是怎樣弄明白的呢?請同學們再次讀讀課文,把文中相關的語句劃出來,實現與文本的深層對話,學生畫句子,讀課文,交流。老師總結歸納。

2.再造想象,實現與文本的深層對話。

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僅僅從三個青年自己的敍述中是很難體會到幸福的所在。於是我便引導他們去想象這裏面具體的故事,從活生生的事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感受。如果此時結束這一學習環節,表面看學生似乎把課文的內容已經讀懂了,但實際上,這三個青年的經歷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去太遠,孩子們是無法真正體會到幸福的所在。於是我相機拋出了一個問題:這三個青年為什麼會感到幸福?孩子們一聽,愣住了。他們可能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問題。我於是引導他們:想象他們在這十年中發生的故事。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編出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學生根據自己原來的經驗和課外書上獲得的知識,展開再想象,編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引出了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事蹟。在他們的腦海裏,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觸摸到的實體。

3、多元感悟,體會語文的幸福的含義。

童話的主題是幸福要靠勞動,要儘自己的職責,做對別人有益的事。這個主題很顯然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很有意義。但事實上幸福的確有很多種含義,愛別人是一種幸福,被別人愛也是一種幸福,付出了是一種幸福,等待也是一種幸福。學生説不出這樣概括的話,但他們説出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去肯定它。在這一課的最後,許多學生都説了很多與課文中不一樣的感受,這是真實的,是值得尊重的。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每次課後總能夠發現不足之處。

首先是讀的形式少:比如,我可以用默讀、生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比賽讀等方式。以讀為主。讓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

其次是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沒有體現出來:比如,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讀,出現了問題之後,師可以適當的往好的方面引導,再讓學生來爭論、討論。不要一味的都是老師在評價,讓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也能學習。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充分閲讀,出現了問題之後,教師可以適當的往好的方面引導,再讓學生來爭論、討論,讓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也能學習,説不定他們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收穫。

通過教學本課我也學到了許多,我深深的感受到只要我們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認真備課,就會給學生帶來收穫的喜悦,學生也會給老師帶來快樂!讓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去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幸福吧!

【篇六:《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很多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什麼是幸福呢?畢淑敏在百家講壇上有一句這樣的開場白:

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究竟什麼是幸福?有人説金錢就是幸福,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人均收入已經提高了很多,但感到幸福的人卻並沒有比以前增加呢?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去感知幸福。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隱藏了那些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殺手?

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苦苦探索,為什麼我們已經擁有足夠的金錢以及健朗的身體還覺得不幸福呢?

關於幸福什麼這個話題我問過很多身邊的朋友,他們很多都説,幸福就是擁有很多的錢,很豪華的房子,很高檔的車子,或者一切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東西。於是有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誤入了歧途。

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十課有一篇關於童話故事的課文——《幸福是什麼》,講述了三個牧童發現一口老泉,合力疏通泉眼,開溝引水,砌井加蓋,做了一件好事。智慧的女兒稱讚了他們,並祝福他們幸福。當時他們還不理解什麼是幸福,於是他們用了十年的時間去尋找幸福。十年後,三個牧童在小井旁邊相遇了,各自談了對幸福的理解。第一個説“幸福就是給病人治病,看着他們恢復健康;”第二個説“幸福是做很多對別人有用的事,儘自己所能幫助別人。”第三個留在村子的人覺得:“幸福就是種麥子養活很多人。”最後講智慧的女兒再次出現,揭示了幸福的含義。她對三個人十年間探索的幸福做了一個總結“幸福就是靠自己的勞動,很好的儘自己的義務,作出對別人有益的事情。”很簡短的一句話,卻讓三個男孩花上十年的時間去弄懂。

很多人都是走了很多的彎路,遇到很多的挫折,甚至有些人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才開始明白、感悟到幸福的含義。

一些人以為擁有很多的金錢就是獲得幸福,於是他的一生都是在求財,把每一分錢都攢起來,生病了也不捨得花一分,絲毫不亞於莫里哀小説筆下的阿巴貢最後弄得個眾叛親離,自己也早年病死的下場。

還有一些人,把幸福定於擁有沉迷於光鮮靚麗的外表,或者是漂亮的裝束,講究的住宅,上等的傢俱,精緻的設備。我有這樣一個朋友,我們高中的時候在一起讀書,感情還算好。她的家境並不夠好,就靠母親每個月幫別人做家政供養着。但是她特別喜歡名牌的東西,常常騙家裏要錢去買一些名牌的衣服或者包包,她的家很小,聽破舊的。每次跟她去逛街,她看到什麼漂亮的東西,總要去瞧一瞧,摸一摸。幾千塊錢的椅子,只要她覺得漂亮,她都會想盡辦法把它弄回家去。在她的眼裏,這些就是她的幸福,哪怕犧牲母親的一切。可憐的人啊!

在這篇《幸福是什麼》童話故事中與上述的例子相對比,我不禁沉思了起來。在成長的路上,我有父母的細心照顧,有老師的循循善誘,有朋友噓寒問暖,按理來説應該是幸福的。可年少的我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我心安理得的接受他們給予的一切,嘴巴上卻還説自己不幸福,不快樂。甚至也叛逆過,拿着父母的錢天天泡網吧,不願意回家。從不知道幸福為何物。少年不識愁滋味,偏愛言愁。而今讀了《幸福是什麼》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

其實只要給予別人幸福,看着別人幸福,自己也會幸福。我們想得到幸福,首先要懂得分享幸福。只要你給予別人親切的微笑,別人才能給予你和善的笑臉.你給予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你給予別人無私的幫助,別人才會在你危難時,及時伸出關愛的雙手。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們給同學慶祝生日,看到同學收到禮物一臉幸福的樣子,我們也很快樂。同樣,在自己生日的時候,也能得到別人的問候.這就是一種幸福。

於是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不僅着重引導學生要懂得幸福就是靠勞動,靠付出。還要引導學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我們的父母給於我們生命,感謝她們讓我們在這温暖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感謝我們的老師,感謝他們傳授我們知識,讓我們有一雙聰慧的眼睛,可以看見未來;感謝我們的朋友以及那些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同學,有了他們的陪伴與鼓勵,才有了我們幸福的笑靨,使我們在人生成長的路途中不再孤單。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教導給孩子們知識,還要教導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好讓他們都能更好的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xrwx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