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灰雀》教學反思(精選12篇)

《灰雀》教學反思(精選12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灰雀》教學反思(精選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灰雀》教學反思(精選12篇)

《灰雀》教學反思 篇1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五課。這篇課文記敍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根據文本的這一特點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人物對話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列寧的善良、寬容和對兒童的保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自己的設計雖抓住了課文的脈絡和大的框架,對一些細小的枝節考慮不周全,學生練習的板塊還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指導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指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而這句又是一句長句,學生不能把它讀準確。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後,這一環節,在學生並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讓學生動筆寫寫,做到讀寫結合,效果可能更好。從這堂課中,我不僅明白了臨場應變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準備,才能讓課堂更好的完成,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最多的發展;而在課堂教學時,做好隨時的應變的準備,讓自己不拘泥於教案的束縛,又能真正讓課堂的時間做到合理的運用。

整堂課從總體看,還算成功,但細細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灰雀》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記敍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內容簡單,學生只要認真讀書就能讀懂,但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走進課文內容中才能體會出來。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從課題入手,課題是《灰雀》,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灰雀的?請自己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此時再出示灰雀的圖片和資料,學生通過看圖和資料對灰雀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這樣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很好。

學生喜歡灰雀,在走進課文找一找列寧喜歡灰雀嗎?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學生找的快,讀的好,把列寧喜愛之情讀出來了。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列寧發現灰雀消失後,通過耐心的交談使那個小男孩放回了灰雀的經過,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針對教學的重難點我採取抓住人物的語言和神態,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在讀的過程中踹門人物的內心活動。先讀列寧説的話,從他的話語中你體會出什麼?列寧為什麼對灰雀説話,而不對小男孩説呢?體會列寧的做法。再看小男孩的語言和神態,體會小男孩的內心活動。體會過後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

本節課課文內容體會的好,但由於時間關係,朗讀的時間少,沒有達到效果。今後在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多讀少講。

《灰雀》教學反思 篇3

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

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如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讓學生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呢?我從三個方面來着手。

第一:請同學畫出描寫灰雀的句子,請同學反覆朗讀之後,老師範讀,學生想象灰雀在樹上跳躍的情景。再問:灰雀可愛嗎?你們喜歡嗎?還有誰喜歡?你從哪知道的?

第二:請同學畫出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同桌之間練習之後,再採用指名朗讀;分男女朗讀;表演朗讀等形式練習對話。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他們的心理活動。並採用換位思考,讓他們説説那男孩為什麼要抓灰雀?為什麼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麼樣的心情呢?從而體會到男孩的誠實和可愛。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

第三:教完課文後,我讓學生做了個小練筆:男孩答應列寧之後。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讓我激動不已。有的同學想象很豐富。

文章裏所表達的內容,讓我感到學生在我的教學中理解了。

《灰雀》教學反思 篇4

課前準備中,我特別注意文中所藴含的思維因素,但對於學生是不是能體會感悟到這一點,我有些忐忑。

課上,首先認識了幾隻灰雀,學生在朗讀描述灰雀的句子後感受到灰雀活潑,健康,惹人喜愛。我問:“如果你看到這麼可愛漂亮的灰雀,會怎麼對待它呢?”有的説:“逗他玩,給他食物吃,天天來看它,聽它歌唱。”“還給它們做一個木房子”有的説“想把它捉回家,在家裏好好地養着,可以隨時看到它。”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在這裏我沒有對孩子們的説法做出評價,而是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麼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並在朗讀的時候讀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見了,列寧是找遍了周圍的樹林的,卻沒找到,這時看見一個小男孩,列寧向他詢問見過灰雀沒有,男孩説:“沒……我沒有看見”我讓學生表演讀這句話,並提示性地設問:“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説:“發現他説了兩個‘沒’,還打吞(吞吞吐吐,不連貫)。”我進而發問:“為什麼吞吞吐吐呢?你在什麼情況下説話會吞吞吐吐呢?”孩子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心裏有鬼,犯錯誤了。而列寧注意到這一點了沒有呢?這時孩子們有的説注意到了,有的説列寧沒注意到,爭論不休。

我提醒孩子們還知道哪些列寧的故事,他們馬上聯繫《蜜蜂引路》這一課,認識到列寧是個善於觀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這一個細節表現,由此推測出列寧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着讀列寧的話,猜想列寧真的認為灰雀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嗎?學生馬上反駁説:“不是的,因為老師在前面介紹過灰雀適合在這裏生活,它就不會被凍死”“再説列寧每天都來看灰雀,還給它們食物,它們也就喜歡住在這裏,不會隨便飛走的。”“對呀,昨天都還歡蹦亂跳的,今天怎麼會突然凍死了呢?再説就算是突然死了,也應該有屍體呀,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所以我覺得不會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列寧也不會這麼認為,所以我認識為他後面的自言自語也並不是真正只對自己説,他也是説給小男孩聽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為灰雀擔心。”我覺得孩子們越來越會聯繫上下文學習了,而且還注意抓住人物慣有的特點來思考。我驚歎於孩子們思維的細緻,我為先前的擔心感到多餘。

我接着問:“那你們覺得灰雀去哪兒了?”馬上有學生搶着説:“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問:“課文中並沒有明確地這麼説,你們是怎麼知道的?”這時候,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我是從小男孩説‘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這句話看出來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麼會這麼肯定地説會回來,而且知道還活着。”“還有,就是列寧問他:‘會飛回來?’他又很肯定地説了一次‘一定會飛回來’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後説‘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説明小男孩説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就知道了跟他有關,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別人捉走了他要回來的”。我追問道:“小男孩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灰雀的去向呢?”“因為他開始已經説自己不知道了,現在不好説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動來表示(放回灰雀)”。

我覺得學生已經讀懂課文了,於是引向認識道理上。“那麼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嗎?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因為他看到灰雀已經回到了樹上。”“但列寧沒有追問小男孩,因為他看到灰雀還是歡蹦亂跳的,説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歡灰雀了才捉的,並沒有傷害它”。“他還看到小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説明小男孩認識到錯誤了,沒必要再説他了。”

這時候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他們讀得可帶勁兒了,感情處理也很到位。

最後,我問孩子們:“讀了這個故事,你喜歡課文中的誰?為什麼?”大部分學生説喜歡列寧“因為他愛鳥。”“他會教育小孩子,不是大聲地批評他做錯了,而是用自己對灰雀的擔心來感動他,讓他改正錯誤。”也有一部分學生説喜歡小男孩:“他有錯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歡小鳥”。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問:“小男孩錯在哪裏?”“他不該捉走小鳥”“小鳥在樹上才最快樂,書上説它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對,喜歡小動物就要讓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雖然也給了它好吃的,但沒伴兒了它就不快樂了,他不能到處飛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們感動了,我想,不用我多説,他們已經明白了課文中所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這一次不是我告訴他們的,是他們自己感悟到的。

《灰雀》教學反思 篇5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保護以和男孩的老實和天真。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整個學習過程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麼一篇我覺得素然無味的課文,在同學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眾不同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示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同學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惹人喜愛”的小灰雀。在朗讀時讀出了列寧喜愛灰雀的語氣。跟隨着同學的視野,我們一齊品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齊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當可愛的灰雀不見了時,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點局部——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首先讓同學找到列寧和小男孩對話的句子,再分小組練習對話,最後指名小組扮演對話。透過對話扮演讓同學再討論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同學們討論的熱火朝天,不時閃出思維的火花。有的同學把自身放在了這一情景中,假設自身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為什麼要低着頭?”一位同學回答道:“小男孩低着頭,是因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點捨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學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幹給它自由,才是真正的愛鳥。”同學的回答是我感到很驚訝,這個問題我設想的答案是: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雖然改了但是還覺得十分羞愧。可正是由於同學把自身置身於情景之中,所以才幹體會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裏提出了一個問題“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為什麼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説話,而不跟會説話的男孩講話呢?”我就讓同學讀書思考。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悲哀,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説:“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難堪。”還有的説:“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説話。”我覺得利用同學的疑問對同學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透過同學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同學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實,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鋭的,只要能夠為他們創設一個適宜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沛流露出。

《灰雀》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是課文的第二課時,重點是通過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心理。難點是體會列寧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誘和對兒童的尊重,愛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同時受到保護鳥類的等動物的教育。

巧設問題,品讀感悟。在看拼音寫詞語後,我出示上節課給孩子們留下的思考題,灰雀究竟去哪兒了,讓孩子們帶着這個問題再次走人文本,慢慢讀,細細品,要求同學們默讀課文3到13段,邊讀邊想,灰雀到底去哪兒了,你從哪些語句中能讀出來,並且用橫線畫下相關的語句。剛開始孩子們有些膽怯,畫好也不舉手,我就鼓勵孩子們,用我飽滿的情緒去感染孩子們,李老師喜歡勇敢大膽的孩子喲,大膽猜想,説錯也沒關係。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小手林立,一同學説,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並且説出從文中哪裏看出來的,其他孩子也踴躍補充,其中一個小女生從十一段中找到小男孩的動作句子,從中體會到小男孩做錯事後,心裏慚愧。引導孩子們體會小男孩的心裏活動。然後我又追問,小男孩那麼喜愛灰雀那為什麼想放了灰雀呢,受了誰的影響,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説是列寧,我就讓孩子們找出列寧的話,品味列寧的話,體會列寧對灰雀着急,擔心,惋惜之情。體會完心裏後,讓孩子帶着理解和感受,分角色朗讀,再次體會人物心裏。

讀寫結合,學以致用。通過體會列寧的語言,體會到那些心情,都是因為列寧特別喜愛灰雀,把灰雀當成了自己的好朋友,親人一樣,小男孩就是被列寧這種對列寧的愛深深的打動,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以才決心放了灰雀,知錯能改,由捉到放。想象補白,小男孩回家之後會怎麼想怎麼做,寫一寫。寫完之後在小組內展示,然後全班反饋交流,適時做指導修正。

抓住關鍵詞,理解感悟,並且積累運用,這一課時主要抓住自言自語和果然,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義,運用詞語再説一句話。

情感深化,拓展延伸。學完這一課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穫,孩子都談的很好,通過談收穫,難點就突破了。如果時間合理分配,最後再默讀後三個自熱段,質疑釋惑,孩子們可能會説的更好,最後順勢給孩子們推薦好書,名人成才故事書,讓孩子課外繼續讀名人故事,拓寬孩子們的視野。

《灰雀》教學反思 篇7

《灰雀》講的是列寧與小男孩都喜歡灰雀,但表達方式不同。列寧喜歡它的方式就是讓它自由,而小男孩卻想佔它為己有,但最後小男孩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改正了錯誤。透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明白了列寧作為一個偉大的領袖,他不僅僅愛鳥更愛下一代的好品質。更讓學生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重點介紹了這三隻灰雀的樣貌,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灰雀的惹人喜愛,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筆。在教學列寧尋找灰雀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讀了讀列寧説的一系列話,並對每一句話進行了情感處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寧發現灰雀不見時的那種着急、擔心、惋惜的複雜心理,喚起學生的共鳴。然後,提問:那聰明的你們明白灰雀去哪了嗎。請你來幫幫列寧的忙吧!

這樣一來,學生的用心性上來,大家都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儘管説,有一半的學生還沒真正的讀懂這篇文章,還把思維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許多學生都已經能夠找到答案並有依據來論證,思維的火花與情感的渲染髮生了碰撞,學生是真正的意識到了列寧對鳥的愛與男孩對鳥的愛的不同,同時,也為男孩知錯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要在發展語言潛力的同時,發展思維潛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課文中的幾句簡單對話,卻包含了許多的感悟點,各自人物的內心都在活動,都在思考,情緒都在發生着微妙的變化。以“列寧是否真認為灰雀飛走了或是凍死了”引發了學生對全篇課文的閲讀整合,感悟到列寧觀察的細緻、分析嚴密、教育循循善誘,以及對鳥類喜歡方式的探討。平時我總擔心他們想不到,不會説,原先是我自己放不開,只要相信學生,善於給學生帶給適宜的展示空間,給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導,在無疑處設疑,有疑處點撥,學生的思維就會走向深入,就會還你無數個驚喜!

《灰雀》教學反思 篇8

自從上了三年級,語文課除去兩節作文後就只有五節了!明顯的感覺課不夠上,本來想利用課外活動時間,但是數學題目偏難,錯誤需要訂正,英語剛開始接觸總要有時間練習,加上再臨時開個會,哪還有什麼時間?因此放學也有些晚了!計劃上定的是每篇課文兩課時,但是每次都要留個可惡的“小尾巴”!我一向很着急!

於是我一向琢磨怎樣利用好每節課的時間,提高效率。讀《灰雀》一文時,我被列寧高尚的人格深深感動着,個性是他對灰雀,男孩源自心底的愛,一向感染着我,然而課文的語言表達很含蓄,這樣的寓意要透過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細細剖析才能體會到,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這很困難。我腦海中一向在盤旋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反覆思考,認真琢磨才開始備課。要讓學生明白列寧發現灰雀不見後,透過耐心、得體的交談使孩子放回了灰雀,從而明白列寧善解人意、尊重愛護兒童!

第一課時在讀過課文之後,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資料,理清列寧、灰雀、小男孩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明白列寧喜歡灰雀,小男孩也喜歡灰雀,只是他們喜歡的方式不同。當然這只是粗淺的認識。但這一概括孩子們思路就逐漸清晰了,再去理解就容易多了。

第二課時,透過分主角朗讀列寧與小男孩的對話,領悟人物的心理活動。大多數孩子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容易就對人物的心理有所揣摩。只是當我問“為什麼列寧不直接問小男孩而去問灰雀呢?”孩子們的回答多半停留在“想讓小男孩自己認識到錯誤上”。當時我真的有點急了,就差要發火了,但是想到時間我就忍住了。因為我明白必須是我的引導出現了問題,於是我又換了一種問法“如果列寧直接問小男孩”結果會怎樣樣?這下孩子們“茅塞頓開”紛紛説列寧這樣做是出自對小男孩自尊心的保護,因為他明白小男孩已經很自責了,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這樣對三者關係的認識就更近了一層!更為精彩的是當結尾處我又問:“如果小鳥會説話,列寧很小男孩也能聽懂,小鳥會怎樣説呢?”不少孩子都説“小鳥會説:‘列寧爺爺,這位小朋友帶我去他家了串門了,他家可漂亮了,他還熱情的款待了我。並把我送回了家!’”看,連小鳥也明白要保護小男孩自尊心!呵呵!這節課用了兩課時就講完了,沒再拖泥帶水!

此刻我靜下心來想了很多,看來要做到“當堂清”,務必先從自己出發。

1、課前研讀教材,抓住重點設計問題,由多個小問題變成統領全文的問題串。自己要清楚每堂課要完成什麼任務。

2、教案是死的,課堂卻是活的。課堂引導要到位,切忌因為學生的反應而發火!(這一點對我來説尤為重要!嘻嘻!)

《灰雀》教學反思 篇9

《灰雀》一文,偉人列寧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跟小男孩交朋友,藴涵着濃濃的人文精神。教學《灰雀》這一課時,主要透過讓小組採用主角表演,情境模擬法進行教學,在課尾延伸、深化感悟時我有意識地提出幾個問題,給足孩子想像空間,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由放飛心靈,那一個個充滿童趣的回答讓師生共同感受到語文課堂簡單、活潑、有效。孩子們依託文本創造想象的回答精彩紛呈,這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文本的情感目標無需太多講解,在大膽想象、主角表演、情境模擬中得以鞏固、昇華。

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透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導入部分,我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喚起他們已有的感受與體驗,激發學生對新課文的興趣。

在識字、識詞的過程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與工具書一同來幫忙學生解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透過小組內討論交流,以優帶差,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不但提高了學困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優等生體驗到了快樂。最後是全班進行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到達了局部帶動整體的目的。在層層遞進中,使學困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優等生講解了知識,從而到達了“學困生能吃飽,優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收集處理的有信息的潛力”,課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帶給給學生,雖然這樣做加強了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知識整合。從課堂教學的反饋來看,讓學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徑地收集資料,效果會更好。

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小組間的用心有效的評價,較好地激起學生的熱情,促進他們更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欣賞別人優點,或質疑爭論,在課堂上構成一種用心交流、雙向互動的局面,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在評價中互相取長補短,快樂成長。

《灰雀》教學反思 篇10

我教《灰雀》一文,沒有想到學生對課文的重難點的理解是如此到位,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我認為以下幾方面做的比較好。

首先我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練,從課文的理解的內容入手,比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把描寫三隻灰雀的可愛樣子的句子反覆讀,認真體會,並且適時地給學生出示了相關的灰雀的圖片,學生頓時情緒高漲,也從內心產生了對灰雀的喜愛之情。那麼在接下來的描寫列寧對三隻灰雀喜歡的句子,學生也讀得興趣盎然,學生對於列寧喜歡三隻灰雀的強烈感情也就不難體會了,尤其是學生對於下文中灰雀的丟失的原因也是自己體會透的,是因為小男孩太喜歡灰雀了,以至於想把它據為己有。有的同學説:“老師,我現在終於知道灰雀到哪裏去了,我預習的時候就提出的這個問題,我不知道灰雀是怎麼丟的,我現在知道了。”看來,學生讀透了課文對課文的理解是非常關鍵的。尤其是對課文的重點內容的鋪墊部分更不要放過。

其次,要注重文中人物對話的朗讀,要做到讓學生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讓學生深入體會文中角色的心理變化,帶着感情朗讀課文。尤其是讓學生體會到這隻灰雀大家都是喜愛的,但是怎麼才算真正地愛灰雀呢?學生都能説出讓灰雀自由自在地生活,關心它才算真正的愛,如果只為了自己喜歡,而把灰雀關起來,這不是真正地喜歡灰雀,課堂上,學生都能理解到列寧因看不到灰雀而焦急,但是,他們在時候,還沒能真正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這可能與學生的年齡有關。這時,我示範朗讀,學生的體會深刻多了,也能進入情境模仿,效果好多了。

我還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同學們想象一下,灰雀在小男孩那裏會是怎樣的情況呢?學生討論積極熱烈,很多同學都能想象到小男孩會把灰雀關到一個小籠子裏,灰雀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夥伴不吃也不喝,小男孩也很着急,因為他也十分喜歡這隻灰雀,所以當列寧尋找灰雀時,他才有一步步的變化。最終把灰雀放回來了。

總之,在課堂中,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產生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能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聯繫生活經驗來思考問題,理解課文,從而達到真正的理解與思考。

《灰雀》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本文時,我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意在引導學生討論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感受。但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1、朗讀教學中,缺乏朗讀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得比較成功,但我卻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想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依舊把握不準。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地方。

2、課堂內容安排不合理

從三年級學習來看,生字詞的把握仍是一個重點,課堂中還需花些時間。由於個別學生的預習不充分,導致課堂內容沒有全完成,整個課堂不完整,倒不如將基礎安排在第一課時,重點理解放在第二課時。而對字詞的理解可以融入在課堂中,抓住一些重點的字詞,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增加詞彙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詞語是需要隨文理解的,但這一步我卻忽略了,所以在這一堂課中,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學得不太紮實。

3、急走教案,不給學生留機會。

當我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時,最淺顯的列寧對灰雀的愛,孩子們很容易找到,這和我預想的相符,這時我就急忙進入了教學,根本沒讓孩子再發表其他意見,每個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樣,或許有的孩子可以理解到更深層次的愛,我卻剝奪了孩子們發表感受的時間。

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灰雀》教學反思 篇12

“教起于思,開而弗達。學起於悦,活而有序。”這是我作為坪洲的新老師,開學一週多後在年級組各位熱心幫助下連續備公開課《爬天都峯》、《灰雀》,執教《灰雀》,被校長、教研員、各位熱心的同仁指點評課以後,感受最深的一句話,作為坪洲的教風、學風,張校長真是智慧的!

我不得不承認三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離我們課堂預期的設想真的還很遠,在設計時我是想得太多了,對於剛入三年級的孩子,正如佔芳老師説的,可能越簡單反而效果越好。唐老師也説:閲讀教學不能急,提倡“大問題”教學,講究提問的藝術,要適度、適時、適量,有啟發性、層次性、開放性。

《灰雀》一課敍述了列寧用愛鳥之情感染、啟發一個小男孩放鳥歸園的故事,體現了列寧對孩子的愛以及孩子改正錯誤由喜歡鳥到真正愛鳥的變化過程。課文以生動具體的語言,簡短、含義深刻的對話描寫,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我們三年級組集體備課,設計《灰雀》一課教學意在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教學突出以“愛”的情感為主線索,憑藉列寧愛鳥、愛孩子的故事,喚起人與大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真愛。

執教過程我努力優化課堂結構,借鑑開放式閲讀教學方法,希望有所突破、創新。

1、確定學生的主體意識。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質疑問題,例如:讀了男孩的幾句話,你能發現什麼?通過讀書自己解疑,通過交流與老師共同解疑,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養。在課文3-10自然段的學習中,我們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l)自讀自悟:學生通過自己讀書瞭解灰雀哪兒去了和列寧愛鳥的心情。(2)質疑啟思:學生讀書質疑,讀書解疑,師生交流共同解疑,抓住重點詞,對話,聯繫上下文體會列寧愛鳥之情對孩子的感染、教育,最後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3)讀議領悟:通過有價值的問題(為什麼不問男孩,問灰雀呢?)課文學到最後,入境入情了,問你想對列寧或者男孩或者是灰雀説點什麼,寫一寫。讓學生在開放思維中,自主交流中體會列寧對孩子的愛。

2、確定課堂的訓練意識。為了使教學重點鮮明突出,環節簡單實用,我以課文3—10自然段為訓練重點,將讀、思、議、練貫穿全過程。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理解內容。為使認知和情感和諧,我以讀為本,以讀導情,以議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動,使師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使情感昇華。將情感貫穿於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中,安排在最後的“寫”,不僅可以瞭解學生學了本課的收穫,瞭解學生的“內化”情況,而且通過動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雖然努力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去引導,雖然設計了多元解讀,讀寫結合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但是我把握學情不夠準確,研讀教材還很膚淺,思維也不開闊,唐教授的“閲讀教學不能急,提問不可碎”簡直一語中的。雖然閲讀教學是見仁見智,千人千面的,但是面面俱到、一百個不放心似的,也確實是束縛了思維。正像張校説的我還是開放式教育的門外漢,縱有千百客觀理由,我也不得不承認,作為坪洲開放式的新人,我必須重頭開始,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但願今天一“灰”而過,明日也能歡呼“雀”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qrq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