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望洞庭》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望洞庭》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望洞庭》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望洞庭》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課文《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一青螺。

【課文簡説】《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故名為“望洞庭”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這首詩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別出心裁地描繪了一幅玉宇無塵、澄靜空明、淡雅靜麗的洞庭山水美景。

全詩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輝映,顯得多麼和諧,平靜潭水無風,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迷濛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裏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裏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這首詩的教學難點在於讓學生走進詩境,體悟詩情。

教學時,我出示精美的圖片,學生通過學詩看圖,並據此講解,使學生體會到古詩中多處設喻的恰當、美妙,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之後,我還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敍文。

【教學片段】

師:讀了“潭面無風鏡未磨”你讀懂了什麼?

點撥:

未就是──沒有,

磨就是──磨拭,打磨。

生:湖面上沒有風,就像還沒打磨的鏡子一樣。

師:這裏把什麼比做什麼?

生:把湖面比作銅鏡。

師:把沒有風的湖面比作還沒打磨的銅鏡。假如有風呢?還似鏡子嗎?

生:有風的話就有波紋了。

師:只有“潭面無風”,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

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良好。

《望洞庭》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望洞庭》是有“詩豪”之稱的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勾勒出一幅美麗的洞庭湖秋月圖。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反覆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讀準字音,抓住字眼,理解詞意、句意、詩意,進而感悟詩中所藴含的情感。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將想畫面、多朗讀、談感受結合在一起,邊看圖邊説畫面的景色,邊談自己的感受,相信學生在感受景色之後再通過朗讀會加深對詩句的理解,來進一步體會,這樣,詩中美好的意境就會呈現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和作者之間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

在寫法上我也進行了適時的點撥。學生在多讀、明詩意的基礎上,找出了詩中的修辭手法---比喻,通過四人小組活動、交流、填表,懂得了比喻的意義和作用。

在讀詩、背詩時,我採用了中國傳統讀書法進行指導,讓孩子們讀出了詩的節奏和感情。為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屬於自己的力量。

整節課我採用了“學習古詩五步法”進行教學,目標明確。多媒體融合教學,使教師教學、文字、畫面、音樂以及創設情境得到了有機統一,使課堂高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望洞庭》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完成了教學重點中,學生對於該詩詩境的理解。在對詩的意境理解上,學生們對於詩歌意境的揣摩讓我為之一驚,通過圖文聯想法和畫圖法,孩子們很好的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意境,通過在圖中畫出。。。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完成了教學重點中,學生對於該詩詩境的理解。在對詩的意境理解上,學生們對於詩歌意境的揣摩讓我為之一驚,通過圖文聯想法和畫圖法,孩子們很好的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意境,通過在圖中畫出秋月的倒影,孩子們則更好地理解了何為“兩相和”。同時,通過圖文猜想,找出了詩中所暗含的`三個比喻的修辭手法。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缺少對作者的介紹,該作者的詩同學們第一次接觸,應對作者加以簡單的介紹。

本節課的改進措施:本節課的板書,總結洞庭湖山水的特點,應讓孩子們上黑板自行總結,邊總結山水特點,邊進行古詩背誦,做到理解的同時就是最好的記憶。

《望洞庭》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詩。此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采。通過望洞庭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説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一起來看下吧!

《望洞庭》這首詩中,用了三處比喻:“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其中,把無風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銅鏡,參考資料上這麼説:“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至於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為:“相傳君山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殼所化,使來往的船隻有地方停靠,不會被惡浪吞沒。把山比作青螺,表達了詩人對這些救苦救難螺娘娘的讚美,也寄託了人民的美好願望。”

教學時,我出示精美的圖片,並據此講解,使學生體會到古詩中多處設喻的恰當、美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課後的練習中,凡遇到“平靜的湖面(或河面)像什麼?”這類問題,學生千篇一律都答“鏡子”。另外在平時的習作中,樂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學生也是少之又少。這説明我的教學還是出了問題。

問題一,沒有向學生強調古今詞義的變遷。想想看,現在的玻璃鏡既光且亮,用它來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還是合適的嗎?

問題二,在不同的人的眼裏,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就説這君山,在唐代劉禹錫的眼裏是螺娘娘的化身,顯得那麼柔美。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詩人合詠的《詠凌雲塔》(“洞庭秋水硯池波,且把君山當墨磨。寶塔倒懸權作筆,蒼天能寫幾行多。”)中,它就成了一塊“青墨”,洞庭湖則是“硯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氣。那麼,我們在課上,僅僅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比喻的精妙,怎麼夠呢?

總之,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不應該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牢牢記住一個所謂的“最正確”的答案。否則,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養得起來,寫作時運用比喻的慾望和樂趣也將蕩然無存。

《望洞庭》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今天我執教了《望洞庭》這首詩歌。詩歌短小,卻感情深刻。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反覆引導學生朗讀。在讓學生聽完老師的泛讀之後,我就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詩歌,讀的過程中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接着指名幾位學生朗讀,然後再齊聲朗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是將畫面和朗讀結合在一起,邊看圖邊説説畫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後再通過朗讀加深詩句的理解。

在教學“潭面無風鏡未磨”時,我引導學生先看圖,然後語言啟發,這湖面怎麼樣?(很平靜),這平靜的湖面就好像——鏡子,讓學生在看圖的基礎上感受湖面像鏡子。但是我順勢引導,這裏的”未磨“是什麼意思?學生通過預習,知道指的是沒有磨過的鏡子。我順勢啟發學生設疑。”為什麼不直接説湖面像鏡子,,而要説湖面像未磨的鏡子呢?於是我展示未磨的鏡子,讓學生從視覺角度感受鏡子的暗淡,然後再出示湖面的畫面,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兩者的相似性,原來,沒有太陽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鏡子。

《望洞庭》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讚美之情。

學習古詩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詩中的意境。怎麼讓學生通過恰當的語言將詩中的意境描繪出來。教學中,我打破了傳統的逐字逐句的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如:在引導學生理解“鏡未磨”時,我從學生熟知的現在的鏡子講起,然後講到古代的鏡子,是用青銅,經過打磨後,可以照出人的影子來。“鏡未磨”指的是沒有打磨的鏡子,在表面上有一層凹突不平的感覺。然後在引導學生質疑,作者將湖面比喻成了鏡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覺,那是為什麼呢?經過引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覺是因為湖面有細小的波浪在輕輕地湧動,湖面呈現出層層的波浪,才會有這樣的感覺,從而使學生明白了“鏡未磨”的含義,很好地突破了教學的一個難點。當學生理解了這首詩的重點和難點時,詩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的過程中也就解決了。

當然,在這堂課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我在課堂上,點撥引導的太細,應再多留一些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

《望洞庭》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進入三年級,入選教材中涉及的修辭手法大大增多,其中比喻句就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孩子們在低年級已經對現代文中的比喻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當比喻出現在古詩中,又該如何理解呢?就拿第六單元的《古詩三首》為例,《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在這首詩中,有以下幾個難點:

(1)怎麼樣理解“鏡未磨”;

(2)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將“湖面”寫成“潭面”?為了解決這幾個問題,我在教學時我作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理解“鏡為磨”

首先我先讓學生了解“鏡”。古代的鏡子。不是現在的鏡子,而是用青銅,經過打磨後,可以找出人的影子來,接着,我設計瞭如下的安排: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理解“鏡未磨”的意思,“鏡未磨”是指的是沒有打磨的鏡子,在表面上有一層凹突不平的感覺。然後在進行質疑,作者將湖面比喻成了鏡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覺,那是為什麼呢?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覺是因為湖面有細小的波浪在輕輕地湧動,是湖面呈現出層層的波浪,才會有這樣的感覺,從而使學生明白了“鏡未磨”的含義。在此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和老師、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就解決了這個教學難點。

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將“湖面”寫成“潭面”?

在這首詩中,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是詩人認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寬闊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在教學之前,我為了讓學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書“湖面”、“潭面”,讓學生區別哪個大,哪個小,學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後通過出示法國的哲學家盧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懷。”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生慢慢地明白了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再聯繫詩,通過學生反覆地讀,理解詩人的想法。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的原因。

這首詩中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後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後兩個比喻句學生能較快理解。前一個比喻句與往常不同,在平時,我們通常説湖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這樣的比喻學生就見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學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閲的參考資料上這麼説:“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所以這個比喻句要結合詩的意境來解説,並要先向學生介紹古時候,使用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故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學這個比喻句,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不應該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牢牢記住一個所謂的“最正確”的答案。否則,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養得起來,寫作時運用比喻的慾望和樂趣也將大大減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0ep3j.html
專題