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1

一、教材分析:

《偉大的悲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課文記敍的是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在南極展開了一場富於戲劇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後,斯科特這位失敗的英雄和他的隊員在歸途中悲壯覆沒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飽含深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探險隊員表現出的那種勇敢、坦然、鎮定的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快速閲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理清故事情節,體會“偉大的悲劇”的深刻含義。

2、過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培養團結合作、勇於犧牲的精神,樹立正確面對失敗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通過默讀、重點朗讀,體味關鍵語句,認識人類挑戰自我,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及作者所表達的頌揚之情。

難點:

1、聯繫語境,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體會作者的寫作意旨,實現情感態度的培養和提升。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圖片導入

1、導語

師:同學們,千百年來,人類在探索未知領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為實現第一個站在地球最南端的夢想,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等五位失敗的英雄在同厄運的搏鬥中英勇犧牲,永眠在茫茫冰雪之中,奧地利作家茨威格飽含感情地用文學的筆法,記錄了這一感人至深的歷史事件。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傳記節選《偉大的悲劇》,去感受定格在歷史長河中這悲壯的一幕 。

2、提出學習目標(播放課件)

(二)快速閲讀,感知大意

方法點撥,師:這篇文章約4250多個字,篇幅長、容量大,我們如何才能迅速把握全文大意呢? 請同學們分成兩個小組,按下列提示快速捕捉文章的信息 。

①按人物故事,再現埃文斯、奧茨、其他三人的犧牲情形。

②按時間順序,尋找文中關鍵的時間詞,圈點勾畫,篩選各時間段發生的重大事件。

③在以上基礎上,請大家用幾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選點品讀,感受情感

1、師:在預習文章以及梳理完文章主要故事情節之後,我們已經讀了好幾遍課文了,請大家用一個或幾個詞語來概括你讀完文章後最深的感受。(學生會説“感動”)

2、師:是啊,文中有大量生動感人的細節,請同學們畫出這些段落中最讓你感動或者難忘的細節,把它深情地朗讀出來 。

3、教師從兩個角度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師:讀到這個細節,你最感動什麼?請以“我為……而感動,它讓我感到……”的句式説話 。

(四)深入探究,品味語言

師:剛才,同學飽含感情朗讀了課文中許多讓人感動的語句,老師也準備了一些優美的語句,讓我們一起來品味其中內涵(播放課件)

【課件1】“1912年1月16日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啟程,出發得比平時更早,為的是能早一點看到無比美麗的祕密。焦急的心情把他們早早地從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來。到中午,這五個堅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們熱情高漲地行走在荒無人跡的白色雪原上,因為現在再也不可能達不到目的地了,為人類所作的決定性的業績幾乎已經完成。”

提問:1.“無比美麗的祕密”指的是什麼?(南極點的風光)

2.“拽”這個字體現了五位探險傢什麼身體狀態以及什麼樣心理?(極度疲勞,本不想起牀,但奪取勝利的焦急心情強迫他們提前起牀)

3. “為人類所作的決定性的業績”指的是什麼?(第一個到達南極點)

【課件2】“可是突然之間,夥伴之一的鮑爾斯變得不安起來。他的眼睛緊緊盯着無垠雪地上的一個小小的黑點。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説出來:可能已經有人在這裏樹立了一個路標。但現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這一點。他們的心在戰慄,只不過還想盡量安慰自己罷了——就像魯濱孫在荒島上發現陌生人的腳印時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腳印一樣。其實,他們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們之先到過這裏。”

提問:1.“盯”能不能換成“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真的,內心無比的複雜)

2.“到過”能不能換成“到達”?(“到過”説明他們已經來過了,從第一個角度來講,註定他們是失敗者)

【課件3】“雖然昔日逝去的光陰數以幾百萬個月計,但現在遲到的這一個月,卻顯得太晚太晚了——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勞,歷盡千辛萬苦顯得十分可笑,幾星期、幾個月、幾年的希望簡直可以説是癲狂。“歷盡千辛萬苦,無盡的痛苦煩惱,風餐露宿這一切究竟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這些夢想,可現在這些夢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提問:1.“風餐露宿”是什麼意思?

2. “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 作者想通過這句話表達什麼意思?作者同意這種説法嗎?你同意這種説法嗎?為什麼?(表達斯科特角逐失敗後極度沮喪、痛苦的心情,同時也反襯他追求標準之高。作者為斯科特這個“失敗者”作傳,本身就説明作者不同意這個觀點)

(五)拓展思維,領悟情感

1.師:剛才,通過分析語句,我們感受到了斯科特一行人內心的痛苦和悲傷,正如題目所寫“偉大的悲劇”,所謂“悲劇”就是悲慘的經歷和結局,那麼斯科特一行的壯舉是偉大的“悲劇”,“悲”在哪幾個方面?(要以文中的語句為依據)

明確:失敗之悲:“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

作證之悲:“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奧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個人決定驕傲地在帳篷裏等待死神的來臨,而且始終沒向世界哀歎過自己最後遭遇到的種種苦難。”

2.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義?

明確:事業失敗的悲傷,替人作證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壯,世人悼念的悲痛……

3. 斯科特一行的壯舉是“偉大”的悲劇,其“偉大”又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①事業偉大:要第一個到達南極點,這是史無前例的偉大事業。

②精神偉大: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有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

③人格偉大:為對手作證,有令人敬佩紳士風度和偉大胸懷。

④態度偉大:在離死只有寸步之遙的時候,還在進行科學觀察。

⑤情感偉大:生命的最後一息惦記的是別人:朋友、同伴、妻小,還有祖國和人民。

4.瞭解了其中的偉大,我們知道了茨威格為何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卻充滿激情地為失敗者斯科特書寫這悲壯的一幕?

明確:“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

五、佈置作業:

學習本課後,以“我心中的英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寫出對於斯科特等五位英雄壯舉的真實感受。

本人認為這節課有如下優點:

教師對教材的研讀精細。

教學目標的確定恰當。本文篇幅較長,不可能面面俱到。結合單元提示,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迅速抓取信息,是可取的。

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大膽。教師由最後一箇中心端牽出兩個大問題。再由這兩個大問題帶出兩個次問題: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探險隊員們遭受了哪些困難?探險隊員們具有哪些常人的情感?這四個問題就像蛛網的四根主線,將分佈在課文各個段落的答案綴連起來。

文本解讀和練習兼顧。巧妙地追問,將課後的練習穿插到對文本的解讀中,落實到學案上,做到真正落實。

學生的能力訓練全面。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速讀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快速整合信息的能力、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而在小組學習中,既要聽,又要記,還要想,更要説,學生的協作意識得到強化,自我協調能力得到鍛鍊。

小組展示不囿於常規。常規的小組展示大都是一人或兩人板書,一人上台展示。考慮到本課的信息量非常大,故採用口頭展示的方法,省時高效。

不過,這節課還有不足:

老師的講解有點多。這主要表現在“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一句的理解時。學生對這個句子本身的理解沒有問題,但是同學壓根兒沒想到作者的寫作態度是贊同還是否定。老師用了比較長的時間引導。

教師情感的渲染還不夠細膩,課堂氣氛有點冷。教師不僅要在導入和總結時煽情,在抓取信息和朗讀的過程中也要時刻注意情感的調動。但是也要注意避免熱鬧的氣氛出現。

課堂容量大,教學時有點趕。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2

《貓》是鄭振鐸短篇小説集《家庭的故事》裏膾炙人口的名篇。這篇小説,結構是清晰明瞭的,圍繞養貓,寫了“我”養三隻小貓的故事。文筆樸實,自然,三隻小貓的性情通過細節描寫,躍然紙上;感情抒發由淡而趨濃,真摯感人。小説的“象外之象”超越普通的就事論事,養貓的平凡故事中浸透了作者對世態人情的解剖或深刻解讀,這應該是教學中的難點。

我在上課的時候注意是關注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自己讀、自己講、自己體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通過多種方法的讀來深入理解課文的內涵和意義。基本的上課思路清晰,抓住主要問題進行發散,及時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課堂結構完整。

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在一些方面還是存在着不足之處:在講第三隻貓的時候與一二兩隻貓的聯繫不是很全面,還有對於學生的回答,我給予的評價總顯得有些千篇一律,重點不是很突出,再則,在問題的設計上還是要更注意嚴密性。

通過這次的開課,我受益匪淺,讓我認識到了自己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也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幫助真的很大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3

1、本堂課較好地落實了語文教學理論。採用了對話閲讀,師生互動。採用的方式體現了尊重學生個性,如:“你最難忘的是哪個細節?”“你體會最深的細節?”“請你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問題討論。”“他的回答你滿意嗎?”因為把學生擺在第一位,儘管聽課人很多,學生仍然敢説敢言。如:“斯科特關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麼促使他去關心他的夫人呢?”“愛情!”“那對祖國、民族又是什麼情感呢?”“愛。忠誠。”這樣我的歸納總結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學生的理解基礎上的。

2、本堂課在設計上有較大開放性,提供給了學生自我學習的空間和機會,提供了平等協作的氛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導方式做得較好。在討論“最後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學生一連提出了六個問題,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問題我在備課時沒有預設到。例如:學生問“為什麼這裏用頓號,而不用逗號?”這個問題我當時措手不及。其實這也是學生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於向權威挑戰。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常常能迸發思想的火花,這種火花也正是我們所極力追求的。

3、本課堂中與作者對話,品味文章中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處理稍欠。如:在討論斯科特一行為阿蒙森作證這部分時,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作者“第一擁有一切,第二什麼也不是”這句話。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意圖,那麼後面的結論將更加水到渠成。

4、本課堂在生成教學中,教師準備可以更充沛。如:學生提出了標點問題,這應該是一個極好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標點或批判看問題的好機會。但因一方面平常在教學中標點知識儲備不紮實,一方面我的惰性思維使我很少懷疑教科書,所以一個好問題沒有當場給予好答覆,不能不説是一個遺憾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4

《偉大的悲劇》是新課標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以探險為主題,通過不同題材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敢於探險的勇氣,集體主義觀念和為所熱愛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從內容上講,本文寫的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卻又滿懷希望地奔向南極點,卻發現挪威人已經捷足先登,只好無奈但又十分堅毅地踏上歸途,最後一個個悲壯地死去的故事。教學結束本課時後,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課堂教學情況

1、教師的授課情況

導入方面:

在本課時裏,我首先在《我心永恆》的背景音樂下,用三幅科學探索悲劇圖片以及南極風光,簡潔鄭重的用語言解説,以此導入課堂學習,創設凝重、沉思的氣氛,建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這一點我認為作得比較成功,學生也在這種激發之下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潛能。

導學方面:

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有許多同學不理解,悲劇的故事為什麼藴含着偉大,是不是矛盾了?當時作為教師的我沒有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説出他們想知道的,或者説讓他們提出疑問在我的引導下逐步去解決。解決問題時,我讓學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劇和偉大,要求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心靈,引導學生相互交流,朗讀、評議,在讀與説中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還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從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同學們認為課文悲劇的故事中藴含着偉大不矛盾。因為斯科特他們探險雖然犧牲了,雖然他們有死亡之悲、失敗之悲、作證之悲、世人之悲,但這悲劇後面體現着為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他們始終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這悲中正展示他們“偉大”的魅力所在,所以這是一場“偉大的悲劇”,讓學生知道這種精神將成為“永恆”,激勵着後人前赴後繼。我認為這樣指導,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凸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了知識和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達標方面:

新課標要求學生要“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本課時,我在這方面也較為注重,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對課文主人公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加以評價——他們認為是惡劣的環境讓我們的英雄犧牲了,同時也關注了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存是十分困難的一個事實,肯定了主人公為人類作出的貢獻,知道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生存價值觀以及怎麼樣正確對待失敗,並在閲讀中體會到了一種精神的永恆,令人感到欣慰。

遺憾和不足方面:

該課時所教內容較多,沒很好的對課文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探討,甚至有個別學生對課文還比較生疏,這也許是我的預習工作沒作好的緣故;學生自主質疑時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導致還有學生想提問而沒有機會,我也因此喪失了和更多學生交流的機會;

在體會文章語句的情感過程中,我忽略了對不同學生應該施以不同的閲讀指導的原則,在比較閲讀上有待加強;另外,如果時間充足的話我還有人類1911年首次踏上南極大陸的錄象給學生看,但很遺憾我只有忍痛割愛了,只有等下課以後才有時間了!

2、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對所傳授知識的接受狀況:

本課時是在學生自主質疑的前提下師生共同完成對課文的理解的,因此學生對課文知識以及相關內容掌握較到位,特別是對“悲”和“偉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師上課前所預期的效果,絕大多數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或者説思想來理解課文內容,完成了師生的對話。

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的獨到見解: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傾聽學生的想法,善於採擷集體智慧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提高教學質量。本課時有不少學生髮言,他們雖然不一定説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質疑時有學生就問了“斯科特等人為什麼要去探險”、“他們可以不死嗎”、“他們的悲是因為他們死得悲壯嗎”、“他們的偉大是因為他們面對死亡很坦然”……,在一節課上學生能夠有着這麼多出乎人意料的發言,應該説學生的思路是打開了,思想情感已經進入了課文情節,效果不錯,同時也完成了生與文本的對話。

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活動情況:

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所以學生活動尤為重要。本課時,我採取了學生同桌2人討論、前後四人討論由一中心發言人發言的討論,同時讓學生單獨有感情的朗讀、男女生比賽讀、全般齊讀等朗讀方式增強課堂氣氛。活動中學生基本能夠作到自主學習、自主探討、自主討論併發言,聲音洪亮,情感較為豐富。

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遺憾和不足:

個別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在對“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時,有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仍然不能夠表述完整,對記敍要素也存在不怎麼理解的情況;自主活動討論時也有少數學生無所事事,存在不願意動腦筋、拿別人現成答案的現象;做筆記的習慣還沒怎麼養成。這一切都還有待進一步強化訓練。

二、反思後的思考、建議:

通過教學和反思,我覺得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確應該讓學生多自主活動,一定要培養他們個人的活動意識;在擴大知識面方面,教師不應該僅僅限於書本,應該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為學生服務,替學生着想,把“小語文”真正變為“大語文”,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學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識。作為學生應該積極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指導,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來主義”,同時要多讀一些健康有益的書,當然包括語文課本。

總之,我認為本課時我對教材處理較為合理、教學目的設置明確恰當,基本作到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下讓學生從中受到了一種永恆的精神教育,當然也有很多的遺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一一完善。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5

一、關於複述問題

複述是本文的一大任務,如何複述?按照實際情況,我教的班級學生的水平並不高,這一課的字數有四千多,複述起來恐怕沒幾個學生能完成,我對課文進行分解:把16段的課文分成四部分,每組負責複述四段,又降低要求,如果能複述一段就可以,覺得自己能力勝任兩段,老師也支持,四段複述完,更是可以,如果能更多的,我們更歡迎。通過這樣“因材施教”,幾個學生膽子大了起來,敢起來複述,在學生複述了一部分之後,我再和學生總結複述兩個要點,複述要比概括來得具體一些,但描寫部分不必過多的複述;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要素的抽取。在總結的基礎上,學生再複述,複述技巧掌握的效果好了一些。

二、原點教學問

這一篇課文比較長,對平常基本上沒有閲讀的這些學生來説,要知道情節是困難的,單靠複述是難以讓較多的學生明白本文講的是什麼,因為學生聽課不是很認真或者説是有時認真有時不認真,注意力斷斷續續。我又設計了幾個問題

1、本文裏你不理解的是什麼?

2、你喜歡本文裏的某個人或者某些事?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説説理由。

3、你不喜歡本文裏的某個人或者某些事?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説説理由。

通過這些問題,相信學生的課文的內容瞭解會進一步加深了,因為從學生上課的反應可以看出來。同時我希望學生能結合自身的情況加深對人物的瞭解以致理解。但從學生反應來看,大部分的學生雖然能講一些,但是可能是因為這些遙遠的影響只讓他們從理性上認為斯科特他們是偉大的,然而和自己似乎還是沒有關係,或者可能是這樣的比較讓學生看到自己人格卑小之處。雖然學生也連續不斷你的起來回答問題,但我感覺到,學生起來回答問題的動機比較複雜,不少的學生不是他們內心覺得需要表達。而是覺得起來可以討好老師,或者表現自己在同學中略勝一籌,從教學來説,這些思想情感並沒有進入他們的內心,我嘗試了好一會兒。不過,還是進不到他們的內心世界,我也沒轍了。

最後我順便問了學生一個問題:如果是你們的話,你們會不會像斯科特那樣變賣家產,離開才幾個月的孩子,到不能賺到一分錢的南極去探險。沒想到這個問題讓學生們的熱情高漲,大部分的學生都説不想去,有的學生問:“會不會死?”我説“不死”之後,他才放心地“去”,別的學生聽了譁然,他趕緊解釋説,老師説過不會死的,我又添了一句,如果死亡的概率提高到50%,你還想去嗎?學生終於説不去了。於是學生都找出很多的理由説他們不想去,我又問了一句:你們都不想去,那麼斯科特這些人為什麼要去?這句話又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有的學生説到了一部分,他們對大自然懷有強烈的興趣,想知道南極有什麼祕密。但沒有一個學生想到這是一次對自我的挑戰,可能因為在學生的生活裏,遇到困難大多逃避都來不及,怎麼會這樣的“自虐”,從這裏我很順利地引入到茨威格為斯科特他們寫傳記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雖然在肉體上他們被大自然消滅了,這是悲劇,但他們的精神感動這激勵着許許多多的人,這是偉大之處,因此課文叫做“偉大的悲劇”—— 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我讓學生再進一步思考自己的生活的價值:自己對別人的生活的影響——從社會角度來説自己存在的意義有多大?我這樣的引導學生,如果説,你離開了班級,這個班級會受到損失,那麼,你的存在對班級來説正數,如果你從班上消失了,對班級既沒有什麼影響,也就是説自己是“等零”了——學生們笑起來了,本地話“等零”是罵人的話,意思就是“廢物”,學生們笑起來了,我説不要覺得當一個廢物就是最糟糕的了,因為許多廢物還可以發電施肥呢?有的人呢?如果離開了班級,大家都會拍手稱快,也就是説,這個人等零都沒資格,他是負數。學生笑起來了,我讓學生思考,他們自己對別人對集體有什麼意義。

學生開始思考,我發現,這個問題打動了不少的學生,因為有的學生臉色很難看,很不好意思,果然起來回答的時候,這些學生都覺得自己對這個集體是虧欠的,幾個學生經過分析覺得自己等零,還有幾個學生不得不承認自己連當廢物的資格都似乎不夠,自己的存在對班級是傷害,我也不批評,點到為止,希望他們能為班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能為更多人的幸福貢獻力量。學生們很誠懇地接受我的看法,我也覺得這些確實是真心的同意。

下午,我到年段,又看到那些上午認為自己存在是負數,對班級總體上是副作用的學生剛剛上課的時候就被老師叫到門口站着,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教育的反反覆覆真是累死人。

三、不足之處

(1)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一個要點沒有時間進行探討,雖然在教學過程中總會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但缺乏系統一些。下課後,我在閲讀美國兩位學者霍爾特和凱斯爾卡的《學習的樣式:有話學生學習的策略》一書,讀到《角色扮演》這一章,我忽然想到,要解決人物感情問題其實未必很困難,只要設計角色,讓學生以斯科特或者威爾遜或者奧茨的身份給家人或者誰寫信,學生進入角色之後,理解人物的感情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老師只需要點撥一下就可以,不需要嘮嘮叨叨地説半天。

(2)課文上得比較散亂,因為對學生估計不足,比如我以為“你喜歡誰,或者不喜歡誰”這個問題能激發學生,但實際上這個問題並沒有很好的激發學生,被激發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為什麼這個問題沒有激發學生,我以後要問一下學生。也因此在調動學生情緒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導致課堂連貫性不好。還好最後一個問題“你去不去南極,願意你是什麼。”居然激活了學生,不過雖然激活了學生,但是我不知道激活的原因是什麼,也就是説,如果我不去詢問學生,這些問題解決之道恐怕就失靈時不靈。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6

《偉大的悲劇》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傳記文學作品。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尤其是男生對探險類的話題較感興趣,但由於該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主人公國籍等方面都與學生差異較大,所以“悲劇”一詞尚易理解,“偉大”二字對學生來説難度較大。因此,在確定本節的課的重難點後,我將以下兩個環節作為本節課的重頭戲。

1、理解本課的主旨主要是理解“偉大”二字,從中感受到作者對斯科特一行人的頌揚之情。為此,在學生能夠指出悲劇“悲”在何處之後,我便將重心放在瞭解讀“偉大”二字上面。首先,我讓學生找出文中能體現出“偉大”的句子。為了便於學生找準,我設計瞭如下句式:“我從 這句話中看出了偉大,表現了他們 的精神(品質)。”並自己給出了一句示範。有了這樣一個抓手,學生就能較為輕鬆準確地找出這類句子並説出自己的理解。其次,對學生找出的能體現“偉大”二字的句子進行品味。讓學生找出句子後大聲地讀出來,然後學生品析、教師適時點撥,最後在學生理解句子後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找——讀——品味——情感朗讀”這四步,使學生對作者的頌揚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學生對“偉大”二字的理解便輕而易舉了,而老師在其中只是起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

2、本課的難點是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及作者所表達的頌揚之情。為了更好地突破難點,我設計了拓展延伸部分:假如你是凱旋而歸的阿蒙森,請給斯科特寫一封信。阿蒙森是斯科特的對手,由他之口表達出的對斯科特的敬佩更具有攝人心魄的力量。由於前面已對“偉大”一詞作過深入解讀,學生此時爭先恐後地想要借阿蒙森之口表達對斯科特的敬意。信的內容雖然都是表達敬佩之情,但每位同學的抒情點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感人至深。聽完學生的回答後,老師也作了一個示範,朗讀了一封自己創作的給斯科特的信,並滿懷敬意地朗讀出來,至此,將本節課的情感推向了**。從一張張動情的小臉上可以看出他們的靈魂受到了衝擊,對探險事業有了自己的理解。

不足之處:

1、課堂語言不夠優美。本次教學的主題是“散文教學”,散文的語言大多優美,值得玩味。在教學這樣的文章時,教師的課堂語言自然也應與文章的語言相襯。而我,由於缺少平時的積累,“語到用時方恨乏”,在以後的生活中要加強語言的積累,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優美的語言環境。

2、朗讀時間不夠。散文本就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主旨的,儘管在探究“偉大”一詞時我帶學生品味了語言並進行了情感朗讀,但對於散文而言,這樣的朗讀是遠遠不夠的。雖然課堂的安排正好控制在40分鐘裏,但40分鐘裏讓學生讀的時間不足10分鐘,總以為課堂時間的寶貴,寧可多作一點分析也不捨得花大量的時間去讀文本。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朗讀中讓學生心領神會豈不比教師講解灌輸要好?!

一次比賽一步成長,一段經歷一份收穫!在教學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才能不斷地進步!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7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字詞,理清思路概括內容。

2.品味意味深長語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鑑賞作品的壯美,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

【重點難點】

1.體味關鍵語句,認識人類挑戰自我,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2.理解探險的意義以及作者所表達的頌揚之情。

【知識鏈接】

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

茨威格的文學活動從詩歌創作開始。他的主要成就在傳記文學和小説創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師》(1920),為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傳;《羅曼?羅蘭》(1921);《同精靈的鬥爭》(1925),為德國作家荷爾德林、克萊斯和尼采作傳;《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1928),為托爾斯泰、斯湯達和卡薩諾瓦作傳;《約瑟夫?福煦》(1929);《精神療法》(1931),為催眠術發明者梅斯默爾、“基督科學”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作傳;《瑪麗亞?斯圖亞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敗》(1935)。他的傳記不拘泥於史實,着重表現人物性格。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給加點字注音

拽出來__ 無垠___ 戰慄___ 履行___ 辜負___

欽佩___ 魯莽___ 告罄___

2.形似字注音組詞

姍( )___載( )___凌( )___眶( )___

珊( )___栽( )___陵( )___筐( )___

刪( )___裁( )___綾( )___誆( )___

跚( )___哉( )___菱( )___框( )___

3.成語填空

堅持不( ) 不可思( ) 風( )露宿 精疲力( )

毛骨( )然 ( )武揚威 寸步之( ) 海市( )樓

4.課文內容填空

(1)而他們恰恰是第二批到達的人,他們僅僅遲到了一個月。( )昔日逝去的光陰數以百萬個月計,( )現在遲到的這一個月,( )顯得太晚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們都希望第二天能到達目的地,( )到了第二天,( )吃掉一天的口糧外,( )把希望寄託在第二個明天。

(3)因為( )在這種從未被人聲衝破過的極度寂靜之中,他( )會悲壯地意識到自己對祖國,對全人類的親密情誼。

二、合作探究

整體感悟課文後回答

1.斯科特和他的探險隊員們體現出人類哪些優秀品質?試從課文中找出實例。

2.茨威格為什麼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卻充滿熱情地為失敗者斯科特寫這悲壯的一幕?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找出答案。

3.在文章中,作者表達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4.請你説一説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何在?

三、精讀精練

閲讀文段,回答問題

閲讀“沒過多久,他們發現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至“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回答問題

1.“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最不可思議的事”一句中“這”指代 ;

“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一句中“這一事業”指代 。

2. 文中“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衝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這句話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麼?

3.文中“癲狂”“奪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揚威”等詞語有什麼表達作用?

4.“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這句話是作者的觀點,還是斯科特的觀點?為什麼?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達了極點,斯科特一行為什麼還要悶悶不樂地繼續他們的路?

6.“斯科特接受了這個任務,他要忠實地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斯科特為什麼要“接受”這項任務?體現了人物的什麼精神境界?

【總結反思】

二一 偉大的悲劇(二課時)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快速默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對英雄的讚頌之情; 2.角色複述,理清情節,品讀體味重要語句; 3.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以及培養團結合作,勇於犧牲的精神。

【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快速閲讀,理清故事情節能力; 2.體會作者表達的頌揚之情,認識人類挑戰自身,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3.通過關鍵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能發表自己獨特的理解。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 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拽(zhuài)出來毋(wú)寧 堅持不懈(xiè) 毛骨悚(sǒng)然

B.威爾遜(xùn) 貯(zhù)藏 怏怏(yāng)不樂 廣闊無垠(yín)

C.戰慄(lì) 膽怯(què) 風餐露(loù)宿 寒風凜冽(liè)

D.厄(è)運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2.下列各組詞語中字形有誤的一項是( )

A. 不可思議 徒勞無獲 奪眶而出 精疲力竭

B. 萎縮不前 耀武揚威 姍姍來遲 憂心仲仲

C. 疲憊不堪 魯莽大膽 語無倫次 踉踉蹌蹌

D. 步履蹣跚 白雪皚皚 海市蜃樓 悶悶不樂

3. 課文內容填空

(1)而他們恰恰是第二批到達的人,他們僅僅遲到了一個月。( )昔日逝去的光陰數以百萬個月計,( )現在遲到的這一個月,( )顯得太晚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們都希望第二天能到達目的地,( )到了第二天,( )吃掉一天的口糧外,( )把希望寄託在第二個明天。

(3)因為( )在這種從未被人聲衝破過的極度寂靜之中,他( )會悲壯地意識到自己對祖國,對全人類的親密情誼。

4.下列語句子中句意明確、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國家隊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學經驗的優秀的籃球教練來了。

B.在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上,發揮着他們無窮的藴藏着的力量。

C.裏面陳列着各式各樣列寧過去所使用的東西。

D.這種種子要不要換,在領導和羣眾中廣泛的引起了討論。

5.下列説法有誤的一項是( )

A. 課文一方面描寫氣候的惡劣,探險隊與嚴寒的搏鬥;另一方面,寫探險隊員犧牲的詳情,不僅注重典型環境的描寫,同時也注重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課文頌揚的是一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

C. 課文寫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奔向南極點,卻發現已經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歸途,最後一個個死去。全文重在記述過程,並沒有太多的細節描寫。

D. 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是:認識自然,挑戰人類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後人以精神的鼓舞。

二、合作探究

1.斯科特等探險隊們表現出人類怎樣的優秀品質?

2.作者為什麼給失敗者斯科特作傳?

3.斯科特一行人探險的意義是什麼?

4.文中哪些語句深深地感動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這些話的?

三、課內語段閲讀:閲讀 “沒過多久,他們發現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1.“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最不可思議的事”一句中“這”指代__________;

“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一句中“這一事業”指代_________。

2.文中“癲狂”“奪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揚威”等詞語有什麼表達作用?

3.“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這句話是作者的觀點,還是斯科特的觀點?為什麼?

4.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達了極點,斯科特一行為什麼還要悶悶不樂地繼續他們的路?

5.“斯科特接受了這個任務,他要忠實地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斯科特為什麼要“接受”這項任務?體現了人物的什麼精神境界?

6.歸納本段大意。

四、課堂練習

1. “這是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最不可思議的事”是指什麼事?

2.“國企耀武揚威,洋洋得意”該如何理解?表現了斯科特怎樣的感情?

3.斯科特將“我的妻子”改成了“我的遺孀”,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

4為何要寫“國王跪下來悼念這幾位英雄”?

5.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作者在這裏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你同意這種説法嗎?

【總結反思】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8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傳記《偉大的悲劇》,寫的是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在與挪威探險家阿蒙森角逐南極點失敗後,和他的隊友在歸途中悲壯覆沒的故事。作者敍述這個故事,是讓人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在哪裏?從情感價值觀目標來説,對於中學生有一定難度。尤其這篇文章特別長,人物眾多,情節複雜,所以教學上確實難度較大。教師在授課中很好的處理了文本,長文短教。並注重教學的整合。我就這節課中突出的幾個亮點做簡要剖析。

一、 導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號沉船》《美挑戰者號升空爆炸》《玉樹地震》視頻,以此導入課堂學習,創設凝重、沉思的氣氛,建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學生感受到在一場場悲劇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如此渺小,但人類不斷地抗爭着、挑戰着,學生也在這種激發之下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潛能。這一點我認為做得比較成功。

二、導學方面

本文教學難點之一是對主題的理解,一定有許多同學不理解悲劇的故事為什麼藴含着偉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師課前的導學很巧,“為什麼作者茨威格沒有為勝利者阿蒙森寫傳,卻滿懷深情的為失敗者斯科特再現這悲情的一幕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樣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劇和偉大,要求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心靈,理解雖為失敗者,但他們身上的精神偉大。我認為這樣指導,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凸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了知識和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三、長文短教

文本較長,教學用1課時,難度大,即使讓學生進行預習,但是真正操作起來難度仍然很大。過去每一篇課文,在整體感知環節,總是先讓學生説説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然後複述內容。只要讓學生抓住“人物、事件”這兩個基本的內容,也就知道了課文所講的內容。可是這篇課文長達八九頁,學生如何能把握好課文的主要內容成了一個難點。授課教師很好的進行了長文短教,採用快速默讀的方式將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煉出來,通過形象的路線圖的方式,讓學生直觀、迅速的把握主要情節,這應該是本節課教學中的一大亮點。內容理解方面,通過引導學生品味細節,以細節作為突破口,抓住文題“悲劇”“偉大”,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南極探險悲劇所折射出來的偉大的人類精神,再次很好的體現了長文短教的教學思路。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9

課文篇幅長,容量大,可感可學實在是很多,但是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擇其精要感受思悟。

由於沒有佈置課前的預習,所以在課堂上採用了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找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並將幾個要素串聯起來複述全文的方式來了解課文大意,再用一句話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感悟。

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1、斯科特一行南極之行的“悲劇”體現在哪些方面?

2、“偉大”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學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2、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

3、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

以讓學生尋找最感動敬佩的情節的方式,直入文章內裏,符合認知規律,使得學生的感知思維切中肯綮。學生在朗讀相關語句時,第一遍往往不能達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迅速體會當時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後面的朗讀中有了很大的進步。課堂上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討論交流,體現學習的主動與合作特點,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展示了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徵。

本堂課在生成教學中,由於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所以學生遇到的一些問題都是在預料之內。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遇到了一個多音字──粘。這個字到底應該讀“zhān”還是“nián”?很多學生都沒有想到這一點,所以愣在那裏。我馬上提示他們:“解釋為‘橡膠或糨糊的性質’時讀‘nián’,解釋為‘用膠把一種東西膠合在另一種東西上’讀‘zhān’。”學生馬上就理解了,讀作“zhān”的時候作動詞用,讀作“nián”的時候作名詞用,課文中的原句是“粘住鞋”,毫無疑問應該讀作“zhān”。問題很快就解決了,我從學生的笑臉上看到了他們內心小小的成就感,馬上抓住時機提醒他們:“學習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小小的細節,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向字典這位無聲的老師請教。”

本課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進之處:

1、如果在課前佈置預習,就能在課堂上將更多的時間轉移到對主題的探討上;

2、在介紹作者時,可讓學生自己通過各種渠道去查閲作者的生平資料;

3、在設計問題上,可拉開一定的梯度,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機會來回答問題;

4、在品味文章中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這一環節上處理稍欠。如:

在討論斯科特一行為阿蒙森作證這部分時,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作者“第一擁有一切,第二什麼也不是”這句話,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意圖,那麼後面的結論將更加水到渠成;

5、由於在複述課文部分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大部分學生在本堂課中的學習成果沒有機會得到展示,這不能不説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10

1、本堂課較好地落實了語文教學理論:

採用了對話閲讀,師生互動。採用的方式體現了尊重學生個性,如:“你最難忘的是哪個細節?”“你體會最深的細節?”“請你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問題討論。”“他的回答你滿意嗎?”因為把學生擺在第一位,儘管聽課人很多,學生仍然敢説敢言。如:“斯科特關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麼促使他去關心他的夫人呢?”“愛情!”“那對祖國、民族又是什麼情感呢?”“愛。忠誠。”這樣我的歸納總結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學生的理解基礎上的。

2、本堂課在設計上有較大開放性,提供給了學生自我學習的空間和機會,提供了平等協作的氛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導方式做得較好。在討論“最後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學生一連提出了六個問題,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問題我在備課時沒有預設到。例如:學生問“為什麼這裏用頓號,而不用逗號?”這個問題我當時措手不及。其實這也是學生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於向權威挑戰。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常常能迸發思想的火花,這種火花也正是我們所極力追求的。

3、本課堂中與作者對話,品味文章中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處理稍欠。如:

在討論斯科特一行為阿蒙森作證這部分時,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作者“第一擁有一切,第二什麼也不是”這句話。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意圖,那麼後面的結論將更加水到渠成。

4、本課堂在生成教學中,教師準備可以更充沛。如:

學生提出了標點問題,這應該是一個極好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標點或批判看問題的好機會。但因一方面平常在教學中標點知識儲備不紮實,一方面我的惰性思維使我很少懷疑教科書,所以一個好問題沒有當場給予好答覆,不能不説是一個遺憾。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11

1、本堂課較好地落實了語文教學理論:

採用了對話閲讀,師生互動。採用的方式體現了尊重同學個性,如:“你最難忘的是哪個細節?”“你體會最深的細節?”“請你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問題討論。”“他的回答你滿意嗎?”因為把同學擺在第一位,儘管聽課人很多,同學仍然敢説敢言。如:“斯科特關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麼促使他去關心他的夫人呢?”“愛情!”“那對祖國、民族又是什麼情感呢?”“愛。忠誠。”這樣我的歸納總結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同學的理解基礎上的。

2、本堂課在設計上有較大開放性,提供給了同學自我學習的空間和機會,提供了平等協作的氛圍,對同學自主、合作、探究引導方式做得較好。在討論“最後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同學一連提出了六個問題,這是我始料不和的。有些問題我在備課時沒有預設到。例如:同學問“為什麼這裏用頓號,而不用逗號?”這個問題我當時措手不和。其實這也是同學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於向權威挑戰。同學在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經常能迸發思想的火花,這種火花也正是我們所極力追求的。

3、本課堂中與作者對話,品味文章中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處置稍欠。如:

在討論斯科特一行為阿蒙森作證這局部時,應引導同學正確看待作者“第一擁有一切,第二什麼也不是”這句話。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意圖,那麼後面的結論將更加水到渠成。

4、本課堂在生成教學中,教師準備可以更充分。如:

同學提出了標點問題,這應該是一個極好培養同學正確使用標點或批判看問題的好機會。但因一方面平常在教學中標點知識儲藏不紮實,一方面我的惰性思維使我很少懷疑教科書,所以一個好問題沒有當場給予好答覆,不能不説是一個遺憾。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12

在教《偉大的悲劇》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有兩個精彩之處。其一,按時間順序瞭解故事情節,從而感知課文內容;其二,在悲壯之中感受偉大。正是這兩個精彩之處讓我突破了難點,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與鼓舞。

那麼這兩個精彩是如何實現的呢?

一、瞭解故事情節,感知課文內容。

過去每一篇課文,在整體感知環節,總是先讓學生説説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再分段,複述內容。只要讓學生抓住“人物、事件”這兩個基本的內容,也就知道了課文所講的內容。可是這篇課文長達八九頁,學生如何能把握好課文的主要內容成了一個難點。我就打破了常規的做法,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劃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再找出地點、人物、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來,這樣的問題並不難做,一二十分鐘的時間,學生就完成了這項任務,這樣學生就對故事情節有了清晰的瞭解。然後在瞭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哪些內容祥寫,哪些內容略寫,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明確了課文重點介紹的內容。接着,我又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經過前面的鋪墊,這已經不是什麼難點了,學生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最後我讓學生用兩三句話概括全文主要內容,學生經過小組討論、交流,就很快得出了結論,整個過程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在悲壯之中感受偉大。

我首先這樣問學生,瞭解了課文大意後,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大部分學生回答説:“悲傷,難過。”為什麼而悲傷?我又繼續引導。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這個問題,不僅讓學生知道有死亡之悲壯,作證之悲壯,還有失敗之悲壯與世人之悲傷。瞭解了這麼多的“悲”之後,學生就明確了這真是個悲劇,那麼作者為什麼説這是個偉大的悲劇呢?學生一臉迷茫。我就啟發學生,閲讀這篇課文,除了感受到悲傷、悲壯之外,還有什麼感受?有學生就説到了“感動”,我説“對”,我們一定被他們的某種精神感動了,那麼這種精神就是他們的偉大之處。“好,下面就仔細閲讀課文,劃出讓你感動的地方,並做批註,從中感悟人物精神的偉大。”學生通過讀、通過交流,逐步理解了課文所表達的主題,從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集體主義精神,捨己為人,為了所愛事業而不惜犧牲生命的高貴品質等等。

這樣的教學我覺得降低了難度,學生學起來不會感到太困難。所以,對於篇幅較長的課文,在整體感知環節要儘量給學生做一些鋪墊性的思考,在主題把握上,要以學生的閲讀感受為主,教師只做好引導性,點撥式的指導即可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二

本堂課較好地落實了語文教學理論。採用了對話閲讀,師生互動。採用的方式體現了尊重學生個性,如:“你最難忘的是哪個細節?”“你體會最深的細節?”“請你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問題討論。”“他的回答你滿意嗎?”因為把學生擺在第一位,如:“斯科特關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麼促使他去關心他的夫人呢?”“愛情!”“那對祖國、民族又是什麼情感呢?”“愛。忠誠。”本課我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我的歸納總結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學生的理解基礎上的。在設計上有較大開放性,提供給了學生自我學習的空間和機會,提供了平等協作的氛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導方式做得較好。在討論“最後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學生一連提出了六個問題,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問題我在備課時沒有預設到。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常常能迸發思想的火花,這種火花也正是我們所極力追求的。

不足:該課時所教內容較多,沒很好的對課文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探討,甚至有個別學生對課文還比較生疏,這也許是我的預習工作沒做好的緣故,學生自主質疑時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導致還有學生想提問而沒有機會,我也因此喪失了和更多學生交流的機會。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13

本週我進行的是《偉大的悲劇》的線上授課,《偉大的悲劇》這一課頌揚的是一種不畏艱難的探索精神,與去年國慶時所播的《攀登者》這部電影主題契合,所以我運用了《攀登者》這部電影來進行導入,從而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而且《偉大的悲劇》這一課篇幅較長,對於學生來説閲讀把握的難度較大,所以我給了學生們充足的時間並且讓學生們借鑑課堂提示中快速瀏覽的方法進行閲讀,並且在閲讀結束後我給予學生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提示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説明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學生們就可以對這篇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知,接下來在我的提示下我們也把這篇文章分成了三部分,從而學生對於這篇文章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就更容易一些,同學們在解決“斯科特探險隊遇到了那些困難”、“文中的‘悲’體現在哪裏”、“斯科特一行的‘偉大’體現在哪裏”這三個問題時就更為清晰地找到答案所在的主要段落,對於這篇文章情感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

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不足。首先,在課前導入的時候《攀登者》與《偉大的悲劇》兩者之間的貼合度不高,其實《攀登者》也是在傳達一種崇高的探索精神以及高尚的心靈,而且其中其實也是有悲劇發生的,而且《攀登者》中是中國登山隊向珠峯發起挑戰,這也是偉大的,因此也可以稱得上是“偉大的悲劇”,這與《偉大的悲劇》中斯科特一行去探索南極的性質是相同,不過兩者之間還有一個不同就是《攀登者》最終是成功了,而斯科特一行最後卻失敗了,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通過成功與失敗的對比不過最後的結果都是給予了後人精神鼓舞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於這篇文章的理解。其次,還是在時間安排上,前面的耗費太多時間,後面的東西就會匆匆掠過,但還會有一種情況是時間與問題之間的尷尬,就是這個時間剩下的不多不少,可問題很重要而且需要一些時間進行講解,所以剩下的時間不夠,但要是留給學生又有些多,這樣的話就會讓課堂有些尷尬。最後就是在剩餘時間裏學生的任務安排上不夠明確,這樣就會導致學生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費了這些留給他們的時間,所以在課堂結束後如果還有時間留給學生那一定要把這段時間裏他們所要完成的任務明確,只有這樣這最後剩下的時間才不會被浪費。以上就是我對於《偉大的悲劇》這一課的反思,希望在反思的過程中能夠逐漸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標籤: 反思 悲劇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4n70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